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词条:黄麻 (最后修订于2009/12/8 0:16:41)[共166字]
摘要:拼音名HuánɡMá别名苦麻叶、络麻来源椴树科黄麻属植物黄麻CorchorusCapsularisL.,以叶、根及种子入药。夏秋采收,分别晒干。性味苦,寒。功能主治清热解暑,拔毒消肿。用于预防中暑,中暑发热,痢疾;外用治疮疖肿毒。用法用量0.5~1两;外用适量鲜叶捣烂敷患处。注意孕妇忌服。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查看全文
相关文献:
- 孟加拉国完成黄麻基因组测序
孟加拉国总理谢赫·哈西娜16日在该国议会宣布,该国科学家已成功完成黄麻的基因组测序,这将促进孟加拉国黄麻产业的发展。 这次黄麻基因组测序是由孟加拉国科学家穆克素杜尔·阿拉姆领导的一个科研小组完成的。该小组由来自孟加拉国达卡大学、孟加拉国黄麻技术研究中心和美国夏威夷大学的科研人员组成。 哈西娜说:“这项伟大的科技成就使孟加拉国跻身于少数几个能够完成黄麻基因组测序的国家的行列,并成为继马来西亚之后
- 孟加拉国黄麻基因研究出新成果
据英国广播公司的孟加拉语网站20日报道,在孟加拉国有“金色织物”之称的黄麻基因研究出现新成果,专家称孟加拉国黄麻今后将有望作为棉线的替代原料应用在纺织业生产中。 位于首都达卡的黄麻研究中心近日公布了他们在该领域研究的成果。据悉,该研究所已完成了对该国国产黄麻的基因序列研究,并表示未来能培育出抗微生物的新型黄麻。 黄麻研究专家萨米乌尔·豪客表示,孟加拉国黄麻的纤维较软,有望代替棉线应用在纺织业生
- 《本草纲目拾遗》:[卷四草部中]黄麻叶
毛,取叶嚼之,味如苦萝,久嚼微辛,大叶旁两小叶如杏叶,至八九月每叶生子三粒,状如粟米子,内一粒如菜子,嫩时青色,老即黑色,取子入药。治咳伤肺。开花细紫红色,自五月起,至十月止,处处有之。治血症∶集验取叶同虎杖龙芽用。血崩∶集验用黄麻叶连根捣烂,酒煎露一宿,次早服之。气症心疼肚痛,痢疾痞结。子∶治咳伤肺。汪连仕云∶大麻子即黄麻子,性热行血,医人合麻药共风茄用。《本草纲目拾遗》清赵学敏公元1765年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止喘口服液中盐酸黄麻碱的含量
【摘要】目的:建立止喘口服液中盐酸麻黄碱的含量测定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选用KromasilC18(250mm×4.6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溶液(10∶90,V/V);检测波长:207nm;流速0.7mL/min;进样量20μL;柱温:室温。结果:盐酸麻黄碱在4.5~27.0m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8,n=6),平均回收率为98.99%,RSD为
- 《本草纲目拾遗》:[卷十虫部]黄麻梗虫
每于刈麻时,将虫连麻梗寸断,布袋装盛,带至南方,货与养禽鸟家,饲画眉、百翎之用。云其虫性暖,去风行血,鸟食之可以御寒。虫形如小蚕,细长明净。入药须连麻梗蒸焙用;如用生者,须以葱藏。治疔程林即得方∶用黄麻梗内虫,以葱叶包贮,挂风头令干,将疔疮挑破,以麻虫少许,入于所挑之处,疮即化为水而愈。陶节庵治疔蜣螂膏∶用蜣螂三个(肚白者佳),黄麻虫十个,二味捣匀,拨破患处贴之;如患在手足,有红丝上臂,丝尽处,将
