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虫丸

目录

1 拼音

huà chóng wán

2 英文参考

Huachong Wan[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huachong pill[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化虫丸同名方剂约有二十三首,其中《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十记载者为常用方,其组成为胡粉(即铅粉)(炒)1500g、鹤虱1500g、槟榔1500g、苦楝根1500g、白矾(枯)375g。具有驱杀肠中诸虫之功效。主治虫积。《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记载有此中成药的部颁标准。

4 化虫丸中药部颁标准

4.1 拼音名

Huachong Wan

4.2 标准编号

WS3-B-1706-94

4.3 处方

鹤虱 500g 玄明粉 500g 大黄 250g 苦楝皮 250g 雷丸 250g 牵牛子(炒) 250g 槟榔 250g 芜荑 250g 使君子(去壳) 250g

4.4 制法

以上九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水泛丸,干燥,制成 2612g,即得。

4.5 性状

本品为黄褐色的水丸;味苦、咸。

4.6 检查

应符合丸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8 页)。

4.7 功能与主治

杀虫消积。用于虫积腹痛,蛔虫、绦虫、蛲虫等寄生虫病。

4.8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6~ 9g,一日1~2次。

4.9 注意

孕妇忌服。

4.10 规格

每袋装 6g

4.11 贮藏

密闭,防潮。

5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十方之化虫丸

该方剂有较强的抗蛔虫作用,对其他肠道寄生虫也有一定驱虫作用,同时前3味中药既能解痉止痛,又可促进胃肠推动运动,以利蛔虫排出[1]。但是该方剂各味中药毒性均较大,如鹤虱对延髓及脑干均有抑制作用,而且还能抑制脑组织呼吸;苦楝皮对胃、肝等内脏毒性均较大,可引起内脏中毒,同时能使呼吸中枢麻痹及精神异常、视力障碍等;槟榔对口腔黏膜、生殖系统毒性也较大,严重影响生殖功能,可使口腔黏膜发生纤维化;铅粉中除含碱式碳酸铅外,还含有银、砷、锑等金属;枯矾中除含碱性硫酸铝钾外,还含有Al2O3、SO3、K2O等物质,其中砷、铅、铝对人体均有毒,易诱发神经系统损伤,故本方剂不可用于孕妇,小儿应用时量不宜大,应结合现代医学抗虫药驱虫为宜,疗程不宜太长,以防中毒[1]

5.1 别名

化虫丹

5.2 组成

炒铅粉、鹤虱、槟榔、苦楝根(去浮皮)各五十两,枯矾十二两半[2]

胡粉(即铅粉)(炒)1500g、鹤虱1500g、槟榔1500g、苦楝根1500g、白矾(枯)375g。[3]

胡粉(炒)、鹤虱(去土)、槟榔、苦楝根(去浮皮)各五十两,白矾十二两半(枯)[4]

5.3 制法

上药为末,面糊为丸,麻子大[4][4]

上为末,以面糊为丸,如麻子大[4]

5.4 用法用量

一岁小儿每服五丸,温浆水加生麻油一至二滴调下;或用温米饮送下[4]

1岁儿服五丸,温浆水人生麻油一二点,调匀,下之,温米汤饮下亦得,不拘时候,其虫细小者,皆化为水,大者自下[4]

一岁儿服五丸,温浆水入生麻油一、二点,调匀下之,温米饮下亦得,不拘时候[4]。其虫细小者皆化为水,大者自下[4]

5.5 功用主治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十方之化虫丸功能杀肠中诸虫[4]。治小儿虫积,发时腹痛,往来上下攻冲难忍,或结聚成团,或呕吐清水涎津,多食而瘦,面色青黄[4]

具有驱杀肠中诸虫之功效[4]。主治虫积[4]。发作时腹中疼痛,往来上下,其痛甚剧,呕吐清水,或吐蛔虫[4]

小儿疾病多有诸虫,或因脏腑虚弱而动,或因食甘肥而动,其动则腹中疼痛,发作肿聚,往来上下,痛无休止,亦攻心痛,叫哭合眼,仰身扑手,心神闷乱,呕哕涎沫,或吐清水,四肢羸困,面色青黄,饮食虽进,不生肌肤,或寒或热,沉沉默默,不的知病之去处,其虫不疗,则子母相生,无有休止,长一尺则害人。

