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膜上冲

目录

1 拼音

huáng mó shàng chōng

2 英文参考

upward rushing of yellow fluid[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hypopyon[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upward rushing of yellow fluid[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hypopyon[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黄膜上冲为病证名[1]。见《世医得效方》卷十六。因脓多黄而状似膜而名黄膜上冲[1]。即黄液上冲[1]

《张氏医通》卷八:“在风轮下际……有翳色黄,与凝脂翳同一气脉,但凝脂翳在轮外生,点药可去。此在膏内,邪热蒸起,点药所不能除,若漫及瞳神,其珠必损”

黄液上冲(upward rushing of yellow fluid;hypopyon[2])为病证名[2]。见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又名黄膜上冲(见《世医得效方》卷十六)、黄脓上冲(《眼科简易补编》)、推云(清·顾锡《银海指南》卷二)、内推云(见清·顾锡《银海指南》卷二)。是指以黑睛与黄仁之间积聚黄色脓液,黑睛周围抱轮红赤,并伴疼痛,羞明、流泪等为主要表现的急重眼病[3]。可见于凝脂翳、瞳神缩小、真睛破损等病[3]。失治则脓液向上漫涨,甚者全掩瞳神,故名黄液上冲[3]。重者可导致全眼珠灌脓而失明[3]

黄液上冲相当于西医的前房积脓[3]

4 黄膜上冲的病因病机

黄膜上冲多因风热火毒,外伤失治等引起[3]

黄膜上冲多因素嗜辛热炙赙,膏粱厚味,酿成脾胃积热,再加感受风热邪毒,内外合邪,以致三焦火毒上燔,灼伤黄仁,煎熬神水,脓液内聚而成。

5 黄膜上冲的症状

患者黑睛与黄仁之间下方,出现黄色或黄绿色脓液,有明显之脓平面,头眼剧痛,羞明难睁,抱轮红赤,泪热如汤,视力锐减[3]

患者黑睛内黄仁前出现黄色液体,一般都沉在下方,上界呈水平面,且可随头位改变而移动。量可多可少,可稀可稠。量少则如甲根之半月白岩;量多者可遮掩整个瞳神。同时有抱轮红赤,羞明流泪,眼睑难睁,头目剧痛等症,若因凝脂翳等引起者,极易穿破黑睛,变为蟹睛等恶候;若有瞳神紧小,极易造成瞳神干缺,以致变证丛生;若毒攻全珠,病势险恶,易致眼珠塌陷而失明。

6 黄膜上冲的辨证分型

6.1 脾胃积热证

黄液上冲·脾胃积热证(upward rushing of yellow fluid with pattern of heat accumulation in spleen-stomach)是指脾胃积热,以黑睛与黄仁间液体色黄,向上漫增,抱轮红赤,目珠疼痛,羞明流泪,大便秘结,小便赤涩,舌红,苔黄,脉数为常见症的黄液上冲证候[3]

6.2 阴虚火旺证

黄液上冲·阴虚火旺证(upward rushing of yellow fluid with pattern of yin deficiency and fire effulgence)是指阴虚火旺,以黑睛与黄仁间液体色黄,反复发病,白睛混赤,瞳神干缺,口舌生疮,口干咽燥,阴部溃疡,舌红,苔薄,脉细数为常见症的黄液上冲证候[3]

7 黄膜上冲的治疗

黄膜上冲大抵以黄液色淡、量少,发展稍缓者属轻;黄液色深,发展迅速,量多而遮掩瞳神者属重;若二便不利,则更为严重。

治疗不论证之轻重,总宜泻火解毒为主。方用通脾泻胃汤加减。羚羊角饮子、眼珠灌脓方、四顺清凉饮子等亦是常用方剂。

黄膜上冲治宜祛风清热,泻火解毒,可用通脾泻胃汤或羚羊角饮子、犀角地黄汤,酌加金银花、连翘、蒲公英、败酱草等清热解毒药物[3]

此外,还可参照凝脂翳、瞳神紧小之治法。

8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36.
  2.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 ^ [3]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