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词条:姜桂参苓首乌汤 (最后修订于2016/8/6 11:59:17)[共63字]
摘要:处方人参3钱,首乌3钱,桂枝3钱,甘草2钱,茯苓3钱,干姜3钱。功能主治目珠塌陷。用法用量煎大半杯,温服。摘录《四圣心源》卷八......
>>>查看全文
相关文献:
-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参苓白术颗粒中白术内酯Ⅱ和白术内酯Ⅲ的含量
【摘要】目的建立一种同时测定白术内酯Ⅱ和白术内酯Ⅲ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并分析中成药参苓白术颗粒中白术内酯Ⅱ和白术内酯Ⅲ的含量。方法样品采用液-液萃取,以乙腈-水(50∶50)为流动相,流速1.0ml·min-1,采用SHIMADZUODS柱(150mm×4.6mm;5μm)色谱柱分离;检测波长220nm。结果标准曲线线性范围为0.5~50.0μg·ml-1,线性关系良好(r0.99),定量限为
- 参苓白术散在治疗秋季腹泻中作用
[摘要]目的观察参苓白术散在治疗小儿秋季腹泻中的作用。方法采用2004~2005年发病的住院病例98例,分为治疗组56例,对照组42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参苓白术散6~12个月,3g/次,2次/d;12~24个月,3g/次,3次/d。结果给予参苓白术散治疗后在总有效率、止泻和缩短病程方面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参苓白术散在治疗秋季腹泻中疗效显著。 [关键词]
- 参苓白术丸新用
同仁堂出品的参苓白术丸由人参、茯苓、白术、山药、白扁豆、莲子、薏苡仁、砂仁、桔梗、甘草组成,功效为补脾胃、益肺气,传统应用于脾胃虚弱、饮食不香、倦怠乏力、胸痞饱胀、呕吐泛恶等症.尤其是对慢性腹泻愈后巩固疗效较好。临床研究发现,其还可辅助治疗下列病症: 1.放化疗的毒副反应:癌症病人在接受放化疗的同时,应用参苓白术丸每次6克,1日2~3次,坚持服药3~6个月,可以减轻患者口淡乏味、恶心呕吐、脘腹胀
- 广州中医药大学研究发现:参苓白术散有助于延长移植肾存活期
疗法(即CsA、霉酚酸酯、强的松)预防排斥,用量根据临床症状、生化检验指标调整;同时口服地尔硫(艹卓)每次30毫克,每天3次。1周后CsA血浓度仍未达理想治疗窗,经中医辨证为脾虚型后,给予健脾和胃的参苓白术散(太子参、茯苓、山药、神曲、麦芽各15克,白术、扁豆、陈皮、大枣各l0克,砂仁、甘草各6克)加减治疗。 研究发现,中药治疗2周后及停服中药1月后CsA血浓度谷值变化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非常
- 参苓白术散治疗慢性咽炎临床运用
【关键词】参苓白术散慢性咽炎临床运用慢性咽炎是咽喉部黏膜、淋巴组织及黏液腺的弥漫性炎症,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本病多反复缠绵,临床治疗较为棘手,笔者运用中药参苓白术散治疗该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参苓白术散治疗慢性咽炎的理论依据 《素问·阴阳类论》指出:“咽喉干燥,病在土脾。《脾胃论·脾胃盛衰论》则更明确指出:“饮食不节、劳役所伤,以致脾胃虚
- 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慢性泄泻30例体会
【关键词】参苓白术散;加减;慢性泄泻2个月以上。多为泄泻日久,或反复发作耗伤正气,以脾虚多见。笔者自2010年6-9月期间采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慢性泄泻共30例疗效满意,现简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慢性泄泻症状门诊病人30例,年龄20~25岁7例,25~35岁10例,35~40岁11例,儿童2例。其中20例服用过黄连素、诺美沙星等抗炎药,培菲康等肠道活菌药,以及中成药克痢
- 参苓白术散治疗慢性肠炎56例
