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芦巴

目录

1 拼音

hú lú bā

2 英文参考

fenugrec[朗道汉英字典]

fenugreek[朗道汉英字典]

semen trigonellae[朗道汉英字典]

Trigonella foenum-graecum L.[朗道汉英字典]

trigonella foenum-graecum[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trigonellae,semen[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Semen Trigonellae(拉)[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fenugreek seed[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胡芦巴为中药名,出《嘉祐补注神农本草》。为豆科植物胡芦巴Trigonella foenum-graecum L. 的干燥成熟种子[1]。是豆科植物胡芦巴Trigonella foenum - graecum L.的干燥成熟种子[2]

胡芦巴味苦,性温[2]。归肾经[2]。具有温肾阳、逐寒湿、止痛的功能[2]。生胡芦巴长于散寒逐湿,多用于寒湿脚气[2]炒胡芦巴苦燥之性稍缓,温肾作用略胜于生品,常用于肾虚冷胀[2]。盐胡芦巴可引药入肾,温补肾阳力专,常用于疝气疼痛,肾虚腰痛,阳痿遗精[2]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4 拉丁名

Semen Trigonellae(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

5 英文名

fenugreek seed(《中医药学名词(2004)》)

6 别名

芦巴、苦豆、季豆、香豆子[3]

7 胡芦巴的处方用名

胡芦巴、芦巴子、炒胡芦巴、盐胡芦巴[3]

8 来源

胡芦巴为豆科植物胡芦巴Trigonella foenum - graecum L.的干燥成熟种子[3]

胡芦巴为豆科植物胡芦巴Trigonella foenum-graecum L.的种子[3]

9 产地

胡芦巴主产于河南、安徽、四川[3]

10 胡芦巴的采收与初加工

夏季果实成熟时采割植株,晒干,打下种子,除去杂质[3]

11 胡芦巴的炮制

宋代有微炒(《太平圣惠方》)、酒浸炒(《校注妇人良方》)[3]

元代有盐炒黄(《瑞竹堂经验方》)[3]

明代有酒浸蒸、酒浸焙(《本草纲目》)[3]

古代文献中虽酒制法记载较多,但历代仍以炒用为多[3]

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炒黄、盐炙等[3]

11.1 胡芦巴的炮制方法

11.1.1 胡芦巴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3]。用时捣碎[3]

11.1.2 炒胡芦巴

取净胡芦巴,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有爆裂声,逸出香气,色泽加深,断面浅黄色时,取出[3]。用时捣碎[3]

11.1.3 盐胡芦巴

取净胡芦巴,用盐水拌匀,闷润,待盐水被吸尽,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有爆裂声,色泽加深,断面浅黄色时,取出晾凉,用时捣碎[3]

每100kg胡芦巴,用食盐2kg[3]

11.2 成品性状

胡芦巴略呈斜方形,表面黄绿色或黄棕色,平滑,两侧各具深斜沟一条,相交处有点状种脐[3]。质坚硬,不易破碎[3]。气香,味微苦[3]

炒胡芦巴微鼓起,有裂纹,表面黄棕色,气香[3]

盐胡芦巴微鼓起,色泽加深[3]。气香,味微咸苦[3]

11.3 炮制作用

生胡芦巴长于散寒逐湿,多用于寒湿脚气[3]。如治疗寒湿脚气,腰膝冷痛无力的胡芦巴丸(《杨氏家藏方》)[3]

炒胡芦巴苦燥之性稍缓,温肾作用略胜于生品,常用于肾虚冷胀[3]

盐制胡芦巴可引药入肾,温补肾阳力专,常用于疝气疼痛,肾虚腰痛,阳痿遗精,如强阳保肾丸(《中国药典》)[3]

11.4 贮存方法

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通风干燥处[3]。防蛀[3]

12 性味与归经

胡芦巴味苦,性温;归肾经[3]

胡芦巴味苦,性温;入肾、肝经[3]

13 胡芦巴的功效与主治

胡芦巴具有温肾阳、逐寒湿、止痛的功能[3]。用于肾阳不足,下元虚冷,小腹冷痛,寒疝腹痛,寒湿脚气。

生胡芦巴长于散寒逐湿,多用于寒湿脚气[3]。如治疗寒湿脚气,腰膝冷痛无力的胡芦巴丸(《杨氏家藏方》)[3]

炒胡芦巴苦燥之性稍缓,温肾作用略胜于生品,常用于肾虚冷胀[3]

盐胡芦巴可引药入肾,温补肾阳力专,常用于疝气疼痛,肾虚腰痛,阳痿遗精,如强阳保肾丸(《中国药典》)[3]

胡芦巴具有温肾阳,祛寒湿的功效,治寒疝,小腹痛引睾丸,腰酸,腰痛,阳痿,早泄,遗精,肾虚泄泻,痛经,寒湿脚气,腹胁胀满[3]

