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词条:解肌 (最后修订于2009/1/6 15:43:42)[共192字]
摘要:解肌治疗学术语。即解除肌表之邪。是对外感证初起有汗的治法。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来苏集》:“解肌者,解肌肉之汗也。”《温病条辨》:“伤寒非汗不解,最喜发汗;伤风亦非汗不解,最忌发汗,只宜解肌,此麻桂之异其治,即异其法也。温病亦喜汗解,最忌发汗,只许辛凉解肌,辛温又不可用。”故临床上应针对病症的寒热而采用辛温解肌法或辛凉解肌法。辛温解肌如桂枝汤,辛凉解肌如柴葛解肌汤。......
>>>查看全文
相关文献:
- 解肌
解肌 治疗学术语。即解除肌表之邪。是对外感证初起有汗的治法。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来苏集》:“解肌者,解肌肉之汗也。”《温病条辨》:“伤寒非汗不解,最喜发汗;伤风亦非汗不解,最忌发汗,只宜解肌,此麻桂之异其治,即异其法也。温病亦喜汗解,最忌发汗,只许辛凉解肌,辛温又不可用。”故临床上应针对病症的寒热而采用辛温解肌法或辛凉解肌法。辛温解肌如桂枝汤,辛凉解肌如柴葛解肌汤。作者:
- 平肝熄风、解肌疏络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椎动脉型颈椎病目前已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之一,其临床症状主要是感觉自身或物旋转或摇动。眩晕发作时,常伴有恶心、呕吐、站立不稳伴有颈项牵痛等症状。多年来笔者运用平肝熄风、解肌疏络为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共79例均来自门诊,随机分为治疗组41例,对照组38例。其中男36例,女43例;年龄最小35岁,最大80岁;病程最短20天,最长40年。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
- 桂枝解肌善通阳,有汗无汗用有殊
桂枝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嫩桂,主产于我国广东、广西等地。辛、甘、温,无毒。入心、肺、膀胱经。功能发汗解肌,温阳通脉,散寒止痛,温肺化饮,平冲降逆,补中益气。仲景善用桂枝主治多种病证,举例如下: 1.辛甘发散能解肌 《素问》有“辛甘发散为阳”之旨,“辛甘发散”的药物具有发汗解表的作用。常用于风寒表证。然而风寒表证有虚实之不同,出汗与不出汗的分别。桂枝具有发汗解肌,助阳实表,外寒风寒之功,既治外感风寒
- 解肌宁嗽丸
解肌宁嗽丸使用说明书 标准来源:2000版药典 【药品名称】解肌宁嗽丸 【汉语拼音】JiejiNingsouWan 【药物组成】紫苏叶、前胡、葛根、苦杏仁、桔梗、半夏(制)、陈皮、浙贝母、天花粉、枳壳、茯苓、木香、玄参、甘草。辅料为 【性状】本品为黑绿色的大蜜丸;味微苦、辛。 【作用类别】本品为小儿咳嗽类非处方药药品。 【功能与主治】宣肺,化痰止咳。用于小儿头痛身热,咳嗽痰盛,气促,
- 解肌宁嗽口服液
解肌宁嗽口服液使用说明书 标准来源:-年新药品种资料汇编 【药品名称】解肌宁嗽口服液 【汉语拼音】JiejiNingsouKoufuye 【药物组成】紫苏叶、前胡、葛根、苦杏仁、桔梗、半夏(制)、陈皮、浙贝母、天花粉、枳壳、茯苓、木香、玄参、甘草。辅料为 【性状】本品为棕红色液体;味甜、微苦。 【作用类别】本品为小儿咳嗽类非处方药药品。 【功能与主治】宣肺,化痰止咳。用于小儿头痛身热
