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血飞

目录

1 拼音

jiàn xuè fēi

2 英文参考

spinyleaf pricklyash root[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芸香科植物飞龙掌血的根或叶·见血飞

见血飞为中药名,出自《分类草药性》,为《植物名实图考》记载的飞龙掌血之别名[1]

3.1 别名

见血飞、散血丹、三百棒[2]

3.2 来源及产地

芸香科植物飞龙掌血Toddalia asiatica (L.) Lam.的根或叶[2]。分布陕西、湖北、湖南、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等地[2]

3.3 性味

辛、微苦,温,有小毒[2]

3.4 功能主治

散瘀止血,祛风除湿[2]

1.治跌打损伤,劳伤吐血,衄血,子宫出血,痛经,闭经,风湿麻木,筋骨疼痛,肋间神经痛。煎服:6~12g,或浸酒饮。[2]

2.叶捣敷外伤出血,疮疖肿毒。孕妇忌服。[2]

3.5 化学成分

根含白屈菜红碱、二氢白屈菜红碱、茵芋碱、小檗碱等生物碱,还含飞龙掌血内酯(Toddalolactone)、去二羟基飞龙掌血内酯、茴芹香豆素、异茴芹香豆素等香豆精类和橙皮苷等黄酮类[2]。叶含挥发油,内含香茅醛等,还含白屈菜红碱、鞣质等[2]

3.6 药理作用

飞龙掌血可抗炎、镇痛。白屈菜红碱的盐可抗病毒。白屈菜红碱为神经肌肉毒,对心脏也有抑制作用。对豚鼠小量可引起流产,大量引起麻痹、死亡。[2]

4 芸香科植物竹叶椒的根·见血飞

见血飞为中药名,出自《贵州民间药物》,为《贵州民间药物》记载的竹叶椒根之别名[2]

4.1 别名

散血飞、见血飞[3]

4.2 来源

芸香科植物竹叶椒Zanthoxylum planispinum Sieb. et Zucc.的根[3]

4.3 性味

辛,温,有小毒[3]

4.4 功能主治

祛风除湿,温中散寒,活血止痛[3]

1.治感冒头痛、咳嗽,风湿痹痛,腰肌劳损,胃寒疼痛,痧症腹痛。煎服:15~30g。[3]

2.治龋齿痛,根皮研末放入蛀牙孔内,或煎水频频含漱;顽癣,跌打损伤,根或根皮浸酒擦;创伤出血,根皮研粉撒。[3]

4.5 使用注意

孕妇慎服[3]

4.6 化学成分

本品含木兰花碱、竹叶椒碱(Xanthoplanine),茵芋碱、白鲜碱及崖椒碱等生物碱。还含L-竹叶椒脂素、L-细辛素等。[3]

4.7 药理作用

本品可提高小鼠免疫功能。木兰花碱能降低血压。茵芋碱有麻黄碱样作用:升高血压,加强猫及兔的在位子宫的收缩,抑制小肠收缩及扩张冠脉等;还能提高横纹肌张力,加强脊髓反射的兴奋性。白鲜碱小量对离体蛙心有兴奋作用,对动物血管和子宫也有明显收缩作用。[3]

5 芸香科植物刺异叶花椒的根或根皮·见血飞

5.1 出处

《贵州草药》

5.2 拼音名

Jiàn Xuè Fēi

5.3 别名

散血飞、黄椒(《贵州草药》),刺三加,红三百棒(《陕西中草药》)。

5.4 来源

为芸香科植物刺异叶花椒的根或根皮。春、夏、秋三季均可采挖,晒干,或取根皮晒干。

5.5 原形态

灌木或小乔木,高2~6米。枝粗糙,只稀疏皮刺。单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1~3,稀3~5片,革质,宽卵形至长圆形,长4~12厘米,宽2~5厘米,先端短渐尖,有时微凹,基部狭楔形,边缘有锯齿或针刺。聚伞状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长2~6厘米;花小形,单性,同株;花被7~8,有时其中2片合生,先端分叉,大小不等;雄花雄蕊4~6,退化心皮圆球形;雌花具退化雄蕊4~5,心皮2,分离。蒴果紫红色。种子球形,直径4~5毫米,黑色,有光泽。

5.6 生境分布

生于丛林阴湿处,有时见于空旷地。分布陕西、湖北、贵州、四川等地。

5.7 性味

辛,温。

①《贵州草药》:"辛,温。"

②《陕西中草药》:"涩辛,平。"

5.8 功能主治

祛风散寒,活血舒筋,镇痛。治风寒咳嗽,风湿麻木,跌打损伤,外伤出血,大便秘结。

①《贵州草药》:"驱风,散寒。"

②《陕西中草药》:"舒筋活血,止血,消肿,镇痛。治跌打损伤,外伤出血,瘀血肿痛。"

5.9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或研末冲服。外用:捣敷或研末撒。

5.10 附方

①治风寒咳嗽:黄椒三至五钱。煨水服。

②治跌打损伤,风湿麻木:黄椒一两,泡酒服;域加大风藤、大血藤、小血藤各五钱,泡酒服。

③治刀伤出血:黄椒适量,捣缄,外敷患处。(①方以下出《贵州草药》)

④治大便秘结:见血飞干根三钱。水煎服。(《陕西中草药》)

5.11 摘录

《*辞典》

6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91.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68.
  3.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30.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