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痹

目录

1 拼音

hóu bì

2 英文参考

throat obstruction[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pharyngitis[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pharyngitis[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3 概述

喉痹(throat obstruction;pharyngitis)为病名[1]。出《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别论》。又称喉闭[2]。是指以咽部红肿疼痛,或干燥、异物感不适,吞咽不利等为主要表现的咽喉病[3]。广义为咽喉肿痛病证的统称[3]。但通常所说的喉痹,多指发病及病程演变不危急,咽喉红肿疼痛较轻,并有轻度吞咽不顺或声音低哑、寒热等证[3]。喉痹的病因病理有风热与阴虚之不同,故将风热邪毒引起的喉痹,称为风热喉痹,由脏腑亏损、虚火上炎而致的喉痹,称为虚火喉痹[4]

风热喉痹相当于西医的急性咽炎,虚火喉痹相当于西医的慢性咽炎[4]

4 喉痹的定义

喉痹一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别论》:“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一阴谓心主之脉,一阳谓三焦之脉[4]。三焦心主脉并络喉,气热内结,敌为喉痹[4]。痹者,闭塞不通也[4]。因为咽喉疾病的形成,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气滞血瘀、经脉痹阻的病理变化,又多出现咽喉红肿疼痛、阻塞等现象,故古人所称喉痹,实为多种疾病的总称,包括喉痈、乳蛾、白喉,以及部分口腔疾病在内,范围广泛,界线混淆不清,不易辨识[4]

《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四:“喉痹,痹者,闭也,必肿甚,咽喉闭塞。”

《口齿类要》:“喉痹谓喉中呼吸不通,语言不出,而无气闭塞也[4]。”

后世医家对疾病的分类渐趋详细,将喉痹作为一种独立疾病,而与喉痈、喉风、乳蛾等分开来[4]

《医林绳墨》卷七说;“近于上者,谓之乳蛾、飞蛾;近于下者,谓之喉痹、喉闭;近于咽嗌者,谓之喉风、缠喉风。”

《喉科心法·单蛾双蛾》又说:“凡红肿无形为痹,有形是蛾。”

5 喉痹的病因病机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别论》:“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一阴谓心主之脉,一阳谓三焦之脉[4]。三焦心主脉并络喉,气热内结,敌为喉痹[4]。外感、内伤均可引起,外感以风热居多,内伤以阴虚为常见[4]

《黄帝内经灵枢·本脏篇》:“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

5.1 风热喉痹

风热喉痹,常因气候急剧变化,起居不慎,肺卫失固,而为风热邪毒乘虚侵犯,从口鼻直袭咽喉,内伤于肺,相搏不去,致咽喉肿痛而为喉痹[4]。此时邪在卫表,故病情较轻,若由误治,失治,或肺胃邪热壅盛传里,则出现胃经热盛之证候,病情转重[4]

5.2 虚火喉痹

虚火喉痹的病因病理与虚火乳蛾大致相同,以肺肾亏损,津液不足、虚火上炎,循经上蒸,熏蒸咽喉而造成者为多见[5]

虚火喉痹往往也与职业因素有关,如长期受化学气体、粉尘等刺激,以及嗜食烟酒辛辣,也是造成虚性喉痹的诱因之一[5]

若久病不愈,反复为患,或用药失当,或因患者体质不同,亦可表现有阳虚、气虚、血虚等不同类型之喉痹,但临床上较为少见[5]

6 喉痹的分类

临床上因病机不同而将喉痹分风热喉痹、伤寒喉痹、酒毒喉痹、阴虚喉痹、阳虚喉痹等[5]

因其发病后喉间颜色之不同而有白色喉痹、淡红喉痹等[5]

因其发病之急骤而有急喉痹、走马喉痹等之分[5]

喉痹病名虽多,但总不外外感风寒、风热;内伤阴阳,气血虚损;气滞肝郁等证[5]

7 喉痹的症状

《口齿类要》:“喉痹谓喉中呼吸不通,语言不出,而无气闭塞也。”

《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四:“喉痹,痹者闭也,必肿甚,咽喉闭塞。”

故凡症见咽喉肿痛、声音嘶哑,吞咽困难等统称为喉痹[5]。发病急骤,并发全身症状[5]

风热喉痹初起,患者咽干微红肿,灼痛面赤,继之邪热壅盛于里,则肿痛加剧,梗塞咽喉,致饮食吞咽障碍,或声嘶,或发寒热[6]。以咽喉疼痛,咽部红肿,喉底或有颗粒突起,喉核肿胀不明显为其特征,全身有风热症状。

