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姜炭为干姜的炮制品。干姜的已有,见。干姜为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干燥根茎[1]。姜炭为不规则的厚片或块,表面焦黑色,内部棕褐色,体轻,质松脆[1]。味苦微辣[1]。姜炭味苦、涩,性温[1]。归脾、肝经[1]。其辛味消失,守而不走,长于止血温经[1]。其温经作用弱于炮姜,固涩止血作用强于炮姜,可用于各种虚寒性出血,且出血较急,出血量较多者[1]。
4 姜炭的炮制方法
宋代有甘草水制、烧存性(《太平圣惠方》)、“炒令黑”(《重修政和经使证类备用本草》)、盐炒(《圣济总录》)、煅存性(《疮疡经验全书》)、爁制、巴豆制(《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黄泥裹、地黄汁炒(《校注妇人良方》)、土炒(《类编朱氏集验医方》)等多种炮制方法[1]。
明代有硇砂炒(《奇效良方》)、童便炒黑(《医学入门》)、水浸火煨、慢火煨至极黑(《寿世保元》)等法,并认为“童便炒黑止鼻衄、唾血、血痢、崩漏”(《医学入门》),“若治产后血虚发热及止血俱炒黑,温中炮用,散寒邪、理肺气、止呕生用”(《炮炙大法》)[1]。
清代尚有姜炭(《外科大成》)、炮姜炭(《外科证治全生集》)、酒蒸炮姜(《幼幼集成》)等炮制品种[1]。
清代开始有炮姜炭、黑炮姜等名称,把炮姜和姜炭混为一个品种,近代有一部分地区也把两者作为一个炮制品,按炮制火候及成品性状分析,炮姜炭和黑炮姜实为姜炭[1]。
净干姜的制法: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略泡,洗净,润透,切厚片或块,干燥,筛去碎屑[1]。
姜炭的炮制方法为:取干姜块,置炒制容器内,用武火加热,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棕褐色,喷淋少许清水,灭尽火星,略炒,取出晾干,筛去碎屑[1]。
5 姜炭的性状
干姜为不规则的厚片或丁块[1]。表面灰棕色或淡黄棕色[1]。切面黄白色,有明显的筋脉小点,显粉性,有特异香气,味辛辣[1]。
姜炭为不规则的厚片或块,表面焦黑色,内部棕褐色,体轻,质松脆[1]。味苦微辣[1]。
6 姜炭的炮制作用
干姜能守能走,故对中焦寒邪偏盛而兼湿者以及寒饮伏肺的喘咳颇为相宜[1]。又因为本品力速而作用较强,故用于回阳救逆,其效甚佳[1]。常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痰饮喘咳[1]。如温中散寒的大建中汤(《金贵要略方论》);回阳救逆的四逆汤(《注解伤寒论》);温肺散寒而化痰饮的小青龙汤(《注解伤寒论》)[1]。
姜炭味苦、涩,性温[1]。归脾、肝经[1]。其辛味消失,守而不走,长于止血温经[1]。其温经作用弱于炮姜,固涩止血作用强于炮姜,可用于各种虚寒性出血,且出血较急,出血量较多者[1]。如治疗血崩的如圣散(《丹溪心法》);或用干姜烧黑存性,为末,米饮调服,治血痢不止(《姚氏集验方》)[1]。
7 干姜的炮制研究
干姜主要成分为姜酮(zingiberone)、β-没药烯(β-bisabolene)、姜醇(zingiberol)、姜烯(zingiberene)及姜辣醇类(gingerols)、6-姜辣烯酮(6-shogaol),8-姜辣烯酮(8-shogaol)等[1]。
7.1 对化学成分的影响
对于姜、炮姜、姜炭的挥发油含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干姜含量最高,颜色较浅;炮姜含量明显下降;姜炭含量最低,约为干姜的1/2,且后二者挥发油颜色较深[1]。
对挥发油和醚提取物的研究表明,生姜与干姜的挥发油和醚提取物层析图谱大致相同,炮姜与姜炭亦无明显的差别,但前二者与后二者相比,有较大变化[1]。干姜经加热炮制后,部分斑点消失,同时出现了一些新斑点,相同Rf值之间相对含量也产生了明显变化[1]。以姜辣醇和6-姜辣烯酮为标准对照,进行薄层色谱分析,结果表明,姜辣醇含量生姜>干姜>炮姜>姜炭;6-姜辣烯酮含量干姜>炮姜>生姜>姜炭[1]。对姜不同炮制品的醚提取液进行气相-质谱-计算机检测,从生姜、干姜、炮姜、姜炭中各检出25、22、23、23种成分,各炮制品检出成分的质和量都产生了部分变化[1]。
