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词条:花蛇续命汤 (最后修订于2009/12/5 0:01:12)[共251字]
摘要:处方白花蛇(酒浸,去皮骨,焙干)1两,全蝎(炒)1两,独活(去土)1两,天麻1两,附子1两,人参1两,防风1两,肉桂1两,白术1两,藁本1两,白附子(炮)1两,赤箭1两,川芎1两,细辛(去叶)1两,甘草(炙)1两,白僵蚕(去丝,灰炒)1两,半夏(汤浸,切)1两,白茯苓(去皮)1两,麻黄(去节,水煮3沸,去沫,细切)1两。制法上为粗末。功能主治卒中风,牙关紧急,精神昏愦,口眼斜,不知人事,痰涎不利,喉中作声。用法用量每服5钱,水1盏,加生姜5片,煎至7分,去滓稍热服,不拘时候。摘录《医学启源》卷中......
>>>查看全文
相关文献:
- 《医学启源》:[卷之中十一、六气方治](一)风
炒)天麻甘草(各一两)羌活(去芦)川芎白附子(生)川乌头(生)蝎梢(去毒炒)藿香叶(各半两)薄荷(三两)防风(一两)上为细末,炼蜜丸弹子大,每服细〔嚼〕茶清下。如口向左,即右〔腮〕上涂之,即止。花蛇续命汤∶治卒中风,牙关紧急,精神昏愦,口眼斜,不知人事,痰涎不利,喉中作声。白花蛇(酒浸,去皮骨,焙干)全蝎(炒)独活(去土)天麻附子人参防风肉桂白术本白附子(炮)赤箭川芎细辛(去叶)甘草(炙)白僵蚕
- 小续命汤
小续命汤出处:《备急千金要方》本方由麻黄、防己、人参、黄芩、桂心、白芍药、川芎、杏仁、附子、防风、生姜诸药组成。用于中风不醒人事,筋脉拘急,口眼喎斜,半身不遂,语言蹇涩等症。有扶正祛风之功。“续命,即延续生命,这里有却病延年之意。《十六国春秋》载:晋安帝元年,卢循为广州刺史,赠刘裕以益智粽,裕乃答以续命汤。旧俗于端阳节以彩带系臂,云可避灾延寿,其丝便名续命丝。并有“细如续
- 续命汤用之得当效如桴鼓
春市韩先生打电话急切地说,“我昨天晚上同我媳妇(30岁)吵了一架,她生气后浑身直抽搐,不能说话了,四肢冰凉,打了120急救电话,医生来也没有查出什么来,中医有什么好办法呢?笔者立即处以续命汤方:麻黄12克,桂枝10克,杏仁12克,石膏30克,党参10克,川芎10克,当归10克,干姜10克,甘草10克。3剂,水煎服。 下午3时许,韩先生打来电话说,患者服了汤药后能小声讲话、自己去卫生
- 小续命汤——治脑出血金方
我们举个典型病例来说明小续命汤在脑病治疗中的应用。 患者秦某,男,35岁,山西人,平时高血压140~160/90~110mmHg,并有头痛、恶心等症,1999年1月28日因所牵毛驴受惊,头部着地面,突发神志不清,右半身不遂,左肢发抖,急送某院,查血压140/100mmHg,右侧瞳孔散大,意识不清,呼之不应,牙关紧闭,膝肘僵硬,四肢缩成背弓状,全身寒战,发抖。CT提示:基底节出血约20毫升,诊为
- 《古今录验》续命汤解
补其经络之虚,而后除其所搏之邪,则其病自愈。然其入府、入藏者,或则昏不识人,或则难言吐涎,上法即恐难效,是又当何治?于此一节,仲景未出主方,而后世之发明亦少。余今不揣谫陋,勉从篇后附方《古今录验》续命汤约略述之。 《古今录验》续命汤:用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持,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并治但伏不得卧,咳逆上气,面目浮肿。 方用麻黄、桂枝、当归、人参、石膏、干姜、甘草各三两,川
- 李寿庆应用小续命汤验案