参苓白术散出自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笔者近年来采用此方治疗慢性肠炎共56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男30例,女26例;年龄36~68岁,平均52岁;疗效<6个月25例,6个月~2年26例,2~8年5例,大部分患者在就诊前曾接受过西药治疗,疗效不显。本组56例,56例均经辨证为脾虚泄泻;证见大便时溏时泄,水谷不化,稍进油腻之物则大便次数增多,饮食减少,脘腹胀闷不舒,面色萎
- 参苓白术散加味治疗肠易激综合征80例疗效观察
白芍15g,春砂仁5g(后下),甘草5g,随证加减。如肝郁脾虚,加白芍15g,延胡索10g,玉叩5g(后下),鸡内金10g;湿热内蕴加川朴10g,茯苓10g,大腹皮15g,木棉花15g;脾肾阳虚加干姜6g,补骨脂15g,破故纸10g。 2结果 2.1疗效标准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1]判断疗效。治愈:症状全部消失,肠道功能正常,随诊复查无异常;有效:症状好转,大便次数减少,腹泻
- 参苓白术散加桃花汤、黄柏及三七治疗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96例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结肠慢性非感染性疾病,其病程较长,缠绵难愈,反复发作。1996年以来笔者采用参苓白术散加桃花汤、黄柏及三七治疗96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共146例,均为我院门诊患者,诊断全部符合“1993年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制定的本病诊断标准[1]。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96例,男76例,女20例;年龄20~55
- 参苓白术散治疗小儿厌食症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参苓白术散对小儿厌食症疗效和中医症状积分指标影响。方法:79例厌食症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服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和对照组(服用妈咪爱),比较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评定和疗效指标(体质量、红细胞总数和血红蛋白)。结果:治疗组显效27例、好转1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2.50%;对照组分别为18例、7例和14例,总有效率为64.10%,前者明显优于后者(χ2=7.260,P<0.01)。
- 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关键词】参苓白术散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以腹泻、腹部不适伴排便异常又缺少形态学、生化学异常的症候群,是慢性易反复的消化道常见病,本病随着工作生活节奏加快,发病率有增多的趋势。笔者近几年采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66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0.05),具有可比性。1.2诊断标准两组患者均以慢性反复发作性的腹痛即泻,或时泻时止,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
- 加味参苓白术散治疗小儿迁延性腹泻50例
者均5个/视野。1.2治疗方法治则:健脾渗湿,涩肠止泻。所有入选患者均服用加味参苓白术散,药物组成:党参、茯苓、白术、扁豆、苡米、羌活、藿香、山药、莲子肉、葛根各10g,诃子肉、甘草、木香各6g,生姜2片,大枣3枚。本方每日1剂,水煎100ml,频服或分2~3次服,7剂为1个疗程。连续服用1~2个疗程。所有患者均未加用其他药物。1.3疗效标准治愈:大便成形,一天不超过2次,便常规阴性,随访2周无
- 参苓白术口服液
参苓白术口服液使用说明书标准来源:年新药品种资料汇编 【药品名称】参苓白术口服液 【汉语拼音】ShenlingBaishuKoufuye 【药物组成】人参、茯苓、白术(炒)、山药、白扁豆(炒)、莲子、薏苡仁(炒)、砂仁、桔梗、甘草。 【性状】本品为棕红色液体;气香,味甜、微苦。 【作用类别】本品为虚证类非处方药药品。 【功能与主治】健脾、益气。用于体倦乏力,食少便溏。 【药理作用】经