- 《本经逢原》:[卷二隰草部]苎麻、黄麻
甘寒,无毒。发明苎麻专行滞血,产妇枕之治血晕。产后腹痛,以苎安腹上即止。渍苎水疗热渴,苎根治小儿赤丹。其黄麻苦温,专散陈久瘀血,取陈年者烧灰存性,酒调服之。络麻根烧灰治锁喉风神效。《本经逢原》清张璐公元1617-1700年
- 第四节 论血瘀腹痛法当收止
血之为患,欲出未出之际,停在腹中,既成瘀色,难尽以瘀为恶(妙论),又焉知瘀之不为虚冷乎,若必待见瘀血之后截之,恐并与人无之矣。此腹痛更有说瘀而腹痛,血通而痛止,崩而腹痛,血住则痛止,宜芎归汤加干姜熟附一钱(非久崩气脱者,不可用),止其血而痛自止(以下皆止涩之法,而蟹壳黄麻又有破血之能)。仍以刺花绣拭黑片,烧灰研末,米饮调下。一方以毛蟹壳烧存性,米饮下。亦有以早黄麻根,烧灰为末,米饮下。作者:武之望
- 药用植物害虫小红蛱蝶
药用植物害虫小红蛱蝶 学名Vanessacardui(Linnaeus)鳞翅目,峡蝶科。分布东北、华北、华东、华中、西南、西北及台湾。寄主牛蒡、艾、苎麻、荨麻、黄麻、大麻、大豆等。为害特点、形态特征、生活习性、防治方法参见麻类害虫——小红蛱蝶。作者:
- 《丹溪手镜》:[卷之中]恶寒(四)
有湿痰抑遏其阳气不得外泄,脉沉缓,治宜江茶香油姜汁同服,吐其痰;以通圣去芒硝大黄麻黄加四物汤。伏脉有热甚而血虚,脉沉而涩,宜四物四君子陪地黄黄柏。战栗有热《丹溪手镜》元朱丹溪公元1281—1358年
- 《本草纲目》:[谷部第二十二卷谷之一]大麻
(《本经》上品)【释名】火麻(《日用》)、黄麻(俗名)、汉麻(《尔雅翼》),雄者名麻(《诗疏》)、牡麻(同上),雌者名苴麻(同上)、麻(音字)。花名麻(《本经》)、麻勃。时珍曰∶麻从两KT在广下,象屋下派麻之形也。KT音派,广音俨。余见下注。云汉麻者【集解】【正误】《本经》曰∶麻一名麻勃,麻花上勃勃者。七月七日采之良。麻子九月采。入土者损人。生太山川谷。弘景曰∶麻即牡麻,牡麻则无实。今人作布及履用
-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五脾脏方脾虚实第二]三黄泻热汤方
大黄麻黄黄芩(各四两)杏仁赤茯苓甘草橘皮芒硝泽泻上九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绞去滓,纳大黄,煮两沸去滓,下芒硝,分三服。《备急千金要方》唐·永微三年孙思邈公元652年
- 《医方集解》:[收涩之剂第十七]牡蛎散
治阳虚自汗。牡蛎(,研)黄麻黄根(一钱)浮小麦(百粒。)煎服。此手太阴、少阴药也。陈来章曰∶汗为心之液,心有火则汗不止,牡蛎、浮小麦之咸凉,去烦热而止汗;阳为阴之卫,阳气虚则卫不固,黄、麻黄根之甘温,走肌表而固卫。《医方集解》清汪昂公元1682年
- 《伤寒括要》:[卷上]衄血
(衄者鼻中出血也肺开窍于鼻血得热则随火上逆故杂症以衄为里热也经曰伤寒失汗致衄与黄麻汤六七日不大便头痛有热与小承气汤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发其汗邪解则血不拥盛而迫上故伤寒衄为表热也古人以血为红汗故曰夺血者毋汗此为衄过多或脉微者言也。成流者不须服药当与水解点滴者邪犹在经当散其邪。经曰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或从口鼻或从目出名下厥上竭死症也但头汗而身无汗亦衄症之逆)太阳脉浮紧。不发汗。致衄者。
- 《普济方》:[卷二十二脾脏门]脾胃俱实