李寿庆主任医师,五世业医,从事中医临床30余载。崇尚仲景学说,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擅长运用经方治疗内科疑难杂症。兹介绍临床应用小续命汤验案两则,供同道交流参阅。 小续命汤出自《备急千金药方》,由麻黄、防己、人参、黄芩、肉桂、甘草、芍药、川芎、杏仁、附子、防风、生姜组成。主治正气内虚,风邪外袭,中风卒起,筋脉拘急,半身不遂,口目不正,舌强不能语,或神志闷乱等。本方具有祛风扶正,疏通经络,温阳利水
- 【续命汤】
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 【组成】麻黄 桂枝 石膏 干姜 杏仁四十枚 川芎 当归 人参 甘草各三两 以上九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当小汗,薄覆脊,凭几坐,汗出自愈,不汗更服,无所禁,勿当风,并治脉伏不得卧,咳逆上气,面目浮肿。 【集注】赵良曰:痱病者,荣卫气血,不养于内外,故身体不用,机关不利,精神不治,然是证有虚有实,虚者自饮食房劳七情感之,
- 《张氏医通》:[卷十六祖方]续命汤(金匮名古今录验续命汤)
上气。面目浮肿。麻黄桂枝(千金。局方。俱作桂心)当归人参石膏干姜甘草(炙。各三钱)芎(一钱)杏仁(三十枚。千金。作白术)上九味。水煎。温服。当薄覆脊凭几坐。汗出则愈。不汗更服。无所禁。勿当风。千金续命汤无人参。有防风、黄芩、芍药。续命风引汤。多防己、防风、独活、附子。治中风癫眩不知人。狂言舌肿出。千金根据源续命汤。多白术、茯苓、大枣为十二味。小续命汤(千金)治中风外显六经形证。续命汤去石膏。加芍
- 《祖剂》:[卷之一大续命汤]独活续命汤
即小续命汤有防己加白花蛇独活干蝎(各三钱)治卒暴中风不省人事渐觉半身不《祖剂》明施沛公元1368-1644年
- 《祖剂》:[卷之一大续命汤]白华续命汤
即独活续命汤去黄芩芍药杏仁防己加天麻僵蚕白术本赤箭细辛白附子半夏白中急风牙关紧急精神昏愦《祖剂》明施沛公元1368-1644年
- 《祖剂》:[卷之一大续命汤]大续命汤
即前方去甘草加黄芩煎好去滓入荆沥煮数沸分四服能言未瘥后服小续命汤旧无荆增之其效如神千金翼有甘草《祖剂》明施沛公元1368-1644年
- 《祖剂》:[卷之一大续命汤]八风续命汤
即小续命汤去芍药川芎防风附子加当归独活干姜(各一两)石膏五钱治半身不遂急体强身冷角弓反张不语狂言等证《祖剂》明施沛公元1368-1644年
- 《祖剂》:[卷之一大续命汤]小续命汤
即大续命汤去干姜石膏当归加芍药黄芩(八味各一两)防风(一两半)附子(一枚)生姜(五两)外台同短剧千金翼有防己(一两)深师古今录验有白术(一两)无杏仁录验一方有当归石膏一方无桂心名续命汤救急无芎杏仁延年无防风梁卿得效方有茯神细辛白藓皮羌活无芍芩千金一方无人参芍药杏仁有独活当归葛根细辛茯苓治卒中风欲死身体缓急口目不正舌能语奄奄忽忽神情闷乱诸风服之皆验不令人虚按外台秘要云余昔任户部员外忽婴风疹便服此汤
- 《祖剂》:[卷之一大续命汤]羌活连翘续命汤
治中风肢节挛痛不仁本方中加羌活连翘各一钱五分《祖剂》明施沛公元1368-1644年
- 《祖剂》:[卷之一大续命汤]麻黄续命汤
治中风无汗恶寒本方中麻黄防风杏仁各加一倍《祖剂》明施沛公元1368-1644年
- 《祖剂》:[卷之一大续命汤]附子续命汤
治中风无汗身凉本方中加附子一倍干姜一钱《祖剂》明施沛公元1368-1644年
- 《祖剂》:[卷之一大续命汤]白虎续命汤