- 参苓白术颗粒
参苓白术颗粒使用说明书标准来源:部颁标准第二十册 【药品名称】参苓白术颗粒 【汉语拼音】ShenlingBaishuKeli 【药物组成】人参、茯苓、白术(炒)、山药、白扁豆(炒)、莲子、薏苡仁(炒)、砂仁、桔梗、甘草。 【性状】本品为淡黄棕色的颗粒;气香,味甜。 【作用类别】本品为虚证类非处方药药品。 【功能与主治】健脾、益气。用于体倦乏力,食少便溏。 【用法用量】开水冲服,一次1
- 抗结核药可与参苓白术散同服
肺结核患者。由于病人消化吸收功能障碍,身体日渐虚弱,生活质量日益下降,常可导致病人难以坚持服药而中断治疗。因此,如何有效缓解抗结核药物所致的胃肠副反应十分重要。广州市胸科医院中医科发挥中医优势,应用参苓白术散随症加减治疗该病,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研究人员认为,本病病人症见面色萎黄或淡白,恶心纳呆,胸脘满闷,或吐或泻,形体虚弱,少气懒言,倦怠乏力,舌淡,脉缓弱,应属脾胃气虚证,故对本组观察的全部3
- 参苓白术散
中药名称参苓白术散拼音名ShenlingBaishuSan性状本品为黄色至灰黄色的粉末;气香,味甜。鉴别 (1)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不规则分枝状团块无色,遇水合氯醛液溶化;菌丝无色或淡棕色,直径4~6μm。 草酸钙簇晶直径20~68μm,棱角锐尖。 草酸钙针晶细小,长10~32μm,不规则地充塞于薄壁细胞中。 草酸钙针晶束存在于粘液细胞中,长80~240μm,针晶直径2~8μm。 纤
- 参苓蒲红散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3例疗效观察
参苓蒲红散系一具有扶正除邪作用的中药自拟方,临床用治溃疡性结肠炎43例取得较好疗效。鉴于目前溃疡性结肠炎西药疗效欠佳的现状,探索中医中药对该病的治疗很有现实意义。参苓蒲红散已取得初步疗效,应对该方做更深入的疗效观察并进一步优化其组成,以期疗效的进一步提高。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43例患者均来自2002年11月~2005年2月就诊于我院中医内科门诊的病人。其中男17例,女26例;年龄22~
- 参苓白术散合思密达治疗小儿慢性腹泻
。小儿慢性腹泻常经久不愈,病程迁延至2个月以上,或数年,甚或十余年。临床多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稀水或蛋花样大便,夹黏液、泡沫,或不消化食物,并伴有营养不良、腹胀腹痛、精神不振、烦躁等症状。本研究采用参苓白术散配合思密达治疗小儿慢性腹泻,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全部病例均选自2006年1月~2008年1月我院儿科门诊患者,均符合小儿慢性腹泻诊断标准。临床随机分为两组,治
- 加味参苓白术散治疗脾胃气虚型小儿厌食150例
【关键词】加味参苓白术散;脾胃气虚;小儿厌食小儿厌食是手指小儿除外其他急慢性疾病的较长时间的食欲不振或减退,甚至拒食的一种病症,是儿科常见病症。笔者近年来用加味参苓白术散治疗病症150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150例中,门诊病例120例,住院部病例30例,其中男82例,女68例,年龄7岁者35例,学龄前儿童发病率较高。病程最短者1个月,最长者5年。1.2诊断标准
- 参苓白术丸
参苓白术丸使用说明书 标准来源:部颁标准第四册 【药品名称】参苓白术丸 【汉语拼音】ShenlingBaishuWan 【药物组成】人参、茯苓、白术(炒)、山药、白扁豆(炒)、莲子、薏苡仁(炒)、砂仁、桔梗、甘草。 【性状】本品为淡黄色的水丸;气香,味甜。 【作用类别】本品为虚证类非处方药药品。 【功能与主治】健脾、益气。用于体倦乏力,食少便溏。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6克,一日3
- 参苓白术胶囊