虚火喉痹患者咽喉红肿不甚,微痛,干灼不适,或有异物感,晨轻暮重,至夜尤甚,唇红颧赤,口舌干燥,手足心热,脉细数等[7]

8 需要与喉痹相鉴别的疾病

风热喉痹与风热乳蛾均有咽喉红肿疼痛的症状,但风热喉痹病变部位主要在咽部,故喉核肿胀不明显,风热乳蛾病变部位主要在喉核,故喉核红肿,有黄白色脓点[7]。风热乳蛾者,每兼有风热喉痹,而风热喉痹者,却不一定兼有风热乳蛾[7]

虚火喉痹与虚火乳蛾的鉴别点,在于虚火喉痹的喉核周围虽可有暗红,但喉核无肿大,无脓点,按压之也无脓液溢出[7]

9 喉痹的治疗

9.1 辨证治疗

风热喉痹治宜疏风清热,解毒利咽[7]。可选用附子粘子解毒汤、清咽利膈汤等加减治疗[7]

虚火喉痹治宜滋阴降火,可用知柏地黄汤、左归饮、大补阴丸等加减[7]

9.1.1 风邪外袭证

喉痹·风邪外袭证(throat obstruction with pattern of external assault by wind)是指风邪外袭,以咽部疼痛,吞咽不利,咽部红肿,伴发热、恶风、头痛、咳嗽,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等为常见症的喉痹证候[7]

9.1.1.1 症状

初起时,患者咽部干燥灼热,微痛,吞咽感觉不利,其后疼痛逐渐加重,有异物阻塞感[7]

检查见咽部微红,微肿,随症状加重,悬雍垂色红、肿胀,喉底红肿,或有颗粒突起[7]

全身有发热,恶寒、头痛、咳嗽痰黄,舌质淡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等症状[7][7]

9.1.1.2 证候分析

风热邪毒侵犯,伤及咽部,邪尚在肺卫,病情较轻,故出现咽部微红、微肿、微痛,干燥灼热感,吞咽不利等症[7]

发热恶寒,是邪正相争,抗邪外出的表现[7]

肺失肃降,则咳嗽有痰[7]

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为风热表证[7]

9.1.1.3 方药治疗
9.1.1.3.1 治法

疏风清热,解毒利咽[7]

9.1.1.3.2 方药

可用疏风清热汤[备注]疏风清热汤(经验方):荆芥、防风、牛蒡子、甘草、金银花、连翘、桑白皮、赤芍、桔梗、黄芩、天花粉、玄参、浙贝母加减治疗[7]

9.1.1.4 外治法

可用吹药、含漱、含服等法,并可结合针刺治疗[7]

9.1.1.4.1 吹药

清热解毒,豁痰宣肺,祛腐生肌,用锡类散[备注]锡类散(《金匮翼》):象牙屑、珍珠、青黛(飞)、冰片、壁线、牛黄、人指甲,共研极细末,密装,备用,少许吹喉中。[8]

清热解毒,祛腐消肿,用冰硼散[备注]冰硼散(《外科正宗》):玄明粉、朱砂、硼砂、冰片,共研极细末。[8]

苦寒泄热,祛腐除脓,可用珠黄散[备注]珠黄散(经验方):人中白3g、马勃粉15 g、青黛3g、孩儿茶3g、玄明粉1.5 g、硼砂3g、薄荷1.5g、黄连1.5g、牛黄0.9 g、珍珠末0.9 g、梅片0.9 g,共研为极细末。[8]

每次吹药少许,每隔1~2 h 一次[8]

9.1.1.4.2 含漱

用漱口方[备注]漱口方(经验方):防风4.5g、甘草4.5 g、金银花15 g、连翘15 g、薄荷3g、荆芥4.5 g,加水二碗,煎成一碗,漱口。漱口,以清洁口腔,并有疏风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作用,或用荆芥、菊花煎水含漱[8]

9.1.1.4.3 含服

含服铁笛丸[备注]铁笛丸(经验方):诃子、麦冬、茯苓、瓜蒌皮各300g,贝母、甘草、桔梗各600g,凤凰衣30 g,玄参300g,青果120g或润喉丸[备注]润喉丸(经验方):甘草粉300g、硼砂15 g、食盐15 g、玄明粉30 g、酸梅750 g(去核),共研为细末,以荸芥粉250 g为糊制丸,每丸重3 g。,以清热润燥。

9.1.1.5 针灸疗法
9.1.1.5.1 针刺
9.1.1.5.1.1 方一

治法:疏通经络,泄热消肿止痛[8]

