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殃簕

目录

1 拼音

huǒ yāng lè

2 《中医大辞典》·火殃簕

火殃簕为中药名,出自《广州植物志》,即《生草药性备要》记载的火秧簕的别名[1]

2.1 别名

火殃簕、霸王鞭、羊不挨[1]

2.2 来源及产地

大戟科植物金刚纂Euphorbia antiquorum L.的茎叶或液汁[1]。分布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台湾、福建[1]

2.3 性味

苦,寒,有毒[1]

2.4 功能主治

消肿,杀虫,祛湿,通便[1]

1.治痈肿疮毒,鲜茎叶捣烂同酒糟炒热敷;治疥癣,鲜茎醋磨涂患处[1]

2.治急性胃肠炎[1]。煎服:3~6g,同米炒焦用[1]

3.治肝硬化腹水[1]。取液汁拌入面粉制丸,如绿豆大,每服1~2丸[1]

2.5 使用注意

内服过量会引起下利,液汁与皮肤接触可引起皮炎、发泡,入眼可致失明[1]。孕妇忌服[1]

2.6 化学成分

本品茎含蒲公英赛醇、蒲公英赛酮、3α-无羁萜醇、3β-无羁萜醇、甾醇及黄酮类等[1]。乳汁含大戟醇、大戟脑、环木菠萝烯醇、β-香树脂醇[1]

2.7 药理作用

3β-无羁萜醇有抗炎作用;含延胡索酸能抗菌[1]

3 《全国中草药汇编》·火殃簕

3.1 拼音名

Huǒ Yānɡ Lè

3.2 别名

霸王鞭、金刚纂、金刚树、龙骨树、肉麒麟、羊不挨、火旺、火巷、火焰、羊桠、扬丫、洋丫簕

3.3 来源

大戟科大戟属植物金刚纂Euphorbia antiquorum L.,以茎、叶(去净汁液);液汁(茎、叶切开流出白色液体)入药。全年可采,多为鲜用。

3.4 性味

苦,寒。有毒。

3.5 功能主治

茎、叶:消肿,拔毒,止泻。用于急性胃肠炎,疟疾,跌打肿痛。

液汁:泻下,逐水,止痒。用于肝硬化腹水,皮癣。

3.6 用法用量

急性胃肠炎:鲜茎1~2两,去皮刺切碎或鲜叶7片去头尾,流净液汁,加大米5钱炒至焦黄色,水二碗煎服;

疟疾:茎心切成黄豆大,以龙眼肉或胶囊包裹,于发作前5小时吞服;

跌打肿痛:鲜茎1两切碎炒黑,水酒各半煎服。

肝硬化腹水:用液汁和面粉为丸,如绿豆大,每服1~2丸,以泻为度,孕妇忌服。

皮癣:用液汁搽患处。

3.7 备注

(1)本品有毒!必须同大米炒焦方可内服;若皮肤与液汁接触,可引起发炎,起水泡;若液汁入眼,可致失明。误食小量引起剧烈下泻。误食大量则刺激口腔粘膜,呕吐、头晕、昏迷,肌肉颤动等。解救方法:皮肤接触液汁应立即用清水洗涤或给予止痛剂。误食者应注意口腔的保护和清洁,静脉注射葡萄糖盐水、保温、注射兴奋剂等。

3.8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4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79.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