箕门

目录

1 拼音

jī mén

2 英文参考

Jīmén SP11[中国针灸学词典]

jīmén[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P11[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箕门:1.经穴名;2.古代全身遍诊法三部九候部位之一。

4 经穴名·箕门

穴位箕门
汉语拼音Jimen
罗马拼音Chimen
美国英译名Winnowing Gate
各国代号中国SP11
日本11
法国莫兰特氏RP11
富耶氏RP11
德国MP11
英国Sp11
美国Sp11

箕门为经穴名(Jīmén SP11)[1]。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阴脾经[1]。箕即簸箕,门即门户,当两腿分开,席地而坐,其形如箕,穴在大腿内侧,左右对称,故名箕门[1]。主治小便不通,小便不利,五淋,遗溺,遗尿,尿潴留,腹股沟肿痛,小便淋沥,癃闭,遗精,阳痿,小腹肿痛,阴囊湿痒,阴囊湿疹,两股生疮,睾丸炎,性功能减退,子宫痉挛,腹股沟淋巴结炎,小儿麻痹后遗症,鼠蹊肿痛等。

4.1 出处

《针灸甲乙经》:箕门,在鱼腹上越两筋间,动脉应手。

4.2 穴名解

箕即簸箕,门即门户,当两腿分开,席地而坐,其形如箕,穴在大腿内侧,左右对称,故名箕门[1]

《说文》:“箕,簸也,从竹甘象形,其兀也,凡箕之属皆从箕。”张腿而坐称为箕踞,是不端之状。本穴在大腿内侧,腴肉上缘,取穴时人须敞腿兀坐,两腿分张,形如箕状,故称箕坐。其两腿内侧,肌肉丰腴,有如鱼腹。本穴在腴肉上缘,犹当箕星之门,故名“箕门”。[2]

4.3 所属部位

小腿[3]

4.4 箕门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箕门在大腿内侧,当血海与冲门连线上,血海上6寸[4][5]

箕门在股前区,髌底内侧端与冲门( SP12)的连线上1/3与下2/3交点,长收肌和缝匠肌交角的动脉搏动处。侧卧取穴[5]

箕门位于大腿内侧,髌骨内上缘上8寸,缝匠肌之内侧;或于血海穴直上6寸处取穴[6]

箕门穴在足太阴脾经中的位置

箕门穴的位置

箕门穴的位置(足太阴脾经)

箕门穴的位置(肌肉)

箕门穴的位置(骨骼、血管)

4.5 取法

箕门在股前区,髌底内侧端与冲门( SP12)的连线上1/3与下2/3交点,长收肌和缝匠肌交角的动脉搏动处。侧卧取穴[6]

正坐屈膝位,两腿微张开,缝匠肌内侧缘,距血海上6寸处取穴[7]

正坐屈膝或仰卧位,当缝匠肌内侧缘,距血海上6寸处取穴。

快速取穴:坐位绷腿,大腿内侧有一鱼状肌肉隆起,鱼尾凹陷处即是箕门穴[8]

4.6 穴位解剖

箕门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大收肌。有大隐静脉,深层之外方有股动,静脉。分布着股前皮神经,深部有隐神经。皮肤由股前皮神经分布。皮下组织的脂肪增厚,内有股前皮神经、隐神经与其伴行的大隐静脉,及该静脉与深静脉的交通支。大腿筋膜内侧与前面较外侧薄弱。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大腿阔筋膜,在缝匠肌内侧入大收肌。前肌的中下部形成内收肌管的前壁,后肌和股内侧肌形成该管内外侧壁,管内有股动、静脉及隐神经通过。大收肌由闭孔神经与坐骨神经的分支支配。

4.6.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股内侧肌[8]

皮肤→皮下组织→股内侧肌[8]

4.6.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股神经皮支和大隐静脉属支分布;深层有股神经肌支分布,并有股动脉本干经过[8]

布有股前皮神经、深部有隐神经;并有大隐静脉通过;深层之外方有股动、静脉[8]

4.7 箕门穴的功效与作用

箕门有调下焦、利水湿、祛风邪的作用[8]

箕门有健脾渗湿,通利下焦的作用。

凡穴位之曰门、曰关者,俱以其具开阖出纳意也,多治淋浊遗尿、小便不通、鼠蹊肿痛等症。箕门穴有健脾利湿作用,主治小便不通、五淋、遗尿、腹股沟肿痛。[8]

4.8 主治病症

箕门穴主治小便不通,小便不利,五淋,遗溺,遗尿,尿潴留,腹股沟肿痛,小便淋沥,癃闭,遗精,阳痿,小腹肿痛,阴囊湿痒,阴囊湿疹,两股生疮,睾丸炎,性功能减退,子宫痉挛,腹股沟淋巴结炎,小儿麻痹后遗症,鼠蹊肿痛等。

箕门穴主治小便不通、五淋、遗溺、腹股沟肿痛[8]

箕门主治肝肾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小便淋沥、遗溺、癃闭、遗精、阳痿、小腹肿痛、阴囊湿疹、两股生疮等[8]

现代又多用箕门治疗睾丸炎、性功能减退、子宫痉挛、腹股沟淋巴结炎、小儿麻痹后遗症等[8]

箕门主治小便不利,遗溺,鼠蹊肿痛,阴囊湿痒等[8]

箕门穴主治小便不利,遗尿;腹股沟肿痛[8]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尿潴留,遗尿,遗精,阳萎,睾丸炎,腹股沟淋巴结炎,阴囊湿疹。

4.9 刺灸法

4.9.1 刺法

一般直刺0.5~1.0寸[8][8][8],局部有酸胀感,向上可放散到大腿内侧[8],向下可放射到踝[8]

直刺0.5~0.8寸,避开动脉[8]。《黄帝内经素问·刺禁论》:“刺阴股中大脉,血出不止死。”

直刺0.3~0.5寸,局部酸胀,向上可放射到大腿内侧,向下可放射到踝。

注意:针刺时必须避开动脉[8]。忌深刺[8]

4.9.2 灸法

可灸[8][8]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8]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不宜灸[8]

4.10 配伍

箕门配三阴交、中极,治小便不通[8]

箕门配气冲、太冲,治腹股沟肿痛[8]

4.11 特效按摩

每次各揉按左右箕门穴1~3分钟,先左后右,可治女性阴道瘙痒、男性阴囊湿疹[8]

4.12 文献摘要

《外台秘要》:主癃,遗溺,鼠鼷痛,小便难。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淋,遗溺,鼠鼷肿痛,小便不通。

5 古代全身遍诊法三部九候部位之一

箕门为古代全身遍诊法三部九候部位之一[8]。为足太阴之动脉,即下部人,以候脾胃之气[8]

6 参考资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31.
  2. ^ [2]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3. ^ [3]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64.
  4. ^ [4]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5. ^ [5]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62.
  6. ^ [6]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892.
  7. ^ [7]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01.
  8. ^ [8] 查炜.经络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