(附论)夫右手关上脉阴阳实者。足太阴与阳明经俱实也。病苦脾胀腹坚。抢胁下痛。胃气不转。大俱方泻热方(千金方)大黄麻黄黄芩(各四两)杏仁赤茯苓甘草橘皮芒硝泽泻(各三两)上咀大黄泻热汤(千金方)治脾脉厥逆。大腹中热切痛。舌强腹胀身重。食不下。心脾急痛。大黄(细切水一升半别渍一宿)甘草(各三两)泽泻茯苓黄芩细辛芒硝橘皮(各二两)上咀。以水七升。煮三升三合。去滓。下大黄。更煎两沸。去滓。下芒硝。分三服。
- 《本经逢原》:[卷三谷部]麻子仁
治阳明病汗多胃热便难,脾约丸用之,取润脾土枯燥也。《日华》止消渴,通乳汁,主催生难产,及老人血虚,产后便秘宜之。麻勃治身中伏风,同优钵罗花为麻药,砭痈肿不知痛。叶绞汁,服五合下蛔虫,捣烂敷蝎毒俱效。黄麻破血利小便。麻根捣汁治产难衣胞不下,煮服治崩中不止,生走而熟守也,并治热淋下血不止。根叶并治挝打瘀血,心腹满痛,捣汁服之皆效。陈黄麻烧灰,酒服方寸匕,散内伤瘀血。《本经逢原》清张璐公元1617-17
- 《河间伤寒心要》:[伤寒心要论寒]第一双解散
防风通圣散防风(去芦)川芎当归(焙)赤芍药大黄麻黄连翘芒硝(各半两)石膏黄芩(去枯)桔梗(各一两)甘草(二两)滑石(三两)荆芥白术栀子(各二钱半)薄荷叶(半两)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姜三片,煎至六分,温服。大黄、芒硝、麻黄三味,对证旋入。自利,去大黄、芒硝。自汗,去麻黄。天水散(益元散、六一散)。滑石(六两)甘草(一两)上为末,每服三钱,温水蜜调下,暑月冷水。亦可和解。伤寒、伤风,发汗,加葱
- 职业性哮喘的职业及致病物质有哪些?
、MDI;13.实验室工人:甲醛、六氯酚酶(胃蛋白酶);14.肉类包装工:苯二酸;15.肉类工厂工人:猪尿、猪毛;16.金属磨工:碳化钨、钴、金属折边;17.金属精炼工:铂盐、镍铬;18.办公室或工厂工人:受污染的湿化物;19.药剂师:各种易致敏的药物;20.制冷业:氟里昂;21.茶业工人:茶;22.烟草工人:烟草;23.甲壳类动物生产者:蟹、对虾;24.纺织工人:棉、亚麻、大麻、黄麻。作者:不明
- 火麻仁、亚麻子、小胡麻、脂麻查证辨析
典在全国统一名称,以至一药一名,疗效确切。火麻仁为桑科植物大麻的干燥成熟果实,始载于《神农本草经》,称麻子,收载于麻贲项下,列为上品,历代本草都有记载。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称:“大麻即今之火麻,亦日黄麻,处处种之。叶狭而长,状如益母草叶,一枝七或九叶,五、六月开花成穗,随即结实,大如胡荽子,可取油。”据上所述,与今日栽培的大麻相符。火麻仁味甘性平,有润燥通便,补虚功能,用于老人妇女产后出血虚津亏,
- 《江氏伤科学》:[秘传方]八厘宝麻药
(第二十)川乌草乌蟾酥半夏南星黄麻花闹杨花共等分研末,苎叶汁拌末晒干,再研末收好,每服八厘酒下。《江氏伤科学》
- 《女科秘要》:[卷六血虚极产毕即汗]调卫止汗汤
黄麻黄根(各一钱)当归(二钱)炙草(五分)防风(三分)人参(一钱五分)虚甚加减桂枝勿用。如汗多而渴。当回液生脉。加麦冬(一钱)五味子(十粒)汗多小便不通。津液不足。毋用利水药。有痰毋用半夏。生姜。只可用橘红(四分)《女科秘要》
- 《成方切用》:[卷二下涩固门]牡蛎散
治阳虚自汗。(醒而汗出曰自汗,属阳虚者居多。)牡蛎(研)黄麻黄根(一钱)浮小麦(百粒)煎服。陈来章曰∶汗为心之液,心烦热则汗不止。牡蛎浮小麦之咸凉,去烦热而止汗。阳为阴之卫《成方切用》清吴仪洛公元1761年
- 《女科秘要》:[卷六产后汗多口噤筋搐类伤寒]三加生化汤
