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沃沫

目录

1 拼音

hòu wò mò

2 概述

后沃沫为症状名[1]。指大便多粘沫[1]。见《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藏府病形》。

3 关于泄泻、痢疾

3.1 泄泻

泄泻简称泄或泻[2]

3.1.1 症状

大便稀薄,甚至水样,次数增多,但一般无脓血和里急后重[2]。也有将泄泻分开者,大便质薄而势缓者为泄;大便如水而势急者为泻[2]。《奇效良方·泄泻门》:“泄者,泄漏之义,时时溏泄,或作或愈;泻者,一时水去如注泄。”

3.1.2 病因病机

外感六淫,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情志失调,以致脾胃运化失常,或元气不足,脾肾虚衰,皆可引起泄泻[2]

3.1.3 分类

由于病因、证候不同,有风泄、寒泄、暑泻、湿泻、热泻、伤食泻、溢饮滑泄、酒泄,七情泻、积瘀泄、虚泻、五更泄、滑泄、溏泄、飧泄、直肠泄、大肠泄等[2]

3.2 痢疾

痢疾《内经》作“肠澼”,《伤寒论》称“下利”、“热利”,《肘后备急方》称“下痢”,《诸病源候论》称为痢病,《备急千金要方》称作“滞下”,后世多称痢疾[3]

3.2.1 症状

本病以腹部疼痛,大便次数增多而量少,里急后重,下黏液及脓血样大便为特征[3]

3.2.2 病因病机

常因外受六淫及疫毒之气,内伤七情劳役,或饮食不慎,积滞肠中,传导失常所致[3]。本病常见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食物中毒及肠吸收功能障碍性疾病[3]

3.2.3 分类

痢疾从病因分,有风痢、痧痢、暑痢、湿热痢、寒痢、热痢、疫痢、毒痢、气痢[3]。从大便性状分,有赤痢、白痢、血痢、赤白痢、脓血痢、五色痢等[3]。从病情轻重和病程分,有噤口痢、休息痢、奇恒痢、久痢、虚痢等[3]

3.2.4 辨证论治

治宜分辨虚实[3]

实证用清热化湿,凉血解毒,消积导滞等法[3]。虚证用补中益气,温阳固涩等法[3]

邪盛正虚者,宜扶正与祛邪法[3]。亦可兼用行血调气,前人有“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之说[3]

4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74.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115.
  3.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63.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