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概述
穴位 | 肓俞 | ||
汉语拼音 | Huangshu | ||
罗马拼音 | Huangshu | ||
美国英译名 | Mang Locus | ||
各 国 代 号 | 中国 | KI16 | |
日本 | 16 | ||
法 国 | 莫兰特氏 | R16 | |
富耶氏 | R16 | ||
德国 | N16 | ||
英国 | K16 | ||
美国 | Ki16 |
肓俞为经穴名[2](Huāngshù[3]KI16)。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少阴肾经[2]。肓俞是冲脉、足少阴肾经的交会穴[2]。肓即肓膜,俞即输注,肾经之气由此输注肓膜,故名肓俞[2]。肓俞穴主治胃肠,二阴等疾患:如腹部胀满,肠鸣切痛,黄疸,泄泻,大便干燥,疝气,五淋,腹痛,腹胀,呕吐,便秘,疝痛,小便淋沥,月经不调,腰脊痛,现代又多用肓俞穴治疗胃痉挛,肠疝痛,习惯性便秘,肠炎,痢疾,胃痉挛,肠麻痹,尿道炎,膀胱炎,角膜炎等。
3 肓俞穴的别名
4 出处
5 穴名解
肓即肓膜,俞即输注,肾经之气由此输注肓膜,故名肓俞[2]。
肓,指肓膜。俞,同腧,意指腧穴。《医经精义》说:“肓俞,肓膜之要会在此也,入于肾,上络心,循喉咙,挟舌本。”本穴平脐,与足太阳之肓门前后相应。内循三焦油膜,互为传导。其所治症,多与足太阳之膏肓、胞肓等穴意同。盖本穴通于诸肓之膜,而为之俞也,因名肓俞。[1]
6 特异性
肓俞为足少阴肾经与冲脉的交会穴。
7 所属部位
上腹[4]
8 肓输穴的定位
另说脐中旁开1寸(《针灸大成》);脐中旁开1.5寸(《针灸资生经》)。
肓俞穴在足少阴肾经的位置
肓俞穴在上腹的位置
肓俞穴在上腹的位置(肌肉)
肓俞穴在上腹的位置(内脏)
肓俞穴在上腹的位置
9 肓输穴的取法
肓俞穴位于腹部,脐中旁开0.5寸。仰卧取穴[2]。
仰卧位,当脐中旁开0.5寸处取穴[6]。
10 肓输穴穴位解剖
肓俞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血管分布同大赫。为第十肋间神经分布处。皮肤由第九、十、十一肋间神经的前皮支重叠分布。脐部为腹白线形成的疏松疤痕,与表面的皮肤合,形成皮褶。脐周围的浅静脉通过胸腹壁浅静脉,附脐静脉、腹壁浅静脉和腹壁上下静脉、腰静脉、肋间静脉等的属支,沟通了上下腔静脉系和门静脉系之间的吻合。腹腔内穴位相对应的器官主要是大网膜、小肠等。
10.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2]。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7]。
10.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第10肋间神经前皮支和脐周静脉网分布;深层有第10肋间神经肌支和腹壁上,下动脉分支分布[7]。
布有第十肋间神经,并有腹壁下动、静脉的肌支通过[5]。
11 肓输穴的功效与作用
肓俞穴系足少阴肾经与冲脉之会穴,有宽胸理气之功,主治腹痛,泄泻,便秘[1]。
12 肓输穴主治病证
肓俞穴主治胃肠,二阴等疾患:如腹部胀满,肠鸣切痛,黄疸,泄泻,大便干燥,疝气,五淋,腹痛,腹胀,呕吐,便秘,疝痛,小便淋沥,月经不调,腰脊痛,现代又多用肓俞穴治疗胃痉挛,肠疝痛,习惯性便秘,肠炎,痢疾,胃痉挛,肠麻痹,尿道炎,膀胱炎,角膜炎等。
肓俞穴主治胃肠、二阴等疾患。如腹部胀满、肠鸣切痛、黄疸、泄泻、大便干燥、疝气、五淋等[2]。
肓俞穴主治腹痛,腹胀,呕吐,泄泻,便秘,疝痛,小便淋沥等[5]。
肓俞穴主治呕吐,腹痛,腹胀,泄泻,便秘;月经不调;疝气;腰脊痛[6]。
肓俞穴主治腹痛、腹胀、呕吐、便秘、泄泻[7]。
现代又多用肓俞穴治疗胃痉挛、肠疝痛、习惯性便秘、肠炎、痢疾等[2]。
1. 消化系统疾病:胃痉挛,肠炎,痢疾,习惯性便秘,肠麻痹;
3. 其它:角膜炎。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直刺1~1.5寸[6][7],局部有酸胀感[6],并向下传导[6]。
13.2 灸法
14 肓输穴的配伍
肓俞穴配大敦、归来,有疏肝调肠,理气活络的作用,主治疝气痛,腹痛。
肓俞穴配合谷、天枢,有清阳明热,疏调肠腑作用,主治便秘,泄泻,痢疾。
15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冲脉、足少阴之会。大肠寒中,大便干,腹中切痛。
《针灸大成》:主腹切痛,寒疝,大便燥,腹满响响然不便,心下有寒,目赤痛从内眦始。
《循经考穴编》:腹膨满,奔响寒疝。
16 参考资料
- ^ [1]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 ^ [2]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92.
- ^ [3]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 [4] 孙国杰主编. 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97.
- ^ [5]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12.
- ^ [6]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 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74.
- ^ [7] 孙国杰主编. 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94.
古籍中的肓输
- 《灵枢经脉翼》:[卷下]足少阴肾经歌
少阴连足少阳却循横骨沿毛际大赫血气四满外中注之上肓俞分平脐左右各寸半会属循脐肾命门下腾关元会中极乃足...
- 《经穴汇解》:[卷之三]腹部第六
幽门。挟巨阙两旁。各半寸。循冲脉下行至横骨。又至肓俞云。直脐旁五分。甲乙铜人等皆云冲脉足少阴之会。盖...
- 《针灸聚英》:[卷一下]足少阴肾经
强穴。还出于前。循横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肓俞。当肓俞之所。脐之左右。属肾。下脐过关元、中极而...
- 《针灸逢源》:[卷五证治参详]徐氏八法证治
间腰脊项背疼痛。人中肩井肾俞委中腰痛起止艰难。膏肓肾俞委中然谷手臂背生毒。名附骨疸。天府曲池委中手...
- 《灵枢识》:[卷二]经脉第十
强穴。还出于前。循横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肓俞。当肓俞之所。脐之左右属肾。下脐下。过关元、中极...
- 更多古籍中的肓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