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沟炎

目录

1 拼音

jiǎ gōu yán

2 英文参考

paronychia[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onychia lateralis

onychia periungualis

paronychia[朗道汉英字典]

3 概述

甲沟炎为病症名。指指(趾)甲两旁或甲根部皮下组织的感染。当炎症只限于指(趾)甲的一侧时,称甲沟炎;炎症往甲根蔓延至对侧时,则成甲周围炎。[1]

指甲的生长部称甲基质或甲根,被皮肤覆盖,指甲的两侧与皮肤皱褶相接,形成甲沟。甲沟炎即指甲板两侧与皮肤皱褶结合部的化脓性感染,是临床常见的指(趾)部感染性疾病之一。致病菌为皮肤表面的金黄葡萄球菌。可发生于各种轻伤后,多因微小刺伤、挫伤、倒刺(逆剥)或剪指甲过深等损伤而引起。早期局部消炎处理,感染可以控制。形成脓肿后,必须切开治疗。

4 疾病名称

甲沟炎

5 英文名称

paronychia

6 分类

普通外科 > 外科感染 > 手部急性化脓性感染

7 ICD号

M79.8

8 甲沟炎的病因

甲沟炎多发生在指(趾)受伤后,如拔除皮肤倒刺、修剪指甲、嵌甲、小刀割伤等。致病菌为金黄葡萄球菌。

9 发病机制

病菌从伤口侵入,沿甲沟扩散。此时皮下组织充血、水肿、白细胞趋化,继而损伤的组织细胞变性、坏死、液化;形成半环形脓肿。脓液还可自甲沟—侧蔓延到甲根部的皮下及对侧甲沟。

10 甲沟炎的临床表现

开始时,指甲一侧的皮下组织发生红、肿、痛,有的可自行消退,有的却迅速化脓。脓液自甲沟一侧蔓延到甲根部的皮下及对侧甲沟,形成半环形脓肿。甲沟炎多无全身症状,如不切开引流,脓肿可向甲下蔓延,成为指甲下脓肿(如图),在指甲下可见到黄白色脓液,使该部指甲与甲床分离。指甲下脓肿变可因异物直接刺伤指甲或指甲下的外伤性血肿感染引起。如不及时处理,可成为慢性甲沟炎或慢性指骨骨髓炎。慢性甲沟炎时,甲沟旁有一小脓窦口,有肉芽组织向外突出。慢性甲沟炎有时可继发真菌感染。

指甲下脓肿

常先发生在一侧甲沟皮下,表现为患侧皮肤红肿,疼痛,一般多无全身感染症状。若病变发展,病灶内成脓,红肿区内有波动感,出现白点,但不易破溃出脓。炎症还可发生于甲根处或扩展到另一侧甲沟,感染加重时可有疼痛加剧和发热等全身症状。由于指甲阻碍脓性物排出,感染可向深层蔓延而形成指头炎(图1)。

11 甲沟炎的并发症

11.1 甲下脓肿

甲沟炎处理不及时,脓肿向甲下蔓延,甲板与甲基质间也发生感染。皮肤指甲周缘肿胀、疼痛剧烈,指甲下可见到黄白色脓液。部分病人会出现低热,白细胞增高等全身症状。

11.2 脓性指头炎

甲沟炎加重,感染蔓延至指末节皮肤,使指头肿胀、刺痛。

12 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单侧甲沟炎时,一般白细胞无明显变化,形成甲下脓肿后,因细菌毒素吸收出现全身中毒症状时,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

13 甲沟炎的诊断

本病诊断要点:①常有刺伤或逆剥损伤史。②指(趾)甲一侧或两侧近端红肿、疼痛、压痛,或见浅黄色脓液。③重者可有全身症状。[1]

13.1 病史

手指有轻度损伤史。

13.2 局部表现

指、趾甲一侧或侧甲沟之近端发红,肿胀、疼痛,继而出现脓点,流脓后可见肉芽组织,甲沟的半环形脓肿。感染蔓延至甲床时,局部积脓可使整个指、趾甲浮起、脱落。

14 甲沟炎的治疗

1.甲沟炎早期可用3%碘酊反复涂擦,常可控制感染。未成脓时,局部可用鱼石脂软膏、金黄散糊等敷贴。亦可用短波紫外线、超短波、红外线等理疗。

2.成脓后,可在甲沟处作纵形切开引流。在指根以利多卡因作指神经阻滞麻醉,然后切开。单侧皮下脓肿,可在甲沟外侧做平行切口;双侧皮下脓肿则需双侧引流。甲根处脓肿,分离后拔除部分或全片指甲(但不可过于损伤其基底组织,以免失去日后指甲再生能力),以充分引流甲下脓液。

需要注意的是:甲沟两侧和甲后皱襞不可同时切开,以免甲后皱壁回缩,甲根外露,出现畸形甲生长(图2)。

3.抗生素应用:早期可口服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阿莫西林等;术后可注射抗菌药。

4.针灸治疗:手部感染以针刺灵台为主。针感以放散到病变处为佳,强刺激,不留针,配刺合谷、八邪(刺血)。足部感染取行间为主穴,配刺太冲、三阴交、八风(刺血),手法同上。病灶部位红肿、化脓时,嵌甲者应修除部分指(趾)甲,清除脓液,然后用熏灸器熏灸局部30~60分钟,进行包扎。每日1次。并用三棱针点刺患指(趾)端出血,疗效更佳[1]

15 预后

甲沟炎及时治疗,15~20天可愈合,不影响指甲的生长。

16 甲沟炎的预防

妥善处理手指倒刺,正确修剪指甲,剪指甲不宜过短,预防嵌甲;注意劳动保护,手指有微小伤口时,可涂2.5%碘酊、碘伏等,用无菌纱布包扎保护,预防感染。

17 相关药品

碘酊、鱼石脂、利多卡因、磺胺、磺胺甲噁唑、氧、甲氧苄啶、阿莫西林

18 相关检查

白细胞计数

19 参考资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86.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