选穴:选合谷、内庭、曲池为主穴,天突、少泽、鱼际为配穴[8]

刺灸法:每次选3~4穴强刺激泻法,每天可针1~2次[8]

9.1.1.5.1.2 方二

[9]

治法:疏风清肺,清利咽喉。

选穴:以手太阴肺经穴为主。取少商、商阳、尺泽、合谷。少商、商阳分别为手太阴、手阳明经井穴,刺血可清泻肺热。尺泽为手太阴经合、水穴,取实则泻其子之意。合谷疏风解表,清咽止痛。

随证配穴:声音嘶哑者,加廉泉、扶突。咳嗽者,加风门,针后拔罐。咯痰不爽者,加天突。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少商、尺泽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9.1.1.5.2 耳针

取扁桃体区压痛点埋针,在埋针期间,病人可自行按摩以加强刺激[9]

9.1.1.5.3 穴位注射

取脾俞、曲池、每穴注射鱼腥草注射液或柴胡注射液0.5~1 ml[9]

9.1.1.5.4 刺血

如喉痹因外感风热而致者,常用少商、商阳两穴点刺出血[9]

9.1.2 肺胃热盛证

喉痹·肺胃热盛证(throat obstruction with pattern of heat exuberance in lung and stomach)是指肺胃热盛,以咽部疼痛较剧,吞咽困难,咽部红赤肿胀明显,喉底颗粒红肿,颌下有臖核,伴发热、口渴喜饮、口气臭秽、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舌苔黄,脉洪数等为常见症的喉痹证候[9]

9.1.2.1 症状

咽部疼痛逐渐加剧,痰涎多,吞咽困难,言语艰涩,咽喉梗塞感[9]

检查见咽部及喉核红肿,悬雍垂肿胀,喉底滤泡肿大,颌下有臖核,压痛[9]

全身症状表现为高热,口干喜饮,口气臭秽,头痛剧,痰黄而粘稠,大便秘结,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脉数有力等[9][9]

9.1.2.2 证候分析

邪热壅盛传里,火邪蒸灼咽喉,则咽喉红肿,疼痛加剧,吞咽困难;风热邪毒结于颌下,则颌下起臖核,压痛明显,邪热灼烁津液,则痰黄而粘稠[9]

高热,口干,头痛,大便秘结,小便黄,舌赤苔黄,脉洪数等症,均是阳明热盛之证[9]

9.1.2.3 方药治疗
9.1.2.3.1 治法

泄热解毒,利咽消肿[9]

9.1.2.3.2 方药

可选用清咽利膈汤加减治疗[9]

《丹溪心法》卷四指出:“喉痹大概多是痰热。”因此,本病的治疗,应适当配清咽化痰药物,以清除热痰,开结利咽喉,常用药物如瓜蒌、前胡、百部、竹茹、射干、桔梗、杏仁、天竺黄等[9]

9.1.2.4 外治法
9.1.2.4.1 含漱

用漱口方[备注]漱口方(经验方):防风4.5g、甘草4.5 g、金银花15 g、连翘15 g、薄荷3g、荆芥4.5 g,加水二碗,煎成一碗,漱口。漱口,以清洁口腔,并有疏风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作用,或用荆芥、菊花煎水含漱[9]

9.1.2.4.2 吹药

清热解毒,豁痰宣肺,祛腐生肌,用锡类散[备注]锡类散(《金匮翼》):象牙屑、珍珠、青黛(飞)、冰片、壁线、牛黄、人指甲,共研极细末,密装,备用,少许吹喉中。[9]

清热解毒,祛腐消肿,用冰硼散[备注]冰硼散(《外科正宗》):玄明粉、朱砂、硼砂、冰片,共研极细末。[9]

苦寒泄热,祛腐除脓,可用珠黄散[备注]珠黄散(经验方):人中白3g、马勃粉15 g、青黛3g、孩儿茶3g、玄明粉1.5 g、硼砂3g、薄荷1.5g、黄连1.5g、牛黄0.9 g、珍珠末0.9 g、梅片0.9 g,共研为极细末。[9]

每次吹药少许,每隔1~2 h 一次[9]

9.1.2.5 针灸治疗
9.1.2.5.1 针刺
9.1.2.5.1.1 方一

选穴:选合谷、内庭、曲池为主穴,天突、少泽、鱼际为配穴[9]

刺灸法:每次选3~4穴强刺激泻法,每天可针1~2次[9]

9.1.2.5.1.2 方二

[9]