治中风身热无汗不恶寒而渴本方中加知母石膏各一钱四分去附子《祖剂》明施沛公元1368-1644年
- 《祖剂》:[卷之一大续命汤]桂枝续命汤
治中风有汗恶风本方中桂枝芍药杏仁各加一倍《祖剂》明施沛公元1368-1644年
- 《祖剂》:[卷之一大续命汤]葛根续命汤
治中风身热有汗恶风本方中加葛根官桂茯苓各一钱半《祖剂》明施沛公元1368-1644年
- 《祖剂》:[卷之一大续命汤]桂附续命汤
治中风有汗无热本方中加桂附甘草各一倍《祖剂》明施沛公元1368-1644年
- 《是斋百一选方》:[卷之三第四门]续命汤(防风丸)
治痛风高监之子服。煎小续命汤下防风丸。《是斋百一选方》宋王璆原公元960-1279年
- 《祖剂》:[卷之一大续命汤]续命煮散
即小续命汤去芍药黄芩加独活防己茯苓升麻细辛石膏白术为粗末内小绢袋以水服日日服之慎风冷大良治诸风无问轻重《祖剂》明施沛公元1368-1644年
- 《祖剂》:[卷之一]大续命汤
外台名续命汤范汪同云是仲景方治肝厉风卒然喑哑根据古法用大小续命二汤通治五贼风及产妇老小等方麻黄芎(各三两)干姜石膏人参当归桂心甘草(各二两)杏仁(四十枚)上九味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黄两沸掠去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三服《祖剂》明施沛公元1368-1644年
- 《备急千金要方》:[卷八治诸风方诸风第二]小续命汤
治中风冒昧不知痛处,拘急不得转侧,四肢缓急,遗矢便利。此与大续命汤同,偏宜产后失血并老小人。麻黄桂心甘草(各二两)生姜(五两)人参川芎白术(前方用杏仁)附子防己芍药黄芩(各一两)防风(一两半)上十二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古今录验》无桂心,名续命汤,胡洽《千金翼》同。)又方治风历年岁或歌、或哭、或大笑,言语无所不及方。麻黄(三两)人参桂心白术(各二两)芍药甘草防己黄芩川芎当归(
- 《外台秘要》:[卷第十八]大小续命汤中风方二首
唐侍郎大续命汤,主手足挛急及不随,此方疗苦香港脚上,又中风四肢壮热如火挛急,或纵不随,气冲胸中方当归(二两)芎(一两)桂心(一两)麻黄(二两去节)芍药(一两)石膏(一两)生姜(三两)人参(一两)防风(二两)黄芩(一两)杏仁(四十枚)甘草(一两炙)上十二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四服。忌海藻菘菜生葱等。(深师同)又小续命汤,疗中毒风,口不能言,咽中如塞,或缓或急,身体不自收,冒昧不知痛处,
- 《妇人大全良方》:[卷之十九产后汗出多而变方论第八]小续命汤
厘清汁;入生姜汁再煎一、二沸,温服,日三服,夜二服。若柔自汗者,去麻黄;夏间及病有热者,去附子,减桂一半;冬及初春去黄芩。(第三卷虽有,然其中有杏仁,无白术。)虽然陈无择评曰∶产后汗出多变,亦令服续命汤,此又难信。既汗多如何更服麻黄、官桂、防己、黄芩辈?不若大豆紫汤为佳。太医局方大圣散亦良药也。愚观朱奉议云∶凡刚柔二,小续命汤并可加减与之。若柔自汗者,有去麻黄加葛根之说。朱奉议必有所据。虽大豆紫
- 《成方切用》:[卷六上祛风门]小续命汤
(酒洗)白芍(酒炒)人参甘草急语迟,脉弦者,加竹沥。日久不大呕逆加半夏。语言渴多惊,加犀角羚此六经中风之通剂也。鹤皋曰∶麻黄杏仁,麻黄汤也,治太阳伤寒。桂枝芍药,桂枝汤也,气血黄芩缓,或细不受宜进续命汤以御之。殊为不然,风势才定,更用续命汤,重引风入,是添蛇足药,频频热服,俾内不召风,外无从入之路。且甘寒一可息风,二可补虚,三不用耶。保命集曰∶厥阴泻痢不止,脉沉迟,手足厥逆,脓血稠粘,此为难治续