5.6 方解

本方主治肠道多种寄生虫,如蛔虫、蛲虫、绦虫、姜片虫等[4]。由于肠中诸虫扰动不安,动则腹痛阵作;虫上扰胃,胃失和降,故呕吐清水,或吐蛔虫[4]。方中鹤虱苦辛平,有小毒,能驱杀诸虫;苦楝皮苦寒有毒,既能驱杀蛔虫、蛲虫,又可缓解腹痛;槟榔辛苦温,能驱杀蛔虫、绦虫、姜片虫,而且借其轻泻导滞之功以促进虫体排出;枯矾、铅粉皆有杀虫之效[4]。本方配伍特点:集诸多杀虫药于一方,效专而力雄,可驱杀多种肠道寄生虫[4]

5.7 运用

本方治疗肠道中诸虫,尤以蛔虫为佳[4]。以腹痛时作,呕吐,或吐蛔虫为证治要点[4]。因方药毒性较大,不宜久服,年老体弱、小儿要慎用,孕妇不宜使用[4]

5.8 现代适应证

[4]

适应证:肠道蛔虫症。

5.8.1 肠道蛔虫症

肠道蛔虫症是一种传染病,蛔虫病患者是主要传染源,一般经口误食被虫卵污染的食物或饮水而得病,偶有经灰尘、飞沫吸入口中咽下而得病者。虫卵被吞入肠道后,幼虫破卵而出,穿入肠壁经门静脉系统循环而进入肺,再穿破肺组织进入肺泡,沿支气管向上移行到气管再重新被吞下进入小肠发育成成虫,也可到达其他器官。蛔虫以肠内食物及营养物质为食,临床上可出现幼虫移性症状,出现蛔幼性肺炎,食欲不振,或多食易饥,腹痛,营养不良等症状;严重者可发生回肠性梗阻、肠穿孔、腹膜炎以及胆道蛔虫症。

5.9 药理作用

[4]

5.9.1 对蛔虫及其他病原微生物的影响

鹤虱的水提干浸膏(1:1,1:4浓度)可使蛔虫虫体于24小时内麻痹死亡,还有驱绦虫作用;鹤虱的脱水或未脱水提取物(1:2浓度)对伤寒杆菌,副伤寒甲、乙杆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苦楝皮所含川楝素能直接作用于蛔虫肌肉,扰乱其能量代谢,导致其收缩性疲劳而痉挛,而且对蛔虫头部有麻痹作用;苦楝皮煎剂、醇提取物对蛔虫有抑制以致麻痹作用;同时对蛲虫也有麻痹作用,对狗钩虫也有驱杀作用,对曼氏血吸虫病也有一定治疗作用,苦楝皮乙醇浸剂对常见的致病性真菌也有抑制作用。槟榔及其所含槟榔碱,对猪绦虫有较强的驱虫作用,能麻痹全虫体,对牛绦虫仅能麻痹头部及未成熟节;对蛲虫、蛔虫、鞭虫、钩虫、姜片吸虫也有驱杀作用,对血吸虫有一定治疗效果,有灭螺作用;槟榔水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福氏痢疾杆菌均有抑制作用;槟榔水煎剂对许兰黄癣菌、黄色毛癣菌等皮肤真菌均有抑制作用,槟榔提取液对溶血性链球菌生长和产酸有一定抑制作用,对牙龈卟啉菌和富赛类杆菌也有抑制作用。白矾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变形杆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杆菌、福氏及志贺痢疾杆菌、伤寒及甲型副伤寒杆菌、白喉杆菌、炭疽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对牛型布氏杆菌、脑膜炎双球菌、百日咳杆菌作用次之,高浓度对人型及牛型结核杆菌也有抑制作用;对变异链球菌、产黑素类杆菌、核酸杆菌、产气荚膜杆菌及其他口腔杂菌亦有明显抑制作用;对破伤风杆菌和兼性厌氧菌、淋球菌有中度抑制作用;对白色念珠菌、红色毛癣菌等真菌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同时枯矾对阴道滴虫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铅粉中医文献记载有杀虫止痒及收敛作用,现代医学对其研究较少。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该方剂各味中药均有杀虫作用,尤其对蛔虫作用更显著,同时有广谱抗菌作用。

5.9.2 对胃肠功能的影响

鹤虱中的南鹤虱具有罂粟碱样作用,可用于解痉止痛,北鹤虱则无此作用。苦楝皮中所含川楝素能显著增加肠张力及收缩力,能使肠肌呈痉挛性收缩。槟榔水提液能促进小肠推进运动,加快胃排空;槟榔煎剂能增加胃收缩振幅,促进胃平滑肌收缩,还能调节胃肠激素中的胃动素和血管活性肽的分泌。铅粉及白矾均具有收敛作用。

5.10 附注

化虫丹(《幼幼新书》卷三十一)。

6 《医学入门》卷六方之化虫丸

6.1 组成

硫黄一两,木香五钱,密陀僧少许[4]

