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

目录

1 拼音

hóng pú táo táng -6 -lín suān tuō qīng méi quē fá zhèng

2 疾病分类

儿科

3 疾病概述

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所致的溶血性贫血,是红细胞酶缺乏所致溶血中最常见的一种。本病系X连锁不完全显性遗传。

3.1 病因

:可分五类型: 1.蚕豆病:临床上多于吃蚕豆或其制品后数小时至数天内发生急骤的血管内溶血。表现为发热、腹痛、呕吐、黄疸、贫血、血红蛋白尿,严重者可发生休克、急性肾功能衰竭等。2.药物诱发的溶血性的贫血:抗疟药、磺胺类药、退热止痛药。3.新生儿红细胞G6PD缺乏溶血症:主要表现为新生儿黄疸,黄疸多明显,主要为未结合胆红素增高。贫血可有可无。可无任何诱发因素。 4.感染诱发的溶血性贫血。 5.遗传性非球形细胞溶血性贫血:其特征为:(1)新生血液红细胞渗透脆性正常,温育后自溶血加速,但溶血能被葡萄糖或ATP部分纠正。(2)无球形红细胞。(3)无血红蛋白的异常,抗人球蛋白试验阴性。(4)脾肿大,但切脾效果不显著。

3.2 治疗原则

1.首先应去除诱因。 2.轻症者在急性期,一般支持疗法和补液;重症者注意水、电解质平衡,纠正酸中毒;对严重贫血者应输入全血;此外,应及时防治休克、急性肾功能不全及心功能不全。

4 疾病描述

红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是一种遗传性溶血性疾病。本病分布遍及世界各地,估计全世界有2亿以上的人患有G—6—PD缺陷,但各地区、各民族间的发病率差异很大,高发地区为地中海沿岸国家、东印度、菲律宾、巴西和古巴等,在我国,此病主要见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省、以云南、海南、广东、广西、福建、四川、江西、贵州等省(自治区)的发病率较高,北方地区较为少见。

5 症状体征

根据诱发溶血的不同原因,可分为以下5种临床类型:

1、伯氨喹啉型药物性溶血性贫血  是由于服用某些具有氧化特性的药物而引起的急性溶血。此类药物包括:抗疟药(伯氨喹啉、奎宁等)、镇痛退热药(阿司匹林、安替比林等)硝基呋喃类、磺胺类药,砜类药、萘苯胺,大剂量维生素K、丙磺舒、川莲、腊梅花等,常于服药后1—3天出现急性血管充血。有头晕、厌食、恶心、呕吐、疲乏等症状。继而出现黄疸、血红蛋白尿、溶血严重者可出现少尿、无尿、酸中毒和急性肾衰竭,溶血过程呈自限性是本病的重要特点,轻症的溶血持续1—2天或1周左右临床症状逐渐改善而自愈。

2、蚕豆病  常见于<10小儿,男孩多见,常有蚕豆成熟季节流行,进食蚕豆或蚕豆制品(如粉丝)均可致病,母亲食蚕豆后哺乳可使婴儿发病,通常于进食蚕豆或其制品后24—48小时内发病,表现为急性血管内充血、其临床表现与伯氨喹啉型药物性溶血相似。

3、新生儿黄疸  在G—6—PD缺乏症高发地区由G—6—PD缺乏引起的新生儿黄疸并不少见。感染、病理产、缺点一氧、给新生儿哺乳的母亲服用氧化剂药物、或新生儿穿戴有樟脑丸气味的衣服等均可诱发溶血,但也有不少病例无诱因可查。黄疸大多于出生2—4天后达高峰,半数患儿可有肝脾肿大,贫血大多数为轻度或中度,重者可致胆红素脑病。

4、感染诱发的溶血  细菌、病毒感染可诱发G—6—LG缺乏者发生溶血,一般于感染后几天之内突然发生溶血、程度大多较轻,黄疸多不显著。

5、先天性非球形细胞性溶血性贫血(CNSHA) 在无诱因情况下出现慢性溶血,常于婴儿期发病,表现为贫血、黄疸、脾肿大、可因感染祸福药而诱发急性溶血,约有半数病例在新生儿期以高胆红素血症起病。

6 疾病病因

本是由于调控G—6—PD的基因突变所致,G—6—PD基因定位与Xq28,全场约18.5Kb,含13个外显子,编码515个氨基酸。G—6—PD缺乏呈X连锁不完全显性遗传。男性半合子和女性纯合之均发病,G6PD呈显著缺乏。女性杂合子发病与否,取决于其G—6—PD缺乏的细胞数量在细胞群中所占的比例,在临床上有不同的表现度,故称为不完全显性。

