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中外俞

目录

1 拼音

jiān zhōng wài shù

2 概述

肩中外俞为经穴别名,即肺俞。见《脉经》。

穴位肺俞
汉语拼音Feishu
罗马拼音Feishu
美国英译名Lung Locus
各国代号中国BL13
日本13
法国莫兰特氏V13
富耶氏V13
德国B13
英国B13
美国BI13

肺俞为经穴名[1](Fèishù[1]BL13) 。出《黄帝内经灵枢·背腧》。属足太阳膀胱经[1]。肺俞是肺之背俞穴[1][1]。肺即肺脏,俞乃输注,本穴是肺气转输的部位,故名肺俞[2]。肺俞穴主治咳嗽,气喘,胸满,背痛,潮热,盗汗,骨蒸,吐血,鼻塞,咯血,皮肤瘙痒,瘾疹,骨蒸潮热,荨麻疹,皮肤瘙痒症,咳嗽上气,胸满喘逆,头项强痛,自汗盗汗,肺痿痨瘵,吐血唾血,腰脊疼痛,喉痹,眩晕,黄疸,呕吐,癫狂,瘈疭,瘿气,疠风,现代又多用肺俞穴治疗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肺结核,胸膜炎,胸背神经痛,背部软组织劳损,百日咳,肺气肿,颈淋巴结核,感冒,心内膜炎,肾炎,风湿性关节炎,腰背痛等。

3 肺俞穴的别名

肩中外俞(《脉经》)。

4 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背腧》:肺俞在三焦(椎)之间。

5 穴名解

肺即肺脏,俞乃输注,本穴是肺气转输的部位,故名肺俞[2]

肺,为人体内外气体交换的重要器官;俞,同“输”或作“腧”,意均同,有转输、运输、输注之义。此穴系肺在背之俞穴,穴在第3胸椎下两旁各1寸5分处,是肺气转输、输注之穴,治肺疾要穴之一,故名之。[3]

6 特异性

肺俞穴为肺的背俞穴。

7 所属部位

背部[4]

8 肩中外俞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肺俞穴在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4][5]

肺俞穴位于脊柱区,当第三胸椎棘突下间旁开1.5寸处。俯伏或俯卧取穴[5]

一说肺俞穴“除脊各寸半”(《针灸资生经》)。

肺俞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中的位置

肺俞穴在背部的位置

[5]

肺俞穴的位置

肺俞穴在背部的位置

肺俞穴在背部的位置(肌肉)

肺俞穴在背部的位置(骨骼、内脏)

9 肩中外俞穴的取法

俯卧位,在第三胸椎棘突下,身柱(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肺俞穴位于脊柱区,当第三胸椎棘突下间旁开1.5寸处。俯伏或俯卧取穴[5]

俯伏坐位,第3胸椎棘突下与后正中线至肩胛骨内侧缘连线中点之垂线交点处取穴[6]

10 肩中外俞穴穴位解剖

肺俞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骶棘肌。有肋间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分布着第三、四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皮肤由第二、三、四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重叠分布。骶棘肌起自骶骨背面和髂嵴后部,纤维向上分面三列,外侧列止于肋骨,称髂肋肌;中间列附于横突,向上可达颞骨乳突,称最长肌;内侧列附于刺突,称刺肌。骶棘肌亦称竖脊肌,受颈、胸、腰部脊神经后支支配。针经骶棘肌外侧更的髂肋肌,可至第三肋间隙内的结构。其胸腔内相对应器官是胸膜腔及肺,不宜深刺。

10.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竖脊肌[6]

10.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第3、第4胸神经后支的皮支及其伴行动、静脉分布;深层有副神经、肩胛背神经、第3和第4胸神经后支的肌支及肩胛背动脉分支分布[7]

布有第三、四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并有第三肋间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和颈横动脉降支通过[7]

11 肩中外俞穴的功效与作用

肺俞穴有调肺和营、补劳清热的作用[7]

肺俞穴具有解表宣肺,清热理气的功效。

肺俞穴有宣热疏风、调理肺气作用[7]

肺俞穴是肺脏之气输注背部之处,与肺脏内外相应,因此是治疗肺脏病的重要腧穴[8]