- 补肾柔筋解肌治痉病
欠平稳4月余。患者今年6月突发行走欠平稳,上楼正常,下楼为剧。弯腰后伸直难,或疼,手发麻,用力时发抖,足常痉挛,且有手足冰凉。诊见脉细沉,舌红,苔薄白。证属肾气亏虚,经气不利。治宜补肾气,生津柔筋兼解肌祛风。方投金匮肾气丸合瓜蒌桂枝汤加味:生地24g,山茱萸12g,山药12g,泽泻10g,丹皮10g,茯苓10g,桂枝12g,制附片6g,瓜蒌根20g,白芍10g,大枣24g,炙甘草6g,生姜3片,枸
- 新研究有助于了解肌张力不全的神经学机制
肌张力不全(dystonia)是一种症候群,其特征为肌肉不自主地持续收缩,因而引发扭转与反复性的运动或异常的姿势。而原发性扭转型肌张力不全(Primarytorsiondystonia,PTD),乃为无伴随其它神经学症状或无法找到原因之肌张力不全。根据一篇由特拉唯夫Sourasky医疗中心发表的研究结果,可帮助医学界更了解肌张力不全的神经学致病机制。这篇研究报告的标题为「Neuropsychol
- 一项研究有助于了解肌张力不全的神经学机制
2007年02月02日华文生技网9肌张力不全(dystonia)是一种症候群,其特征为肌肉不自主地持续收缩,因而引发扭转与反复性的运动或异常的姿势。而原发性扭转型肌张力不全(Primarytorsiondystonia,PTD),乃为无伴随其它神经学症状或无法找到原因之肌张力不全。根据一篇由特拉唯夫Sourasky医疗中心发表的研究结果,可帮助医学界更了解肌张力不全的神经学致病机制。这篇研究报告
- 生石膏12大功用首为解肌发汗
20方,最大剂量为1斤(约合现在250g),广泛用于外感及杂病。汉后历代医家多秉承前贤经验而各有发挥。笔者根据多家本草及临床医家应用生石膏之经验,将其归纳为12大功用,现叙述如下,以供同道参考。1.解肌发汗,主温邪郁肺《名医别录》论石膏“解肌发汗。”后世医家张锡纯通过长期临床验证,发现石膏确有此功效。并明确指出:“解肌者,其力能达表,使肌肤松畅,而内蕴之热息息自毛孔透出也,其解肌兼能发汗者,言解肌
- 解肌宁嗽丸
中药名称解肌宁嗽丸拼音名JiejiNingsouWan性状本品为黑绿色的大蜜丸;味微苦、辛。鉴别 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淀粉粒卵圆形,直径35~48μm,脐点点状、人字状或马蹄状,位于较小端,层纹细密。 不规则分枝状团块无色,遇水合氯醛液溶化;菌丝无色或淡棕色,直径4~6μm。 叶肉组织中有细小草酸钙簇晶,直径4~8μm。 草酸钙针晶成束,长32~144μm,存在于粘液细胞中或散在,纤细
- 《伤寒论辑义》:[卷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能起阴气而生津液。滋筋脉而舒其牵引。故以为君。麻黄生姜。能开玄府腠理之闭塞。祛风而去汗。故以为臣。寒热俱轻。故少佐桂芍。同甘枣以和里。此于麻桂二汤之间。衡其轻重。而为调和表里之剂也。葛根与桂枝。同为解肌和里之剂。故有汗无汗。下利不下利。皆可用。与麻黄专于治表者不同。东垣用药分经。不列于太阳。而列于阳明。易老云。未入阳明者。不可服。岂二子未读仲景书耶。喻氏谓仲景不用于阳明。恐亡津液。与本草生津之说左
-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之二治伤寒]葛根解肌汤
