僵蚕

目录

1 拼音

jiāng cán

2 英文参考

bombyx batryticatus[朗道汉英字典]

silkworm larva[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bombyx batryticatus[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Bombyx mori[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BOMBYX BATRYTICATUS[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larva of a silkworm with batrytis[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Bombyx Batryticatus(拉)[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tiff silkworm[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中药名·僵蚕

僵蚕为中药名,出《备急千金要方》。即《神农本草经》所载的白僵蚕[1]。为蚕蛾科昆虫家蚕Bombyx mori Linnaeus. 4~5龄的幼虫感染(或人工接种)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 (Bals.) Vuill. 而致死的干燥体[2]。略呈圆柱形,多弯曲皱缩。长2~5cm,直径0.5~0.7cm。表面灰黄色,被有白色粉霜状的气生菌丝和分生孢子。头部较圆,足8对,体节明显,尾部略呈二分歧状。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平坦,外层白色,中间有亮棕色或亮黑色的丝腺环4个。气微腥。味微咸。麸炒僵蚕表面黄色,偶有焦黄斑,腥气减弱[3]

僵蚕味咸、辛,性平[3]。归肝、肺、胃经[3]。具有息风止痉,祛风止痛,化痰散结的功效[4]。用于肝风夹痰,惊痫抽搐,小儿急惊,破伤风,中风口涡,风热头痛,目赤咽痛,风疹瘙痒,发颐痄腮[4]。僵蚕生品辛散之力较强,药力较猛[4]。用于惊痫抽搐,风疹瘙痒,肝风头痛[4]。麸炒僵蚕疏风解表之力稍减,长于化痰散结[4]。用于瘰疬痰核,中风失音[4]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3.1 拉丁名

Bombyx Batryticatus(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

3.2 英文名

stiff silkworm(《中医药学名词(2004)》)

3.3 别名

白僵蚕、天虫、僵虫[5]

3.4 僵蚕的处方用名

僵蚕、白僵蚕、炒僵蚕[5]

3.5 来源

僵蚕为蚕娥科昆虫家蚕Bombyx mori Linnaeus 4~5令的幼虫感染(或人工接种)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 (Bals.) Vuillant而致死的干燥体[5]

僵蚕为蚕蛾科昆虫家蚕Bombyx mori Linnaeus. 4~5龄的幼虫感染(或人工接种)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 (Bals.) Vuill. 而致死的干燥体[5]

僵蚕为蚕蛾科昆虫家蚕Bombyx moriL. 4~5龄的幼虫因感染或人工接种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 (Bals.) Vuill.而致死的干燥全体[5]

3.6 产地

僵蚕主产浙江[5]

3.7 采收与初加工

多于春、秋季生产,将感染白僵菌病死的蚕干燥[5]

3.8 生药性状

僵蚕略呈圆柱形,多弯曲皱缩。长2~5cm,直径0.5~0.7cm。表面灰黄色,被有白色粉霜状的气生菌丝和分生孢子。头部较圆,足8对,体节明显,尾部略呈二分歧状。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平坦,外层白色,中间有亮棕色或亮黑色的丝腺环4个。气微腥。味微咸。(《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3.9 僵蚕的炮制

南北朝刘宋时代有米泔制(《雷公炮炙论》)[5]

唐代有炒制(《备急千金药方》)、熬制(《千金翼方》)[5]

宋代增加了姜汁制(《博济方》)、面炒制(《脚气治法总要》)、酒炒、灰炮(《小儿药证直诀》)、麸炒、蜜制、盐制(《圣济总录》)、油制(《类编朱氏集验医方》)等炮制方法[5]

明代有醋制(《普济方》)的记载[5]

清代增加了糯米炒(《嵩崖尊生全书》)、制炭(《本草备要》)、红枣制(《外科证治全生集》)等炮制方法[5]

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麸炒等[5]

3.9.1 僵蚕的炮制方法

3.9.1.1 僵蚕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残丝,洗净,晒干[5]