肺俞穴位于背部,故还可治疗肩背部疾病[8]

肺为五脏之华盖,主气、主表,外合于皮毛,鼻为肺窍,故可治疗外感病和鼻病[8]

12 肩中外俞穴主治病证

肺俞穴主治咳嗽,气喘,胸满,背痛,潮热,盗汗,骨蒸,吐血,鼻塞,咯血,皮肤瘙痒,瘾疹,骨蒸潮热,荨麻疹,皮肤瘙痒症,咳嗽上气,胸满喘逆,头项强痛,自汗盗汗,肺痿痨瘵,吐血唾血,腰脊疼痛,喉痹,眩晕,黄疸,呕吐,癫狂,瘈疭,瘿气,疠风,现代又多用肺俞穴治疗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肺结核,胸膜炎,胸背神经痛,背部软组织劳损,百日咳,肺气肿,颈淋巴结核,感冒,心内膜炎,肾炎,风湿性关节炎,腰背痛等。

肺俞穴主治咳嗽、气喘、胸满、背痛、潮热、盗汗、骨蒸,吐血、鼻塞[8]

肺俞穴主治咳嗽,气喘,咯血;鼻塞;皮肤瘙痒,瘾疹;骨蒸潮热,盗汗[8]

肺俞穴主治咳嗽,气喘,咯血,骨蒸潮热,盗汗;以及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肺结核,荨麻疹,皮肤瘙痒症等[8]

肺俞穴主治肺、胸、背等疾患:如咳嗽上气、胸满喘逆、头项强痛、自汗盗汗、肺痿痨瘵、骨蒸潮热、吐血唾血、腰脊疼痛、喉痹、眩晕、黄疸、呕吐、癫狂、瘈疭、瘿气、疠风[8]

现代又多用肺俞穴治疗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肺结核、咯血、胸膜炎、皮肤瘙痒症、胸背神经痛、背部软组织劳损等[8]

1. 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百日咳,肺气肿,肺结核;

2. 外科系统疾病:颈淋巴结核,胸膜炎;

3. 其它:感冒,心内膜炎,肾炎,风湿性关节炎,腰背痛等。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斜刺0.3~0.5寸[8]

一般向椎体方向斜刺0.5~0.8寸[8]

斜刺0.5~0.8寸[8][8],局部有酸胀感[8],可向肋间放散[8]

注意:本穴不可直刺或深刺,以防伤及胸膜及肺脏,引起气胸[8]

13.2 灸法

可灸[8][8][8]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8]

艾炷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常灸本穴可预防流感[8]

夏季对肺俞进行直接灸或药物敷贴,可增强机体免疫能力[8]

14 肩中外俞穴的配伍

肺俞配中府,为俞募配穴法,有疏风解表,宣肺止咳的作用,主治咳嗽。

肺俞配膏肓、三阴交,有补虚损清热的作用,主治骨蒸,潮热,盗汗。

肺俞配曲池、血海、有祛风邪,和营血,化瘀滞的作用,主治皮肤瘙痒,荨麻疹。

肺俞配天突、尺泽,治咳嗽、哮喘[8]

肺俞配风池、太阳,治头项强痛[8]

肺俞配大椎、外关、合谷,治感冒、发热[8]

肺俞配迎香、合谷、曲池、足三里,治鼻流清涕[8]

15 文献摘要

《黄帝内经素问》:五藏俞傍五,此十者,以泻五脏之热也。

《黄帝内经灵枢·五邪论》: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取膺中外俞,背三节五脏之旁,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骨蒸劳,肺痿咳嗽。

《针灸资生经》:哮喘,按其肺俞穴,痛如锥刺。

《针灸甲乙经》:肺寒热、呼吸不得卧、咳上气、呕沫、喘、气相追逐……腰脊痛,肺俞主之。癫疾憎风、时振寒、不得言、得寒益甚、身热狂走、欲自杀、目反妄见、瘛疚泣出、死不知人,肺俞主之。