治伤寒、温病、时行寒疫,头痛项强,发热恶寒,肢体拘急,骨节烦疼,膈烦闷。葛根(四两)麻黄(去节,三两)肉桂(去粗皮,一两)甘草(炙)黄芩芍药(各二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入枣一枚剥破,煎至八分,去滓,稍热服,不拘时候取汗出为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初刊于宋·元丰年间太平惠民和剂局所公元1078年-1085年
- 《伤寒论辩证广注》:[卷之十三附昔贤治温病方论变法](古今录验)知母解肌汤
疗温热病。头痛。骨肉烦疼。口燥心闷者。或者夏月。天行毒。外寒内热者。或已下之。余热未尽者。或热病自得利。有虚热。烦渴者方。麻黄(二两去节)知母葛根石膏(各三两)甘草(二两炙)上五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为三服。若已下。及自得下。虚热未歇者。除麻黄。加知母葛根。病热未除。因梦泄者。可除麻黄。加白薇人参。各二两则止。琥按上方。乃治太阳阳明病温热之药也。(删繁)疗肺府藏热暴气发斑点。《伤寒论辩证广注
- 《备急千金要方》:[卷九伤寒方上发汗汤第五]解肌升麻汤
治时气三四日不解方。升麻芍药石膏麻黄甘草(各一两)杏仁(三十枚)贝齿(三枚,一作贝母十八铢)上七味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尽服,温覆发汗便愈。《备急千金要方》唐·永微三年孙思邈公元652年
- 《祖剂》:[卷之一葱豉汤]解肌葛根五物饮
葛根(切五合)葱白(切一升)生姜(切一合)豉(一升)帛裹粳米(二合)研碎以五升煮取豉以上四味取三升半汁去滓内粳米屑煮令米烂带热顿服候尽微覆取汗无所忌《祖剂》明施沛公元1368-1644年
- 《本草征要》:[第一卷·通治部分发散药、退热药](四)解肌
味甘、性平,无毒。入肝经。散郁火,解肌热。生津液,止消渴。头痛干呕,泄泻下痢。生用能堕胎,蒸熟化酒毒。迹其治验,皆在阳明一经。止痢者,升举之功;散郁者,火郁则发之义也。东垣曰∶葛根鼓午胃气上行,治虚泻之圣药。风药多燥,葛根独止渴者,以其升胃家下陷。上输肺金以生水耳。《圣惠方》治小儿热渴久不止,用葛根煎服。此法尤适用于夏季。附∶葛蔓,治喉痹,消痈肿。《本草征要》明李中梓公元1368-1644年
- 《祖剂》:[卷之一桂枝汤]解肌汤
即葛根汤去生姜加黄芩治温病头疼壮热者《祖剂》明施沛公元1368-1644年
- 《备急千金要方》:[卷五上少小婴孺方上伤寒第五]芍药四物解肌汤
治少小伤寒方。芍药黄芩升麻葛根(各半两)上四味咀以水三升,煮取九合,去滓,分五服,期岁以上,分三服。《备急千金要方》唐·永微三年孙思邈公元652年
- 《冯氏锦囊秘录》:[杂症大小合参卷八伤风(儿科)]解肌汤
治发热有惊。防风山楂桔梗紫苏天花粉薄荷陈皮枳壳(各五分)茯苓(三分)甘草(二分)水煎服。小柴胡汤见伤寒门。麻黄汤见伤寒门。《冯氏锦囊秘录》清代冯楚瞻公元1644-1911年
- 《备急千金要方》:[卷九伤寒方上发汗汤第五]六物解肌汤
治伤寒发热身体疼痛方。葛根(四两)茯苓(三两)麻黄牡蛎生姜(各二两)甘草(一两)上六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再服后得汗,汗通即止。(《古今录验》无生姜、甘草。)《备急千金要方》唐·永微三年孙思邈公元652年
- 《诸病源候论》:[卷之九热病诸候(凡二十八论)]十、热病解肌发汗候
此谓得病三日已还,病法在表,故宜发汗。或病已经五六日,然其人喉口不焦干,心腹不满,又不引饮,但头痛,身体壮热,脉洪大者,此为病证在表,未入于脏。故虽五六日,犹须解肌发汗,不可苟根据日数,辄取吐下。《诸病源候论》隋巢元方公元614年
