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穴位 | 滑肉门 | ||
汉语拼音 | Huaroumen | ||
罗马拼音 | Huajoumen | ||
美国英译名 | Slippery Flesh Gate | ||
各 国 代 号 | 中国 | ST24 | |
日本 | 24 | ||
法 国 | 莫兰特氏 | E24 | |
富耶氏 | |||
德国 | M24 | ||
英国 | S24 | ||
美国 | St24 |
滑肉门为经穴名(Huáròumén ST24)[1]。出《针灸甲乙经》。属足阳明胃经[1]。滑肉门又名滑幽门(幽门乃胃与小肠相交之处,与此穴相近,故名滑幽门)[1]。主治癫狂,呕吐,腹胀,腹泻,肠鸣,急性胃肠炎,慢性胃肠炎,腹痛,腹水,泄泻,胃痛,呃逆,重舌,吐血,癫症,精神分裂症,痫证,心烦,吐舌,癫痫,精神病,子宫内膜炎,月经不调,舌炎,舌下腺炎,等。
4 滑幽门的别名
5 出处
6 穴名解
滑肉门又名滑幽门(幽门乃胃与小肠相交之处,与此穴相近,故名滑幽门)[1]。
《说文》:“滑,利也。”又有柔泽之义。《周礼·天官·食医》:“调之以滑甘。”孙诒让正义:“谓以米粉和菜为滑也。”肉,指可食之肉。《孟子》:“七十者可以食肉。”门,人出入之处。《周礼·疡医》:“滑以养窍。”注:“滑物通利往来似窍。”本穴内应腹膜油脂,外应松皮软肉,与在任脉水分旁2寸,束带滑软之处,深部为小肠,主分水谷精血,滑利果肉米菜,因名“滑肉门”。[2]
7 所属部位
上腹[3]
8 滑肉门的定位
标准定位:滑肉门在上腹部,当脐中上1寸,距前正中线2寸[4][5]。
滑肉门位于上腹部,脐中上1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仰卧取之[1]。
滑肉门位于腹部脐上1寸,旁开2寸处(《针灸甲乙经》),又云去任脉3寸[6]。
滑肉门穴在足阳明胃经中的位置
滑肉门的位置
滑肉门的位置(足阳明胃经)
滑肉门的位置(肌肉)
滑肉门的位置(内脏)
9 取法
滑肉门位于上腹部,脐中上1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仰卧取之[1]。
仰卧位,在脐上1寸,水分穴(任脉)旁开2寸处取穴。
10 穴位解剖
滑肉门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层、腹直肌、腹直肌鞘后层、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有第九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分布着第九肋间神经分支。皮肤由第8、9、10肋间神经的前皮支重叠分布。腹腔内相对应器官是大网膜、小肠。
10.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1]。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腹直肌鞘后壁[5]。
10.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肋间神经前皮支和胸腹壁静脉分布;深层有肋阅神经、动脉和腹壁上动脉分布[5]。
布有第九肋间神经分支,并有第九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下动、静脉分支通过[6]。
11 滑肉门的功效与作用
滑肉门穴深部为小肠,主分水谷精血,滑利果肉米菜,凡病之应疗以滑者,可取滑肉门穴,如肠套叠、肠梗阻亦可取用[2]。
12 主治病症
滑肉门穴主治癫狂,呕吐,腹胀,腹泻,肠鸣,急性胃肠炎,慢性胃肠炎,腹痛,腹水,泄泻,胃痛,呃逆,重舌,吐血,癫症,精神分裂症,痫证,心烦,吐舌,癫痫,精神病,子宫内膜炎,月经不调,舌炎,舌下腺炎,等。
滑肉门穴主治癫狂、呕吐、腹胀、腹泻[5]。
滑肉门主治胃肠、神志等疾患:如肠鸣、泄泻、胃痛、呃逆、重舌、吐血、癫症等[1]。
现代又多用滑肉门治疗急慢性胃肠炎、精神分裂症等[1]。
滑肉门主治胃痛,呕吐,呃逆,肠鸣,泄泻,癫狂等[6]。
滑肉门穴主治胃痛,呕吐,腹胀,腹痛,泄泻,腹水;癫狂,痫证,心烦,吐舌,重舌[7]。
其它:舌炎,舌下腺炎,慢性胃肠炎。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直刺0.8~1.2寸[6][5][7],局部有酸胀感[7],并向下放散[7]。
13.2 灸法
可灸[1]。
温针灸3~5壮,艾条灸10~20分钟。
14 配伍
滑肉门配中脘、足三里,治胃痛[7]。
15 文献摘要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癫疾,呕逆,吐舌。
《外台秘要》:主狂癫疾,吐舌。
《类经图翼》:癫狂,呕逆,吐血,重舌舌强。
16 参考资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91.
- ^ [2]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 ^ [3] 孙国杰主编. 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58.
- ^ [4]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基本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 [5] 孙国杰主编. 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53.
- ^ [6]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73.
- ^ [7]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 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77.
古籍中的滑幽门
- 《医宗金鉴》:[外科卷下骨度尺寸]腹部
曲骨 会阴(俱任脉)两旁第二行左右凡二十二穴(自幽门夹巨阙两旁各半寸,循冲脉下行至横骨):幽门 通谷...
- 《医方论》:[卷三润燥之剂]通幽汤
仁(研)红花甘草(炙)一钱生地黄熟地五分虽云病在幽门,亦无专治幽门之药,不外调和气血,开通胃府,清升...
-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六十九秘结候]病机叙论
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贲门,太仓下口则为幽门,大肠小肠会为阑门,下极为魄门,此为七冲门也。盖...
- 《成方切用》:[卷八上润燥门]通幽汤
(东垣)治幽门不通,上冲吸门,噎塞不开,气不得下,大便艰难,名曰下脘不通,治在幽门。(下脘即幽门,胃...
- 《冯氏锦囊秘录》:[杂症大小合参卷五]方脉燥结合参(附肠交)
与手阳明为表里,肺气不降,大肠难传送也。然须兼用滑润,如生首乌、麻仁、归梢、苁蓉之类。如欲坐井中者...
- 更多古籍中的滑幽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