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尾风

目录

1 拼音

jiān wěi fēng

2 《中医大辞典》·尖尾风

尖尾风为中药名,出自清·赵其光《本草求原》[1]

2.1 别名

赶风柴、粘手风、穿骨风、牛舌癀[1]

2.2 来源及产地

马鞭草科植物尖尾枫Callicarpa longissima (Hemsl.)Merr.的叶或根[1]。分布台湾、福建、江西、广东、广西、四川[1]

2.3 性味

辛、微苦,温[1]

2.4 功能主治

功在祛风,止痛,散瘀[1]

1.治风湿痹痛,风寒咳嗽,寒积腹痛,跌打损伤,吐血,衄血,便血[1]。煎服:15~30g[1]

2.治瘫痪,小儿麻痹后遗症[1]。煎服,或煎水外洗[1]

3.治外伤出血[1]。研粉撒[1]

3 《*辞典》·尖尾风

3.1 出处

《本草求原》

3.2 拼音名

Jiān Wěi Fēnɡ

3.3 别名

尖尾峰、起疯晒(《生草药性备要》),赶风晒、赶风帅(《本草求原》),赤药子(《植物名实图考》),赶风柴(《岭南采药录》),大风药(《广西中兽医药植》),尖尾枫(《中国经济植物志》),雪突、牛舌癀(《福建中草药》)。

3.4 来源

为马鞭草科植物尖尾风的叶。全年可采,鲜用、晒干或阴干。

3.5 原形态

落叶灌木至小乔木,高2~5米。小枝四棱,嫩节上有柔毛成环状。单叶对生;披针形至卵状披针形,长10~25厘米,宽2~5厘米,先端渐尖,全缘或有细齿,基部楔形,上面深绿色,脉上有柔毛,下绿色,主脉隆起,侧脉14~20对,秃净,具不明显的腺点;叶柄长1~1.5厘米。聚伞花序近顶腋生,径3厘米;序梗长1~2厘米;花柄长5~7毫米;苞片细小,披针形,长2毫米;萼杯状或截平状,有时为很小4突点;花冠紫红色,管状,裂片4,秃净,长约2毫米;雄蕊4,长约花冠的2倍,花药2室,纵裂;雌蕊1,子房上位,4室,花柱线状。小核果,白色,球形,径1.5毫米。花期9~10月。果期12月至翌年1月。

3.6 生境分布

生于荒坡、沟边、灌木丛中半阴的地方。分布广西、广东、四川、江西等地。

3.7 性味

辛,温。

①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辛,温。"

②《福建中草药》:"苦辛,温。"

3.8 功能主治

祛风散寒,活血消毒。治风湿骨痛,风寒咳嗽,寒积腹痛,无名肿毒,跌打损伤。

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行气活血,祛风消肿。治跌打损伤,骨折,风湿性腰腿痛,毒蛇咬伤。"

3.9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8钱。外用:研末调敷或鲜品捣敷。

3.10 附方

①治产后风:尖尾枫鲜叶捣汁半杯,黄酒半杯,姜汁三至五滴。调匀炖温服。

②治风寒咳嗽:尖尾枫鲜叶八钱(刷去茸毛),冰糖五钱。水煎服。

③治胃出血:尖尾枫鲜叶捣汁半杯。调蜜服。

④治寒积腹痛:尖尾枫干叶五钱,千金藤干根五钱。水煎服。

⑤治无名肿毒初起:尖尾枫鲜叶和红糖捣烂外敷。

⑥治跌打损伤:尖尾枫鲜叶捣烂调黄酒外敷。(选方出《福建中草药》)

3.11 摘录

《*辞典》

4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98.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