- 《祖剂》:[卷之三四物汤]黄解肌汤
即四物汤加人参黄苍术甘草治妊娠伤风自汗《祖剂》明施沛公元1368-1644年
- 《诸病源候论》:[卷之四十五小儿杂病诸候一(凡二十九论)]十四、伤寒解肌发汗候
伤寒,是寒气客于皮肤,寒从外搏于血气,腠理闭密,冷气在内,不得外泄,蕴积生热,故头痛、壮热、体疼。所以须解其肌肤,令腠理开,津液为汗,发泄其气,则热歇。凡伤寒,无问长幼男女,于春夏宜发汗。又脉浮大宜发汗,所以然者,病在表故也。《诸病源候论》隋巢元方公元614年
- 《江氏伤科学》:[通用方]解肌汤
广皮(一钱)防风(一钱)葛根(一钱)木通(一钱)羌活(一钱二分)荆芥(一钱五分)前胡一钱桔梗(一钱)苏叶(一钱五分)加葱白三根,姜三片,水煎服。《江氏伤科学》
- 《备急千金要方》:[卷九伤寒方上发汗汤第五]解肌汤
治伤寒温病方。葛根(四两)麻黄(一两)黄芩芍药甘草(各二两)大枣(十二枚)上六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饮一升,日三。三四日不解,脉浮者,宜重服发汗。脉沉实者,宜以豉丸下之。(《延年秘录》有桂心一两。)治疫气伤寒三日以前不解者方∶香豉(一升绵裹)葱白(切一升)童子小便(三升)上三味,先熬豉葱令相得,则投小便煮取二升,分再服,徐徐服之,覆令汗,神验。治伤寒时气温疫头痛壮热脉盛始得一二日者方∶丹砂一两
- 《医方简义》:[卷二伤寒]清燥解肌汤
(自制)治类伤寒无汗者。冬桑叶(一钱五分)葛根(一钱)麦冬(去心)杏仁(光各三钱)大麻仁(炒三钱)石膏(《医方简义》清王清源公元1644-1911年
- 《疡医大全》:[卷四十附刊寒门秘法]邪传肌肉曰解肌
一、脉尺寸俱长,邪在阳明肌肉也。一、身热不恶寒,目痛鼻干,邪在肌肉也。一、漱水不欲咽,邪在肌肉也。一、唇焦,邪在阳明肌肉也。上证一见,知邪在阳明经,不在阳明腑也,慎勿混治。《疡医大全》清顾世澄公元1644-1911年
- 贾春华王永炎:“方证论治系统”中的证候与方剂
,所得到的结果也不会完全一致。 从意义与指称的角度看方剂 1.从“实体—属性”的理论看,桂枝汤方由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组成,我们可以将其作为一个实体。桂枝汤具有发汗解肌、调和营卫之功用是桂枝汤的一个属性。同理,桂枝汤可以治疗太阳中风证同样也是桂枝汤的一个属性。我们选择《伤寒论》原文“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来建立桂枝汤实体与桂枝汤属性之间的关系。
- 银花、青蒿、大青叶与柴葛解肌汤
【摘要】 对三阳合病证进行探讨,在研究柴葛解肌汤的方解和银花、青蒿、大青叶功效的基础上,提出了治疗三阳合病寒轻热重证宜选用柴葛解肌汤加银花、青蒿、大青叶汤。【关键词】三阳合病 银花 青蒿 大青叶柴葛解肌汤 银花,性味甘寒,归肺、心、胃、大肠经,为清热解毒诸药之首选药。青蒿,性味苦辛寒,归肝、胆经,功效退虚热,截疟,清热解暑,应用于温病后期,热入阴分,或治疗疟疾寒热往来,外感暑热等。大青叶,性
- 解表剂运用心得(三)
3变通解表 3.1解毒清热:适应证候为表寒里热证。由于表寒里热病机不尽相同,因此临证当分辨之,如表寒较重兼郁热烦躁,治宜峻发其汗,兼清热除烦,代表方如大青龙汤;表寒郁热轻证,治宜微发其汗,兼清郁热,代表方如桂枝二越婢一汤;风寒挟湿兼有里热者,治宜发汗祛湿,兼清里热,代表方如九味羌活汤;太阳经表寒未解,入里化热,初传阳明经,形成二阳经络同病甚或三阳经络同病者,治当辛凉解肌,兼清里热,代表方如柴葛
- 风寒表疏感冒有哪些常用中成药?