- 《汤头歌诀》:[祛风之剂]小续命汤
(《千金》)桂附芎,麻黄参芍杏防风。黄芩防己兼甘草,六经风中此方通。〔通治六经中风,斜不遂,语言蹇涩及刚柔二痉,亦治厥阴风湿∶防风一钱二分,桂枝、麻黄、人参、白芍(酒炒)、杏仁(炒研)、川芎(酒洗)、黄芩(酒洗)、防己、甘草(炙)各八分,附子四分,姜、枣煎。麻黄、杏仁,麻黄汤也,治寒;桂枝、芍药,桂枝汤也,治风。参、草补气,芎、芍养血,防风治风淫,防己治湿淫,附子治寒淫,黄芩治热淫,故为治风套剂。
- 《医方论》:[卷二祛风之剂]小续命汤
反少;怪厉之风本不常有;惟微柔之风,最易中人,微则难防,柔则善入。虚人腠理不密,外风乘隙而投,由表及里,病亦由浅入深。前于《医醇剩义》中已将中络、中经、中腑、中脏之症,缕析条分,兹不复赘。但于各方后,窃附管见。小续命汤,乃治六经中风之通剂,方中补气血,去风寒,清湿热之药俱备,非各分门类之专方。易老加减法,亦不过示人以用药之大凡。至于入腑、入脏之症,则固未尝议及也。《医方论》清费伯雄公元1865年
- 《备急千金要方》:[卷八治诸风方诸风第二]大续命汤
。麻黄(八两)石膏(四两)桂心干姜川芎(各二两)当归黄芩(各一两)杏仁(七十枚)荆沥(一升)上九味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黄两沸,掠去沫,下诸药煮取四升,去滓。又下荆沥煮数沸,分四服,能言。未瘥后服小续命汤。旧无荆沥,今增之,效如神。(《千金翼》有甘草。)又方治大风经脏,奄忽不能言,四肢垂曳,皮肉痛痒不自知方。独活麻黄(各三两)川芎防风当归葛根生姜桂心茯苓附子细辛甘草(各一两)上十二味咀。以水一斗二
- 《医方考》:[卷一中风门第一]小续命汤
麻黄(去节)人参(去芦)黄芩(酒炒)芍药(酒炒)川芎炙甘草杏仁(去皮,炒)分)古人以此方混治中风,未详其证。昆谓麻黄、杏仁,麻黄汤也,仲景以之治太阳证之伤寒。桂枝、芍药,桂枝汤也,仲景以之治太阳证之中风。如此言之,则中风而有头疼、身热、脊强者,皆在所必用也。人参、甘草,四君子之二也,《局方》用之以补气;芍药、川芎,四物汤之二也,《局方》用之以养血。如此言之,则中风而有气虚、血虚者,皆在所必用也。风
- 《鸡峰普济方》:[卷第八肝肾]手足筋挛(小续命汤加减方)
有人年五十四素羸多中寒近服菟丝子有效小年常服生硫黄数斤脉在上二部右下二部弦紧有力人参之遂《鸡峰普济方》宋张锐公元960-1279年
-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之二中风治法]小续命汤
治卒中风欲死,身体缓急,口目不正,舌强不能语,奄奄忽忽,神情闷死。诸风服之皆验,不令人虚。麻黄(去节汤)防己(崔氏《外台》不用)人参黄芩桂心甘草(炙)白芍药芎(各一两)杏仁(一两,汤去皮尖,炒)附子(一枚,炮去皮脐)防风(半两)上为锉散。每服四大钱,水一盏半,姜七片,枣二个,煎七分,去滓,不以时服取汗,随人虚实,与所中轻重。有人脚弱,服此六七剂得瘥。有风疹家,天阴节变,辄合服之,可以防喑。一云恍惚
- 《祖剂》:[卷之一大续命汤]精神恍惚加茯神远志
骨节烦疼有热者去附子倍芍药心烦多惊加犀角骨节疼痛此有寒湿呕逆腹胀加半夏倍人参燥闷大便涩去附子倍芍药入竹沥脏寒下痢去防己加白术自汗去麻黄杏仁加白术脚膝弱加牛膝石斛身疼加秦艽腰痛加桃仁汁炒《祖剂》明施沛公元1368-1644年