6.2 制法

上药为末,外泡附子一枚,以醋熬成膏和丸,绿豆大[4]

6.3 用法用量

每服二十丸,荆芥茶水送下[4]

6.4 功能主治

《医学入门》卷六方之化虫丸主治诸虫[4]

7 《证治准绳·幼科》集八方之化虫丸

7.1 组成

芜荑、黄连、神曲、炒麦芽各等分[4]

7.2 制法

上药为末,煮糊为丸,黍米大[4]

7.3 用法用量

空腹米饮或猪胆汁送下[4]

7.4 功能主治

《证治准绳·幼科》集八方之化虫丸主治小儿疳热[4]

8 《活人方》卷六方之化虫丸

8.1 组成

大黄3钱,槟榔3钱,黑丑2两(头末),锡灰5钱,雷丸5钱,木香5钱,使君子5钱,芜荑4钱。

8.2 主治

《活人方》卷六方之化虫丸主治男妇小儿素有蛔结胸中,及寸白诸虫,喜食茶米泥炭等物,面黄肌瘦,痛止如常,久远难愈者。

8.3 用法用量

每服或3钱,或2钱,量虚实加减;小儿或1钱,或5分,以大小酌用,择天气晴明早粥时分,不可进食,殊觉饥饿即以砂糖汤吞服。

8.4 制备方法

葱汤为丸,如芥子大。

8.5 用药禁忌

忌肉3日。

9 《丹台玉案》卷四方之化虫丸

9.1 组成

广木香1两,槟榔1两,雷丸1两,山楂肉1两,蓬术1两,乌梅肉1两,黑丑(炒熟)1两,楝树根5钱,甘草5钱。

9.2 主治

《丹台玉案》卷四方之化虫丸主治腹中有虫,疼痛难忍,唇生白斑,呕吐清水。

9.3 用法用量

每服2钱,五更时白滚汤送下。

9.4 制备方法

上为末,烧酒加黑沙糖为丸,如绿豆大。

10 《幼科指掌》卷四方之化虫丸

10.1 组成

芜荑、鹤虱、槟榔、木香、使君子、芦荟、川楝子。

10.2 主治

《幼科指掌》卷四方之化虫丸主治小儿疳蛊。起于乳哺不调,脏腑湿热,化生疳虫,形如马尾,或如丝发,多出于头项腹背之间,黄白赤者。

10.3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滚汤送下。

10.4 制备方法

蒸饼为丸,如绿豆大,青黛为衣。

11 《医略六书》卷二十八方之化虫丸

11.1 组成

芜荑1两(炒),鹤虱1两,史君2两,雷丸1两(炒),木香1两,陈皮1两,茯苓1两,砂仁1两(炒)。

11.2 主治

《医略六书》卷二十八方之化虫丸主治孕妇虫积,心痛如咬,脉缓者。

11.3 用法用量

每服2-3钱,乌梅汤送下。

11.4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

11.5 各家论述

孕妇嗜味过偏,虫积生于肠胃,争啮心下,故胃脘当心下疼痛如咬焉。木香开胃醒脾,芜荑温中杀虫,陈皮利气和中,鹤虱祛湿杀虫,茯苓渗湿和脾,雷丸清热杀虫,砂仁醒脾开胃,使君健脾杀虫,炼蜜以丸之,乌梅以下之。使气化调和,则脾健运,而虫有不化,痛有不退,胎有不安者乎!