治法:清胃泻热,消肿止痛。

选穴:以足阳明胃经穴为主。取内庭、天突、丰隆、天鼎、少商穴。取足阳明经荥穴内庭,配手阳明经少商、天鼎,清阳明郁热,以消肿止痛。天突为任脉与阴维脉交会穴,可清利咽喉。丰隆为足阳明的络穴,泻之以清热涤痰。

随证配穴:便秘、腹痛者,加支沟、天枢。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少商点刺出血。

9.1.2.5.2 放血疗法

若红肿痛甚时,放血少许以泄热邪,在耳轮1、2、3上用三棱针、粗针或缝衣针,针刺1~2分深,放血1~2滴;或在耳壳背部找出明显之小静脉,用三棱针刺破,放血2~5滴。亦可针刺少商、商阳,出血1~2滴。[10]

9.1.2.6 穴位按摩

以下方法对赤肿疼痛、吞咽困难、舌红苔黄有效[11]

①用食指按压天突3分钟,力度以感到酸胀为宜。

②用拇指和食指同时按压两侧的人迎1~3分钟。

③用拇指指端按压鱼际3分钟,力度适中。

④用拇指指端点揉照海3分钟,力度以产生酸胀感为宜。

9.1.3 风寒喉痹

风寒喉痹是喉痹中的一类型[12]。临床上比较少见,且往往在短时间内,寒邪即从热化[12]。多因病者素虚,风寒之邪侵犯所致[12]

9.1.3.1 症状

咽喉淡红不肿,擞痛,吞咽不顺,恶寒微热,头痛无汗,鼻流清涕,咯痰清稀,苔白润,脉浮紧[12]

若受邪较重,则有咳嗽、音嘶[12]

9.1.3.2 证侯分析

风寒结于咽喉,故咽喉淡红不肿,但咽喉有邪故发紧,吞咽不顺。风寒束表,肺气不宣,故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12]

鼻流清涕,苔白润,脉浮紧为风寒袭表之证[12]

9.1.3.3 内治
9.1.3.3.1 治法

辛温解表,疏风散寒[12]

9.1.3.3.2 方药

选用六味汤加苏叶、生姜治疗:本方以防风、荆芥辛温解表,薄荷、僵蚕宣畅气机,合甘草、桔梗以清利咽喉,加苏叶、生姜助其辛散[12]

若寒邪较重,则用荆防败毒散治疗[12]

9.1.3.4 外治法

苏叶60 g,煎水作蒸气吸入,以驱散客于咽喉的风寒邪气。或煎水含漱。[12]

9.1.4 肺肾阴虚证

喉痹·肺肾阴虚证(throat obstruction with lung-kidney yin deficiency pattern)是指肺肾阴虚,以咽部干燥,灼热疼痛不适,午后较重,或咽部哽哽不利,干咳痰少而稠,或痰中带血,手足心热,咽部黏膜暗红,或咽部黏膜干燥少津,舌红少津,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喉痹证候[12]

9.1.4.1 症状

症状较轻,病情较缓,自觉咽中不适、微痛、干痒、灼热感、异物感,常有“吭喀”的动作,因咽痒而引起咳嗽,易受刺激而引起恶心、干呕,且多于早晨较轻,午后及入夜加重[12]。干咳痰少而稠,或痰中带血,咽部黏膜暗红,或咽部黏膜干燥[12]

检查时,咽部敏感,易引起恶心,咽部微暗红,喉底处血络扩张,有散在颗粒,或互相连合成片状如帘珠。少数病人悬雍垂肥厚增长.亦有喉底肌膜干燥,萎缩或有痂皮附着[12]

可见颧颊红赤、手足心热,或有虚烦失眠、耳鸣[12][13]

舌红少津,苔少,脉细数[13][13]

9.1.4.2 证候分析

虚火上炎,阴虚津少,故咽中不适、微痛、干痒、灼热感、异物感[13]

肺失肃降,肺气上逆,则咳嗽,易引起恶心干呕[13]

阴虚肺燥津少,故口干舌燥、颧颊红赤[13]

肾阴不足,水不济火,虚热内生,心火内动,神不安宁,故出现虚烦失眠等症[13]

证属阴虚,早上阳初升,故证轻,中午阳盛,故证重[13]

黄昏阳明经气旺,阴分受克制,故症状更重[13]

虚火炼津,兼以气郁不舒,疏泄不畅,出现帘珠状颗粒,甚则成片[13]

虚火久灼肌膜,气血滞流,咽喉失于濡养,故粘膜干燥而萎缩[13]

