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红痧(sha disease with red eruption[1])为病证名[2]。是指感受时疫秽浊之气,以皮肤隐隐红点,状如麻疹为主症的痧证[1]。痧证之一[2]。
4 红痧的症状
痧证见皮肤红点隐隐者。
《杂病源流犀烛·痧胀源流》:“红痧,皮肤隐隐红点,如㾦疹相似,痧在肌表,感受虽浅,热酒热汤,亦不可犯。外用焠刮。”
5 红痧的治疗
6 关于痧
痧为病名[3]。指感触秽浊不正之气而出现腹痛、吐泻等症[3]。多见夏秋二季[3]。《痧症全书·论痧》:“古无痧字……惟霍乱条下有不吐泻而腹绞痛者,曰干霍乱,亦名绞肠痧,缘南方体气不实之人,偶触粪土沙秽之气,多腹痛闷乱,名之曰痧,即沙字之讹也。”
6.1 病因病机
《古方选注》:“痧者,寒热之湿气,皆可以为患,或四时寒湿,凝滞于脉络;或夏日湿热,郁遏于经隧;或鼻闻臭气,而阻逆经气;或内因停积,而壅塞府气,则胃脘气逆,皆能胀满作痛,甚至昏愦欲死。”
6.2 症状
《痧胀玉衡》卷上:“痧症先吐泻而心腹绞痛者,从秽气痧发者多;先心腹绞痛而吐泻者,从暑气痧发者多;心胸昏闷,痰涎胶结,从伤暑伏热痧发者多;遍身肿胀,疼痛难忍,四肢不举,舌强不言,从寒气冰伏过时,郁为火毒而发痧者多。”
6.3 辨证分型
《急救痧症全集》卷上:“痧者,厉气也,入气分则作肿作胀,入血分则为蓄为瘀,遇食积痰火则气阻血滞,最忌热汤热酒。”
6.4 治疗
外治用刮法、刺法、推拿法,内服平安散、武侯行军散、散痧汤等[3]。
6.5 分类
7 参考资料
-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63.
-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64.
治疗红痧的穴位
- 十宣
,入滚汤内候冷灌之,如不止,将针刺十指出血,如治痧法,再将患者腿腕横纹上,蘸温水拍打有紫红纹见,以...
- 鬼城
,入滚汤内候冷灌之,如不止,将针刺十指出血,如治痧法,再将患者腿腕横纹上,蘸温水拍打有紫红纹见,以...
- 指端
,入滚汤内候冷灌之,如不止,将针刺十指出血,如治痧法,再将患者腿腕横纹上,蘸温水拍打有紫红纹见,以...
- 手十指头
,入滚汤内候冷灌之,如不止,将针刺十指出血,如治痧法,再将患者腿腕横纹上,蘸温水拍打有紫红纹见,以...
- 曲池
拿穴位。出《针灸大成》卷十。又名洪池、拱池。即肘窝部。《杂病源流犀烛·痧胀源流》:“臂弯名曲池。”...
- 更多治疗红痧的穴位
治疗红痧的方剂
- 灵宝如意丹
头昏鼻塞,中暑、中寒、中风、中痰、霍乱吐泻转筋,红痧、乌痧、绞肠痧、瘪螺痧,赤白痢疾,不服水土,及七...
- 丹平散
语,手足麻木,发冷转筋,牙关紧闭,脉气闭塞,黑痧红痧。用法用量:通关散(《卫生鸿宝》卷一)、霹雳散(...
- 荆芥银花汤
,乌药5分,白蒺藜(去刺,捣末)8分。功能主治:痧有因于血滞者。用法用量:竹二(《痧症全书》卷下)...
- 匏六
昏迷沉重,不省人事,适余至乡,延余诊之。见其面色红黑,十指头俱青黑色。六脉洪数。皆曰新婚燕尔,症必...
- 竹六
《痧症全书》卷下:别名:三十号井象方组成:苏木、红花、泽兰、桃仁、乌药、桔梗、川芎、牛膝。主治:紫...
- 更多治疗红痧的方剂
治疗红痧的中成药
- 必胜汤
脂1钱。功能主治:《痧胀玉衡》卷下方之必胜汤主治痧证因于血实者。用法用量:水煎服。附注:匏二(《痧...
- 红灵散
,混匀,制成1000g,即得。性状:本品为棕色至红棕色的粉末;气芳香浓郁,味微苦。鉴别:取本品0....
- 克痢痧胶囊
功能与主治:解毒辟秽,理气止泻。用于泄泻,痢疾和痧气(中暑)。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2粒,一日3~...
- 解暑片
ⅠD)。功能与主治:辟秽开窍,止吐止泻。用于时行痧疫,头胀眼花,胸闷作恶,腹痛吐泻,手足厥冷,或受...
- 拨云眼膏
痛。用于暴发火眼,目赤肿痛,痧眼刺痛,目痒流泪,翼状胬肉;无名肿痛,红肿疮痒。用法与用量:外用,点...
- 更多治疗红痧的中成药
红痧相关药物
- 拨云锭
翳,解毒散结,消肿止痛。用于暴发火眼,目赤肿痛,痧眼刺痛,目痒流泪,翼状胬肉,牙龈肿痛,喉舌红肿。...
- 拨云复光散
翳,解毒散结,消肿止痛。用于暴发火眼,目赤肿痛,痧眼刺痛,目痒流泪,翼状胬肉;牙龈肿痛,喉舌红肿。...
- 更多红痧相关药物
古籍中的红痧
- 《时病论》:[卷之四夏伤于暑大意]痧气
,即热痧也。又有肤隐红点,一如疹,此痧在肌表,为红痧也。满身胀痛,且有黑斑,此痧毒在乎脏腑,为乌痧也...
- 《丁甘仁医案》:[卷二]喉痧案
经。肺主皮毛,胃主肌肉,邪留皮毛肌肉之间,则发为红痧。痧点隐隐,布而不透,形寒发热,胸闷泛恶,邪郁阳...
- 《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寒湿
证,就地滚嚎,声嘶欲绝。庵云∶偶因择日不谨,误犯红痧,或应此乎?余急授此方,求马粪不得;即用骡粪,并...
- 《医学课儿策》:正文
脱皮而愈,此顺症也。若逆症,一二日脉见细劲,身虽红痧不外透,神识已昏,语言错乱,气逆喘急,此由邪毒内...
- 《喉科集腋》:[卷上]烂喉痧症辨
混于温叶天士吴鞠通悉叙于温病而时贤更于痧之中别出红痧喉痧闷痧风痧子疹子等用名目不一其义则同前论已详言...
- 更多古籍中的红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