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拼音
hóu bì ·fèi shèn yīn xū zhèng
2 英文参考
throat obstruction with lung-kidney yin deficiency pattern[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3 概述
喉痹·肺肾阴虚证(throat obstruction with lung-kidney yin deficiency pattern),肺肾阴虚,以咽部干燥,灼热疼痛不适,午后较重,或咽部哽哽不利,干咳痰少而稠,或痰中带血,手足心热,咽部黏膜暗红,或咽部黏膜干燥少津,舌红少津,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喉痹证候[1]。
4 喉痹·肺肾阴虚证的症状
喉痹·肺肾阴虚证症状较轻,病情较缓,自觉咽中不适、微痛、干痒、灼热感、异物感,常有“吭喀”的动作,因咽痒而引起咳嗽,易受刺激而引起恶心、干呕,且多于早晨较轻,午后及入夜加重[2]。干咳痰少而稠,或痰中带血,咽部黏膜暗红,或咽部黏膜干燥[1]。
检查时,咽部敏感,易引起恶心,咽部微暗红,喉底处血络扩张,有散在颗粒,或互相连合成片状如帘珠。少数病人悬雍垂肥厚增长.亦有喉底肌膜干燥,萎缩或有痂皮附着[2]。
5 证候分析
虚火上炎,阴虚津少,故咽中不适、微痛、干痒、灼热感、异物感[2]。
肾阴不足,水不济火,虚热内生,心火内动,神不安宁,故出现虚烦失眠等症[3]。
虚火炼津,兼以气郁不舒,疏泄不畅,出现帘珠状颗粒,甚则成片[2]。
虚火久灼肌膜,气血滞流,咽喉失于濡养,故粘膜干燥而萎缩[2]。
6 喉痹·肺肾阴虚证的治疗
6.1 方药治疗
喉痹·肺肾阴虚证治宜滋阴降火[4]。用知柏地黄汤、左归饮、大补阴丸等加减[4]。
6.1.1 肺阴虚
宜养阴清肺,选用养阴清肺汤[备注]养阴清肺汤(《重楼玉钥》):生地黄、麦冬、白芍、牡丹皮、贝母、玄参、薄荷、甘草加减治疗:喉底颗粒增多者,可酌加桔梗、香附、郁金、合欢花等以行气活血、解郁敖结[2]。
6.1.2 肾阴虚
宜滋阴降火,清利咽喉,可用六味地黄汤[备注]六味地黄汤(丸)(《小儿药证直诀》):山萸肉、淮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熟地黄加减治疗[2]。
若咽喉微红,干燥性热较重,大便秘结,此为虚火旺盛,宜加强降火之力,用知柏地黄汤加减[2]。
6.1.3 其它
若因思虑烦劳,引动心火,而见心烦不眠,舌尖干赤者,宜清心除烦养阴,服二阴煎[备注]二阴煎(《景岳全书》):生地、麦冬、茯苓、炒枣仁、玄参、黄连、竹叶、木通、甘草[2]。
6.2 针灸治疗
6.2.1 针刺
6.2.1.1 方一
刺灸法:每天一次,中等或弱刺激,留针20~30 min,5~7次为一疗程[5]。
6.2.1.2 方二
取穴:取太溪、照海、鱼际、天突。太溪为足少阴经原穴,照海通于阴蹻,两穴滋阴降火,引虚火下行,为治虚热咽喉痛的要穴。鱼际为手太阴经荥穴,旨在清肺利咽。天突为任脉与阴维脉交会穴,以助清利咽喉。
6.2.2 耳针
取咽喉、肺、扁桃体,选1~2穴,埋针7~10天,轮换取穴[5]。
6.2.3 穴位注射
取天突、曲池、孔最,每次取单侧穴,两侧交替使用,注射10%葡萄糖溶液2 ml,隔天1次,5~7次为一疗程[5]。
6.2.4 穴位激光照射
取增音(甲状软骨两侧凹陷处)。用氦-氖激光治疗机,输出电流1~10mA,照射距离10~20cm,电流量8mA,每次照射1~3min,每日或隔日1次。[3]
6.3 外治法
含服铁笛丸[备注]铁笛丸(经验方):诃子、麦冬、茯苓、瓜蒌皮各300g,贝母、甘草、桔梗各600g,凤凰衣30 g,玄参300g,青果120g或润喉丸[备注]润喉丸(经验方):甘草粉300g、硼砂15 g、食盐15 g、玄明粉30 g、酸梅750 g(去核),共研为细末,以荸芥粉250 g为糊制丸,每丸重3 g。,以清咽润肺[2]。
6.4 烙法
应用于帘珠喉痹,颗粒大者,每次选1~3枚,用直径小的烙铁,每枚颗粒烙1~3烙铁,隔3~4日烙1次,烙至接近平复即停烙。颗粒小者,不宜用烙法[2]。
7 虚火喉痹患者饮食禁忌
虚火喉痹患者应少食煎炒的和刺激性的食物[2]。可多服用富有营养,以及有清润作用的食物,如萝卜、马蹄等[2]。
8 虚火喉痹患者日常保健
减少或避免过度发音讲话等[2]。
9 关于虚火喉痹
虚火喉痹为病证名[4]。是指由于脏腑亏损,虚火上炎所致的喉痹[2]。为喉科常见病之一[2]。若见喉底颗粒增多,状如帘珠者,称“帘珠喉痹”[2]。
详见虚火喉痹条。
10 参考资料
-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2013)[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 ^ [2] 王德鑑主编.中医耳鼻喉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73-75.
- ^ [3] 石学敏主编. 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48-249.
- ^ [4]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69.
- ^ [5] 王德鑑主编.中医耳鼻喉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