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功能失常与下呼吸道分泌物潴留

目录

1 拼音

hū xī gōng néng shī cháng yǔ xià hū xī dào fèn mì wù zhū liú

2 疾病分类

耳鼻喉科

3 疾病概述

气管切开术系切开颈段气管,放入金属气管套管,以解除喉源性呼吸困难、呼吸机能失常或下呼吸道分泌物潴留所致呼吸困难的一种常见手术。适应症:(一)喉阻塞:(二)下呼吸道分泌物潴留: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下呼吸道分泌物潴留,为了吸痰,保持气道通畅,可考虑气管切开,如重度颅脑损伤,呼吸道烧伤严重胸部外伤,颅脑肿瘤,昏迷,神经系病变等。上述疾病时,由于咳嗽反射消失或因疼痛而不愿咳嗽,分泌物潴留于下呼吸道,妨碍肺泡气体交换,使血氧含量降低,二氧化碳浓度增高,气管切开后,吸净分泌物,改善了肺泡之气体交换。(三)预防性气管切开:对于某些口腔、鼻咽、颌面、咽、喉部大手术,为了进行全麻,防止血液流入下呼吸道,保持术后呼吸道通畅,可施行气管切开。有些破伤风病人容易发生喉痉挛,也须考虑预防性气管切开,以防发生窒息。(四)取气管异物:气管异物经内诊镜下钳取未成功,估计再取有窒息危险,或无施行气管镜检查设备和技术者,可经气管切开途径取出异物。(五)颈部外伤伴有咽喉或气管、颈段食管损伤者,对于损伤后立即出现呼吸困难者,应及时施行气管切开。

4 疾病描述

呼吸运动受呼吸中枢调节,也受大脑皮层、胸郭及肺扩张的传入冲动和化学感受器的影响。保持正常的呼吸功能主要依靠有节律的呼吸运动、呼吸道通畅、完好的肺血循环和肺泡气体交换功能。以上任何关节发生障碍时,都可引起呼吸功能失常。

5 症状体征

呼吸功能失常及下呼吸道有分泌潴留时,其主要症状是呼吸困难,与喉源性呼吸困难相反,多有呼吸频率及深度的必变。呼吸、循环系统疾病引起者,呼吸频率加快;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如脑水肿、脑血管意外时,呼吸频率减慢;而多发性神经根炎时,因呼吸肌功能不良,呼吸多表浅。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均可使心率加快,心搏出量增多,肺部小血管收缩,肺循环阻力增加。如病情持续,可致右心衰竭。严重二氧化碳潴留,可发生肺性脑病,表现为神志淡漠、嗜睡或昏迷等。对于因下呼吸道分泌物潴留而致呼吸功能衰竭者,可抽动脉血作血气分析检查,供诊断、治疗时参考。呼吸功能障碍时,常表现为血氧分压降低,血二氧化碳分压增高,或兼有血液pH值降低。

6 疾病病因

引起呼吸功能失常的主要病因有以下几种: 1、呼吸系统疾病 气管、支气管炎症,如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肺部严重感染,呼吸道烧伤或重度胸部外伤时,由于气管、支气管粘膜肿胀,分泌物增多,影响肺泡气体交换,有时还兼有咳嗽功能减弱,致下呼吸道分泌物积聚,呼吸困难,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 2、循环系统疾病 风湿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及心力衰竭时,由于肺水肿和呼吸道分泌增多,使气体交换受阻。 3、神经系统疾病 脑炎、脑水肿、脑血管意外或严重脑外伤时,抑制呼吸中枢,咳嗽功能也减弱,易发生下呼吸道分泌物潴留。周围神经性疾病,如多发性神经根炎侵及肋间神经时,可致呼吸肌功能减退;破伤风所致的呼吸肌痉挛,也可妨碍呼吸。

7 病理生理

引起呼吸功能失常的主要病因有以下几种: 1、呼吸系统疾病 气管、支气管炎症,如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肺部严重感染,呼吸道烧伤或重度胸部外伤时,由于气管、支气管粘膜肿胀,分泌物增多,影响肺泡气体交换,有时还兼有咳嗽功能减弱,致下呼吸道分泌物积聚,呼吸困难,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 2、循环系统疾病 风湿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及心力衰竭时,由于肺水肿和呼吸道分泌增多,使气体交换受阻。 3、神经系统疾病 脑炎、脑水肿、脑血管意外或严重脑外伤时,抑制呼吸中枢,咳嗽功能也减弱,易发生下呼吸道分泌物潴留。周围神经性疾病,如多发性神经根炎侵及肋间神经时,可致呼吸肌功能减退;破伤风所致的呼吸肌痉挛,也可妨碍呼吸。

8 诊断检查

可抽动脉血作血气分析检查,供诊断、治疗时参考。

9 治疗方案

除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外,应积极纠正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

1、给氧。

2、保持呼吸道通畅 采用雾化吸入,应用解痉、化痰药物等方法,促使痰液排出,以利气体交换。经药物治疗病情仍重者,应考虑气管切开术。手术时机可根据临床症状及血气分析检查结果而定。气管切开术的治疗作用主要是:①便于吸除下呼吸道分泌物,有利气体交换。②减少呼吸道死腔,增加有效的气体交换量,改善呼吸功能。③降低呼吸阻力,减轻病人呼吸时体力消耗及氧耗量。④便于施行人工呼吸和给氧。

3、呼吸功能障碍,伴有呼吸性酸中毒、血液PH值降低时,应根据病情,纠正酸碱平衡失调和电解质紊乱。

4、控制呼吸道炎症 呼吸道急性感染,可加重呼吸功能障碍,诱发呼吸衰竭,因此,及时应用足量抗生素,十分重要。

10 预后及预防

无特殊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