- 《医学心悟》:[卷二伤寒兼症]加减小续命汤
麻黄(去节)人参黄芩芍药甘草川芎杏仁防己(各一钱)肉桂(五分)防风(一钱五分)附子(三分)水煎服。此症若兼阳明,须加葛根、升麻。此症若兼少阳,另用小柴胡加桂枝、钩藤。《医学心悟》清程国彭公元1644-1911年
- 《医宗金鉴》:[卷三删补名医方论]续命汤
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麻黄 桂枝 石膏 干姜 杏仁四十枚 川芎 当归 人参 甘草各三两,右九昧,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当小汗.薄覆脊,凭几坐,汗出自愈.不汗更服.无所禁,勿当风.并治脉伏不得卧,咳逆上气,面目浮肿.【集注】赵良曰:痱病者,营卫气血,不养于内外,故身体不用,机关不利,精神不治.然是证有虚,有实.虚者自饮食房劳七情感之,如『内经』所谓内
- 《医方考》:[卷五痉门第四十七]小续命汤
麻黄(去节)人参黄芩(酒炒)芍药(酒炒)川芎(酒洗)防己杏仁(去皮尖,炒)桂病强者,此方主之。,痉字之误也。强痉者,坚强而劲直,颈项牵急而背反张也。此以风寒湿三者客于太阳,伤其大筋,筋牵而急,故令痉也。然得之风湿者,令人有汗不恶寒名曰柔痉,昔人以桂枝加葛根汤主之是也。得之寒者,令人无汗恶寒,名曰刚痉,昔人以葛根汤主之是也。是方也,有麻黄、杏仁,则可以发表散寒。有桂枝、芍药,则可以解肌驱风。有防风、
-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四小肠腑方风眩第四]续命汤
治风眩发则烦闷无知,口沫出,四体角弓,目反上,口噤不得言方。竹沥(一升二合)生地黄汁(一升)龙齿生姜防风麻黄(各四两)防己(三两)石膏(七两)桂心(二两)附子(三分)上十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有气加附子作一两,紫苏子五合,橘皮半两《备急千金要方》唐·永微三年孙思邈公元652年
- 《仁术便览》:[卷一中风]【小续命汤】
治卒暴中风,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手足颤掉,语言謇涩,肢体麻痒,精神昏乱,头目眩晕,痰涎壅盛,筋脉拘挛,及香港脚缓弱不能动履屈伸。防己桂心黄芩杏仁(去皮尖炒)芍药甘草(炙)川芎麻黄(去节)人参(各一钱上锉,分作二服。水二盏,生姜五片,枣二枚,煎八分,食远热服。精神恍惚加茯神、远志。骨节烦痛有热者加芍药去附子。心烦多惊加犀角。骨节重痛有寒湿倍加官桂、附子。呕逆腹胀加半夏、倍人参。躁闷大便涩,
- 《医方集解》:[祛风之剂第九]小续命汤
者。《保命集》曰∶厥阴泻痢不止,脉沉迟,手足厥逆,脓血稠粘,此为难治,宜麻黄汤、小续命汗之;谓有表邪宿于内,当散表邪,则脏腑自安矣。又曰∶厥阴风泻,以易老六经加减法;本方倍麻黄、杏仁、防风,名麻黄续命汤∶治太阳中风,无汗恶寒。本方知母续命太阴活、仁(《玉机微义》曰∶此方无分经络,不辨寒热虚实,虽多亦奚以为易老治分六经,庶乎活法)。本方去防风、防己、附子、白芍,加当归、石膏,即《古今录验》续命汤∶
- 《备急千金要方》:[卷八治诸风方贼风第三]根据源麻黄续命汤
治肺虚寒疠风所中,嘘吸战掉,声嘶塞而散下,气息短备,四肢痹弱,面色青黄,遗矢便利,冷汗出。麻黄(六两)大枣(五十枚)杏仁白术石膏(各四两)桂心人参干姜茯苓(各三两)当归川芎甘草(各一两)上十二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麻黄,去沫,次下诸药,煎取三升,去滓,分三服。旧方无白术、茯苓,今方无黄芩,转以根据经逐病增损。《备急千金要方》唐·永微三年孙思邈公元652年
