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部骨折

目录

1 拼音

huái bù gǔ shé

2 英文参考

fracture of malleolus[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踝部骨折(fracture of malleolus[1])为病名[2]。是指以局部肿胀严重,有瘀血斑,剧痛和压痛为主要表现的胫、腓骨下端和距骨组成的踝关节部的骨折[2][2]

踝关节的关节面比髋、膝关节的关节面小,担负但的重量与活动却很大,故易发生损伤。占全身骨折的3.83%。多见于青少年。

4 诊断

局部肿胀、压痛和功能障碍。诊断时,首先应根据外伤史和临床症状以及 X 线片显示的骨折类型,分析造成损伤的机制。

5 治疗措施

踝关节面比髋、膝关节面积小,但其承受的体重却大于髋膝关节,而踝关节接近地面,作用于踝关节的承重应力无法得到缓冲,因此对踝关节骨折的治疗较其他部位要求更高,踝关节骨折解剖复位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骨折后如果关节面稍有不平或关节间隙稍有增宽,均可发生创伤性关节炎。无论哪种类型骨折的治疗,均要求胫骨下端即踝关节与距骨体的鞍状关节面吻合一致,而且要求内、外踝恢复其正常生理斜度,以适应距骨后上窄、前下宽形态。

5.1 无移位骨折

用小腿石膏固定踝关节背伸 90°中立位,1~2周待肿胀消褪石膏松动后,可更换一次,石膏固定时间一般为6~8周。

5.2 有移位骨折

5.2.1 1.手法复位外固定

手法复位的原则是采取与受伤机制相反的方向,手法推压移位的骨块使之复位。如为外翻骨折则采取内翻的姿势,足部保持在90°背伸位,同时用两手挤压两踝使之复位。骨折复位后,小腿石膏固定6~8周。

5.2.2 2.手术复位内固定

踝关节骨折的治疗,应要求解剖复位,对手法复位不能达到治疗要求者,仍多主张手术治疗。

5.2.2.1 (1)适应证

a. 手法复位失败者;

b.内翻骨折,内踝骨折块较大,波及胫骨下关节面 1/2以上者;

c.外翻外旋型内踝撕脱骨折,尤其内踝有软组织嵌入;

d.胫骨下关节面前缘大骨折块;

e.后踝骨折手法复位失败者;

f.三踝骨折;

g.陈旧性骨折,继发创伤关节炎,影响功能者。

5.2.2.2 (2)手术原则一般原则为:

a.踝穴要求解剖对位;

b.内固定必须坚强,以便早期功能锻炼;

c.须彻底清除关节内骨与软骨碎片;

d. 手术应尽早施行。

5.2.2.3 (3)对不同部位骨折采用的方法

a.内踝撕脱骨折:用螺丝钉固定即可,如螺丝钉达不到固定要求,可用克氏针与钢丝行“8”字张力带加压固定。

b.外踝骨折:可用螺丝钉固定,如腓骨骨折面高于下胫腓联合以及骨折面呈斜行者,可用钢板或加压钢板固定。

c. 后踝骨折波及胫骨下端关节面的 1/4 或 1/3,手法复位较为困难且不稳定,一般应开放复位,螺丝钉内固定。

d.Dupuytren骨折:可用骨栓横行固定下胫腓关节,并同时修补三角韧带。

6 病因学

6.1 内翻(内收)型骨折

可分III度。

I度:单纯内踝骨折,骨折缘由胫骨下关节面斜上内上,接近垂直方向。

II度:暴力较大,内踝发生撞击骨折的同时,外踝发生撕脱骨折,称双踝骨折。

III度:暴力较大,在内外踝骨折同时距骨向后撞击胫骨后缘,发生后踝骨折(三踝骨折)。

6.2 外翻(外展)型骨折

按骨折程度可分为III度。

I度:单纯内踝撕脱骨折,骨折线呈横行或短斜行,骨折面呈冠状,多不移位。

II度:暴力继续作用,距骨体向外踝撞击,发生外踝斜行骨折,即双踝骨折。如果内踝骨折的同时胫腓下韧带断裂,可以发生胫腓骨下端分离,此时距骨向外移位,可在腓骨下端相当于联合韧带上方,形成扭转外力,造成腓骨下1/3 或中 1/3 骨折,称为Dupuytren 骨折。

III度:暴力过大,距骨撞击胫骨下关节面后缘,发生后踝骨折,即三踝骨折。

6.3 外旋骨折

发生在小腿不动足部强力外旋,或足不动小腿强力内转时,距骨体的前外侧挤压外踝前内侧,造成腓骨下端斜行或螺旋形骨折亦可分成III 度。

I度:骨折移位较少,如有移位,其远骨折端为向外,向后并向外旋转。

II度:暴力较大,发生内侧付韧带断裂或发生内踝撕脱骨折,即双踝骨折。

III度:强大暴力,距骨向外侧移位,并向外旋转,撞击后踝,发生三踝骨折。

6.4 纵向挤压骨折

高处坠落,足跟垂直落地时,可致胫骨前缘骨折,伴踝关节向前脱位。如果暴力过大,可造成胫骨下关节面粉碎骨折。

凡严重外伤,发生三踝骨折时,踝关节完全失去稳定性并发生显著脱位,称为Pott 骨折。

7 并发症

创伤性关节炎

8 关于骨折

骨折(fracture[2])为病名[3]。是指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受到破坏所引起的,以疼痛、肿胀、青紫、功能障碍、畸形及骨擦音等为主要表现的疾病[3]。见《外台秘要》卷二十九。骨折又名折骨、折伤、伤折、折疡[3]

8.1 病因病机

因外力、肌肉拉力或骨病导致[3]

8.2 症状

一般有截断、碎断或斜断[3]。伤部可有瘀血、肿痛、错位、畸形、骨声、轴心叩击痛、异常活动及功能障碍等[3]。如因骨本身患结核、骨髓炎及骨瘤等病变,每遇轻度外力碰撞而发生骨折的称病理性骨折[3]

8.3 治疗

治宜视伤情采用手法整复或切开复位,夹缚固定[3]。初期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服七厘散、复元活血汤、云南白药等;外敷栀乳散[3]。肿消痛减后宜接骨续筋,服正骨紫金丹、接骨丸、跌打丸等;外贴接骨膏[3]。后期恢复时宜培补肝肾,舒筋通络[3]。内服补肾壮筋汤、舒筋活血汤、小活络丹等;外用海桐皮汤、五加皮汤或损伤洗方外洗,并配合功能锻炼[3]。病理性骨折应同时治疗原发病[3]。手法整复或手术切开整复可参见不同部位之单纯骨折或复杂骨折。

9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基本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927.
  3.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241.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