腱鞘囊肿

目录

1 拼音

jiàn qiào náng zhǒng

2 英文参考

thecal cyst[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ganglion[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ganglia[朗道汉英字典]

ganglion[朗道汉英字典]

ganglion cyst[朗道汉英字典]

peritendinitis serosa[朗道汉英字典]

thecal cyst[朗道汉英字典]

weeping sinew[朗道汉英字典]

3 中医·腱鞘囊肿

腱鞘囊肿(thecal cyst[1])为病名[2][3]。是指囊性肿物发生于关节附近或腱鞘内的疾病[3][3]。即含胶样液体的囊性肿物附着在腱鞘上[3]。多发生于腕关节的背侧面,成单层性或多层性[3]。属祖国医学“筋结”、“筋瘤”的范围。

3.1 腱鞘囊肿的病因病机

一般认为本病与局部损伤有关[3]。多因过度劳累,外伤筋脉,以致痰凝筋脉,或因经久站立、扭伤等致筋脉不和、气血运行失畅,阻滞于筋脉络道而成。现代医学认为与手或足的肌腱关节的慢性劳损有关。

3.2 诊断要点

①腕背侧、掌侧、足背等处出现圆形表面光滑、张力较大的囊性包块[3]

②生长缓慢,偶有轻度压痛和无力感[3]。有时囊肿不大也有症状[3]

③X线摄片:骨关节无改变[3]

3.3 腱鞘囊肿的症状

腱鞘囊肿为发生于关节或髓鞘内的局限性发展缓慢的圆形或椭圆形小肿块,内含有无色透明或微呈白色、淡黄色的浓稠黏液,高出皮面,表面光滑,不与皮肤粘连,日久囊液充满,囊壁纤维化而变硬,无明显自觉症状,偶有轻微疼痛和压痛。好发于关节和腱鞘附近,常见于腕背和足背部。患者多为青壮年,女性较多。

主要表现为局部肿物,自觉症状可不明显,或因囊肿发生的部位不同而有不同[3]

3.4 腱鞘囊肿的治疗

局部围刺有良好效果,应注意严密消毒。

3.4.1 (1)火针

以火针较佳[3]。将针烧红后迅速刺入囊肿中心,快刺快出针,两手持干棉球在针孔周围挤压,放出胶状液,挤压干净[3]。用酒精棉球擦干消毒后,再用挤干的酒精棉球压迫包扎[3]。3日内不要沾水,3日后取下敷料即愈[3]

3.4.2 (2)毫针

用毫针从囊肿中心点向上、下、右、右透刺,出针后挤压,包扎同上[3]。用酒精棉球擦干消毒后,再用挤干的酒精棉球压迫包扎[3]。3日内不要沾水,3日后取下敷料即愈[3]

3.4.3 (3)刺灸法

治则:行气活血,舒筋散结

处方:局部围刺

随证配穴:发于手腕—外关,发于足背—解溪。

操作:囊肿局部常规消毒,在囊肿的正中和四周各刺入1针,针尖均刺向囊肿的中心,以刺破囊壁为度,留针20~30min,并用艾条在局部温和灸。隔日1次,至囊肿消失为止。

3.4.4 (4)三棱针法

选穴:阿是穴

方法:将囊肿常规消毒后,医者一手掐持囊肿,另一手持三棱针对准囊肿高点迅速刺入,并向四周深刺,务使囊壁刺破,但勿透过囊的下层,然后快速拔针,同时将掐持囊肿的手指用力挤压,使囊内的胶性黏液全部排出,局部擦净常规消毒后加压包扎3~5日。如囊肿再起,1周后再行针刺。

4 西医·腱鞘囊肿

腱鞘囊肿(thecal cyst)是指发生于关节囊或腱鞘附近的一种内含胶冻状粘液的良性肿块,其多为单房性,也可为多房性。发病原因不明。目前主要认为与关节囊、韧带、腱鞘上的结缔组织因局部营养不良,发生退行性粘液性变性或局部慢性劳损有关。

目前临床上将手足小关节处或腱鞘内的结缔组织粘液性囊肿统称为腱鞘囊肿。如膝关节后方的囊性疝出叫腘窝囊肿。慢性损伤使滑膜腔内滑液增多而形成囊性疝出,或结缔组织粘液退行性变可能是发病的重要原因。

其临床表现主要为腕背部、腕掌部或足背部出现腕豆至拇指头大小的半球状肿块,质硬,有弹性,基底固定,有压痛。本病最常发生于腕部背侧,其次是腕部掌面的桡侧,亦可发生于手掌、手指和足背部,少数发生于膝及肘关节附近;多见于青年和中年,女性多于男性;大多逐渐发生或偶尔发现,生长缓慢。

极少数腱鞘囊肿病例,囊肿可自行吸收,但时间长。多数病例经非手术治疗,疗效较好,但可复发。极少数病例需手术切除,效果良好。

4.1 疾病名称

腱鞘囊肿

4.2 英文名称

thecal cyst

4.3 别名

ganglionic cyst;weeping sinew

4.4 分类

骨科 > 四肢疾患 > 腱鞘炎、腱鞘囊肿及滑囊炎

4.5 ICD号

M67.4

4.6 腱鞘囊肿的病因

慢性损伤使滑膜腔内滑液增多而形成囊性疝出;或结缔组织粘液退行性变可能是发病的重要原因。

4.7 发病机制

目前多数人认为,是关节囊、韧带、腱鞘上的结缔组织因局部营养不良,发生退行性变形成囊肿。部分腱鞘囊肿病例与外伤有关。腱鞘囊肿的囊壁为致密的纤维结缔组织,囊壁内无衬里细胞,囊内为无色透明胶胨黏液,囊腔多为单房,也有多房者。囊肿与关节囊或腱鞘密切关连,有人认为囊腔与关节腔或腱鞘滑膜腔相通,有人则认为只是根部相连,并不相通。