舌红、苔少、脉细数,均为阴虚火旺之象[13]

9.1.4.3 方药治疗
9.1.4.3.1 方一
9.1.4.3.1.1 治法

滋阴降火[13]

9.1.4.3.1.2 方药

用知柏地黄汤、左归饮、大补阴丸等加减治疗[13]

9.1.4.3.2 方二
9.1.4.3.2.1 治法

养阴生津利咽。

9.1.4.3.2.2 处方

沙参10克,麦冬12克,生地20克,丹皮10克,贝母9克,白芍10克,薄荷6克,绿萼梅6克,甘草6克。

加减:咽干甚者加石斛、百合;腰膝酸软,虚烦失眠,加益智仁、狗脊、五味子、淮小麦;口因后壁有粘稠分泌物附着加天花粉、芦根、杞子;咳嗽加前胡、枇杷叶、杏仁、玄参;大便干结加麻仁、全瓜蒌、黄。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9.1.4.3.2.3 常用成方

百合固金汤、养阴清肺汤、知柏地黄汤、一贯煎。

9.1.4.3.3 肺阴虚

宜养阴清肺,选用养阴清肺汤[备注]养阴清肺汤(《重楼玉钥》):生地黄、麦冬、白芍、牡丹皮、贝母、玄参、薄荷、甘草加减治疗:喉底颗粒增多者,可酌加桔梗、香附、郁金、合欢花等以行气活血、解郁敖结[13]

9.1.4.3.4 肾阴虚

宜滋阴降火,清利咽喉,可用六味地黄汤[备注]六味地黄汤(丸)(《小儿药证直诀》):山萸肉、淮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熟地黄加减治疗[13]

若咽喉微红,干燥性热较重,大便秘结,此为虚火旺盛,宜加强降火之力,用知柏地黄汤加减[13]

9.1.4.3.5 其它

若因思虑烦劳,引动心火,而见心烦不眠,舌尖干赤者,宜清心除烦养阴,服二阴煎[备注]二阴煎(《景岳全书》):生地、麦冬、茯苓、炒枣仁、玄参、黄连、竹叶、木通、甘草[13]

9.1.4.4 外治法

含服铁笛丸[备注]铁笛丸(经验方):诃子、麦冬、茯苓、瓜蒌皮各300g,贝母、甘草、桔梗各600g,凤凰衣30 g,玄参300g,青果120g或润喉丸[备注]润喉丸(经验方):甘草粉300g、硼砂15 g、食盐15 g、玄明粉30 g、酸梅750 g(去核),共研为细末,以荸芥粉250 g为糊制丸,每丸重3 g。,以清咽润肺[13]

9.1.4.5 针灸治疗
9.1.4.5.1 针刺
9.1.4.5.1.1 方一

取穴:取合谷、曲池、足三里、颊车[14]

刺灸法:每天一次,中等或弱刺激,留针20~30 min,5~7次为一疗程[14]

9.1.4.5.1.2 方二

[14]

治法:滋阴降火,清利咽喉。以足少阴肾经穴为主。

取穴:取太溪、照海、鱼际、天突。太溪为足少阴经原穴,照海通于阴蹻,两穴滋阴降火,引虚火下行,为治虚热咽喉痛的要穴。鱼际为手太阴经荥穴,旨在清肺利咽。天突为任脉与阴维脉交会穴,以助清利咽喉。

随证配穴:伴有失音者,加通里、廉泉。

刺灸方法:针用平补平泻法。

9.1.4.5.2 耳针
9.1.4.5.2.1 方一

取咽喉、肺、扁桃体,选1~2穴,埋针7~10天,轮换取穴[14]

9.1.4.5.2.2 方二

咽喉、心、肺、神门。中强刺激,留针10~20min。适用于慢性咽喉炎。[14]

9.1.4.5.3 穴位注射

取天突、曲池、孔最,每次取单侧穴,两侧交替使用,注射10%葡萄糖溶液2 ml,隔天1次,5~7次为一疗程[14]

9.1.4.5.4 穴位激光照射

取增音(甲状软骨两侧凹陷处)。用氦-氖激光治疗机,输出电流1~10mA,照射距离10~20cm,电流量8mA,每次照射1~3min,每日或隔日1次。[14]

9.1.5 脾肾阳虚证

喉痹·脾肾阳虚证(throat obstruction with spleen-kidney yang deficiency pattern)是指脾肾阳虚,以咽部异物感,哽哽不利,痰涎稀白,咽部黏膜淡红,伴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腰膝冷痛、腹胀纳呆、下利清谷,舌质淡嫩,舌体胖,苔白,脉沉细弱等为常见症的喉痹证候[14]