- 《备急千金要方》:[卷八治诸风方诸风第二]小续命汤
治猝中风欲死,身体缓急口目不正,舌强不能语,奄奄忽忽,神情闷乱。诸风服之皆验,不虚方令人。麻黄防己(崔氏《外台》不用)人参黄芩桂心白芍药甘草川芎杏仁(各一两)防风(一两半)附子(一枚)生姜(五两)上十二味咀,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三沸去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分三服甚良。不瘥更合三四剂必佳。取汗随人风轻重虚实也。有人脚弱,服此方至六七剂得瘥。有风疹家,天阴节变,辄合服之,可以防喑。〔一本云,恍惚者,
- 《仁术便览》:[卷一中风]【白虎续命汤】
治阳明中风,身热无汗,不恶寒而渴。本方中加知母、石膏一钱四分,去附子。《仁术便览》明张洁公元1368-1644年
- 《仁术便览》:[卷一中风]【葛根续命汤】
治阳明中风,身热有汗恶风。本方中加葛根、官桂、茯苓各一钱半。《仁术便览》明张洁公元1368-1644年
- 《仁术便览》:[卷一中风]【麻黄续命汤】
治太阳中风,无汗恶寒。本方中麻黄、杏仁、防风各加一倍。《仁术便览》明张洁公元1368-1644年
- 《祖剂》:[卷之一大续命汤]西州续命汤
即大续命汤去人参倍麻黄石膏加黄芩(一两减)甘草当归干姜(各一两)治中风入体不自收口不能语冒昧不识人拘急肩痛不得转侧稍能自觉勿熟眠卧可浓覆小汗出已渐渐大覆可熟眠矣前服不汗者更服一升汗后稍减五合一服安稳乃服勿顿服也汗出勿复服者不可服羸人但当稍与五合为佳胡洽文仲肘后肘后千金同《祖剂》明施沛公元1368-1644年
- 《仁术便览》:[卷一中风]【附子续命汤】
治太阴中风,无汗身凉。本方中加附子一倍、干姜一钱。《仁术便览》明张洁公元1368-1644年
- 《仁术便览》:[卷一中风]【桂附续命汤】
治少阴中风,有汗无热。本方中加桂、附、甘草各一倍。《仁术便览》明张洁公元1368-1644年
- 《医方考》:[卷五痫门第四十八]续命汤加紫苏陈皮方
竹沥(一升二合)生姜汁(五合)生汁(一升)龙齿(末)防风麻黄(各四两)防己附子(炮)石膏桂枝(各二两)陈皮(去白)紫苏(各半两)痫疾者,发则仆地,闷乱无知,嚼舌吐沫,背反张,目上视,手足搐搦,或作六畜声者是也。宜此方主之。痫疾者,风痰之故也。风,阳气也,《内经》曰∶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故其发也暴。然所以令人仆地者,厥气并于上,上实下虚,清浊倒置。清浊倒置,故令人仆。闷乱无知者,浊邪干乎天君,
- 《严氏济生方》:[口齿门舌论治]小续命汤
治心脾虚,中风寒,舌强不能语言。(方见诸风门中风论治)加荆沥煎服。《严氏济生方》宋·宝元严用和公元1253年
- 《严氏济生方》:[妇人门校正郭稽中产后二十一论治]小续命汤
治妇人产后失血中风,冒昧不知痛处,拘急不得转则,四肢缓急,遗失便利。(风门中风论治)第十八论曰∶产后心痛者何?答曰∶心者血之主,人有伏宿寒,因产大虚,寒搏于血,血凝络通心痛《严氏济生方》宋·宝元严用和公元1253年
- >>点此搜索更多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