参苓白术胶囊使用说明书 标准来源:部颁标准第十二册 【药品名称】参苓白术胶囊 【汉语拼音】ShenlingBaishuJiaonang 【药物组成】人参、茯苓、白术(炒)、山药、白扁豆(炒)、莲子、薏苡仁(炒)、砂仁、桔梗、甘草。 【性状】本品为色胶囊剂,内容物为棕色的粉末;气香,味甜。 【作用类别】本品为虚证类非处方药药品。 【功能与主治】健脾、益气。用于体倦乏力,食少便溏。 【
- 自拟参苓赤莲止泻汤治疗老年性慢性迁延性腹泻效果观察
近年来,老年性慢性迁延性腹泻发生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常反复发作,迁延难愈,中医辨证以肾阳虚衰,脾气受损,正虚邪恋型居多。笔者自2000年以来,针对此型患者采用自拟参苓赤莲止泻汤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共60例患者,男36例,女24例,年龄52~75岁,其中60岁8例,60~68岁32例,68岁20例;经西医诊断:慢性结肠炎28例,过敏性肠炎16例,肠道
- 参苓白术片
参苓白术片使用说明书标准来源:部颁标准第二十册 【药品名称】参苓白术片 【汉语拼音】ShenlingBaishuPian 【药物组成】人参、茯苓、白术(炒)、山药、白扁豆(炒)、莲子、薏苡仁(炒)、砂仁、桔梗、甘草。 【性状】本品为色糖衣片(或薄膜衣片),除去包衣后显棕黄色至黄棕色;气香,味微甜。 【作用类别】本品为虚证类非处方药药品。 【功能与主治】健脾、益气。用于体倦乏力,食少便溏
- 参苓白术散可提高肾移植患者CsA血药浓度
健脾和胃,选用健脾和胃化湿的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参苓白术散水煎剂小剂量对肠管蠕动有兴奋作用,大剂量有抑制作用,全方显示以抑制为主、兴奋为辅的胃肠活动调节作用。 研究人员还指出,参苓白术散能持续提高肾移植术后脾虚型患者CsA浓度,减少排斥反应发生率,同时无明显的肝、肾毒性,也不增加CsA的不良反应或毒副作用,其对CsA血浓度的影响可能与改善药物在消化道的吸收有关,但其确切机理尚
- 参苓白术散治疗不寐20例
参苓白术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其功用为益气健脾,渗湿止泻,主治脾胃虚弱所致食少,便溏,或吐,或泻,四肢乏力,形体消瘦,胸脘闷胀,面色萎黄等症。近年来笔者采用此方治疗不寐取得良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20例,男6例,女14例;成人8例,小儿12例,均符合不寐的诊断标准,不寐的程度轻重不一,望诊表现为形体消瘦,面色萎黄。 1.2治疗方法全部病例均采用中药治疗,
- 参苓白术散加味治疗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疗效观察
【摘要】 目的观察参苓白术散加味治疗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口服参苓白术散,对照组口服金双歧三联活菌片,两组均在治疗1周后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85%,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2.5%(P<0.01)。结论参苓白术散加味明显改善抗生素相关腹泻的症状、体征、实验室化验指标,是治疗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有效方剂。【关键词】
- 参苓白术散
参苓白术散使用说明书 标准来源:2000版药典 【药品名称】参苓白术散 【汉语拼音】ShenlingBaishuSan 【药物组成】人参、茯苓、白术(炒)、山药、白扁豆(炒)、莲子、薏苡仁(炒)、砂仁、桔梗、甘草。 【性状】本品为黄色至灰黄色的粉末;气香,味甜。 【作用类别】本品为虚证类非处方药药品。 【功能与主治】健脾、益气。用于体倦乏力,食少便溏。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6-9
- 李柏龄参苓白术散治疗痛经
已故李柏龄老中医是河南中医学院教授,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教授,师东垣、天士之法,屡除沉疴,愈人无算。特编辑其徒刘现军主治医生记录的李柏龄参苓白术散治疗痛经医案,以飨读者。李某,女,16岁,学生,2003年6月初诊。每次月经前后腹痛已1a,发时疼痛欲死,大汗淋漓,必用强效镇痛之西药方能稍有缓解。调经活血遍用多方罔效。询其便秘已2a,面色白光白,纳食稍差,乏力明显。经量多、有血块色黯,脉细软。李老曰:治