久病或误治以致肾阳亏损[14]

9.1.5.1 症状

咽部微痛,有异物感,哽哽不利,痰涎稀白,咽部黏膜淡红,伴面色苍白、讲话声低、形寒肢冷、腰膝冷痛、腹胀纳呆、小便清白,大便溏泄,舌质淡嫩,舌体胖,舌苔白润,脉沉细弱[14][14]

9.1.5.2 方药治疗

治宜扶阳温肾,引火归原,可服附桂八味丸[备注]附桂八味丸(又名金匮肾气丸)(《金匮要略方论》):熟地黄、山萸肉、牡丹皮、泽泻、获苓、淮山药、炮附子、肉挂心治疗[14]

9.1.5.3 外治法

含服铁笛丸[备注]铁笛丸(经验方):诃子、麦冬、茯苓、瓜蒌皮各300g,贝母、甘草、桔梗各600g,凤凰衣30 g,玄参300g,青果120g或润喉丸[备注]润喉丸(经验方):甘草粉300g、硼砂15 g、食盐15 g、玄明粉30 g、酸梅750 g(去核),共研为细末,以荸芥粉250 g为糊制丸,每丸重3 g。,以清咽润肺[14]

9.1.6 脾胃气虚证

喉痹·脾胃气虚证(throat obstruction with spleen-stomach qi deficiency pattern)是指脾胃气虚,以咽喉梗梗不利或痰黏着感,口干而不欲饮或喜热饮,易恶心,或时有呃逆反酸,咽黏膜淡红或微肿,伴倦怠乏力,少气懒言,胃纳欠佳,或腹胀,大便不调,舌质淡红边有齿印,苔薄白,脉细弱等为常见症的喉痹证候[14]

9.1.6.1 症状

咽喉梗梗不利或痰黏着感,口干而不欲饮或喜热饮,易恶心,或时有呃逆反酸,咽黏膜淡红或微肿,伴倦怠乏力,少气懒言,胃纳欠佳,或腹胀,大便不调,舌质淡红边有齿印,苔薄白,脉细弱[14]

咽喉干燥不适,食少困倦,少气懒言,动则气喘[14]

9.1.6.2 方药治疗
9.1.6.2.1 治法

补气生津[14]

9.1.6.2.2 方药

可用四君子汤[备注]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加黄芪、大枣、山药、黄精、石斛、玉竹、百合等[14]

9.1.6.3 外治法

含服铁笛丸[备注]铁笛丸(经验方):诃子、麦冬、茯苓、瓜蒌皮各300g,贝母、甘草、桔梗各600g,凤凰衣30 g,玄参300g,青果120g或润喉丸[备注]润喉丸(经验方):甘草粉300g、硼砂15 g、食盐15 g、玄明粉30 g、酸梅750 g(去核),共研为细末,以荸芥粉250 g为糊制丸,每丸重3 g。,以清咽润肺[14]

9.1.7 阴血亏证

阴血亏损[14]

9.1.7.1 症状

唇淡无华,头晕目眩,肢麻消瘦[14]

9.1.7.2 方药治疗
9.1.7.2.1 治法

补血润燥[14]

9.1.7.2.2 方药

可用四物汤加首乌、阿胶、麦冬等[14]

9.1.7.3 外治法

含服铁笛丸[备注]铁笛丸(经验方):诃子、麦冬、茯苓、瓜蒌皮各300g,贝母、甘草、桔梗各600g,凤凰衣30 g,玄参300g,青果120g或润喉丸[备注]润喉丸(经验方):甘草粉300g、硼砂15 g、食盐15 g、玄明粉30 g、酸梅750 g(去核),共研为细末,以荸芥粉250 g为糊制丸,每丸重3 g。,以清咽润肺[14]

9.1.8 肝邪痰阻

9.1.8.1 症状

咽部干燥隐痛,终日不舒,咽中梗梗不利,似有异物,颈部作胀,胸胁闷痛,痰液多而粘稠,恶心,情志不舒则加重。局部检查:咽壁滤泡增生呈颗粒状,高突成片。苔薄腻,脉弦滑。