7.2 对药理作用的影响
(1)抗溃疡作用:取干姜、炮姜水煎液按4.5g/kg给大鼠灌胃[1]。结果表明,炮姜除消炎痛模型外,对应激性胃溃疡、醋酸诱发胃溃疡、幽门结扎型胃溃疡均呈明显的抑制倾向,干姜无此作用[1]。
(2)止血作用:炮姜和姜炭均能缩短小鼠的出血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1]。姜炭的作用又比炮姜强,两者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1]。炮姜和姜炭均能缩短小鼠的凝血时间,且姜炭水煎液的凝血作用优于炮姜,也优于本身的醚提液[1]。生姜和干姜水煎液均无缩短凝血时间的作用[1]。
(3)毒性:小鼠急性毒性试验表明,炮姜水煎液灌胃毒性较干姜增大,表明干姜经加热炮制后水溶性毒性成分可能有某些变化[1]。
8 姜炭的性味归经
姜炭味苦、涩,性温,归脾、肝经[1]。
味苦;辛;涩;性温(《中华本草》)。
归脾;肝;肾经(《中华本草》)。
9 干姜的功效与主治
干姜具有温中逐寒,回阳通脉,消痰下气的功能[2]。治胃腹冷痛胀满,虚寒吐泻,肢冷脉微,寒饮喘咳,风寒湿痹[2]。
干姜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的功效[3]。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寒饮喘咳[3]。
干姜能守能走,故对中焦寒邪偏盛而兼湿者以及寒饮伏肺的喘咳颇为相宜[1]。又因为本品力速而作用较强,故用于回阳救逆,其效甚佳[1]。常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痰饮喘咳[1]。如温中散寒的大建中汤(《金贵要略方论》);回阳救逆的四逆汤(《注解伤寒论》);温肺散寒而化痰饮的小青龙汤(《注解伤寒论》)[1]。
炮姜味苦、辛,性温[1]。具有温中散寒、温经止血的功能[1]。其辛燥之性较干姜弱,温里之力不如干姜迅猛,但作用缓和持久,且长于温中止痛、止泻和温经止血[1]。可用于中气虚寒的腹痛、腹泻和虚寒性出血[1]。如治疗脾胃虚寒之腹痛、腹泻、霍乱转筋的附子理中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脾胃虚寒便血的艾叶丸(《太平圣惠方》)[1]。
炮姜:温中止泻,止血。治寒性腹泻,虚寒吐血、便血,崩漏,产后瘀血腹痛[2]。
姜炭味苦、涩,性温[1]。归脾、肝经[1]。其辛味消失,守而不走,长于止血温经[1]。其温经作用弱于炮姜,固涩止血作用强于炮姜,可用于各种虚寒性出血,且出血较急,出血量较多者[1]。如治疗血崩的如圣散(《丹溪心法》);或用干姜烧黑存性,为末,米饮调服,治血痢不止(《姚氏集验方》)[1]。
姜炭温经止血、温脾止泻,主虚寒性吐血、便血、崩漏、阳虚泄泻(《中华本草》)。
10 姜炭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6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中华本草》)
11 姜炭的使用禁忌
阴虚火旺者及孕妇慎服(《中华本草》)。
《本草征要》:“血寒者可多用,血热者不过用三四分为向导而已。”
《本草备要》:“多用报阴耗气,孕妇忌之。”
《得配本单》:“孕妇服之令胎内消,气虚者服之伤元,阴虚内热多汗者禁用。”
12 药论
12.1 论姜炭善止血
李中梓:“吐衄下血崩漏淋产证,熟者反能止之,何也?盖物极则反,血去多而阴不复,则阳亢无所附,得此助阳之生而复矣,且见火则味苦色黑,守而不走,血安得不止耶?然必病久气虚,亡阳而多盗汗及手足冷者宜用;若初病火炽,遽尔投之,是抱薪救火,危亡立至矣。”《雷公炮制药性解》
缨希雍:“其言止血者,盖血虚则发热,热则妄行,干姜炒黑能引诸补血药入阴分,血得补则阴生而热退,血不妄行矣。”(《本草经疏》)
冯兆张:“姜,若至炒黑,则辛辣变为苦咸味,既下走,黑又止血,辛热之性虽无,辛凉之性尚在,故能去血中之郁热而不寒,止吐血之妄行而不滞,较之别药徒以黑为能止血为事者,功胜十倍。”(《冯氏锦囊·药性》)
姚球:“干姜,炮灰色黑,入肾助火。火在下谓之少火,少火生气,气充则中自温也。血随气行,气逆火动,则血止溢。炮姜(炭)入肾,肾温则浮逆之火气皆下,火平气降,其血自止矣。”(《本草经解》)
