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链蛇

目录

1 拼音

huáng liàn shé

2 中文名

黄链蛇

3 拉丁名

Dinodon flavozonatum Pope,1928

4 俗名

黄赤炼,方印蛇(浙江南部)

5 中文目名

有鳞目,蛇亚目

6 中文科名

游蛇科

7 中文属名

链蛇属

8 形态

黄链蛇为体形中等的“无毒牙”类毒蛇。最大全长/尾长:雄1107/260mm,雌1076/207mm。体较细长;头宽扁,头颈略能区分;眼小,瞳孔直立椭圆形。头背、体背黑色,具50—96+13—28个黄色窄横斑,横斑宽度约为半枚鳞长,在最外侧第5或第6行背鳞处分叉延伸至腹鳞,尾后部分叉不明显;枕部具一倒“V”字形黄斑,前端达顶鳞后缘,后端延伸至两侧口角;腹面灰白色,尾下鳞有黑色斑点。

9 鉴别特征

黄链蛇体中段背鳞17行,中央5~9行起棱;颊鳞不入眶;有50—96+13—28个约占半片鳞长的黄色窄横斑。

10 地理分布

黄链蛇分布于安徽、福建、甘肃、广东、广西、贵州、海南、湖南、江西、四川、云南、浙江。国外分布于缅甸,越南。

11 生态生物学资料

黄链蛇生活于山区森林、溪流、水沟草丛附近。夜间或傍晚活动。以蜥蜴、小蛇为食,亦能捕食小鸟。卵生。

12 有毒/泌毒部位

后毒牙

13 毒素类型

溶血型毒素

14 毒性

链蛇属蛇具有产生毒性分泌物的毒腺一杜氏腺(Duvernoy′S gland)及皮下腺,且不同的毒腺具有不同的毒性作用,表现为出血不止、溶血、呼吸困难、肾损害等。杜氏腺分泌物主要具有凝血酶原激活物、蛋白水解酶和出血活性物质,具有突触后神经毒直接纤溶组分和/或含有不同强度的PLA2活力等活性成分。杜氏腺液体作用于小鼠所产生的病理特征与注射蝰科蛇毒的特征相似。

15 中毒途径

咬伤

16 数据来源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采集:

赵尔宓、黄美华、宗愉等,中国动物志 爬行纲 第三卷 有鳞目 蛇亚目,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P.122-124

赵尔宓,中国蛇类 上,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P.194

蓝海、陈远聪,中国毒蛇及蛇伤救治,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P.138-139

李金荣、蓝 海、黄晓军、陈远辉、吴卯斌,后毒牙类毒蛇,蛇志JOURNAL OF SNAKE,2007年第19卷第3期。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