12 《四明心法》方之化虫丸

12.1 组成

芜荑、雷丸、胡连、芦荟、使君、三棱、莪术。

12.2 主治

《四明心法》方之化虫丸主治胃脘虫痛,不食,痛必时发时止,痛则牵引手臂或肩背上,俱如穿透不可当,必唇红,面上有白点,痛时不欲食,痛才止即可食,证属实者。

12.3 用法用量

神曲糊为丸服。

13 《普济方》卷三九九方之化虫丸

13.1 组成

芜荑、黄连、神曲、麦蘖、乌梅(各微炒)、陈皮(去白)各等分。

13.2 主治

《普济方》卷三九九方之化虫丸主治小儿好食炭土,不长肌肤,五心烦热,鼻赤齿摇。

13.3 用法用量

每服1-20丸,空心米饮送下,肥猪汁尤佳。

13.4 制备方法

上为末,面糊为丸,如黍米大。

14 《痘疹会通》卷四方之化虫丸

14.1 组成

苦楝根皮末、川椒末、乌梅肉。

14.2 主治

《痘疹会通》卷四方之化虫丸主治蛔虫症。

14.3 用法用量

每服5分。

14.4 制备方法

同捣为丸,如绿豆大。

15 《世医得效方》卷十二方之化虫丸

15.1 组成

鹤虱(去土)半两,胡粉半两,槟榔半两,白矾(半生半枯)半两,苦楝根皮半两,芜荑1分,黄连1分,酸石榴皮1分。

15.2 功效

《世医得效方》卷十二方之化虫丸功在杀虫。

15.3 用法用量

1岁儿3丸,浆水入香油3-5滴送下。其虫小者化为水,大者自下。加雷丸,或用猪瘦肉汤下。

15.4 制备方法

上为末,以糊为丸,如麻子大。

16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禹县方)之化虫丸

16.1 组成

鹤虱1两,大黄1两,白胡椒2钱,槟榔1两,雷丸5钱,贯众5钱,使君子5钱,苦楝根皮5钱。

16.2 主治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禹县方)之化虫丸主治诸虫积,肚腹常热,呕吐清涎,胃脘疼痛。

16.3 用法用量

每服8厘,米汤送下;5岁以下服2厘。

16.4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水为丸,如小米大。

16.5 用药禁忌

孕妇及非虫积忌用。

17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大同方)之化虫丸

17.1 组成

鹤虱2两,胡椒2两,苦楝皮2两,使君子2两,芜荑2两,雷丸2两,槟榔2两,雄黄1两。

17.2 主治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大同方)之化虫丸主治小儿诸病虫疾,面黄肌瘦,胃脘作痛。

17.3 用法用量

成人每服5分,小儿酌减,白砂糖水送下。

17.4 制备方法

水泛成小丸。

18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承德方)之化虫丸

18.1 组成

木香80两,槟榔80两,使君子仁80两,大黄80两,黑牵牛(炒)80两,雷丸24两,枯矾24两,芜荑24两,芦荟24两。

18.2 功效主治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承德方)之化虫丸功在杀虫消积。主治虫积腹痛,面黄肌瘦。

18.3 用法用量

每服1丸,1日2次,温开水送下;小儿每服半丸,3岁以下者酌情递减。

18.4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重1钱。

18.5 用药禁忌

孕妇忌服。

19 《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方之化虫丸

19.1 组成

鹤虱8两,芜荑4两,元明粉8两,黑丑(炒)4两,使君子肉4两,雷丸4两,槟榔4两,苦楝皮4两,大黄4两。

19.2 功效主治

《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方之化虫丸功在杀虫消积。主治虫积腹痛,面黄消瘦,呕吐恶心,脘腹疼痛阵作。

19.3 用法用量

每服2钱,小儿减半,温开水送下;3岁以下小儿酌减。

19.4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过罗,用冷开水泛为小丸。

19.5 用药禁忌

孕妇忌服。

20 《医略六书》卷十九方之化虫丸

20.1 组成

鹤虱2两,槟榔1两,胡粉6钱,白矾1两,芜荑3两,使君3两,楝根皮2两,人参1两。

20.2 主治

《医略六书》卷十九方之化虫丸主治虫证,体弱脉不虚者。

20.3 用法用量

量虚实服。

20.4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

20.5 各家论述

湿积生虫,气弱不能运化虫湿,脏府体亏,脉不甚虚者,宜主此方。槟榔破滞杀虫;鹤虱祛湿杀虫;胡粉体重坠,防虫之上窜;白矾性却湿,杜虫之生源;楝根皮泻湿热以杀虫;芜荑仁温中气以杀虫;使君健脾胃以消虫积;人参扶气弱以助药力也;丸以白蜜,诱入虫口。洵为扶元、化滞、杀虫之剂,乃体弱虫湿不化之专方。

