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拼音

2 国家基本药物

与积有关的国家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格信息

序号基本药物目录序号药品名称剂型规格单位零售指导价格类别备注
32925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口服液10ml3.3元中成药部分*

注(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部分):

1、表中备注栏标注“*”的为代表品。

2、表中代表剂型规格在备注栏中加注“△”的,该代表剂型规格及与其有明确差比价关系的相关规格的价格为临时价格。

注(中成药部分):

1、表中备注栏标注“*”的剂型规格为代表品。

2、表中备注栏加注“△”的剂型规格,及同剂型的其他规格为临时价格。

3、备注栏中标示用法用量的剂型规格,该剂型中其他规格的价格是基于相同用法用量,按《药品差比价规则》计算的。

4、表中剂型栏中标注的“蜜丸”,包括小蜜丸和大蜜丸。

3 概述

积:1.病证名;2.凝聚,聚集;3.重叠;复加。

4 病证名·积

积为病证名[1]。指胸腹内积块坚硬不移,痛有定处的一类疾患[1]。见《黄帝内经灵枢·百病始生》。腹内结块,固定不移,并伴胀痛或刺痛为特征者称为积[2]。积为有形,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属血分,乃为脏病,脏有五,聚为腑病,腑有六,故又有五积六聚之名[3]。积病多由起居不时,忧喜过度,饮食失节,脾胃亏损,气机不运,沉寒郁热,痰水凝结,瘀血蕴里,食积久滞,邪正相结而致[3]。宋以后将饮食所伤而致的食滞气结之症,亦称为积[3]。《严氏济生方》卷四:“积者伤滞也,伤滞之久,停留不化,则成积矣。”《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癥瘕痃癖痞源流》:“他如脾胃虚弱,或饮食过常,或生冷过度,不能克化,又或起居无节,寒暖不调,致随其所食之物,及所伤寒热之气结成积聚,或有块,或无块,面色青,肌体瘦,心腹胀满,噫气吞酸者,又当条款而列陈之。”

《难经·五十五难》:“积者,阴气也,其始发有常处,其痛不离其部,上下有所终始,左右有所穷处。”

4.1 积的分类

有五积之分[3]。心积名伏梁,肝积名肥气,脾积名痞气,肺积名息贲,肾积名贲豚[3]

宋以后将饮食所伤而致的食滞气结之症,亦称为积[3]。《严氏济生方》卷四:“积者伤滞也,伤滞之久,停留不化,则成积矣。”《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癥瘕痃癖痞源流》:“他如脾胃虚弱,或饮食过常,或生冷过度,不能克化,又或起居无节,寒暖不调,致随其所食之物,及所伤寒热之气结成积聚,或有块,或无块,面色青,肌体瘦,心腹胀满,噫气吞酸者,又当条款而列陈之。”

并在五积之外,又列酒、食、面、肉、果、菜、茶、水等十八种积[3]

4.2 积的病因病机

积病多由起居不时,忧喜过度,饮食失节,脾胃亏损,气机不运,沉寒郁热,痰水凝结,瘀血蕴里,食积久滞,邪正相结而致[3]

4.3 积与聚的区别

腹内结块,固定不移,并伴胀痛或刺痛为特征者称为积[3]。腹中气聚,攻窜胀痛,时作时止为特征者称为聚[3]。积和聚有不同的病情和病机:积是有形,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属血分,乃为脏病;聚是无形,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病属气分,乃为腑病[4]

4.4 积的辨证治疗

积证由于气血痰湿壅塞,痹阴血络,瘀结为患,积而成块,为时较久,病情较重,故治疗上必须掌握正邪虚实的关系。一般初起邪实正未衰,以攻为主;中期邪伤正气,则宜攻补兼施;后期正气大伤,应在培补气血扶正的基础上,酌加攻瘀之剂。攻药可用消积、软坚、化痰之品以达逐渐化积,不可妄用下药。正如《丹溪心法·积聚痞块》篇说:“凡积病不可用下药,徒损真气,病亦不去,当用消积药使之融化。”同时积证日积月累,非伊朝夕,攻伐之品,亦当有渐,过则伤正,正气伤则不能运化,而邪反固,不可不慎。[4]

治宜破坚消积为主[4]

《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

《证治准绳·杂病》:“大抵治是病必分初中末三法。初治其邪入客后积块之未坚者,……治其始感之邪与留结之客者,除之,散之,行之,虚者补之,约方适其主所为治。及乎积块已坚,气郁已久,变而为热,热则生湿,湿热相生,块日益大,便从中治,当祛湿热之邪,其块之坚者削之,咸以耎之。此时因邪久凑,正气尤虚,必以补泻迭相为用。若块消及半,便以末治,即住攻击之剂,因补益其气,兼导达经脉,使营卫流通,则块自消矣。”

4.4.1 气滞血阻

4.4.1.1 气滞血阻型积证的症状

积块软而不坚,固着不移,胀痛并见,舌苔薄,脉弦[4]

4.4.1.2 证候分析

气滞血阻,脉络不和,积而成块,故胀痛并见,固着不移。病属初起,积犹未久,故软而不坚。脉弦为气滞之象。[4]

4.4.1.3 治法

理气活血,通络消积[4]