风寒表疏感冒常用中成药有: (1)风寒表虚感冒冲剂 方以辛温之桂枝解肌祛风为君药;酸寒之芍药敛阴和营为臣药。桂芍相合,一治“卫强”,一治“营弱”,营卫调和,风寒自无稽留之机。生姜辛温助桂枝解肌,且又能温胃止呕;大枣味甘益阴和营以助芍药。姜枣相合,协助桂芍调和营卫,为佐使药。葛根有解肌发表、生津舒筋之功,助桂枝散太阳经脉之邪。全方配伍,具有散风解肌、和营退热之效。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忌生冷、厚味
- 《伤寒寻源》:[下集]桂枝汤
药得桂枝。于益血之内。仍收化气之功。而桂枝又藉生姜之力。攘之于外。以导风邪之出路。芍药又得甘草大枣之力。安之于内。以断风邪之入路。凡读仲景方。宜深求制方之义。再按仲景于桂枝汤一方。独自注云。桂枝本为解肌。解肌者。乃解肌表之邪。不使扰动营血。以是示微发汗于不发汗之中也。而要之桂枝本入营作汗之品。赖有芍药以收敛汗之功。今人误谓桂枝一味。能固卫而敛汗。失之远矣。观其服法云。服已须臾热稀粥一升。以助药力。
- 《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卷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篇
也难,故其犯之也则无汗,为实邪。夫冬固寒令也,然春月余寒,秋末早寒,皆能致病,但有无汗,实邪证候显然,即可谓之伤寒,不必尽属隆冬也。然太阳经也,膀胱腑也,由经视腑,则经为表,而腑为里矣。上编用桂枝汤解肌,所以治风伤卫之表也,而未及卫分之里,故又立五苓散一方,佐桂枝以和卫分之里焉。此篇用麻黄汤发汗,所以治寒伤营之表也,而未及营分之里,故又立桃核抵当方,佐麻黄以攻营分之里焉。至于汗下失宜,过之则伤正而
- 浅谈《伤寒论》中桂枝汤的加减运用
尽其能。正所谓“师其法而不泥于方”。【关键词】《伤寒论》;桂枝汤;加减;运用桂枝汤是治疗太阳表虚证的主方,是《伤寒论》中核心方剂。其组成为: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具有解肌祛风、调和营卫之功效。现将其加减变化运用归纳如下,钦望教正。1用量变化用量变化是指桂枝汤原方组成药味不变,而只是增加某味药味的用量,从而改变原方的作用或扩大其应用范围。1.1桂枝加桂汤即桂枝的用量在
- 柴胡桂枝汤治疗眩晕、喘证验案
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此方系小柴胡汤、桂枝汤各用半量合方而成。小柴胡汤证治甚多,能疏利三焦,调达上下,宣通内外,和畅气机;桂枝汤更是效用广泛,不仅能解肌祛风,调和营卫,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而且还有调和阴阳之功,亦常用于内伤杂病之阴阳气血不和证,正所谓“外证得之,为解肌和荣卫;内证得之,为化气调阴阳也”(清·尤怡《金匮要略心典》引徐彬语),此二方相合
- 风寒表疏感冒的治法与主治方剂有哪些?
风寒表疏感冒的治则为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主治方剂选用如下: (1)桂枝汤 方中以桂枝辛温通阳、解肌发表为君药,白芍酸寒敛阴和营,使桂枝辛散不致伤阴为臣药,两者一散一收,有动有静,调和营卫,使表解里和。生姜辛温助桂枝散在表之风寒,大枣味甘助芍药以和营血,姜枣配合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诸药合用,发中有补,散中有收,共奏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之功。运用本方须注意服药方法:服药后,可喝少量热开水或热稀
- 《删补名医方论》:[卷六]删补名医方论(六)
,宜桂枝汤主之。名曰桂枝汤者,君以桂枝也。桂枝辛温,辛能散邪,温从阳而扶卫。芍药酸寒,酸能敛汗,寒走阴而益营。桂枝君芍药,是于发散中寓敛汗之意;芍药臣桂枝,是于固表中有微汗之道焉。生姜之辛,佐桂枝以解肌表;大枣之甘,佐芍药以和营里。甘草甘平,有安内攘外之能,用以调和中气,即以调和表里,且以调和诸药矣。以桂、芍之相须,姜、枣之相得,借甘草之调和阳表阴里,气卫血营,并行而不悖,是刚柔相济以为和也,而精
- 《伤寒论条辨》:[卷之一]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编第一
。殊不知桂枝神算。捷在出奇。苟简之弊。牢不可破。吁。手足胼胝。禹稷之所以圣也。然则任治君子。苟未至于胼胝。亦何惮而不然也。若曰。何如此其屑屑。则脱有不中。其咎将谁归与。数变之数。音速。(四)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常须识此。令勿误也。为。去声。识。与志同。令。平声。此原所以用桂枝之奥义。因着其反而示禁。以见药有反对。勉人当精其义以求的当之意。解者。救护而释散之之谓也。肌
- 《医宗金鉴》:[卷一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篇]桂枝汤方