7 病理生理

本病发生溶血的机制尚未完全明了,目前认为服用氧化性药物(如伯氨喹啉)诱发溶血的机制为:G—6—PD是红细胞葡萄糖磷酸戊糖旁路代谢中所必需的脱氢酶,它使6—磷酸葡萄糖释出H+,从而使辅酶Ⅱ(NADP)还原成还原型辅酶Ⅱ(NADPH),NAGPH是红细胞内抗氧化的重要物质,它能使红细胞细胞内的氧化型谷膀甘肽(GSSG)还原成还原新谷胱甘肽(GSH)和维持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的活性。Cat是过氧化氢(H2O2)换云成水的还原酶。GSH的主要作用是:①保护红细胞内含硫清基(-SH)的血红蛋白、酶蛋白和膜蛋白的完整性,避免H2O2对含-SH基物质的氧化,②与谷胱甘肽过氧化氢(GSHpx)共使H2O2还原成水,G—6—PD缺乏时,NADPH生成不足,Cat和GSH减少。因此,当机体受到氧化物侵害时氧化作用产生的H2O2不能被及时还原成水,过多的H2O2作用于含-SH基的血红蛋白、膜蛋白和酶蛋白致血红蛋白和膜蛋白均发生氧化损伤。血红蛋白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和变形珠蛋白小体(Heinz body)的生成,红细胞膜的过氧损伤则致膜脂质和膜蛋巯基的氧化,上述作用最终造成会细胞的氧化损伤和溶血。溶血过程呈自限性,因新生的红细胞G—6—PD活性较高,对氧化剂药物有较强的“抵抗性”,当衰老红细胞酶活性过低而被破坏后,新生红细胞即代偿性增加,故不再发生溶血,蚕豆诱发溶血的机理未明,蚕豆浸液中含有多巴、多巴胺、蚕豆嘧啶类、异脲咪等类似氧化剂物质,可能与蚕豆病的发病有关,但很多G—6—PD缺乏者在进食蚕豆后并不一定发病,故认为还有其他因素参与,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8 诊断检查

8.1 实验室检查

1、红细胞G—6—PD缺乏的筛选试验  常用3种方法:

(1)高铁血红蛋白还原实验:正常还原率>0.75,中间型为0.74—0.31,显著缺乏者<0.30,此试验简易,敏感性高,但特异性稍差,可出现假阳性。

(2)荧光斑点试验:正常10分钟内出现荧光,中间型者10—30分钟出现荧光,严重缺乏者30分钟仍不出现荧光,本试验敏感新和特异性均较高。

(3)硝基四氮唑蓝(NBT)纸片法:正常滤纸片呈紫蓝色,中间型呈淡蓝色,显著缺乏者呈红色。

2、红细胞G—6—PD活性测定  这是特异性的直接诊断方法,正常质随测定方法而不同:

(1)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Zinkham法为12.1±2.09 IU/gHb。

(2)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SICSH)推荐的Clock与Mclean法为8.34±1.59 IU/gHb。

(3)NBT定量法为13.1—30.OBNT单位。

(4)G—6—PD/6—PGD比值测定:可进一步提高杂合子检出率,正常成人值为1.0—1.67,脐带血1.1—2.3,低于此值为G6PD缺乏。

3、变性珠蛋白小体生成试验  在溶血时阳性细胞>0.05,溶血停止时呈阴性。不稳定血红蛋白病患者此试验亦可为阳性。

8.2 诊断

阳性家族史或过去病史均有助于临床诊断。病史中有急性溶血特征,并有食蚕豆或服药物史,或新生儿黄疸,或幼即出现原因未明的慢性溶血者,均应考虑本病。结合实验室检查即可确诊。

9 治疗方案

对急性溶血者,应去除诱因,在溶血期应供给足够水份,注意纠正电解质失衡,口服碳酸氢纳,使尿液保持碱性,以防止血红蛋白在肾小管内沉积,贫血较轻者不需要输血,去除诱因后溶血大多于1周内自行停止。贫血较重时,可输给G—6—PD正常的红细胞1—2次,应密切注意肾功能,如出现肾功能衰竭,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新生儿黄疸可用蓝光治疗,个别严重者应考虑换血疗法,以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10 预后及预防

在G—6—PD缺陷高发地区,应进行群体G—6—PD缺乏症的普查,已知为G—6—PD缺乏者应避免进食蚕豆及其制品,忌服有氧化作用的药物,并加强对各种感染的预防。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