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茴香根

目录

1 拼音

hóng huí xiāng gēn

2 英文参考

lanceleaf anisetree root[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中医大辞典》·红茴香根

3.1 来源及产地

八角科植物狭叶茴香Illicium lanceolatum A. C. Smith的根及根皮[1]。分布长江中、下游以南各地[1]

3.2 功能主治

捣敷治跌打损伤[1]。内服可治风湿痹痛,但本品有大毒,一般不宜使用[1]

4 红茴香中毒

红茴香为木兰科常绿乔木,以根及根皮入药,可治腰痛[2]

4.1 不良反应机制

红茴香的根、叶、皮均有毒,系一种苦味内酯类的化合物,为与印防己毒素相类似物质,尚有毒蕈碱样作用,可兴奋间脑、延脑及神经末梢,作用于呼吸及血管运动中枢,大剂量时也可作用于大脑及脊髓,先是兴奋而后麻痹[2]

4.2 临床表现

轻者恶心、呕吐、腹痛、流涎、眩晕、出汗、手足发冷等;重者可有呼吸困难、发绀、角弓反张、昏迷、休克,并有肝、肾损害[2]

4.3 治疗要点

采用催吐、洗胃、补液及其他对症治疗[2]

5 木兰科植物狭叶茴香的根或根皮·《*辞典》·红茴香根

5.1 出处

《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5.2 拼音名

Hónɡ Huí Xiānɡ Gēn

5.3 别名

老根(《浙江天目山药植志》),八角脚根(《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5.4 来源

为木兰科植物狭叶茴香的根或根皮。全年可采,根挖起后除去泥土杂质,切片晒干。根皮,在根挖起后,斩成小段晒至半干,用小刀剖开皮部除去木质部即得。

5.5 原形态

狭叶茴香,又名:山木蟹、木蟹、山桂花、大茴(《浙江天目山药植志》),木蟹柴、土大茴、香蟹、木蟹树、黄楠、铁苦散、闷痛香、大香树、山大茴(《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常绿小乔木,高达8米.树皮灰褐色。叶互生,有时呈假轮生状,革质,倒披针形或披针形,长5~12厘米,宽1.5~4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全缘;叶柄长5~10毫米。花单生或2~3朵生于叶腋。花梗长1~3厘米;花被11~14片,外轮3片黄绿色,萼片状,最小,第二轮3片黄绿色稍带红色,第三轮3片深红色,基部黄绿色,肉质,内轮4~5片,深红色;雄蕊7~11。果实由9~13个蓇葖组成,排列成星芒状,先端有长而弯曲的尖头,成熟时内侧开裂;种子1粒,卵状椭圆形,褐色。花期5~6月。果期8~10月。

5.6 生境分布

生于阴湿的溪谷两旁杂木林中。分布长江中、下游以南各省区。

5.7 性状

根圆柱形,常不规则弯曲,直径通常2~3厘米,表面粗糙,棕褐色,具明显的横向裂纹和因干缩所致的纵皱,少数栓皮易剥落现出棕色皮部。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淡棕色,外围红棕色,木质部占根的大部分,并可见同心环(年轮)。气香,味辛涩。根皮呈不规则的块片,大小不一,略卷曲,厚1~2毫米,外表棕褐色,具纵皱及少数横向裂纹。内表面红棕色,光滑;有纵向纹理。质坚脆,断面略整齐,气、味同根。橇及根皮均以干燥无泥杂者佳。

5.8 炮制

洗净,稍浸,取出俟润透,根斜切成片,根皮斜切成丝,晒干即可。

5.9 性味

金华《常用中草药单方验方选编》:"苦,温,有大毒。"

5.10 功能主治

祛风通络,散瘀止痛。治跌打损伤,风湿痹痛,痈疽肿毒。

①《浙江民间常用草药》:"行血祛瘀,杀虫。"

②金华《常用中草药单方验方选编》:"通经活血,散瘀止痛。"

5.11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2钱;研粉,1~3分。

5.12 注意

孕妇忌服;阴虚无瘀滞者慎用。

5.13 附方

①治跌打损伤,瘀血肿痛:㈠红茴香根皮一至二钱。水煎,冲黄酒、红糖,早晚各服一次。(《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㈡红茴香鲜根皮或树皮,加黄酒或食盐,捣敷患处。(《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②治内伤腰痛:红茴香根皮研细末,每次二至五分,早晚用黄酒冲服。

③治风湿痛:红茴香根皮,切细,蒸三次,晒三次。每次用三钱,水煎,冲红糖、黄酒服。

④治痈疽、无名肿毒:红茴香根皮,研细末,和糯米饭捣烂,敷患处。(②方以下出《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5.14 临床应用

治疗关节或肌肉风湿伤痛:取红茴香根皮制成5%注射液,在痛处直接注射(勿注入关节腔内),每次0.5~2毫升,隔1~2日注射1次,一般3~7次为一疗程。治疗风湿或外伤引起的关节与肌肉疼痛计541例,结果痊愈295例,显效128例,好转70例,无效48例,有效率在90%以上。据观察,红茴香注射液宜用于中医辨证属于寒性之风湿伤痛,不宜用于热证患者,而忌用于关节红肿、血沉或抗"O"升高的风湿活动期患者。一般注射局部当天略感疼痛,第2天疼痛加剧,第3天起又渐减轻,注射3~5次后疼痛即可消除。疼痛加剧反应越大,疗效越佳。

5.15 摘录

《*辞典》

6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376.
  2. ^ [2] 张彧主编.急性中毒[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8:271.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