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拼音
jiàn lǐ
2 英文参考
Jiànlǐ CV11[中国针灸学词典]
jiànlǐ[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CV11[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RN11[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 建里 | ||
汉语拼音 | Jianli | ||
罗马拼音 | Chienli | ||
美国英译名 | Building Interior | ||
各 国 代 号 | 中国 | CV11 | |
日本 | 11 | ||
法 国 | 莫兰特氏 | VC11 | |
富耶氏 | VC11 | ||
德国 | KG11 | ||
英国 | Cv11 | ||
美国 | Co11 |
建里为经穴名( Jiànlǐ CV11,RN11)[1][2]。出《针灸甲乙经》。属任脉[1]。建就建立,里为表之对,此穴在中、下脘之间,有建立中焦里气之功,故名建里[1]。建里穴主要用于脾胃疾患等:如胃脘痛,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胃下垂,消化不良,腹胀身肿,腹痛肠鸣,腹膜炎,腹直肌痉挛,胃痛,呕吐,食欲不振,腹胀,水肿,胃脘疼痛,腹中切痛,肠鸣,真心痛,胸闷,支满,腹痛,泄泻,不嗜食,身肿,胃扩张,胃溃疡,腹肌痉挛等。
4 出处
《针灸甲乙经》:建里,在中脘下~寸。
5 穴名解
建就建立,里为表之对,此穴在中、下脘之间,有建立中焦里气之功,故名建里[1]。
建,筑也,置也;树立谓之建,顺流而下亦谓之建。建又与健通。里,居也,止也。《说文》:“里,居也。”《黄帝内经灵枢·胀论》:“胃之五窍者,闾里之门户也。”该穴在中脘下1寸,下脘上1寸,当水谷流入于胃里所由之处,而中焦之里气亦得以建立,脏腑因之而强健,故名之。[3]
6 所属部位
上腹[4]
7 建里穴的定位
建里穴在任脉的位置
建里穴在上腹部的位置
建里穴在上腹部的位置
建里穴在上腹部的位置(肌肉)
建里穴在上腹部的位置(内脏)
8 建里穴的取法
在脐上3寸,腹中线上,仰卧取穴。
建里穴位于上腹部,脐中上3寸,前正中线上。仰卧取穴[1]。
仰卧位,于胸剑联合至脐中连线的下3/8与上5/8的交点处取穴;或于中脘穴直下1寸处取穴[7]。
快速取穴:在上腹部,正中线上,肚脐中央向上4横指处即是建里穴[8]。
9 建里穴穴位解剖
建里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浅层主要布有第八胸神经前支的前皮支和腹壁浅静脉的属支。深层主要有第八胸神经前支的分支。
9.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1]。
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9]。
9.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肋间神经前皮支分布;深层有肋间神经和腹壁上动脉分布;再深层可及腹腔[9]。
布有第八肋间神经前皮支和腹壁上、下动脉交界处的分支[6]。
10 建里穴的功效与作用
建里穴有和中理气、消积化滞之功,主治胃脘疼痛,腹胀呕吐,食欲不振,腹痛水肿。《黄帝内经素问》云:“胃有五窍者,间里门户也。”张景岳云:“咽、贲、幽、阑、魄”,五者皆胃气之所行也。本穴治腹暴痛、呃逆、不欲食、胸中苦闷等症。后人经验,兼取内关,用以安定闾里,通彻门户而和中也,不愈,则检取他穴,促使吐泻,以逐外邪。但愈后仍须补此,即安内重在善后也。凡属胃中不安之证,本穴皆可为力,俾以奠定闾里,而人得安居也。本穴名义,补意居多。[3]
11 建里穴主治病证
建里穴主要用于脾胃疾患等:如胃脘痛,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胃下垂,消化不良,腹胀身肿,腹痛肠鸣,腹膜炎,腹直肌痉挛,胃痛,呕吐,食欲不振,腹胀,水肿,胃脘疼痛,腹中切痛,肠鸣,真心痛,胸闷,支满,腹痛,泄泻,不嗜食,身肿,胃扩张,胃溃疡,腹肌痉挛等。
