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黄汗病(yellowish sweating[1][2])为病证名[3]。是指以汗出色黄染衣为主要表现的汗证[1][2]。是《备急千金要方》所列五疸之一[4]。
4 黄汗病的症状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黄汗病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蘖汁,脉自沉……”
5 黄汗病的病因病机
6 黄汗病的治疗
黄汗病的治疗宜实卫和营,行阳益阴,方用芪芍桂酒汤、桂枝加黄芪汤等[3]。
黄汗病在《金匮要略方论》属水气篇而与风水、历节等不同,并指出:黄汗病“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3]。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𥆧,𥆧即胸中痛”[3]。
《备急千金要方》以黄汗病为五疸之一[3]。《圣济总录》卷六十一:“其证使人身体虚浮,骨节疼痛,发热汗出而不渴者是也。”后世医书如《证治准绳》、《症因脉治》等以黄汗病身肿者属水肿门,黄汗病身不肿者属黄疽门[3]。
7 关于黄疸
黄疸(jaundice[1][2])为病名[5]。是指以面目发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表现的疾病[1][2]。古代亦称黄瘅[6][5]。目睛黄染尤为黄疸的主要特征[7]。主要由脾湿胃热、熏蒸肝胆、胆液不循常道而溢于肌肤所致[6]。黄疸有属阴属阳,在脏在腑之分[5]。《临证指南医案·疸》:“黄疸,身黄目黄溺黄之谓也,病以湿得之,有阴有阳,在腑在脏。阳黄之作,湿从火化,瘀热在里,胆热液泄……熏蒸遏郁,侵于肺则身目俱黄,热流膀胱,溺色为之变赤,黄如橘子色,阳主明,治在胃。阴黄之作,湿从寒水,脾阳不能化热,胆液为湿所阻,渍于脾,浸淫肌肉,溢于皮肤,色如熏黄,阴主晦,治在脾。”一般把黄疸分成阳证和阴证两大类,称为阳黄和阴黄[6][5]。历代又有五疸、三十六黄、黄疸二十八候等分类法[5]。
《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
《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
黄疸病应早发现,早治疗。《金匮要略·黄疸病》提出:“黄疸之病,当以十八日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剧为难治。”这说明黄疸病经过妥善治疗,一般在短期内,黄疸即可消退。如果正不胜邪,病情反而加剧者,则较为难治。
针灸治疗急性黄疸性肝炎有显著效果[8]。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效果较好;其他原因引起的黄疸,针灸可作配合治疗。
黄疸可见于肝细胞损伤、坏死,各种原因引起的胆道阻塞、胆汁郁滞及溶血性黄疸等[5]。
胆源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等均属“黄疸”范畴。
现代医学的急慢性肝炎、胰腺炎、胆囊炎、胆石症、肝硬化等疾病,伴有黄疸证候者,可参照治疗[8]。
详见黄疸条。
8 关于水肿
水肿(edema[1][2])为病名[9][10]。出《黄帝内经素问·水热穴论》。又称水气[9]。古代称水、水气,水病、水胀[10]。是以肌肤浮肿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的统称[1]。患者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引起眼睑、头面、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严重者还可伴有胸水、腹水等[11]。水肿一证,是全身气化功能障碍的一种表现,主要病变在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膀胱气化不利,发生水肿。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阳水、阴水两类。感受外邪而发,发病较急,多从头面部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上为著,病位多在肺脾,多属实证,为阳水;内虚者发病较缓,多从足跗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下为剧,病位在脾肾,多为虚证,为阴水[11][12][10]。
水肿的治疗方法有发汗、利尿、攻逐、健脾、温肾、降浊、化瘀等。如经一般常法治疗不应,或有瘀血征象者,可参合应用活血化瘀法[11]。以上诸法,或单用,或合用,均视病情需要而选择[11]。针灸治疗本证有一定效果,在改善症状、增强体质、减少反复发作等方面有较好的疗效。
中医内科的水肿可见于现代医学的心源性(如充血性心力衰竭)水肿、肾病性(如急慢性肾小球肾炎)水肿、肝病性(如肝硬化)水肿、内分泌失调、以及营养不良性水肿等疾患[11][12]。
详见水肿条。
9 参考资料
-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23.
- ^ [4]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22.
- ^ [5]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25.
- ^ [6]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19.
- ^ [7]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82-186.
- ^ [8] 石学敏主编. 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71-73.
- ^ [9]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22.
- ^ [10]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00.
- ^ [11]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27-232.
- ^ [12] 石学敏主编. 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98-100.
治疗黄汗病的方剂
- 耆陈汤
茵陈1钱,石膏2钱,麦门冬5分,豆豉5分。主治:黄汗。用法用量:姜煎,温服。附注:《杂病源流犀烛》有...
- 黄耆五两汤
两,桂3两,甘草3两。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黄汗。用法用量:黄耆建中汤(《易简》)、黄耆建中散(...
- 麻黄醇酒汤
方:麻黄1把。功能主治:发汗。主大汗出入水,而致黄汗,身体四肢微肿,胸满不得汗,汗出如黄柏汁。伤寒热...
- 茵陈石膏汤
赤芍药1钱,黄耆1钱,麦冬1钱,豆豉1撮,甘草(炙)5分。主治:黄汗。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水煎服。...
- 黄耆茵陈散
麦门冬8分,豆豉8分,甘草(炙)5分。功能主治:黄汗不止及黄疸。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水煎熟,食前...
- 更多治疗黄汗病的方剂
治疗黄汗病的穴位
- 涌泉
痛眼不开,涌泉下针定安泰;伤寒痞气结胸中,两目昏黄汗不通,涌泉妙穴三分许,速使周身汗自通。《通玄指要...
- 足心
痛眼不开,涌泉下针定安泰;伤寒痞气结胸中,两目昏黄汗不通,涌泉妙穴三分许,速使周身汗自通。《通玄指要...
- 地冲
痛眼不开,涌泉下针定安泰;伤寒痞气结胸中,两目昏黄汗不通,涌泉妙穴三分许,速使周身汗自通。《通玄指要...
- 更多治疗黄汗病的穴位
古籍中的黄汗病
- 《高注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治第十四
一条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皮水。其脉亦...
- 《金匮要略浅注》:[卷六]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此言肤肿病。内经概言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
- 《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卷四]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即愈。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皮水其脉亦浮...
- 《金匮要略心典》:[卷中]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肿...
- 《金匮要略浅注》:[卷二]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水水也。外水内火。郁为湿热。则病成)历节(而)黄汗(亦时)出。(然此非中风不遂者比。)故(但)曰历...
- 更多古籍中的黄汗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