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黄

目录

1 拼音

jí huáng

2 英文参考

fulminant jaundice[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fulminant jaundice[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概述

急黄(fulminant jaundice[1][2])为病名[3]。见《诸病源候论·黄病诸候》。为黄疸病中病势急骤、险恶的一类[3]。急黄可见于急性、亚急性肝坏死,化脓性胆管炎及钩端螺旋体病之黄疸出血型等[3]

4 急黄的定义

《中医药学名词》(2004):急黄为病势暴急凶险,伴有高热,烦渴,神昏,谵语,甚则嗜睡昏迷的黄疸病[3]

《中医药学名词》(2010):急黄又称瘟黄,是指以病势暴急凶险,面目、皮肤、小便骤然发黄,伴高热,烦渴,甚则神昏,谵语或嗜睡、舌红绛,苔黄燥,脉弦洪或脉数为主要表现的危急重证[3]

5 关于黄疸

黄疸(jaundice[3][3])为病名[4]。是指以面目发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表现的疾病[4][4]。古代亦称黄瘅[5][5]。目睛黄染尤为黄疸的主要特征[6]。主要由脾湿胃热、熏蒸肝胆、胆液不循常道而溢于肌肤所致[6]。黄疸有属阴属阳,在脏在腑之分[6]。《临证指南医案·疸》:“黄疸,身黄目黄溺黄之谓也,病以湿得之,有阴有阳,在腑在脏。阳黄之作,湿从火化,瘀热在里,胆热液泄……熏蒸遏郁,侵于肺则身目俱黄,热流膀胱,溺色为之变赤,黄如橘子色,阳主明,治在胃。阴黄之作,湿从寒水,脾阳不能化热,胆液为湿所阻,渍于脾,浸淫肌肉,溢于皮肤,色如熏黄,阴主晦,治在脾。”一般把黄疸分成阳证和阴证两大类,称为阳黄和阴黄[6][6]。历代又有五疸、三十六黄、黄疸二十八候等分类法[6]

《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

《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

黄疸病应早发现,早治疗。《金匮要略·黄疸病》提出:“黄疸之病,当以十八日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剧为难治。”这说明黄疸病经过妥善治疗,一般在短期内,黄疸即可消退。如果正不胜邪,病情反而加剧者,则较为难治。

针灸治疗急性黄疸性肝炎有显著效果[7]。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效果较好;其他原因引起的黄疸,针灸可作配合治疗。

急性期应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黄疸可见于肝细胞损伤、坏死,各种原因引起的胆道阻塞、胆汁郁滞及溶血性黄疸等[7]

胆源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等均属“黄疸”范畴。

现代医学的急慢性肝炎、胰腺炎、胆囊炎、胆石症、肝硬化等疾病,伴有黄疸证候者,可参照治疗[7]

详见黄疸条。

6 急黄的病因病机

急黄多因湿热毒邪深重、燔灼营血所致[7]

火热极盛,热毒壅盛,邪入营血,内陷心包。

7 急黄的症状

急黄的症状见高热烦渴,溲赤,卒然面目全身发黄(亦有初不发黄,死后身面发黄者),胸满腹胀,甚则神昏谵语,吐衄,便血,发癍等[7]。脉多弦滑数,舌红绛,苔黄腻或燥[7]。急黄与后世所称之瘟黄相似[7]

急黄发病急骤,黄疸迅速加深,其色如金,高热烦渴,胁痛腹满,神昏谵语,或见衄血、便血,或肌肤出现瘀斑,舌质红绛,苔黄而燥,脉弦滑数或细数[7]

8 证候分析

湿热夹毒,郁而化火,热毒炽盛,故发病急骤,高热烦渴。热毒迫使胆汁外溢肌肤,则黄疸迅速加深,身面均黄,其色如金。热毒内盛,气机失调,故胁痛腹满。神昏谵语,为热毒内陷心营。如热毒迫血妄行,则见衄血、便血,或肌肤出现瘀斑。舌质红绛,苔黄而燥,脉弦滑数或细数,均为肝胆热盛,灼伤津液之象。[7]

9 急黄的辨证分型

9.1 热毒炽盛证

急黄·热毒炽盛证(fulminant jaundice with syndrome of blazing heat-toxin[7])是指热毒炽盛,损伤肝胆,胆汁外溢,以黄疸急起,迅即加深,高热烦渴,呕吐频作,脘腹满胀,疼痛拒按,大便秘结,小便短少,烦躁不安,舌边尖红,苔黄糙,脉弦数或洪大等为常见症的急黄证候[7]

9.2 热毒内陷证

急黄·热毒内陷证(fulminant jaundice with syndrome of interior invasion of heat-toxin[7])是指热毒内陷营血,侵犯心包,以起病急骤,变化迅速,身黄如金,高热尿闭,衄血便血,皮下癍疹,或躁动不安,甚则狂乱、抽搐,或神情恍惚,或神昏谵语,舌苔秽浊、质红绛,脉弦细而数等为常见症的急黄证候[7]

10 治法

清热解毒,凉营开窍[7]

11 急黄的方药治疗

方如《备急千金要方》犀角散、黄连解毒汤、栀子丸、神犀丹、安宫牛黄丸等[7]。并宜中西结合抢救治疗[7]

可以犀角散[备注]犀角散(《备急千金要方》):犀角、黄连、升麻、山栀、茵陈加味。方中犀角、黄连、升麻、栀子清热凉营解毒;茵陈清热退黄。并可加生地、丹皮、玄参、石斛等药以增强清热凉血之力。如神昏谵语可配服安宫牛黄丸[备注]安宫牛黄丸(《温病条辨》):牛黄、郁金、犀角、黄连、朱砂、冰片、珍珠、山栀、雄黄、黄芩、麝香、金箔衣或至宝丹[备注]至宝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朱砂、麝香、安息香、金银箔、犀角、牛黄、琥珀、雄黄、玳瑁、龙脑以凉开透窍。如衄血、便血或肌肤瘀斑重者,可加地榆炭、柏叶炭等凉血止血之品。如小便短少不利,或出现腹水者,可加木通、白茅根、车前草、大腹皮等清热利尿之品。[7]

12 急黄的针灸治疗

[7]

治法:清热解毒,凉营开窍。

选穴:以督脉、足厥阴肝经穴为主。取大椎、水沟、肝俞、胆俞、合谷、太冲、阳陵泉。

随证配穴:神昏谵语者,加中冲、少冲点刺出血。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并可点刺出血。

方义:大椎为诸阳经交会穴,可通阳而泻热,水沟穴有开窍醒神之功。肝俞、胆俞疏利肝胆,配阳陵泉清化胆府之热。合谷配太冲又称“开四关”,有助醒神清热。

13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300.
  4. ^ [4]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25.
  5. ^ [5]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19.
  6. ^ [6]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82-186.
  7. ^ [7] 石学敏主编.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71-73.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