赵其光:“后世遇失血每用姜炭,以为火从水化,使洛阳不僭而血自止。不知姜炭全失姜之本性,止宜炒以守中,配入凉血之味,使寒不凝而血乃和。”(《本草求原》)
12.2 论姜炭散寒助阳
徐大椿:“姜炮黑,辛苦大热,入脾胃而守中逐冷,救急回阳,为温中止血专药,产后虚冷必须之,即设假热外浮,非炮姜导之不可。”(《药性切用》)
汪级:“黑姜,色黑则人肾经,火化则不热而止于温,苦坚肾水,辛补命火,续绝回阳。”(《医林纂要·药性》)
张秉成:“干姜,炮黑则辛少苦多,操散之性已减,温守之力尤独,能入血分,协助补药之力,故营血虚寒而欲温补者,非此不为功,即纯虚而无寒者,亦可用之,不温则虚不复也。”(《本草便读》)
12.3 论姜炭燮理阴阳的配伍应用
金灵昭:“按前贤朱丹溪云,姜本车热,炒黑则苦平矣,能由阳入阴,由阳出阳,所以引气药入血分而补血,引血药入血分而止血,如血虚发热、产后大热必须用之。止血痢肠红及唾血、吐血、呕血、下血、血脱,面色白而夭不泽,六脉懦弱,有阴无阳者,大宜加之,如古方有用四君子配当归、熟地,加炒黑干姜而治气虚血脱者;有用四物汤配人参、黄芪,加炒黑干姜而治血虚气弱者,有阳生阴长、阴和阳合之义。”(引自《本草汇言》)
13 姜炭的贮存方法
14 参考资料
- ^ [1] 龚千锋主编.中药炮制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22-124.
-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0.
- ^ [3]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用到中药姜炭的方剂
- 木香干姜枳术丸
wán《脾胃论》卷下:别名:木香枳术干姜丸组成:木香3钱,干姜(炮)5钱,枳实(炒)1两,白术1两...
- 预备金疮散
二十九引《深师方》:方名:预备金疮散别名:干姜散组成:干姜1两,甘草(炙)1两,桂心1两,当归3两,...
- 四逆散加五味子干姜汤
干姜汤组成:甘草10分(炙),枳实10分(破,水渍,炙干),柴胡10分,芍药10分,五味子5分,干姜...
- 姜附四君子汤
ùsìjun1zǐtāng别名:姜附四君汤处方:干姜、附子、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功能主治:寒气...
- 豆淋发表汤
g处方:全归1钱,白术1钱,苏叶1钱,蒲黄1钱,干姜1钱,川芎1钱5分,川羌1钱5分,茯苓1钱5分,...
- 更多用到中药姜炭的方剂
用到中药姜炭的中成药
- 安蛔丸
拼音:ānhuíwán处方人参、白术、干姜、甘草、川椒、乌梅。功能主治理中安蛔。主摘录《金匮翼》卷七...
- 艾曲散
拼音:àiqǔsǎn处方艾曲1升(生),干姜1两,细辛1两,椒目1两,附子1两,桂1两。制法上为细末...
- 安蛔汤
huítāng处方人参7分,白术1钱,茯苓1钱,干姜(炒黑)5分,乌梅2个,花椒(去目)3分。制法上...
- 艾胶散
拼音:àijiāosǎn处方干姜3两,艾叶2升,胶如手掌大。功能主治卒吐血。用法用量水3升,煮取1升...
- 安蛔理中汤
卷四《医学入门》卷四处方人参1钱半,白术1钱半,干姜1钱半,茯苓1钱半,乌梅3个。功能主治蛔厥。用法...
- 更多用到中药姜炭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姜炭
- 《景岳全书》:[卷之五十八宙集·古方八阵]热阵
气虚损,久不能愈,或中虚生痰等证。人参白术(炒)干姜(炒)炙甘草(各三两)上四味,捣筛为末,蜜丸,鸡...
- 《医学入门》:[外集·卷六]杂病用药赋
各一两,人参、神曲、蒲黄各二两半,阿胶一两七钱,干姜、白蔹各七钱半,雄黄八钱,甘草五两,山药七两,大...
- 《鸡峰普济方》:[卷第十]泻痢(呕吐附)疟
冻饮料食不消腹内雷鸣刺疼痛钟乳粉赤石脂石斛肉豆蔻干姜附子当归人参白茯苓龙骨川椒(各一两)桂诃子皮(各...
- 《普济方》:[卷二百十一泄痢门]冷痢
炮一两)蜀椒(汗一两)桂心(二两)赤石脂黄连人参干姜茯苓大麦陈皮石斛当归(各二两)钟乳(三两研)上捣...
- 《普济方》:[卷二百八泄痢门]诸泻
。上咳面黧。脐腹疼痛。治脾泻用苍术、白术、浓朴、干姜、木香、生豆蔻。治肾泄用补骨脂及安肾丸、震灵丹辈...
- 更多古籍中的姜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