川芎(六分)当归(三钱)黄麻黄根天麻枣仁(各一钱)人参(二钱)甘草荆芥枣(三枚)煎服。如脉脱再加人参(二三钱)附子(四五分)忌食姜。葱。煎。炒。生冷。如身热毋用风药。并勿用芩、连、栀、柏,小便不通。因汗多亡液。毋用利水药。并毋用小续命汤。愈风汤。即半夏。南星。亦宜少用。毋信用邪术。法尺符水等事。《女科秘要》
- 《医方论》:[卷四收涩之剂]牡蛎散
牡蛎(研)黄麻黄根一钱浮小麦百粒煎服。固表清烦,即以止汗,此法是也。《医方论》清费伯雄公元1865年
- 《世医得效方》:[卷第十四产科兼妇人杂病科]产后
治产后虚汗不止。当归黄麻黄根牡蛎(为粉)人参粉草(各等分)小麦(二合)上锉散。每服四钱,水一盏煎,温服,不拘时候。《世医得效方》天历元年危亦林公元1328年-1337年
- 《成方切用》:[卷五下表里门]麻黄白术汤
(东垣)治大便不通,小便赤涩,身面俱肿,色黄麻木,身重如山,喘促无力,唾沫,发热时躁,躁已振寒。项额如冰,目中溜火,鼻不闻香,脐有动气,少腹急痛。垣曰∶此宿有湿热,伏于营血之中。木火乘于阳道为上盛,短气喘促,为阴火伤气,四弱,为肾水不足。冬时寒水得令,乘其肝木,克火凌木,大胜必有大复,故见诸证。)青皮陈皮黄连(酒炒)黄柏(酒炒)甘草(炙)升麻(二分)柴胡桂枝人参黄白豆蔻炒曲前证盖因表里俱伤,阳气抑
- 《兰室秘藏》:[卷下自汗门]自汗论
治湿胜自汗补卫气虚弱表虚不任风寒黄麻黄根(各一钱)羌活(七分)生甘草当归梢生黄芩半夏(姜制各五分)麦门冬生地黄(各三分)猪苓(二分)苏木红花(各一分)五味子(七个)上锉如麻豆大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稍热服中风证必自汗不得重发其汗故禁麻黄而用根节也《兰室秘藏》金元间李东垣公元1115-1368年
- 《秘传刘伯温家藏接骨金疮禁方》:[论斗殴穴道]接骨夺命丹
如死有微气者,灌入可治。自然铜古老钱(各醋七次,各三钱)地鳖虫(五钱)黄麻(烧灰,三钱)大黄(酒煎,五钱)桃仁当归尾红花(各一钱)骨碎补(去毛,酒蒸)乳香没药血竭儿茶朱砂雄黄(各三钱)麝香(五分)共为细末,入瓷瓶内,以蜡封好,勿令泄气,遇症有微气者,即用此药,元酒酿送下即活,连进数服即愈。《秘传刘伯温家藏接骨金疮禁方》
- 《验方新编》:[卷二十三跌打损伤经验各良方]治折伤骨节离脱
用雕骨烧灰,每服二钱,酒下,在上食后,在下食前,骨即接。又方∶黄麻(烧灰)、头发灰各一两,乳香五钱,每服三钱,温酒下。立效。《验方新编》清鲍相璈公元1644-1911年
- 《慈幼新书》:[卷二杂症]龟背
小儿生下,不能保护,客风入于骨髓,或坐早劳伤气血,多成痼疾,间有灼艾收功者,肺俞穴第三椎骨下两傍各一寸五分,膈俞穴第七椎骨下各一寸五分,以小儿中指中节为一寸,艾炷如小麦大,灸但三五壮为止,内服松芷丹。松芷丹花松枳壳防风独活(各一两)川大黄麻黄前胡桂心(各五钱)蜜丸黍米大,粥饮服。《慈幼新书》明程云鹏公元1368-1644年
- 《秘传刘伯温家藏接骨金疮禁方》:[宜忌类]内麻药方
川乌(三钱)草乌(三钱)大半夏(五钱)南星(五钱)黄麻(一钱)闹羊花(九分,酒浸七次)蟾酥(酒浸化,一钱)芋艿叶汁拌药晒干共为末,每服八厘。《秘传刘伯温家藏接骨金疮禁方》
- 《秘传刘伯温家藏接骨金疮禁方》:[宜忌类]上部伤药
川芎陈皮花粉茯苓白芷当归蔓荆子防风赤芍五加皮黄麻花甘草过山龙或加升麻、本、南星、威灵仙、半夏,姜三片,水两碗煎服。《秘传刘伯温家藏接骨金疮禁方》
- 《串雅内外编》:[串雅外编卷一]奇药门