14 胡芦巴的用法用量

煎服:4.5~9g[3]

15 胡芦巴的化学成分

胡芦巴含胡芦巴碱、番木瓜碱、龙胆碱、牡荆素及其7-葡萄糖苷、胡芦巴苷Ⅰ及Ⅱ、槲皮素、胡芦巴肽苷(Fenugreekine)、β-谷甾醇等。提取物可抗生育、抗雄激素[3]

16 胡芦巴的药理作用

番木瓜碱可抑制心脏,降低血压等[3]

胡芦巴种子油中有催乳成分,但无性激素样作用;去油后的种子有致泻作用[3]

胡芦巴种子还有轻度的驱肠线虫作用[3]

胡芦巴碱等对多种白血病小鼠有明显抗癌活性,龙胆碱有镇静、镇痛和消炎作用,对麻醉动物尚有降压作用[3]

17 胡芦巴的药典标准

17.1 品名

胡芦巴

Huluba

TRIGONELLAE SEMEN

17.2 来源

本品为豆科植物胡芦巴Trigonella foenum-graecum L.的干燥成熟种子。夏季果实成熟时采割植株,晒干,打下种子,除去杂质。

17.3 性状

本品略呈斜方形或矩形,长3~4mm,宽2~3mm,厚约2mm。表面黄绿色或黄棕色,平滑,两侧各具一深斜沟,相交处有点状种脐。质坚硬,不易破碎。种皮薄,胚乳呈半透明状,具黏性;子叶2,淡黄色,胚根弯曲,肥大而长。气香,味微苦。

17.4 鉴别

(1)本品粉末棕黄色。表皮栅状细胞l列,外壁和侧壁上部较厚,有细密纵沟纹,下部胞腔较大,具光辉带;表面观类多角形,壁较厚,胞腔较小。支持细胞1列,略呈哑铃状,上端稍窄,下端较宽,垂周壁显条状纹理;底面观呈类圆形或六角形,有密集的放射状条纹增厚,似菊花纹状,胞腔明显。子叶细胞含糊粉粒和脂肪油滴。

(2)取本品粉末1g,加石油醚(30~60℃)30ml,超声处理30分钟,静置,弃去上清液,残渣挥干,加甲醇30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胡芦巴碱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2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正丁醇-盐酸-乙酸乙酯(8:3: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在105℃加热1小时,放冷,喷以稀碘化铋钾试液-三氯化铁试液(2:1)混合溶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3)取[鉴别](2)项下的供试品溶液,加甲醇稀释至10ml,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胡芦巴对照药材0.1g,按[鉴别](2)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μl,分别点于同一聚酰胺薄膜上,以乙醇一丁酮一乙酰丙酮一水(3:3:1:13)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三氯化铝试液,热风加热5分钟,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17.5 检查

17.5.1 水分

不得过15.0%(附录ⅨH  第一法)。

17.5.2 总灰分

不得过5.0%(附录ⅨK)。

17.5.3 酸不溶性灰分

不得过1.0%(附录ⅨK)。

17.6 浸出物

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附录X A)项下的热浸法测定,用稀乙醇作溶剂,不得少于18.0%。

17.7 含量测定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附录VID)测定。

17.7.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甲醇-0.05%十二烷基磺酸钠溶液-冰醋酸(20:80:0.1)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65nm。理论板数按胡芦巴碱峰计算应不低于4000。

17.7.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胡芦巴碱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50%甲醇制成每1ml含60μg的溶液,即得。

17.7.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粉末(过三号筛)约0.5g,精密称定,精密加入50%甲醇50ml,密塞,称定重量,放置1小时,超声处理(功率300W,频率50kHz)45分钟,放冷,密塞,再称定重量,用50%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17.7.4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u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胡芦巴碱(C7H7O2)不得少于0.45%。

17.8 胡芦巴饮片

17.8.1 炮制

17.8.1.1 胡芦巴

除去杂质,洗净,干燥。

17.8.1.1.1 性状、鉴别、检查浸、出物、含量测定

同药材。

17.8.1.2 盐胡芦巴

取净胡芦巴,照盐水炙法(附录ⅡD)炒至鼓起,微具焦斑,有香气溢出时,取出,晾凉。用时捣碎。

本品形如胡芦巴,表面黄棕色至棕色,偶见焦斑。略具香气,味微咸。

总灰分  同药材,不得过7.5%。

17.8.1.2.1 鉴别、浸出物、含量测定

同药材。

17.8.2 性味与归经

苦,温。归肾经。

17.8.3 功能与主治

温肾助阳,祛寒止痛。用于肾阳不足,下元虚冷,小腹冷痛,寒疝腹痛,寒湿脚气。

17.8.4 用法与用量

5~10g。

17.8.5 贮藏

置干燥处。

17.9 出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18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 ^ [2] 龚千锋主编.中药炮制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98.
  3.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201.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