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睛外障

目录

1 拼音

hún jīng wài zhàng

2 英文参考

murky-eye nebula[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stromal keratitis[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mixed nebula[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interstitial keratitis[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混睛外障为病证名。见《秘传眼科龙木论》。即混睛障。

混睛障(murky-eye nebula;stromal keratitis)为病证名[1]。见《审视瑶函》。又名混睛(《世医得效方》卷十六)、混障证(《证治准绳·杂病》)、混睛外障(《秘传眼科龙木论》)、气翳(《目经大成》)。是指以黑睛深层起灰白色翳障一片,混浊如雾,漫掩黑睛,妨碍视力,且羞明流泪,眼珠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眼病[2]。病程经过缓慢,往往进行数月治疗,方能逐渐减轻,但多数仍留瘢痕而影响视力。

混睛障相当于西医的角膜基质炎[2]

混睛障类似西医的角膜实质炎[2]。此外,沙眼角膜血管翳的某些病情亦与之相似[2]

4 混睛外障的病因病机

混睛外障多因肝经风热或肝胆热毒蕴蒸于目,邪伏风轮,热灼津液,瘀血凝滞引起;或邪毒久伏,耗损阴液,肝肾阴虚,虚火上炎所致。

5 混睛外障的症状

混睛外障初起,患者怕热羞明,眼睑难睁,眼珠疼痛,视力下降,抱轮暗红或白睛混赤,黑睛深层呈圆盘状混浊,或混浊自中央或周边开始,逐渐漫掩整个黑睛,致黑睛晦暗无华,如磨砂玻璃状。细察之,隐约可见黑睛探层有灰白线条,赤脉自黑睛边际蔓入中心,最后侵及整个黑睛,呈现一片赤白混杂的翳障,严重障碍视力,甚至难辨人物。经数月翳障可逐渐变薄,但不能全部恢复,遗留厚薄不等的翳障,影响视力。与黑睛病变同时,即可发生瞳神紧小或干缺,故须注意,以免处理不当,导致失明。

《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混睛之证,初起白睛混赤,渐生赤脉,遮漫乌睛,或白或赤,漫珠一色,白忌光滑如苔,赤忌赤脉外散,其证初起则先痒后痛,渐致碜涩泪出,羞明隐痛,视物昏矇。”

6 混睛外障的诊断

一、黑睛深层呈灰白色混浊增厚,晦暗无光泽,如磨砂玻璃状。

二、抱轮暗红或白睛混赤。

7 需要与混睛外障相鉴别的疾病

混睛外障应与宿翳相鉴别。宿翳是黑睛疾患痊愈后遗留之瘢痕翳障,其表面光滑,边缘清楚,无眼赤痛。

8 混睛外障的治疗

《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混睛之证……此乃肝脏毒风与瘀血上凝所致。先宜劆洗去瘀,后服地黄散,外点磨障灵光膏。”

混睛外障的辨证,须细审因。肝经风热所致者,治宜疏风清热;肝胆热毒所致者,治宜泻肝解毒;阴虚火炎者,治宜滋阴降火。外治以消障退翳和扩瞳为要。

8.1 辨证治疗

8.1.1 肝经风热

8.1.1.1 症状

黑睛混浊,抱轮红赤,畏光流泪,头眼俱痛,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8.1.1.2 证候分析

黑睛为风轮,内应于肝。风热上犯,熏灼黑睛,使之混浊不清,抱轮红赤,畏光流泪。头为清阳之会,眼为清窍之所,风热上扰,故头眼疼痛。舌红苔薄黄,脉浮数,为风热在表之征。

8.1.1.3 治法

祛风清热。

8.1.1.4 方药治疗

羌活胜风汤加减。方中羌活、防风、独活、白芷、前胡、荆芥、桔梗、薄荷、柴胡、川芎辛散轻扬,善治外风,以清利头目;黄芩清热,且能监制羌防辛温之性;白术、枳壳调理胃气。《原机启微》认为:“窍不利者,皆脾胃不足之证”,故用白术、枳壳健脾和胃,若体健脾胃不虚者亦可去之。全方以祛风为宅,清热为辅。若嫌清热力弱,可酌加银花、连翘、栀子;若系先天性梅毒所致者,宜重加土茯苓驱梅解毒。

