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结

目录

1 拼音

jiě jié

2 概述

解结为针灸的治疗作用之一,是以针灸之法疏通经络,《黄帝内经》称之为“解结”。如《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篇日:“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实虚……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令之不通,视而泻之,此所谓解结也。”解结就是疏通经脉,使脉道通利,气血流畅。[1]

[2]“解结”,即解除疾病证候之结,通调经络阴阳。“解结”是针灸临床的一种指导思想与诊治方法。临床上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经络穴位诊法,明确腧穴处的皮下组织有无隆起、凹陷、松弛和皮肤温度的变异等“结”的反应现象,及有关穴位邻近或远端有无明显的结节、条索状物等阳性反应征,以此进行经络辨病辨证,运用“解结”法整体论治。

3 “解结”的科学内涵

3.1 “解结”的历史渊源及含义

“解结”根源于《黄帝内经灵枢》。《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论道:“用针者,必先查其经络之虚实。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令之不通,视而泻之,此所谓解结也。” “解结”之法有疏通经络,扶正祛邪,调和阴阳的功效。论致病邪气,不外乎分为内因、外因、不内外因。外因方面以六淫为主,内因以七情为主,不内外因主要指房室伤、金刃伤、烫火伤、虫兽伤以及中毒等。致病因素侵袭机体,导致邪正盛衰,阴阳失调,经络失衡,气血失常,或津液代谢失常,会出现机体各种“结”的病证与特征,表现为或瘀滞,或阻逆,或寒凝,或留浊,或各种痹证等,尤其位于经络循行脉线上表现更为明显,即相应的经络出现经络信息反应,如在体表局部经络解剖定位的腧穴淫痒、酸楚、麻木、过敏压痛、隐疹、皮丘、皮下结节、异常色泽等变异现象,有的虽然“结”症轻微或看不到,实质上是存在“潜在经络病机”的结果,故可以认为无病不成“结”。因此,“解结”是针灸临床的一种指导思想与诊治方法,“能知解结”者,则可以把握与提高临床疗效的方向,即“契绍于门户”。临床上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经络穴位诊法,明确腧穴处的皮下组织有无隆起、凹陷、松弛和皮肤温度的变异等“结”的反应现象,及有关穴位邻近或远端有无明显的结节、条索状物等阳性反应征,以此进行经络辨病辨证,运用“解结”法整体论治。“解结”法在《内经》中虽然没有确切指出,但从文献考证上看,《内经》中有关的论述颇多。如《黄帝内经灵枢·经水》曰:“审、切、循、扪、按,视其寒温盛衰而调之。”《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亦道:“视其经络浮沉,以上下逆从循之。”《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言:“疾按之应手如痛,刺之。”《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亦载:“缺盆骨上切之坚痛如筋者,灸之。”《内经》中论述的审、切、循、扪、按、刺、灸等均可认为是“解结”思想的运用大法。故所谓“解结”,即解除疾病证候之结,通调经络阴阳,其思想正合《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所说:“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3.2 “解结”的指导思想是经络辨证

“解结”的临床应用是以《内经》中的经络、脏腑学说为基础,以经络辨证为指导,运用四诊、八纲理论,将临床上各种不同证候进行分析归纳,明确疾病的病因、病机、病位病性,整体辨病辨证论治。《黄帝内经灵枢·卫气》强调:“能别阴阳十二经者,知病之所生。”五脏六腑发生病变会透过与其相关的经络及穴位得以反应,此即“有诸内,必形诸于外”的经络之功。《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藏有六府,六府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五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藏之害矣。”《内经》的这些理论明确的强调了“解结”的经络本原性。张三锡云:“脏腑阴阳,各从其经,四肢筋骨,各有所主,明其部以定经,循其流以寻源。”

3.3 “解结”的重要特征是谨守病机

“解结”在针灸临床应用上,关键是掌握病机,明确部位,而后施用手法。病机是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破坏了人体阴阳平衡以后,所出现的症状体征的改变,是对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机理的关键性概括。所以“解结”有重在病机论治病证之说。包括辨明患者体质强弱、发病诱因、病程久暂、病证转化等经络信息。即所谓“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则“经络所通,主治所在。”这是“解结”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

4 “解结”的临床发挥

4.1 “解结”思想应用于未病先防

“解结”可以广泛应用于保健养生中,尤其在治未病方面,简单易行,且效果显著。未病之前,运用各种适合的“解”法,加强人们的养身摄生,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抗御能力,防止疾病的发生。已病之后,循经辨穴进行早期诊断,施行“解结”诸法,早期治疗,防止疾病的蔓延传变,所谓“上工救其萌芽”。《黄帝内经素问·刺热篇》曰:“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黄帝内经灵枢·逆顺》曰:“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劢者也。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篇》指出:“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故“解结”可达到“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这前。”正如《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论篇》所言:“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4.2 合论病证是运用“解结”的法度

经络指导,合论病证,三因制宜择用“解”法,是“解结”的运用法度。笔者临床上常用提捏“解”法,同时肯定其他“解”法正确应用的疗效。临床具体应用上,按皮、筋、脉、肉、骨的深浅为标准进行穴位分层,“解”法施行在腧穴皮层位,以提捏腧穴皮层位为度,经“解结”法度取穴,每穴提捏3次,每次提捏5秒钟,每穴总共提捏30秒,其间观察与询问病人的得气感应及循经感传、气至病所的情况,1日1次,5次为1疗程。笔者经数十年的临床实践,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5 参考资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18.
  2. ^ [2] 张良登."《黄帝内经灵枢》“解结”新解及临床发挥".中国中医药报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