人难忍艾火灸痛,此即昏睡不知痛,亦不伤人。山茄花(即风茄花,七月收)、火麻花(即黄麻,今圃地所植者,七月收),收此二花,必服人分口然《串雅内外编》清赵学敏公元1759年
- 《本草分经》:[同名附考]谷类
薏苡仁即米仁。火麻即麻仁,一名黄麻。巨胜子胡麻之八棱者是也。壁虱胡麻一名亚麻。小粉小麦澄出粉也。胶饴即饴糖。雀麦即野麦。稻即黍米。占米即米。米沈即米泔。黍稷之不粘者为黍。粟即小米,粱之小者是也。粱粟之大者为粱。自然谷一名草子,亦名禹余粮。守气一名草米。黄米一名秫,即粟粱之粘者。茭米一名菰米。蜀黍即高粱,一名芦,俗名蜀秫,又名芦粟。玉高粱一名玉蜀黍。黑豆小者名马料豆。龙瓜粟一名子,又名鸭爪粟。饭豆一
- 《本草纲目拾遗》:[卷五草部下]独脚一枝莲
百草镜∶山间有之,二三月苗发生菅,俗名干苛。丛中独茎无叶,高尺许,茎细强,青白色,茎端有一疙瘩,至晚秋时,疙瘩生花类莲,其根与黄麻很相似。治疔肿痈毒流注。《本草纲目拾遗》清赵学敏公元1765年
- 《普济方》:[卷一百八十五诸痹门]风痹(附论)
治诸般风痹,手足疼痛,行步艰难,腰膝缓弱。久服身体轻健,连动动快捷,大行血气,通营卫,补虚排邪,大益真气。虎胫骨(酥炙三两半)川附子(炮去皮脐)当归(酒浸焙芦)川芎川羌活(去芦)川乌(术防风(去芦)黄麻(去苗)川续断(各一两净)之,密封。春浸五日,夏浸三日,芥草膏治风痹不仁风毒,摩野葛膏。内有巴豆、若用多,恐损皮肉。芥草(用叶)当归白芷防己蜀艽(出汗去目者合口各三两)吴茱萸(汤洗焙干炒)丹两)附子
- 甘肃造出可完全生物降解塑料:可用于商品包装等
麦粒中的淀粉制成的塑料可用于快餐盒,保温时间长。将木材中的木质素加工成一种明亮的褐色颗粒,就可以浇铸成任何形状的热塑料,可用于制作汽车装饰材料、枪托、家具、电器的外壳、圆珠笔杆等硬塑料制品。(4)将黄麻主茎中的纤维素分离出来,经梳洗倒进一种结网装置中织成网,在覆以植物蜡和淀粉,可制成一种农用有机覆盖膜,用于种植草莓、西瓜和番茄等,其被生物降解后,可作为腐殖质进入土壤。 第二类:用微生物生产塑料:
- 《本草崇原》:[卷上本经上品]大麻仁
气味甘平,无毒。主补中、益气。久服肥健,不老神仙。(大麻即火麻,俗名黄麻。始出泰山川谷,今处处种之,其利颇饶。叶狭茎长,五六月开细黄花成穗,随结子可取油。《齐民要术》曰∶麻有雌雄,于放花时拔出雄者,若未花先拔,则不结子。)大麻放花结实于五六月之交,乃阳明太阴主气之时。《经》云∶阳明者,午也。五月盛阳之阴也。又,长夏属太阴主气,夫太阴、阳明,雌雄相合,麻仁禀太阴、阳明之气,故气味甘平。主补中者,补中
- 《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卷之十二·妇人门]崩中
。愈信恶血之说。不敢止截。大凡血之为患。欲出未出之际。停在腹内。即成瘀色。难尽以瘀为恶。又焉知瘀之不为虚冷乎。若必待见瘀血之后截之。恐并与人无之矣。此腹痛更有说。积而腹痛。血通而痛止。崩而腹痛。血住则止。止宜芎归汤加干姜熟附一钱。止其血而痛自定。仍以刺花绣拭黑片。烧灰研末。米饮调下。一方以毛蟹壳烧存性。米饮下。亦有以早黄麻根烧灰为末。米饮下。《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明戴思恭公元1368-1644年
- 《外科证治全书》:[卷四外因杂伤证治(计三十七证)]夹伤
酒三盏煎一盏。如无附子,以生姜汁半盏、酒半盏,同煎百沸,并灌二服。一、夹碎骨者,用土鳖、(生多年酒缸下。)生鳖同捣敷之,内服护心丹。一、预防夹棍,用独核肥皂二十个,捣烂去皮净,捣极细,加川乌末五钱、黄麻子末八钱、用银朱敷之。人之腿受官刑,皮肉腐烂,死血未散,疼痛呼号,似宜用膏药、末药外治为佳。然而受刑深一受官刑,实时煎服,断无性命之虞,服后再用外治,内外调治则疮口易愈。护心丹自然铜(醋七次)木鳖