8.1.2 肝胆热毒

混睛障·肝胆热毒证(murky-eye nebula with pattern of heat-toxin in liver and gallbladder)是指肝胆热毒,以黑睛混浊,赤脉贯布,抱轮暗赤,疼痛流泪,便秘溺赤,口苦苔黄,脉数为常见症的混睛障证候[2]

8.1.2.1 症状

黑睛混浊,赤脉贯布,抱轮暗赤,刺痛流泪,便秘溺赤,口苦苔黄,脉数。

8.1.2.2 证候分析

肝胆热毒炽盛,上攻黑睛,故黑睛混浊。因热致瘀,故赤脉贯布,抱轮暗红,刺痛流泪。便秘溲黄,口苦苔黄脉数,为热毒炽盛之候。

8.1.2.3 治法

泻肝解毒。

8.1.2.4 方药治疗

银花解毒汤加减。方中胆草清泻肝胆;黄芩、桑白皮、花粉清热泻火;银花、蒲公英清热解毒;大黄、枳壳通腑泻下以清热;蔓荆子疏风清热,合之为泻肝清热解毒之方。若热毒炽盛者,重用银花、蒲公英,再加野菊花、止茯苓以清热解毒;若瘀滞甚者,可加当归尾、赤芍、桃仁、红花以活血化瘀;若大便数日不解,可加玄明粉,以协助大黄通腑泻下。

8.1.3 阴虚火旺

混睛障·阴虚火旺证(murky-eye nebula with pattern of yin deficiency and fire effulgence)是指阴虚火旺,病情日久,以黑睛混浊,赤脉蔓入,疼痛不显,抱轮微红,眼干不舒,口干咽燥,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为常见症的混睛障证候[2]

8.1.3.1 症状

病情反复发作,疼痛不显,抱轮微红,舌红少津,脉细数。

8.1.3.2 证候分析

邪毒久伏,伤阴耗液,阴津不足,虚火上炎,故见症较轻。津液不足,故舌红少津;脉细数为阴虚火旺之征;若兼咽燥干咳等,为肺阴不足,津不上承;若兼头晕耳鸣等,为肝肾阴亏,相火妄动。

8.1.3.3 治法

滋阴降火。

8.1.3.4 方药治疗

肺阴不足者,宜滋阴润肺,用百合固金汤加减。方中百合、生地、熟地、贝母滋阴清热,润肺化痰;玄参、麦冬、桔梗、甘草滋阴生津,降火利咽;当归、白芍质润养血,滋阴柔肝。若肝肾阴亏,相火妄动者,可用知柏地黄丸加减。

8.1.4 湿热上攻

混睛障·湿热上攻证(murky-eye nebula with pattern of dampness-heat attacking upward)是指湿热上攻,以黑睛漫珠混浊,赤脉自周边伸入,呈毛刷状,黑睛后壁有沉着物,白睛混赤,眼痛,畏光,流泪,头痛而重,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常见症的混睛障证候[2]

8.1.5 脾气虚

混睛障·脾气虚证(murky-eye nebula with spleen qi deficiency pattern)是指脾虚气弱,以黑睛灰白色混浊增厚,抱轮微红,视物模糊,肢楚乏力,纳呆便溏,舌淡有齿痕,苔薄,脉细为常见症的混睛障证候[2]

8.2 遗留瘢痕翳障的治疗

病至后期,遗留瘢痕翳障者,参照宿翳处理。

8.3 外治法

(一)局部点用退云散、犀黄散以消障退翳。

(二)从早期起即应结合滴用1%阿托晶液充分扩瞳。若扩瞳不及时,愈后往往遗留瞳神干缺,严重影响视力。

(三)内服药渣煎水过滤作湿热敷,日3次。

9 混睛外障的预后

混睛外障病程长,往往要经过数月治疗,混浊才能逐渐减轻,赤脉才逐渐消退,但也可复发,也有部分愈后仍遗留瘢痕,影响视力。在治疗过程中,若扩瞳不及时,愈后往往遗留瞳神干缺,严重影响视力。

10 文献摘要

《证治准绳·杂病·七窍门》“混睛障证:谓漫珠皆一色之障也,患之者最多。有赤白二证,赤者易治于白者,赤者怕赤脉外爬,白者畏光滑如苔,有此二样牵带者,必难退而易发。若先因别证而生混障,则障去而原病见矣。若无别证,到底只是一色者,若混障因而犯禁触发者,则变证出,先治变证,后治本病。”

11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655.
  2.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