椒疮·脾胃湿热证

目录

1 拼音

jiāo chuāng ·pí wèi shī rè zhèng

2 英文参考

prickly-ash-like sore with pattern of dampness-heat in spleen and stomach[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3 定义

椒疮·脾胃湿热证(prickly-ash-like sore with pattern of dampness-heat in spleen and stomach)是指脾胃湿热,以眼涩痒痛,眵泪胶黏,睑内红赤,椒皮样颗粒累累,并见粟样颗粒,或兼见胃脘痞满,呕恶厌食,肢体困倦,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为常见症的椒疮证候[1]

4 症状

椒疮·脾胃湿热证患者眼涩痒痛,眵泪胶粘,睑内红赤,颗粒较多,病情缠绵不愈。舌红苔黄,脉濡数。

5 证候分析

脾胃湿热,复感风邪,内外合邪,上攻胞睑。风盛则涩痒,热盛则红赤而痛,湿热盛则眵泪胶粘,颗粒较多。湿邪难除,病情缠绵。舌脉皆属湿热内盛之象。

6 治法

椒疮·脾胃湿热证治宜清热祛湿,除风消滞。

7 方药治疗

椒疮·脾胃湿热证可用清胃散或除风清脾饮加减治疗。前方中黄连苦寒泻火,生地、丹皮凉血清热,当归活血消瘀滞,升麻清热解毒,引经人阳明。全方共奏清胃凉血消瘀之效。后方中黄连、黄芩、连翘、玄参、知母清脾胃,泻热毒;元明粉、大黄通腑,泻脾胃积热;荆芥、防风疏散风邪;桔梗、陈皮理气和胃祛湿;生地配合大黄凉血活血消滞。诸药合用,具有泻热清脾、疏风散邪之效。用于本证,两方均须酌加苦参、地肤子、苍术等清热燥湿止痒药物。

8 关于椒疮

椒疮(prickly-ash-like sore trachoma)为病名[2]。见《证治准绳·杂病》[2]。又名椒疡(见《目经大成》卷二)、沙眼[3]。是指以眼内生细小红而坚的颗粒,状似花椒,有碜涩微痒为主要表现的眼病[3]。病眼睑结膜血管模糊,粗糙不平,形似沙粒,故名沙眼。椒疮是最常见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眼病[3]。严重者可发生眼睑内卷、睫毛倒入、赤膜下垂、黑睛生翳等多种并发症,是致盲的重要原因之一[3]。沙眼是眼科最常见的传染病,其并发症危害严重,是眼科临床重点防治眼病之一。

椒疮相当于西医的沙眼[3]

详见椒疮条。

9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685.
  3.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22.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