4.4.1.4 气滞血阻型积证的方药治疗

以金铃子散[备注]金铃子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金铃子、延胡索和失笑散[备注]失笑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五灵脂、蒲黄为主方。方中以金铃子疏肝理气;玄胡活血止痛;并以失笑散活血化瘀,气血流通,通则不痛,积块可散。[4]

若气滞血阻较甚,兼有寒象者,可用大七气汤[备注]大七气汤(《医学入门》):青皮、陈皮、桔梗、藿香、官桂、甘草、三棱、莪术、香附、益智仁、姜枣。方中青皮、陈皮、桔梗、香附、藿香行气散结,桂心、三棱、莪术温通血络,软坚散结。[4]

若见寒热身痛,舌苔白腻,脉浮弦大者,是兼外感风寒之表证。宜宣表理气,通滞去积,可用五积散[备注]五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白芷、橘皮、厚    朴、当归、川芎、白芍药、茯苓、桔梗、苍术、枳壳、半夏、麻黄、干姜、肉桂、甘草、姜。本方汇集解表、散寒、祛湿、化痰、行气、利水、活血、通络、温中、止痛之药于一炉,以治积证初起又兼外感,气机不利所导致的一系列阻滞不通的证候,能使其逐步消散。若积久正虚,非本方所能奏效。[4]

4.4.2 瘀血内结

4.4.2.1 瘀血内结型积证的症状

腹部积块明显,硬痛不移,面黯消瘦,纳减乏力,时有寒热,女子或见月事不下,舌苔薄边暗或质紫或见瘀点,脉细涩[4]

4.4.2.2 证候分析

积块日久,明显增大,硬痛不移,面黯,是气血凝结,脉络阻塞,血瘀日甚。纳减乏力,消瘦,时有寒热,系营卫不和,脾胃失调所致。女子月事不下,舌暗紫,脉细涩,均示病在血分,瘀血内结之象。[4]

4.4.2.3 治法

祛瘀软坚,兼调脾胃[4]

4.4.2.4 瘀血内结型积证的方药治疗

以膈下逐瘀汤[备注]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五灵脂、当归、川芎、桃仁、丹皮、赤芍药、乌药、延胡索、甘草、香附、红花、枳壳为主方。方中当归、川芎、桃仁、红花、赤芍、五灵脂、丹皮、玄胡活血化瘀;香附、乌药、枳壳行气止痛;甘草益气缓中。并可加川楝子、三棱、莪术等以增强祛瘀软坚之力。如积块大而坚硬作痛,可合用鳖甲煎丸[备注]鳖甲煎丸(《金匮要略方论》):鳖甲、乌扇、黄芩、柴胡、鼠妇、干姜、大黄、芍药、桂枝、葶苈子、石苇、厚朴、丹皮、瞿麦、紫葳、半夏、人参、鹰虫、阿胶、蜂房、赤硝、蜣螂、桃仁以化瘀软坚,并有补益之功。以上两方,可与六君子汤[备注]六君子汤(《医学正传》):人参、炙甘草、茯苓、白术、陈皮、制半夏间服,以补益脾胃,为攻补兼施之法。[4]

4.4.3 正虚瘀结

4.4.3.1 正虚瘀结型积证的症状

积块坚硬,疼痛逐渐加剧,面色萎黄或黧黑,消瘦脱形,饮食大减,舌质淡紫,舌光无苔,脉细数或弦细[4]

4.4.3.2 证候分析

积块日久,血络瘀结,故日益坚硬,疼痛加剧。中气大伤,运化无权,故饮食大减,消瘦脱形。血瘀日久,新血不生,营气大虚,故面色萎黄,甚则黧黑。舌质淡紫无苔,脉细数或弦细,均为气血耗伤,津液枯竭,血瘀气机不利之象。[4]

4.4.3.3 治法

大补气血,活血化瘀[4]

4.4.3.4 正虚瘀结型积证的方药治疗

以八珍汤[备注]八珍汤(《正体类要》):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当归、白芍药、川芎、熟地黄、生姜、大枣合化积丸[备注]化积丸(《类证治裁》):三棱、莪术、阿魏、海浮石、香附、雄黄、槟榔、苏木、瓦楞子、五灵脂为主方。积块日久,正气大伤,方用八珍汤以大补气血。如舌光无苔,脉象细数,阴伤甚者,可加生地、北沙参、石斛等以养其津液。虽正气大伤,但积块坚硬,气血瘀滞,故用化积丸以软坚破瘀活血而图缓功,不能急于求成。[4]

4.5 积证的外治法

积证不论初起或久积,均可配合外治法,临床上一般采用阿魏膏[备注]阿魏膏(《景岳全书》):羌活、独活、玄参、官桂、赤芍、穿山甲、苏合油、生地、豭鼠矢、大黄、白芷、天麻、红花、麝香、土木鳖、黄丹、芒硝、阿魏、乳香、没药或水红花膏[备注]水红花膏(《景岳全书》):红蓼子、大黄、朴硝、山桃、石灰、酒酵,有助于消积散瘀[4]

5 凝聚、聚集·积

“积”意指凝聚,聚集。《黄帝内经灵枢·五色》:“视色上下,以知病处,积神于心。”

6 重叠、复加·积

“积”意指重叠;复加。《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薄厥。”

7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30.
  2.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31.
  4. ^ [4]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87-191.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