,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按】桂枝汤方,桂枝下有「去皮」二字。夫桂枝气味辛甘,全在于皮,若去皮是枯木矣,如何有解肌发汗之功?宜删此二字,后仿此。【方解】名曰桂枝汤者,君以桂枝也。桂枝辛温,辛能发散,温通卫阳。芍药酸寒,酸能收敛,寒走荣阴。桂枝君芍药,是于发汗中寓敛汗之旨;芍药、臣桂枝,是于和荣中有调卫之功。生姜
- 《医方集解》:[发表之剂第二]大青龙汤
阴证一句。大法太阳烦躁宜汗,阳明烦躁宜下,阴证烦躁宜温)。麻黄(六两)桂枝甘草(二两。炙)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石膏(鸡子大块)生姜此足太阳药也。成氏曰∶桂枝主中风,麻黄主伤寒,今风寒两伤,欲以桂枝解肌驱风,而不桂枝杏仁甘苦,佐麻黄以发表;大枣甘温,生姜辛温,佐桂枝以解肌(姜枣又能行脾之津液而和营卫)。营卫阴阳俱伤,则非轻剂所能独解,必须重轻之剂同散之,乃得阴阳之邪俱已,营卫俱和,石膏辛甘微寒质重
- 浅论《金匮要略》桂枝的应用
二十二篇,载方205首,就有52首有之。可见仲景用桂枝治疗杂病是匠心独运,有很多值得探讨之处。盖桂枝色赤,味辛甘,性温,能散能补,内外咸宜。笔者在学习中,将其功用归纳浅释如下,纰漏之处,深望正之。1解肌和营 桂枝辛温,其解肌发表,透达营卫乃为其首功。主要适用于外感风寒,腠理不固之表虚证。主证为发热恶风,自汗出,脉浮缓。常与敛阴和营之白芍相须为用,两者一辛一酸,一散一敛,一治卫强,一治营弱,合之
- 毛进军:宣通营卫调达枢机
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此方系小柴胡汤、桂枝汤各用半量合方而成。小柴胡汤证治甚多,能疏利三焦,调达上下,宣通内外,和畅气机;桂枝汤更是效用广泛,不仅能解肌祛风,调和营卫,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而且还有调和阴阳之功,亦常用于内伤杂病之阴阳气血不和证,正所谓“外证得之,为解肌和荣卫;内证得之,为化气调阴阳也(清·尤怡《金匮要略心典
- 《伤寒论》方药解析:桂枝汤兼证之桂枝加葛根汤证
经输,使经气不畅,气血运行不利,以致筋脉肌肉拘急不舒,故见项背强几几。正如《内经》中指出“邪人于俞,腰脊乃强”之意。本证突出了一个“反汗出恶风”的“反”字,应值得注意。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本应是无汗恶寒,今见汗出、恶风,所以称“反”。这也说明,在经之邪,以风为重。外邪在经,经输不利,津液不能濡养经脉,故项背拘急。 太阳中风兼见项背强几几,治疗用桂枝汤,解肌祛风,加葛根以疏利太阳经输之邪。 桂枝
- 重用桂枝治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桂枝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嫩枝,味甘、苦,性温,入心、肺、膀胱经。具有发汗解肌,温经通阳的功效,临床上治疗风寒表证、胸痹、经闭、癥瘕等疾病。笔者取其解肌通络功用,重用桂枝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取得显著疗效。王某,男,35岁,工人。2009年7月20日初诊。因天热夜间休息吹空调,于第2日起床出现口角流涎,吃饭时漏水,左眼开闭无力。刻诊:形体肥胖,左侧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口角右歪,示齿不全、不能鼓腮、吹口
- 剂量有别主治各异
对方剂中药物剂量的变化进行分析,来体会仲师组方用药的巧妙。桂枝汤与桂枝加桂汤方剂组成:均有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剂量:桂枝汤用桂枝三两,桂枝加桂汤用桂枝五两,余相同。主治:桂枝汤为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方中桂枝、大枣、生姜辛甘化阳,芍药、甘草酸甘化阴,用于治疗太阳中风表虚证,加之服药后啜饮热粥,以助药力,使邪随汗而解,属汗法范畴。本方中的桂枝作用在于解表,当与芍药配伍时,发挥解肌发汗的
- 《本草品汇精要》:[卷之三玉石部中品之上]石之石
无毒附玉火石石生石膏(出神农本经)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能息腹中坚痛除邪鬼产乳金疮(以上朱字神农本经)除时气头痛身热三焦大热皮肤热肠胃中结气解肌发汗止消渴烦逆腹胀暴气喘息咽热亦可作浴汤(以上黑字名医所录)【名】细石【地】(图经曰)生齐山山谷及齐庐山鲁蒙山今汾孟虢耀州兴元府亦有之生于山石上色至莹白其黄者不堪此石与方解石绝相类今难得真者惟取未破者以别之其方解不附石而生端然独处外皮有土及水苔色
- 太阳阳明合病感冒有哪些常用中成药?