- 吕选忠关于绿色农药研发及生物技术应用的论述
抑制或杀灭作物的病、虫、草害或调节经济作物生长发育。日本发展最快,居世界领先,先后开发了春日霉素、灭瘟素、多氧霉素、有效霉素、灭孢素、杀螨霉素等。印度用金色制霉素和杂曲霉素处理种子来防治水稻、大麦和黄麻病害。前苏联用卡苏霉素、灰黄霉素、植菌霉素、木霉素等防治豆类和棉花苗期病害。我国农用抗生素50年代开始研究,至今已取得很大成绩,如江西生产的灭瘟素防治稻瘟病,湖北生产的环乙酰亚胺用于防治茶云纹叶枯病
- 《本草述钩元》:[卷十四谷部]大麻
一名火麻。亦曰黄麻。麻品凡五。黄络苎白也。黄叶五歧。络叶无歧。苎叶圆茎皆剥皮作麻。其白而有棱。轻虚。可作烛心。(濒湖)早春种者为春麻。子小而有毒。晚春种为秋麻仁味甘气平。性滑利下行。走而不守。入足太阴手阳明经。补中益气。复血脉。通关润五脏。去风。久服肥健不老。下气逐水气。专利大肠风热结燥。治血痢。利小便。除疗消渴便涩。香港脚肿渴。利女子经脉。(诸本草)汗多胃热便难。三者皆因燥热而亡津液。燥者润之。
- 《伤寒直格》:[卷下泛论]汗后
头疼,中风偏枯,破伤风,洗头风,风痫病,或妇人产后诸疾,小儿惊风积热,疮疡疹痘诸证,无问日数,但服之,周身中外气血宣通,病皆除愈(是防风通圣散加天水散各一半)。防风川芎当归(切焙)芍药薄荷叶(净)大黄麻黄(去根苗节)连翘芒硝(别研各半两)石膏(别研)桔梗(各一两)滑石(十五两别研)白术山栀子荆芥叶甘草(四两锉烂)黄芩(各一分)上为粗末,每服五钱、六钱,水一大盏半,入葱白五寸、盐豉五十粒、生姜三片
- 《续名医类案》:[卷二十]大便不通
徐灵胎曰∶便闭之症,总以肠中血枯而有伏火者为多,开肺顺气等法,偶或有之,非尽然也。安康郡太守苦风秘,陈为处二仁丸∶杏仁去皮尖,面炒;黄麻仁,另研;枳壳去穣,面炒为末;诃子炒去核,为末。上用炼蜜为丸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温水下。未利,增之乃愈。薛立斋治一老妇,大便欲去而难去,又不坚实,腹内或如故,或作胀,两关尺脉浮大。薛以为肠胃气虚血弱,每服十全大补汤加肉苁蓉,去后始快。若间二三日不服,腹内仍胀,大
- 2010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获奖项目目录
学),王学川(陕西科技大学),鲍艳(陕西科技大学),高党鸽(陕西科技大学),吕斌(陕西科技大学),任龙芳(陕西科技大学) 推荐单位中国轻工业联合会 序号5 编号F-212-2-01 项目名称黄麻纤维精细化与纺织染整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主要完成人俞建勇(东华大学),刘国忠(江苏紫荆花纺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蔡再生(东华大学),张熙明(江苏紫荆花纺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程隆棣(东华大学),张振
- 《奇效良方》:[疮诊论卷之六十五疮疹论药方]毒瓦斯壅瘀倒靥黑色第十