《针灸大成》:主咳嗽红痰。

《针灸大成》: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太阳肺俞、肝俞。

《备急千金要方》:心烦上气,灸肺俞,针入五分。治喉痹,气逆咳嗽,口中唾涎,方灸肺俞七壮,灸可随年壮至百壮。灸主黄疸,通治百毒病。

《医宗金鉴》:治内伤外感,咳嗽吐血,肺痿肺痈。

16 肩中外俞穴研究进展

16.1 对肺功能的影响

针后可增加肺通气量、肺活量及耗氧量,能改善呼吸功能和代谢功能,对支气管哮喘发作期的患者,针后可调整支气管平滑肌,减低呼吸气道阻力。因此,在防治气管炎时,不但有近期疗效,而且远期疗效也很好。临床实验对肺俞的平喘作用的特异性进行了研究,分别电针肺俞、少商、鱼际、太渊、经渠、列缺等穴,观察对咳喘患者即刻平喘作用的特异性。结果:肺俞平喘效果最佳。肺经的五穴效果均次于肺俞。又通过电针肺俞进行对改善小气道功能的观察,推测其机制为解除细支气管痉挛,减轻水肿,降低外周气道阻力,使通气功能得到改善。还有观察针刺肺俞穴对肺功能的改善,发现留针时间不同,产生效应也不同,留针20 min,可见针刺效应;留针40 min,针刺效应最明显;留针60 min,针刺效应有所降低。[8]

针肺俞可增强呼吸功能,使肺通气量、肺活量及耗氧量增加,明显减低气道阻力[8]

16.2 对脑血管的影响

针后可延缓动脉硬化,对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有一定的抑制作用[8]

16.3 对白细胞的影响

针后可使嗜酸性粒细胞逐渐下降,效果十分显著[8]

对热带性白细胞增多症,使嗜酸性白细胞数随着症状好转而逐渐下降。

16.4 对血液循环系统的影响

针刺肺俞可使肝的血流量明显增加。若在此穴处施灸或拔火罐能使皮肤毛细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加强机体代谢功能,增强抗病能力[8]

16.5 抑制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

针肺俞,对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有一定的抑制作用[8]

16.6 治疗咳嗽

痊愈36例,好转4例,全部有效;治疗急慢性咳嗽,采用腧穴贴敷双侧肺俞,取附子、肉桂、干姜各20 g,山柰10 g,共研细末,使用时,先在双侧肺俞上按摩30 s,使局部潮红,将上述药末一小撮置于腧穴上,用胶布固定,隔日1次,此法多用于小儿外感风寒咳嗽[8]

16.7 治疗慢性支气管炎

临床控制82例,占33.3%;好转107例,占43.5%;无效57例,占23.2%;总有效率76.8%。痊愈12例,显效10例,好转22例,无效4例[8]

取肺俞、心俞等穴,贴敷洋金花、甘遂等,治疗298例,有较好疗效。

16.8 治疗哮喘

元胡、细辛各4g,甘遂、白芥子各17 g,共研细末;取鲜生姜20 g捣烂取汁,将药粉调成糊状,于三伏天用胶布贴敷,每穴贴敷2~3h,每隔10 d一次,3次为一疗程,连续贴敷3年。结果:痊愈50例,占5%,贴敷1、2、3年的显效率分别为:375例,占37.5%;560例,占56%; 600例,占60%[8]

16.9 治疗鼻炎

采用肺俞穴药物贴敷治疗过敏性鼻炎556例,主穴取肺俞;配穴取大杼、风门、脾俞、肾俞。将中药制成饼,于每年初伏、二伏、三伏时进行贴敷,用胶布固定,每次贴敷2~3 h。结果:痊愈58例,占10.5%;好转405例,占72.8%;无效93例,占16.7%。总有效率为83.3%[8]

16.10 治疗痤疮

采用肺俞穴注射治疗痤疮40例,取肺俞、足三里;注入西咪替丁注射液2 mL加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1 mL混匀后,每穴注入0.5 mL,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3个疗程结束统计疗效,结果:痊愈24例,显效7例,好转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3%[8]

17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 ^ [2]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448.
  3. ^ [3]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4. ^ [4]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89.
  5. ^ [5]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079.
  6. ^ [6]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30-231.
  7. ^ [7]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77-78.
  8. ^ [8]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30-231.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