- 参苓白术散治疗小儿腹泻100例疗效观察
扶脾益气。山药、莲子肉、薏苡仁、白扁豆健脾化湿。沙仁、桔梗理气和胃。全方有健脾益气、渗湿止泻之效。若时见腹痛,加木香以理气止痛;久泻不止,而无夹杂积滞者,加赤石脂以固涩止泻;大便稀或水谷不化者,加干姜以温中散寒。伴乳食积滞者,加山楂、神曲、莱菔子、麦芽消食化积。现代药理发现:沙仁中含有挥发油,油中龙脑、右旋樟脑、醋酸龙脑酯、伽罗木醇、橙花三烯醇等,能促进消化液分泌并能排除消化道积气,有健胃作用。
- 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胃脘痛52例临床观察
皮10g,山药15g,砂仁6g(后下),薏苡仁30g,柴胡10g,桂枝6g,甘草6g,腹胀加乌药10g,枳壳10g,泛酸加黄连6g,吴茱萸3g,疼痛明显加元胡15g,白芍12g,恶心加半夏10g,生姜6g,形寒肢冷加附子8g,干姜6g。每日1剂,分2次温服。并嘱其饮食有节,忌生冷厚腻之品,戒烟酒。2结果2.1疗效标准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治愈:胃脘痛及其他症状消失,
- 古方参苓白术散新用
腹痛,里急后重,大便有赤白黏液呈脓血便,时有食欲不振,食后腹胀,舌淡红苔腻,脉濡细。治则健脾化湿,在本方的基础上加入木香、黄连;苔黄有热者,加白头翁、秦皮、马齿苋、鱼腥草;舌淡肢冷有寒者,加附子、干姜、肉桂、肉豆蔻;气虚下陷者,加生黄芪、升麻;腹痛者加炒白芍、制香附、乌药;腹胀纳少者加炒枳壳、神曲、内金。 5.糖尿病本病属“消渴范畴,症以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为特征。多食以属脾虚型
- 高效毛细管电泳法测定姜黄中姜黄素类化合物
来源:中国色谱技术网 摘要:用高效毛细管电泳法测定姜黄中姜黄素类化合物的含量;姜黄素类化合物毛细管电泳谱图的峰面积和浓度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方法的精密度RSD为1.12%~2.47%(=5),平均回收率为97.5%~98.1%。 关键词:高效毛细管电泳法;姜黄;姜黄素类化合物 姜黄(CurcumalongaL.)是一种常用中药,具有抗炎、抗肿瘤、抗氧化、抗动脉粥样硬化、抗病毒等药理作用。从
- 浅谈生姜、干姜、炮姜的作用
生姜、干姜、炮姜这三种中药都是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姜的根茎,由于各自的性状不同,它们在临床上的主治用途各不相同。 1生姜 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姜的根茎,以新鲜根茎入药,生姜味:辛、温,归肺、脾、胃经。具有辛温宣散、通营助卫、发汗解表、温中止呕、祛风散寒、开痰、温肺止咳的功效,被中医誉为“呕家之圣药”。可用于风寒感冒,证见恶寒发热、头痛鼻塞、呕吐、喘咳、胀满等;如用生姜、红糖煎制的姜汤可活血驱寒
- 《医学摘粹》:[杂病证方歌括七窍病类]目病
休迟,法宜夏芍兼姜附,百合苓甘五味施。茯泽石膏汤(证附)目珠黄赤势弥危,湿热熏蒸要速医,泽泻茯苓兼半夏,石膏甘草合山栀。桂枝丹皮首乌汤(证附)目无赤痛不明时,只见昏花是血亏,夏桂姜苓龙眼肉,首乌甘草共丹皮。桂枝柴胡汤(证附)柴草菖蒲并桂枝,生姜和入牡丹皮,瞳仁缩小终能治,拟定良方果出奇。乌梅山萸汤(证附)五味酸梅共首乌,芍甘龙牡合山萸,瞳仁散大偏能治,妙法流传总不诬。姜桂参苓首乌汤(证附)目珠塌陷
- 姜黄素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姜黄(CurcumalongaL_)为姜科草本植物姜黄的干燥根茎,其味辛、苦,性温,入肝脾二经,是一种常用的中药,具有行气、散风活血、通经止痛之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认为,姜黄的化学成分主要为姜黄素类和姜黄挥发油,姜黄素类主要包括姜黄素(curcumine)、脱甲氧基姜黄素(deme&mdash。thoxycurcumin)和双脱甲氧基姜黄素(bisd...作者:赵鹏蔡辉
- 六氢姜黄素Hexahydrocurcumin
[中文名称]六氢姜黄素[英文名称]Hexahydrocurcumin[别 名][化学名称]Hexahydrocurcumin[分子式][分子量][物理性质][成分分类][药理作用]利胆[毒 性][不良反应][用 途][成分来源]姜科植物姜黄根茎,姜根茎作者:自动采集