9.1.8.2 方药治疗
9.1.8.2.1 治法

疏肝理气化痰。

9.1.8.2.2 方药

处方:柴胡9克,枳壳9克,甘松9克,绿萼梅6克,白芍9克,薄荷6克,桔梗4.5克,射干4.5克,甘草6克。

加减:咳嗽痰多加紫菀、浙贝、瓜蒌皮;胁肋疼痛加当归、桃仁、丹参、郁金;咽部充血胀痛甚加赤芍、牛膝;暧气干呕加旋复花、代赭石、神曲、鸡内金。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9.1.8.2.3 常用成方

柴胡疏肝散、逍遥散、四逆散、半夏厚朴汤。

9.1.9 气滞血瘀

9.1.9.1 症状

咽部干痛或刺痛,干燥灼热,喉间梗塞感,但饮食吞咽如常。局部检查:咽后壁淋巴滤泡肿胀,咽侧束肥厚,呈暗红色或淡红色。舌质紫暗或舌边有瘀点,脉沉涩。

9.1.9.2 方药治疗
9.1.9.2.1 治法

活血化瘀利咽。

9.1.9.2.2 方药

处方:当归12克,生地12克,桃仁15克,穿山甲9克,赤芍12克,丹皮10克,僵蚕9克,川芎10克,桔梗6克,柴胡6克。

加减:头晕头痛加石决明、珍珠母;咽喉灼痛加银花、玄参;大便秘结加大黄、全瓜蒌;咽壁暗红,侧束肥厚,加三棱、莪术;咽干渴加茅根、芦根、玄参。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9.1.9.2.3 常用成方

血府逐瘀汤、桃红四物汤、补阳还五汤。

9.1.10 痰瘀互结证

喉痹·痰瘀互结证(throat obstruction with pattern of intermingled phlegm and stasis)是指痰瘀互结,以咽部异物感、痰黏着感、焮热感,或咽微痛,痰黏难咯,咽干不欲饮,易恶心呕吐,胸闷不适,咽黏膜暗红,喉底颗粒增多或融合成片,咽侧索肥厚,舌质暗红,或有瘀斑、瘀点,苔白或微黄,脉弦滑等为常见症的喉痹证候[14]

9.1.10.1 症状

咽部异物感、痰黏着感、焮热感,或咽微痛,痰黏难咯,咽干不欲饮,易恶心呕吐,胸闷不适,咽黏膜暗红,喉底颗粒增多或融合成片,咽侧索肥厚,舌质暗红,或有瘀斑、瘀点,苔白或微黄,脉弦滑[14]

9.2 针灸治疗

9.2.1 针刺

9.2.1.1 方一

以廉泉、天突、合谷、少商等穴为主[15]。酌配尺泽、曲池、外关、天柱等穴[15]。针以强刺激泻法为主,留针15~30分钟,其间间隙运针以加强针感,并可配合淡盐水漱口[15]

9.2.1.2 方二

针刺颊车,合谷,少商或作下颌角封闭,可使炎症消退,止痛效果尤佳。

9.2.2 艾灸

[16]

9.2.2.1 症状

发病较急,咽喉感觉疼痛难忍,如有物堵在喉间,吞咽困难,口气辛臭,常诱发风热感冒,舌红苔薄,脉浮数。

9.2.2.2 选穴

大椎、曲池、肺俞、少商

9.2.2.3 灸法

艾条雀啄灸,即像麻雀进食时头部一上一下地运动,艾条距皮肤最近0.5~1厘米,从而产生一阵阵的灼热感,每穴10~15分钟,以穴位红晕灼热为度,每日2次,痊愈即止。

9.2.2.4 对症治疗

咽炎常伴有风热感冒、牙痛等症状,临床可以根据伴随症状加用以下方法。

9.2.2.4.1 风热感冒

选穴:曲池、合谷

灸法:艾条雀啄灸,即像麻雀进食时头部一上一下运动,艾条距皮肤最近0.5~1厘米,从而产生一阵阵灼热感,10~15分钟,以穴位红晕灼热为度,每日1次。

9.2.2.4.2 牙痛

选穴:列缺

灸法:艾条温和灸,每穴15分钟,以穴位红晕灼热为度,每日1次。

9.3 其他疗法

9.3.1 烙法

应用于帘珠喉痹,颗粒大者,每次选1~3枚,用直径小的烙铁,每枚颗粒烙1~3烙铁,隔3~4日烙1次,烙至接近平复即停烙。颗粒小者,不宜用烙法[16]

9.3.2 刮痧

咽喉肿痛,多先提刮风府穴,继而提刮两耳后颅息穴,两侧臂臑穴,以及曲池、间使、大陵、太渊等。背部常顺足太阳膀胱经,自上而下提刮(由肺俞至肝俞、胃俞,由大肠俞至膀胱俞),体质虚弱者,少用此法。[17]

