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拼音
jiǎo sūn
2 英文参考
Jiáosūn TE20[中国针灸学词典]
jiǎosūn[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TE20[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J20[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 角孙 | ||
汉语拼音 | Jiaosun | ||
罗马拼音 | Chiaosun | ||
美国英译名 | Angled Crandson | ||
各 国 代 号 | 中国 | TE20 | |
日本 | 20 | ||
法 国 | 莫兰特氏 | TR20 | |
富耶氏 | |||
德国 | 3E20 | ||
英国 | T20 | ||
美国 | TB20 |
角孙为经穴名[1](jiǎosūn[2]TE20) 。出《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属手少阳三焦经[1]。角孙是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手阳明大肠经的交会穴(《针灸甲乙经》)。角即角隅,孙指孙络,此穴在颞颥部,相当于耳上角对应处,布有孙络,故名角孙[1]。角孙穴主要用于口齿、耳目疾患等:如齿龈肿痛,耳肿痛,目痛,目翳,颊肿,齿痛,项强,耳部肿痛,目赤肿痛,唇燥,唇吻强,头痛,耳部红肿,现代又多用角孙穴治疗腮腺炎,视神经炎,视网膜出血,偏头痛,牙龈炎,眼疾目痛,头痛等。
4 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足太阳有入頄遍齿者,名曰角孙。
5 穴名解
角即角隅,孙指孙络,此穴在颞颥部,相当于耳上角对应处,布有孙络,故名角孙[1]。
角指耳角。孙,子之子曰孙,凡物之未成及未盛者,皆可称孙,竹之未生者为孙竹。谓穴当头角未成之处,且有角星之象,如春气在头、初生而未盛也。又世俗称鼻为“祖”,称耳为“孙”。《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春气在头,其音角……是知病之在筋也。”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角孙者少阳生发之气初生而未盛之象也。且与其能治筋脉抽搐、少阳风火上干诸病有关。穴在耳上角,细络旁通,故名角孙。《灵枢经·脉度》:“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3]
6 特异性
角孙穴为交会穴之一,是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手阳明大肠经之会(《针灸甲乙经》)。
《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王冰注)作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三脉之会。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作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之会。
7 所属部位
耳[4]
8 角孙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角孙穴在头部,折耳郭向前,当耳尖直上入发际处[2]。
角孙穴位于头部,耳尖正对发际处[1]。
角孙穴在手少阳三焦经的位置
角孙穴在耳部的位置
角孙穴在耳部的位置
角孙穴在耳部的位置(肌肉)
角孙穴在耳部的位置(骨骼)
9 角孙穴的取法
正坐或侧伏,以耳翼向前方折曲,当耳翼尖所指之发际处。若以手按着使口能合,其处牵动者取穴。
角孙穴位于头部,耳尖正对发际处[1]。
正坐或侧伏位,以耳翼向前方折曲,当耳翼尖所指之发际处取穴[6]。
快速取穴:在头部,将耳郭折叠向前,找到耳尖,耳尖直上入发际处即是角孙穴[7]。
10 角孙穴穴位解剖
角孙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耳上肌、颞筋膜、颞肌。有颞浅动、静脉的分支及耳颞神经的分支。皮肤由下颌神经的耳颞神经分布,皮下筋膜内除上述神经外,还有颞浅动、静脉,无深筋膜。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由颞神经支支配的耳上肌(皮肌),继经颞筋膜入颞肌,直抵骨膜。颞肌属咀嚼肌,由颞深前、后神经支配。
10.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耳上肌→颞筋膜浅层及颞肌[1]。
皮肤→皮下组织→耳上肌→颞肌[8]。
10.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耳颞神经皮支分布;深层有耳颞神经肌支和颞浅动脉分布[8]。
布有耳颞神经分支和颞浅动、静脉的分支[5]。
11 角孙穴的功效与作用
角孙穴具有清热消肿,散风止痛的功效。
角孙穴有清热散风作用,系三焦、小肠和胆三经之会穴,主治耳鸣,目赤肿痛,龈肿,齿痛,痄腮[3]。
《针灸大成》谓耳郭中间,开口有空,治龈肿、目翳、齿龋、项强等症[3]。
12 角孙穴主治病证
角孙穴主要用于口齿、耳目疾患等:如齿龈肿痛,耳肿痛,目痛,目翳,颊肿,齿痛,项强,耳部肿痛,目赤肿痛,唇燥,唇吻强,头痛,耳部红肿,现代又多用角孙穴治疗腮腺炎,视神经炎,视网膜出血,偏头痛,牙龈炎,眼疾目痛,头痛等。
角孙穴主要用于口齿、耳目疾患等:如齿龈肿痛、耳肿痛、目痛、目翳等[1]。
角孙穴主治颊肿、目翳、齿痛、项强[8]。
角孙穴主治耳部肿痛,目赤肿痛,目翳,齿龈肿痛,唇燥,唇吻强,颊肿;项强,头痛[6]。
角孙穴主治耳部红肿,目赤肿痛,目翳,颊肿,齿痛等[5]。
现代又多用角孙穴治疗腮腺炎、视神经炎、视网膜出血及偏头痛等[1]。
头面五官科疾病:腮腺炎,牙龈炎,视神经炎,视网膜出血,眼疾目痛,头痛项强。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平刺0.3~0.5寸[6][8][5][1],局部有酸胀感[6],可扩散至耳周[6]。
13.2 灸法
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或用灯草灸。
14 角孙穴的配伍
角孙穴配风池、太阳、肝俞、膈俞治视神经炎、视网膜出血[1]。
角孙配听宫、翳风,有清热消肿的作用,主治耳部肿痛。
15 特效按摩
用拇指指腹揉按角孙穴,每次1~3分钟,对白内障、目生翳膜、齿龈肿痛等疾病疗效明显[7]。
16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齿牙不可嚼,龈肿,角孙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角孙主颈颔柱满。
《备急千金要方》:角孙、颊车,主牙齿不能嚼。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目生肤翳,齿龈肿。
《针灸大成》:主目生肤翳,齿龈肿,唇吻强,齿牙不能嚼物,龋齿,头项强。
《针灸大成》:龈痛,角孙、小海。
《医宗金鉴》:主治目中生翳。
17 参考资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84.
-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 [3]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 ^ [4] 孙国杰主编. 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07.
- ^ [5]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03.
- ^ [6]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 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95.
- ^ [7] 查炜.经络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 ^ [8] 孙国杰主编. 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05.
古籍中的角孙
- 《灵枢经脉翼》:[卷下]手少阳三焦经
第十篇云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滑氏系字作挟字○滑氏曰脑户后为项目下...
- 《医经原旨》:[卷二]经络上第五
大椎,循天牖,系耳后之翳风、脉、颅息,出耳上角之角孙,过足少阳之悬厘,颔厌,下行耳颊至,会于手太阳颧...
- 《刺灸心法要诀》:[卷五三焦经文]三焦经分寸歌
,翳风耳后尖角陷,脉耳后青脉看,颅息青络脉之上,角孙耳上发下间,耳门耳前缺处陷,和横动脉耳前,欲觅丝...
- 《经穴汇解》:[卷之六经脉流注第十]足少阳胆经
。曲鬓。率谷。天冲。)下耳后。(浮白窍阴。完骨。角孙。本神。阳白。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
- 《黄帝内经灵枢集注》:[卷三]寒热病第二十一
臂。恶寒补之。不恶寒泻之。足太阳有入遍齿者。名曰角孙。上齿龋。取之在鼻与前。方病之时。其脉盛。盛则泻...
- 更多古籍中的角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