- 奥地利一项研究显示姜黄素可保护肝脏
析发现,吃含姜黄素食物的实验鼠的肝炎症状“显著减轻”,另一组则无明显变化。这项研究结果刊登在最新一期英国医学期刊《内脏》上。负责此项研究的迈克尔·特劳纳教授说,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未来有望研发出利用姜黄素治疗肝炎的新药。目前,专家们已发现姜黄素具有很高保健价值。美国科研人员近几年的研究发现,姜黄素有防止脑神经细胞损伤、改善脑神经细胞功能的作用,有助于预防老年痴呆。爱尔兰科研人员也于去年发现,姜黄
- 姜黄素对小鼠黑素瘤的抑制作用及对核因子κB激活和生存素表达有影响
《中华皮肤科杂志》2007年第40卷第11期中国研究者探讨姜黄素抑制小鼠黑素瘤作用的可能机制。研究者将黑素瘤细胞株B16F10接种于小鼠右大腿外侧皮下,建立荷黑素瘤小鼠模型,于接种后第7天分别予以50和100mg/kg姜黄素干预作者:
- 姜黄素对肝星状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
2005年02月18日中华消化杂志2004Vol.24No.5P.282-284为了观察姜黄素对体外培养肝星状细胞(HSC)增殖与凋亡的影响,用不同浓度姜黄素处理HSC株HSC-T6,检测细胞增殖和凋亡。结果在20~100μmol/L浓度范围内,姜黄素可剂量依赖性地抑制HSC增。20、40、60μmol/L姜黄素处理HSC24h后,细胞周期分析发现S期细胞减少,G2/M期细胞显著增加;流式细胞术
- 姜黄素调节NB4细胞P53和组蛋白H3乙酰化抑制细胞增殖的研究
2005年11月17日中华血液学杂志2005Vol.26No.9P.551-5535(武汉)为了研究姜黄素对NB4细胞组蛋白H3和非组蛋白P53的乙酰化和细胞增殖的作用,探讨姜黄素抗白血病机制,研究者应用不同浓度(50,25,12.5,6.25,3.125μmol/L)的姜黄素作用NB4细胞不同时间(0,4,8,12,24h),MTT法测定姜黄素对NB4细胞增殖的影响,Westernblot法检
- 圆瓣姜花素AForrestiinA
[中文名称]圆瓣姜花素A[英文名称]ForrestiinA[别 名][化学名称]ForrestiinA[分子式][分子量][物理性质][成分分类][药理作用]抗肿瘤(人体鼻咽癌)等[毒 性][不良反应][用 途][成分来源]姜科植物圆瓣姜花根.作者:自动采集
- 珊瑚姜中姜黄素的鉴别及含量测定研究
【摘要】目的对珊瑚姜中姜黄素进行定性定量研究。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对珊瑚姜中姜黄素进行定性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珊瑚姜中姜黄素进行含量测定。色谱柱为HypersilBDSC18(250mm×4.60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2%磷酸-三乙胺(50∶50∶0.1),检测波长420nm,流速1.0ml/min,柱温30℃。结果定性鉴别斑点清晰。姜黄素在0.2018~1.0090μg范围内,
- 姜黄素对胰腺癌细胞体外生长及其细胞周期的影响
【摘要】 目的 探讨姜黄素对人胰腺癌细胞PANC-1株体外生长及其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 MTT法检测肿瘤细胞活性,流式细胞仪(FCM)进行细胞周期时相分析。结果 MTT结果表明姜黄素对PANC-1细胞具有细胞毒作用。30μM、60μM浓度的姜黄素对细胞增殖的抑制率分别为45.9%、78.1%,10μM浓度抑制作用较小。姜黄素处理24h,分裂相细胞的比例可达8~10%。FCM结果显示姜黄素处理2
- 姜黄素诱导肝星状细胞凋亡的相关分子机制的初步研究
2007年01月26日中华消化杂志2006Vol.26No.11P.758-7617(广州)为了观察姜黄素诱导肝星状细胞HSC-T6凋亡的作用,并探讨其相关分子机制。研究者采用不同浓度姜黄素作用于HSC-T6,应用流式细胞术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法检测HSC凋亡,以SABC细胞免疫化学法检测HSC凋亡中相关基因Fas、P53、Bcl-2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20、30、40μmol/L姜黄素作用HSC-
