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脓性肉芽肿

目录

1 拼音

huà nóng xìng ròu yá zhǒng

2 英文参考

pyogenic granuloma

granuloma pyogenicum

3 注解

4 疾病别名

毛细血管扩张性肉芽肿 分叶状毛细血管瘤

5 疾病分类

皮肤性病科

6 疾病概述

化脓性肉芽肿又称为毛细血管扩张性肉芽肿、分叶状毛细血管瘤,是一种常由轻微损伤引起的皮肤粘膜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分叶状增生而形成的息肉状损害。本病与感染无关,也非真正的肉芽肿。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的男女性,但以青少年多见。损害通常发生在手指、足、唇、头、颈、躯干以及口腔粘膜等处皮肤粘膜,但有少数病例发生在外阴部及肛门周围。作者见到6例损害分别发生在男性阴茎根部、阴茎包皮、女性大小阴唇以及肛门处,均被误诊为尖锐湿疣。

化脓性肉芽肿损害多单个发生。早期损害为鲜红色或暗红色小丘疹,缓慢或迅速增大,形成有蒂或无蒂结节,有的呈短棒状,直径在0.5~1cm,表面多光滑和呈小分叶状。质软、易脆,以至轻微创伤可引起明显出血,也可因此坏死、溃疡、表面结棕黄色或黑色痂。无自觉症状,无压痛等。但若继发细菌感染时可见损害及其基底红肿、疼痛、触痛。

7 疾病描述

化脓性肉芽肿又称毛细血管扩张性肉芽肿,是一种后天性、良性结节状增生,多在皮肤穿通性外伤后,新生成的血管形成息肉状损害,可迅速长大,但到一定大小即静止。与感染无关。

8 症状体征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常发生于身体容易外伤的部位,如面部、头皮、手指、足、躯干上部等,新生儿则易发生于脐部。早期损害为鲜红或棕红色丘疹,缓慢或迅速增大,形成有蒂或无蒂结节,表面光滑或疣状,一般直径5~10mm,但也可达数厘米,质软,无自觉痛或压痛,也不能压缩。轻度外伤即易出血,而且很多。也可见坏死、溃疡和结痂。一般开始逐渐增大,以后生长迅速,此后即保持静止,可长达4年之久,难以自行消失。

妊娠性肉芽肿可能是本病的异型,发生于孕妇的口腔,特别是齿龈。

有的病例在化脓性肉芽肿的原发损害去除或受到刺激后,于数周或数月内可发生多发性卫星状损害,通常见于肩胛、背、胸和躯干部。

9 病理生理

隆起肿瘤周围正常表皮组织向内生长,形成一收缩带,似领圈状。皮损表面的表皮变薄,有些部位则破溃。真皮内见内皮细胞聚集成实体状,大多数区域可有腔隙形成,从裂隙状到明显扩张不等。多数管腔内皮细胞增生、肿胀,并突向管腔。也可无腔隙形成。早期损害没有明显炎症反应。较陈旧的损害常继发炎症改变。肿瘤与下方组织分界清楚。

10 诊断检查

临床上外伤后发生一肿瘤即应考虑本病,但有时诊断困难,通过组织学检查发现临床上约有40%病人被误疹。因此临床上见不典型者最好作病理检查。本病在临床及组织病理学上应与疣、黑素瘤、基底细胞瘤、鳞癌、肉芽组织增生、毛细血管瘤和Kaposi肉瘤等鉴别。

11 治疗方案

最好手术切除后作病理检查,也可用激光、电凝、放射等治疗。如治疗不彻底,可以复发。

12 特别提示

12.1 术后处理

1.较大的化脓性肉芽肿,经肌注或静脉滴入抗生素;较小的化脓性肉芽肿术后口服抗生素及多簇维生素类制剂治疗2周。

2.术后保护手术面,忌强行擦破术面,以及忌食粗硬,强刺激或过热食物2~3周。口腔用雅仕洁口剂每日含漱数次,刷牙时忌损伤手术面,2周后可修复。

该病的患者在性别和年龄上无明显差别。所累及的表皮较薄,且皮损易破碎,出血,受压也不会发白。

13 相关出处

皮肤病学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