初觉咽喉疼痛,常取颈窝部(即颈动脉部位),擦香油少许,用厚铜钱的边缘刮之。自上而下顺刮,忌用由下向上的倒刮法。左侧咽痛刮右侧,右侧咽痛刮左侧。轻病多在刮后而愈,重病也能减轻症状。[17]

9.3.3 擒拿

擒拿法适用于急性咽喉疾病之肿胀疼痛剧烈,滴水难入者。擒拿法能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减轻症状。方法有多种,现介绍单侧擒拿法和双侧擒拿法。[17]

9.3.3.1 单侧擒拿法

操作时嘱病人正坐,手向侧平举,拇指在上,小指在下。若病人左手平举,术者立于病人举手之正侧面。用左手食指、中指、无名指紧按患者鱼际背部(相当于合谷穴处),小指扣住腕部,拇指与病人拇指罗纹面相对,并用力向前压紧,另用右手拇指按住患者锁骨上缘肩关节处(相当于肩髃穴处),食指、中指、无名指紧握腋窝处,并用力向外拉开。施术时,可嘱第三者立于病人前面,将汤药或半流质等缓缓灌下。此时,因咽喉疼痛明显减轻,就能吞咽。此法可连续使用。[17]

9.3.3.2 双侧擒拿法

[17]

患者坐在没有靠背的椅上,医者站在患者背后,用两手从患者腋下伸向胸前,并以食指、中指、无名指按住锁骨上缘,两肘臂压住患者胁肋,同时医者胸部贴紧患者背部。位置固定好后,便开始用力。两手用力向左右两侧拉开,(沿锁骨到肩胛),同时,两肘臂和胸部将患者胁肋及背部压紧。要三方面同时使用气力,这样可使患者咽喉部松动,便于吞咽,助手即把预先制好的药汤或稀粥喂给患者吞服。

施术时须注意患者全身情况,施术者用力须得宜,不可过于粗暴。

9.3.4 导引法

《诸病源候论》卷三十所说:“一手长舒令掌仰,一手提颏,挽之向外,一时极势二七。左右亦然,手不动,两向侧极势,急挽之二七。去……喉痹。”

9.3.5 按摩法

咽喉疼痛的按摩:取穴风池、风府、天突、曲池、合谷、肩井。操作时患者取仰卧位,先在喉结两旁及天突穴处用推拿或一指推揉手法,上下往返数次。再取坐位,按揉风池、风府、肩井等穴,配合拿风池、肩井、曲池、合谷等。[17]

10 喉痹患者的护理

室内空气流通,冷暖适中[17]

病者不可直接吹风,以预防感冒[17]

注意咽喉部卫生,常用含漱药含漱[17]

11 喉痹患者饮食宜忌

喉痹患者应避免过食辛辣刺激、肥腻、炙煿食物[17]

喉痹患者饮食宜选择易于消化、清淡之食物[17]

风热喉痹患者可多服清凉润肺饮料,如荸荠、白茅根、竹蔗煎水,或玄参、生地,麦冬煎水服[17]

虚火喉痹患者可多服用富有营养,以及有清润作用的食物,如萝卜、马蹄等[17]

12 喉痹的预防

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抵抗力[17]

注意口腔卫生,及时治疗附近组织疾病,避免过食辛辣刺激食物[17]

用于防治喉痹的导引法:每日丑寅时,握固,转颈,反肘后向,顿掣五六度,叩齿六六,吐纳漱咽三三[18]

13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11.
  2. ^ [2]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71.
  3. ^ [3]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4. ^ [4] 王德鑑主编.中医耳鼻喉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72-73.
  5. ^ [5] 王德鑑主编.中医耳鼻喉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73-75.
  6. ^ [6]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56.
  7. ^ [7]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69.
  8. ^ [8] 王德鑑主编.中医耳鼻喉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69.
  9. ^ [9] 石学敏主编.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48-251.
  10. ^ [10] 王德鑑主编.中医耳鼻喉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70.
  11. ^ [11] 查炜.经络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12. ^ [12] 王德鑑主编.中医耳鼻喉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73.
  13. ^ [13] 石学敏主编.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48-249.
  14. ^ [14] 王德鑑主编.中医耳鼻喉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71.
  15. ^ [15]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533.
  16. ^ [16] 柴铁劬主编.灸法速成图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17. ^ [17] 王德鑑主编.中医耳鼻喉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66-68.
  18. ^ [18] 王德鑑主编.中医耳鼻喉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67.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