- 姜黄素对癫痫持续状态致大鼠海马神经元程序化死亡的影响
2006年12月08日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6Vol.21No.7P.590-5929(湘雅)为了探讨姜黄素对大鼠癫痫持续状态(SE)后海马神经元程序化死亡的影响。研究者将SD大鼠90只随机均分入癫痫组、姜黄素治疗组和对照组。建立氯化锂-匹罗卡品大鼠SE模型。应用DNA片段原位末端标记技术(TUNEL)观察SE后2h、4h、6h、24h、72h海马CA1区和CA3区TUNEL阳性细胞数的动态变化
- 生姜、干姜应用浅析
生姜、干姜均为姜科植物姜(ZingiberofficinaleRose)的干燥根茎。夏秋霜降前采挖根茎,除去茎叶及须根,洗净为“生姜”;冬季冬至前采挖,去净茎叶、须根、泥沙,经晒干或微火烘干为“干姜”。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栽培,主产四川、贵州。1外观性状生姜外观性状呈不规则块状,略扁,具指状分枝,长4~8cm,厚1~3cm。表面黄褐色或灰棕色,有环节,分枝顶端有茎痕或芽。质脆,易折断,断面浅黄色,
- 三七和姜黄的鉴别
三七和姜黄的鉴别 三七:来源于五加科植物三七的干燥块根。呈纺锤形、圆锥形、类圆柱形或不规则形,长1~6cm,直径1~4cm。表面灰黄色或灰褐色,有蜡样光泽及多数断续细纵纹及少数横长皮孔,顶端有根茎痕,周围有瘤状突起,下部有支根断痕。体重,质坚实,断面灰绿色、黄绿色或灰白色,击碎后皮部与木部分离,皮部有棕色细小的树脂斑点,木部微显放射状纹理(俗称“菊花心”)。气微,味苦,后回甜。 姜黄:来源于
- 姜黄素对CCl4所致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摘要】目的观察姜黄素对CCl4所致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大鼠分为模型组(单纯皮下注射CCl4),低、中、高剂量姜黄素治疗组(皮下注射CCl4的同时,给予不同浓度的姜黄素腹腔注射)及正常对照组,应用光镜、电镜观察肝细胞的病理学变化。结果模型组大鼠的肝组织呈现明显的水样变性和脂肪变性,并可见肝细胞坏死灶,姜黄素治疗组的肝细胞未见坏死改变,水样变性和脂肪变性程度减轻,以高剂量姜黄素组的治疗效果
- 超临界CO2萃取测定姜黄中姜黄素的实验研究
[摘要]目的:筛选超临界CO2萃取姜黄中姜黄素的姜黄素的工艺条件,采用HPLC法测定姜黄素含量。结果取温度55℃,采用无水乙醇作为夹带剂与超临界CO2流萃取5h,CO2流量3.5L/min。结论:超临界CO2萃取姜,切实可行。[关键词]姜黄;姜黄素;超临界CO2萃取;HPLC姜黄始载于《唐本草》,为姜科Zingiberaceae植物姜黄CurcumalongaL.的干燥根茎,其性燥而温,味苦而辛
- MolBiolRep:姜黄素抑制NF-κB信号通路抗乳腺癌转移
姜黄素是从姜科、天南星科中的一些植物的根茎中提取的一种化学成分,其中,姜黄约含3%~6%,是植物界很稀少的具有二酮的色素,为二酮类化合物。近来有报道姜黄素具有抗多种类型癌症的作用,但这种抗癌作用的分子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最近发表在MolecularBiologyReports杂志上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评估分析了姜黄素对人类乳腺上皮细胞MCF-7细胞的作用。细胞经姜黄素处理后,MTT法检测肿瘤细胞
- 姜黄素对人口腔鳞癌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
【摘要】 目的探讨姜黄素对人口腔鳞癌细胞Tca8113及Tb增殖的抑制及诱导凋亡作用。方法分别应用6.25、12.50、25.00、50.00μmol/L的姜黄素作用Tca8113及Tb细胞24h,采用MTT法检测姜黄素对口腔鳞癌细胞Tca8113及Tb增殖的抑制作用,形态学观察及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凋亡。结果6.25~50.00μmol/L姜黄素能显著抑制口腔鳞癌细胞Tca8113和Tb细胞的
- >>点此搜索更多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