建里穴主要用于脾胃疾患等:如胃脘痛、急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胃下垂、消化不良及腹胀身肿、腹痛肠鸣、腹膜炎、腹直肌痉挛等[1]。
建里穴主治胃痛、呕吐、食欲不振、腹胀、水肿[9]。
建里穴主治胃脘疼痛,呕吐,食欲不振,腹胀,腹中切痛,肠鸣;真心痛,胸闷,水肿,支满[7]。
建里穴主治胃痛,呕吐,腹胀,腹痛,肠鸣,泄泻,水肿,食欲不振;以及急慢性胃炎等[6]。
治胃痛,腹痛,腹胀,呕逆,不嗜食,身肿,胃扩张,胃下垂,胃溃疡,腹肌痉挛。
12 刺灸法
12.1 刺法
直刺1~1.5寸[6]。
直刺1~2寸[9]。
12.2 灸法
13 建里穴的配伍
建里配水分,有行气利水,健中和胃的作用,主治肚腹肿胀,呕哕。
建里配内关,有和胃宽中的作用,主治胸中苦闷,呃逆。
建里配中脘,有行气散结,化湿去滞的作用,主治霍乱肠鸣,腹痛胀满,弦急上气。
建里配内关,治胸中苦闷[7]。
14 特效按摩
按压揉摩建里穴,常用来治疗胃痛、食欲不振、腹痛等病[8]。
15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心痛上抢心,不欲食,支痛引膈,建里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心下痛,不欲食,呕逆上气,腹胀身肿,针入五分,留十呼,可灸五壮止。
《针灸大成》:主腹胀,身肿,心痛,上气,肠中疼,呕逆,不嗜食。
《长桑君天星秘诀歌》:兼水分治肚腹肿胀。
《百症赋》:建里、内关,扫尽胸中之苦闷。
《普济方》:治肠中疼痛,针入一寸二分,灸亦良。
《类经图翼》:一云宜针不宜灸,孕妇尤忌之。
16 建里穴研究进展
现代研究证实,在X线下观察,针刺建里、上脘等穴,可对胃下垂患者的胃张力有促进作用,即时性效应尤为显著。据报道,针刺本穴还可促进胃蠕动,增加胃肌收缩,解除幽门痉挛。[3]
17 参考资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473.
- ^ [2] 孙国杰主编. 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32.
- ^ [3]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 ^ [4] 孙国杰主编. 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35.
- ^ [5]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 [6]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139.
- ^ [7]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 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77.
- ^ [8] 查炜.经络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 ^ [9] 孙国杰主编. 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32.
古籍中的建里
- 《针灸资生经》:[针灸资生经第四]心痛
悸悲。(千与铜同。)灵道、主心痛。悲恐相引。螈。建里、主心痛上抢心。不欲食。(明云。心痛身肿。)章门...
- 《经穴汇解》:[卷之三]腹部第六
尖者指蔽骨。此言心厌者。似指岐骨然易混。故不取。建里(甲乙)中脘下一寸。(甲乙)脐上三寸。(类经)鸠...
- 《普济方·针灸》:[卷十二针灸门]心痛
恐相引螈。穴灵道治心痛上抢心。不欲食。及身肿。穴建里治心痛而呕。穴章门治心痛肺胀。胃气上逆。穴涌泉治...
- 《类经图翼》:[卷八经络(六)]任脉穴
,关元、石门、气海边。阴交、神关、水分处,下脘、建里、中脘前。上脘、巨阙连鸠尾,中庭、膻中、玉堂里。...
- 《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九十二]任脉
穴(在下脘下一寸即脐上一寸)下脘一穴(亦名幽门在建里下一寸足太阴任脉之会)建里一穴(在中脘下一寸)中...
- 更多古籍中的建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