4.8 腱鞘囊肿的临床表现

4.8.1 一般症状

腱鞘囊肿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青年和中年,女性多于男性。囊肿生长缓慢,圆形,直径一般不超过2cm。也有突然发现者。少数可自行消退,也可再长出。部分病例除局部肿物外,无自觉不适,有时有轻度压痛。多数病例有局部酸胀或不适,影响活动。

腕背、腕掌侧桡侧屈腕肌腱及足背发病率最高,手指掌关节及近侧指间关节处也常见到。偶尔在膝关节前下方胫前肌腱膜上也可发生这类粘液退行性变囊肿,但因部位较深,诊断较困难。

4.8.2 局部症状

检查时可摸到一外形光滑、边界清楚的圆形包块,小时无症状,长大到一定程度活动关节时有酸胀感。表面光滑,不与皮肤粘连。囊肿多数囊内液体充盈,张力较大,肿块坚韧,少数柔软,但都有囊性感,扪之如硬橡皮样实质性感觉。如囊颈较小者,略可推动;囊颈较大者,则不易推动,易误为骨性包块。重压包块有酸胀痛。用9号针头穿刺可抽出透明胶冻状物。B超检查可帮助确定肿块的性质。

4.8.2.1 (1)手腕部腱鞘囊肿

手腕部腱鞘囊肿多发生于腕背侧,少数在掌侧。最好发的部位是指总伸肌腱桡侧的腕关节背侧关节囊处,其次是桡侧腕屈肌腱和拇长展肌腱之间。在腕关节掌侧的腱鞘囊肿,有时需与桡动脉瘤相鉴别,在切除该处囊肿时要保护好桡动脉、头静脉和桡神经浅支。腕管内的屈指肌腱鞘亦可发生囊肿,压迫正中神经,诱发腕管综合征。少数腱鞘囊肿可发生在掌指关节以远的手指屈肌腱鞘上,米粒大小,硬如软骨(图1)。

4.8.2.2 (2)足踝部腱鞘囊肿

足踝部共有8个腱鞘:前方3个(胫前肌腱、拇长伸肌腱和趾长伸肌腱)、内侧3个(胫后肌腱、拇长屈肌腱和趾长屈肌腱)、外侧1个(腓骨长、短肌腱)、后侧1个(跟腱)。以足背腱鞘囊肿较多见,多起源于足背动脉外侧的趾长伸肌腱腱鞘。跗管内的腱鞘囊肿可压迫胫神经,是跗管综合征的原因之一。

4.9 辅助检查

B超检查可确定肿块的性质。

4.10 腱鞘囊肿的诊断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的一般症状和局部症状,B超检查,一般即可成立诊断。

针头穿刺抽出透明胶冻状物。

4.11 腱鞘囊肿的治疗

腱鞘囊肿有时可被挤压破裂而自愈。临床治疗方法较多,但复发率高。

4.11.1 非手术疗法

(1)针刺疗法:第四军医大学附属一院针灸室董玉梅自1975年以来,采用针灸治疗腱鞘囊肿千余例,总有效率94.74%,随访半年至2.5年,复发率17.64%。复发后可再治愈。其治疗方法如下:在囊肿四周用普通针灸针穿通囊壁,对刺4针,中央1针,1次/d,每次留针30min,拔针后在囊肿处加压压迫,将囊肿内液挤出于皮下,囊肿变平而愈(图2,3)。

(2)原理是使囊内容物排出后,在囊内注入药物或留置可取出的无菌异物(如缝扎粗丝线),并加压包扎,使囊腔粘连而消失。通常是局部麻醉下用较粗的针头穿刺,尽量抽出胶状液,在囊内注入醋酸氢化可的氢化可的松0.5ml,然后加压包扎。本方法简单、痛苦较少,复发率也较低。

4.11.2 手术疗法

手指腱鞘囊肿一般较小,穿刺困难;其他部位多次复发的腱鞘囊肿,都可手术切除。术中应完整切除囊肿,如系腱鞘发生者,应同时切除部分相连的腱鞘;如膝关节囊滑膜疝出,应在根部缝扎切除,以减少复发机会。

囊肿摘除术为常用的可靠方法(图4)。宜在止血带下进行,采用局部浸润麻醉。

手术步骤如下:

(1)切口:于囊肿最突出处,沿皮纹做稍长于囊肿的横切口。

(2)显露囊肿:切开皮肤后,纵行分离皮下组织,显露囊肿。

(3)摘除囊肿:沿囊肿壁周围分离至蒂部,全部摘除囊肿。如与关节相通,可用细丝线将关节囊开口处缝合。

(4)缝合伤口,局部稍加压包扎。

术后处理同前。

4.12 预后

腱鞘囊肿预后一般比较好,但亦有部分病例复发。

4.13 相关药品

醋酸、氢化可的松、可的松

5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基本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55.
  3. ^ [3]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82.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