3.9.1.2 麸炒僵蚕

先用中火将锅烧热,均匀撒入定量麦麸,待起烟时加入净僵蚕,急速翻炒至表面呈黄色时出锅,筛去麸皮,放凉[5]

每100kg僵蚕,用麦麸10kg[5]

3.9.2 成品性状

僵蚕为圆柱形,多弯曲皱缩,表面灰黄色[5]。被有白色粉霜,质硬而脆,易折断[5]。断面棕黄色,有光泽,气微腥,味微咸[5]

麸炒僵蚕表面黄色,偶有焦黄斑,腥气减弱[5]

3.9.3 炮制作用

僵蚕辛散之力较强,药力较猛[5]。用于惊痫抽搐,风疹瘙痒,肝风头痛[5]。如治惊痫抽搐,口眼歪斜的牵正散(《杨氏家藏方》)[5]

麸炒后疏风解表之力稍减,长于化痰散结[5]。用于瘰疬痰核,中风失音[5]。如治中风失音或喉中痰声作响的通关散(《证治准绳》);治喉风,咽喉肿痛的白僵蚕散(《魏氏家藏方》)[5]。同时有助于除去生僵蚕虫体上的菌丝和分泌物,矫正气味,便于粉碎和服用[5]

3.9.4 炮制研究

通过对僵蚕生品、清炒品和麸炒品三种炮制品的分析,表明清炒和麸炒品收得率无显著性差异,三种炮制品水溶性浸出物含量有显著差异,以清炒品含量最高,麸炒品次之,生品最低[5]。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定僵蚕的炮制品与原药材的蛋白质区带图谱,结果表明,生僵蚕有3条谱带,麸炒品有1条谱带,说明僵蚕麸炒对蛋白质有明显影响[5]

3.9.5 贮存方法

贮干燥容器内,置通风干燥处[5]。防蛀[5]

3.10 性味归经

僵蚕味咸、辛,性平;归肝、肺、胃经[5]

僵蚕味咸、辛,性平;入肝、肺经[5]

3.11 僵蚕的功效与主治

僵蚕具有祛风定惊、化痰散结的功能[5]

僵蚕具有祛风解痉,化痰散结的功效[5]

僵蚕治中风、惊痫抽搐,面瘫,头痛,眩晕,目赤,咽喉肿痛,皮肤瘙痒,瘰疬结核:内服,煎汤,4.5~9g;或研末吞服,每次0.9~1.5g[5]

僵蚕治糖尿病,高脂血症:研末为丸服,每次1~2g,每日3~4次[5]

僵蚕治乳腺炎:生品研细末醋调敷[5]

僵蚕具有息风止痉,祛风止痛,化痰散结的功效[5]。用于肝风夹痰,惊痫抽搐,小儿急惊,破伤风,中风口涡,风热头痛,目赤咽痛,风疹瘙痒,发颐痄腮[5]

僵蚕生品辛散之力较强,药力较猛[5]。用于惊痫抽搐,风疹瘙痒,肝风头痛[5]。如治惊痫抽搐,口眼歪斜的牵正散(《杨氏家藏方》)[5]

麸炒僵蚕疏风解表之力稍减,长于化痰散结[5]。用于瘰疬痰核,中风失音[5]。如治中风失音或喉中痰声作响的通关散(《证治准绳》);治喉风,咽喉肿痛的白僵蚕散(《魏氏家藏方》)[5]

僵蚕为眼科常用平肝熄风药,具有熄风止痉,化痰散结,祛风止痒的功效:

(1)用于风中经络或风痰阻络所致目偏视,视一为二,胞轮振跳及目珠困动等。常与全蝎、天麻、钩藤等同用。

(2)用于胞生痰核,眼底增殖性改变。本品有化痰散结之功,可与海藻、昆布等配伍用。

(3)用于风热或肝热所致的头痛目赤,迎风泪出等,常配伍荆芥、桑叶、木贼等,如白僵蚕散。

(4)用于眼睑皮肤瘙痒,目珠发痒等,常与蝉蜕配伍使用。

3.12 僵蚕的化学成分

僵蚕含脂肪及蛋白质,此种蛋白质有刺激肾上腺皮质作用。还可能含有甾类、类脂、还原糖等,僵蚕体表的白粉中含有草酸铵[5]