21 《直指小儿》卷二方之化虫丸

21.1 组成

芜荑1分,川鹤虱1分,鸡心槟榔1分,干虾蟆(炙焦)1分,芦荟半分。

21.2 主治

《直指小儿》卷二方之化虫丸主治小儿虫痛。

21.3 用法用量

每服5丸,陈米饮送下;或史君子煎汤送下。凡虫月首则头向上,凌晨可服药。

21.4 制备方法

上为末,雄猪胆汁为丸,如麻子大。

22 《医学纲目》卷三十八引汤氏方之化虫丸

22.1 组成

白芜荑、黄连、神曲、麦芽(各炒)等分。

22.2 主治

《医学纲目》卷三十八引汤氏方之化虫丸主治疳热。

22.3 用法用量

空心米饮送下。

22.4 制备方法

上为末,糊为丸,如黍米大。

23 《杨氏家藏方》卷十八方之化虫丸

23.1 组成

五灵脂1两半,白矾1两。

23.2 功效主治

《杨氏家藏方》卷十八方之化虫丸功在止痛,下虫。主治小儿因食甘肥,致使虫动,呕吐涎沫,心腹闷痛。

23.3 用法用量

上为细末,煮面糊为丸,如黍米大。每服20丸,温米饮送下,不拘时候。

24 《幼幼新书》卷二十引东方先生方之化虫丸

24.1 组成

大槟榔1枚,麝当门子1枚,麝半钱,青蒿心3钱。

24.2 主治

《幼幼新书》卷二十引东方先生方之化虫丸主治小儿劳气,或咳嗽,或涎塞咽中,或骨蒸汗出,或泄利,或吐红,或惊魇,脚面红紫。

24.3 用法用量

用羊肝1片,锉入药为馅,白面半两和饼作(饣夹)子2个,煿熟。若男子患,以冷水盒中浸左手腕3寸,右手取药吃,陈米饮下。缓缓食了,以青皂衣被覆,虫随汗出,或泻出,急去之。后服补药。

24.4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24.5 附注

方中麝半钱之麝字,疑讹。

25 《续名家方选》方之化虫丸

25.1 组成

鹧鸪菜20钱,甘草5分,白矾5分,鹤虱10钱,槟榔子10钱,蜀椒10钱,牡蛎1钱。

25.2 主治

《续名家方选》方之化虫丸主治大人小儿诸虫痛。

25.3 用法用量

为丸服。

26 《圣济总录》卷一七九方之化虫丸

26.1 组成

芜荑1分,槟榔(锉)2钱,鹤虱(炒)半两。

26.2 主治

《圣济总录》卷一七九方之化虫丸主治小儿疳虫,(疒丂)刺腹痛。

26.3 用法用量

每服5丸。

26.4 制备方法

上为末,豮猪胆为丸,如麻子大。

27 《医方考》卷六方之化虫丸

27.1 组成

鹤虱(去土)1两,胡粉(炒)1两,苦楝根(东引不出土者)1两,槟榔1两,芜荑5分,使君子5分,白矾(枯)2钱5分。

27.2 主治

《医方考》卷六方之化虫丸主治肠胃诸虫为患。凡虫咬心痛,往来不定,不思乳食者。

27.3 各家论述

1.《医方考》:《经》曰:肠胃为市,故无物不包,无物不容,而所以生化诸虫者,犹腐草为萤之意,乃湿热之所生也。是方也,鹤虱、槟榔、苦楝根、胡粉、白矾、芜荑、使君子,皆杀虫之品,古方率单剂行之,近代类聚而为丸尔!

2.《医方集解》:此手足阳明药也。数药皆杀虫之品也,单用尚可治之,类萃为丸,而虫焉有不死者乎!

3.《医林纂要》:萃诸杀虫之品,合为一方,亦过峻矣,然杀虫莫效于此,不惟治蛔。鹤虱可治下部蛲虫,及皮肤间虫;楝皮可治下部寸白诸虫;芜荑可治口齿鼻孔诸虫;胡粉除虫,无不可至;白矾除皮肤疮疥;槟榔、使君子乃专治腹中虫。尝用此为末,吹鼻治鼻疳;和麻油为膏,敷疮癣脑疮,亦多得效。

27.4 附注

按:《医方集解》本方用法:为末,酒煮面糊作丸,量儿大小服之,一岁儿可五分。《成方便读》有百部、雷丸、雄黄各五钱。

28 《医学心悟》卷三方之化虫丸

28.1 组成

芜荑(去梗)5钱,白雷丸5钱,槟榔2钱5分,雄黄1钱5分,木香3钱,白术3钱,陈皮3钱,神曲(炒)4钱。

28.2 主治

《医学心悟》卷三方之化虫丸主治虫啮心痛。虫症,唇内起白点,其人日渐消瘦。

28.3 用法用量

每服1钱5分,米饮送下。

28.4 制备方法

以百部2两,熬膏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29 《朱氏集验方》卷十五方之化虫丸

29.1 组成

芜荑、锡灰、神曲、麦蘖各等分。

29.2 主治

《朱氏集验方》卷十五方之化虫丸主治诸虫。

29.3 用法用量

取月初五更,空心用炙猪肉细嚼咽汁,不吃肉,汁引动虫,次用浓煎石榴根汤下丸子药10丸。

29.4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麻油为丸。

30 参考资料

  1. ^ [1] 李炳照等主编.实用中医方剂双解与临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647-648.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32.
  3. ^ [3] 李炳照等主编.实用中医方剂双解与临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647.
  4. ^ [4]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