绝,无不安者。上用龙脑半字许,研细,旋滴猪心血和丸,以紫草汤化下。烦躁狂闷未省者,以温酒浸服之,钱氏用猪尾膏用猪尾血,其意皆通,又名龙脑膏。八十八、控心散。小儿斑疮,一服而出。全蝎(二十四个,炒)雄黄麻黄(去节,各一分)上为细末,每服一钱,用胡荽煎酒调下。蝎治诸风瘾疹,中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涩抽掣者,为能手透诸筋脉,雄黄主恶疮疽痔,透百节,治疥疡,亦治疮疹,毒瓦斯不能出也,麻黄解肌,泄邪气恶
- 《绛雪园古方选注》:[中卷内科丸方]毓麟丸
木棉子(取当年者,去壳,其仁白如糯米色者佳。每斤棉子用真秋石一两六钱,和水溶化,入酒修合干,再法,研末,仍是大红色者佳)八两线鱼鳔(用黄麻切,炒炭,拌入,炒成珠)六两沙苑蒺藜六两补骨脂(胡桃肉拌蒸,盐酒同炒)二两四钱柏子仁(去油者)三两二钱当归(酒洗,晒干,焙)三两二钱生杜仲粉(去皮切片,另磨粉,筛去绵)三两二钱生牛膝(酒拌,晒干)三两二钱楮实子(酒浸十二时,蒸六时)二两四钱云茯苓五两川萆(酒浸晒
- 《扁鹊心书》:[神方]睡圣散
人去,或笑,或言语,服后亦即笑,即言语矣。采后共为末,每服三钱,小儿只一钱,茶酒任下。一服后即昏睡,可灸五十壮,醒后再服再灸。(按∶山茄子,今谓之风茄儿,其花亦谓之曼陀罗花,火麻即大麻。今圃地所植之黄麻乃是此种。《本草纲目》云∶曼陀罗花,生北土,南人亦有栽者。春生夏长,独茎直上,高四五尺,生不旁引,绿茎碧叶,叶如茄叶。八月开白花,凡六瓣,状如牵牛花而大,攒花中折,骈叶外包,朝开夜合。结实圆而有丁拐
- 《冯氏锦囊秘录》:[杂症大小合参卷七方脉跌扑损伤诸痛合参]接骨散
治跌扑闪肭,骨折疼痛。黄麻(烧灰,二两)头发(烧灰,一两)乳香(五钱)为末,每服三钱,温酒调服,立效。又方凡一切破伤血出,以飞面遏上,则血止结好,不复溃脓。又方,治刀斧一切破伤,多年陈锻石细末,掺上立愈。又方,接骨用土鳖又名地鳖,生捣十余个,冲酒服之。又方,以骨接正,用生螃蟹捣烂,冲酒服之。其渣HT伤处,骨内谷谷有声即好。《冯氏锦囊秘录》清代冯楚瞻公元1644-1911年
- 《济阴纲目》:[卷之二血崩门]论血瘀腹痛法当收止
,欲出未出之际,停在腹中,即成瘀色,难尽以瘀为恶(妙论),又焉知瘀之不为虚冷乎?若必待见瘀血之后截之,恐并与人无之矣。此腹痛更有说瘀而腹痛,血通而痛止,崩而腹痛,血住则痛止,宜芎归汤加干姜、熟附一钱(非久崩气脱者,不可用),止其血,而痛自止(以下皆止涩之法,而蟹壳、黄麻又有破血之能),仍以刺花绣拭黑片,烧灰研末,米饮调下。一方以毛蟹壳烧存性,米饮下。亦有《济阴纲目》明武之望公元1368-1644年
- 《本草述钩元》:[卷二十四枳]郁李仁
下气利水道。并主大腹水肿。四肢面目浮肿。附案一妇因悸而病。既愈。目张不得瞑。钱仲阳令煮郁李酒饮之。使醉而愈。盖因目系内连肝胆。恐则气结。胆横不下。郁李能去结。随酒入胆。结去胆下。则目能瞑矣。同当归地黄麻仁桃仁麦冬生蜜肉苁蓉。治大便燥结不通。甚者加大黄。〔论〕郁李仁之利水。本于散结气。夫水乃气所化。气属阳主动。动者能使之结。则属于阴矣。气之元固起于阴中之阳。气之结即由于阳中之阴。一散其结。而阳斯化
- 苎麻生物脱胶的技术及意义
、长度、柔软度、强度、伸长度、卷曲、表面摩擦系数。根据上述两点,关于“残胶率”的指标并不是最合理的指标。事实证明,残胶率不同时,不一定可纺性差别很大,因为残胶率中的物质内容可能有非常大的差异。亚麻、黄麻、大麻纤维纺纱前必须保留相当比例的残胶率才能纺纱。过去强调残胶率的最重要原因是用棉纺设备直接用于苎麻纺。生物脱胶后,必要时可补充局部的轻化学处理,满足可纺性要求。苎麻脱胶要十分注意脱胶过程中水的治理
- >>点此搜索更多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