太阳阳明合病感冒常用中成药有: (1)苏叶煎汤冲服桂枝合剂 桂枝合剂为解肌发表、调和营卫的代表方剂。方中主用桂枝辛散风寒以解肌,辅以芍药敛阴和营,两药散收并施,调和营卫;生姜助桂枝散表邪,大枣助芍药养营血,共为佐药;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另用辛温芳香之苏叶既助桂枝之发散,又利于胃气之降逆,煎汁送服,更有利于桂枝合剂的温散作用。 (2)山药煎汁送服风寒表实感冒冲剂 风寒表实感冒冲剂是辛温解表的发汗
- 《伤寒贯珠集》:[卷一·太阳篇上太阳正治法第一]桂枝汤禁三条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当须识此。勿令误也。仲景既详桂枝之用。后申桂枝之禁。曰桂枝、本为解肌。而不可用以发汗。解肌者。解散肌表之邪。与麻黄之发汗不同。故惟中风发热。脉浮缓。自汗出者为宜。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则是太阳麻黄汤证。设误与桂枝。必致汗不出而烦躁。甚则斑黄狂乱。无所不至矣。此桂枝汤之大禁也。故曰、不可与也。当须识此。勿令误也。仲景叮咛之意至矣。若酒客病。不可
- 《本草备要》:[草部]葛根
轻,宣,解肌,升阳,散火辛甘性平,轻扬升发。入阴阳经,能鼓胃气上行,生津止渴(风药多燥,葛根独能止渴者,以能升胃气、入肺而生津耳)。兼入脾经,开腠发汗,解肌退热(脾主肌肉)。为治脾胃虚弱泄泻之圣药(经曰∶清气在下,则生飧泄。葛根能升阳明清气)。疗伤寒中风,阳明头痛(张元素曰∶头痛如破,乃阳明中风,可用葛根葱白汤;若太阳初病,未入阳明而头痛者,不可便服升葛汤发之,反引邪气入阳明也。仲景治太阳、阳明合
- 血虚感冒有哪些常用中成药?
血虚感冒常用中成药为: (1)当归川芎煎汤送服风寒表虚感冒冲剂 本方可散风解肌,养血和营。方中桂枝解肌祛风,芍药敛阴和营,桂、芍为伍,可调和营卫;生姜辛散,助桂枝解表散寒,大枣益阴和营,姜、枣同用,亦可调营和卫,葛根解肌发表,生津舒筋,助桂枝解肌表之邪;当归、川芎养血,与白芍、大枣合施,滋补营血之不足。诸药合用,解表而不伤正,养血而不恋邪。当归、川芎可随血虚程度而定量。 (2)当归白芍煎汤送服
- 临床应用桂枝汤的体会
【关键词】桂枝汤;临床应用 《伤寒论》以桂枝汤为第一方,作用以解肌发汗,调和营卫,成为仲景群方之冠。仲景以“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道出了桂枝汤的脉证。名曰桂枝汤,君以桂枝也。桂枝辛甘温煦,归心、肺、大肠经。能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配以芍药酸寒,酸能收敛,寒走阴营。是于发汗中寓敛汗之旨,和营中有
- >>点此搜索更多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