3.13 僵蚕的药理作用

草酸铵是僵蚕中对抗小鼠士的宁惊厥的有效成分,对治疗癫痫大发作有一定疗效[5]

3.14 僵蚕的药典标准

3.14.1 品名

僵蚕

Jiangcan

BOMBYX BATRYTICATUS

3.14.2 来源

本品为蚕蛾科昆虫家蚕Bombyx mori Linnaeus4~5龄的幼虫感染(或人工接种)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Bals.)Vuillant而致死的干燥体。多于春、秋季生产,将感染白僵菌病死的蚕干燥。

3.14.3 性状

本品略呈圆柱形,多弯曲皱缩。长2~5cm,直径0.5~0.7cm。表面灰黄色,被有白色粉霜状的气生菌丝和分生孢子。头部较圆,足8对,体节明显,尾部略呈二分歧状。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平坦,外层白色,中间有亮棕色或亮黑色的丝腺环4个。气微腥。味微咸。

3.14.4 鉴别

本品粉末灰棕色或灰褐色。菌丝体近无色,细长卷曲缠结在体壁中。气管壁碎片略弯曲或弧状,具棕色或深棕色的螺旋丝。表皮组织表面具网格样皱缩纹理以及纹理突起形成的小尖突,有圆形毛窝,边缘黄色;刚毛黄色或黄棕色,表面光滑,壁稍厚。未消化的桑叶组织中大多含草酸钙簇晶或方晶。

3.14.5 检查

3.14.5.1 杂质

不得过3%(附录IX A)。

3.14.5.2 水分

不得过13.0%(附录IX H第一法)。

3.14.5.3 总灰分

不得过7.0%(附录Ⅸ K)。

3.14.5.4 酸不溶性灰分

不得过2.0%(附录Ⅸ K)。

3.14.5.5 黄曲霉毒素

照黄曲霉毒素测定法(附录ⅨV)测定。

本品每1000g含黄曲霉毒素B1不得过5μg,含黄曲霉毒素G2、黄曲霉毒素G1、黄曲霉毒素B2和黄曲霉毒素B1总量不得过10μg。

3.14.6 浸出物

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附录XA)项下的热浸法测定,用稀乙醇作溶剂,不得少于20.0%。

3.14.7 僵蚕饮片

3.14.7.1 炮制
3.14.7.1.1 僵蚕

淘洗后干燥,除去杂质。

3.14.7.1.2 炒僵蚕

取净僵蚕,照麸炒法(附录Ⅱ D)炒至表面黄色。

3.14.7.2 性味与归经

咸、辛,平。归肝、肺、胃经。

3.14.7.3 功能与主治

息风止痉,祛风止痛,化痰散结。用于肝风夹痰,惊痫抽搐,小儿急惊,破伤风,中风口涡,风热头痛,目赤咽痛,风疹瘙痒,发颐痄腮。

3.14.7.4 用法与用量

5~10g。

3.14.7.5 贮藏

置干燥处,防蛀。

3.14.8 出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4 方剂名·僵蚕

4.1 处方

僵蚕3份,生甘草2份,蝉衣1份。共研成极细粉末。

4.2 制法

共研成极细粉末。

4.3 功能主治

据报道,用本方治小儿夜啼数十例,疗效满意。轻者1~2日,重者4~5日,夜啼即止。

4.4 用法用量

每用1~3克,用淡竹叶、双钩、菊花各3克,朱灯芯(朱砂拌)1克,煎汤,睡前半小时送服。

4.5 出处

《单验方》

5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934.
  2.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 ^ [3] 龚千锋主编.中药炮制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34.
  4. ^ [4]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5. ^ [5]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02.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