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根

目录

1 拼音

hóng gēn

2 唇形科植物丹参的根及根茎·《中医大辞典》·红根

红根为中药名,出自《中国药用植物志》,为《神农本草经》记载的丹参之别名[1][2]

2.1 别名

又名红根、紫丹参、血参根、大红袍[2]

2.2 来源及产地

唇形科植物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ge.的根及根茎[2]。主产河北、安徽、江苏、四川等地[2]

2.3 性味归经

苦,凉[2]。入心、肝经[2]

2.4 功能主治

功在活血祛瘀,安神宁心[2]

1.治月经不调,闭经,痛经,产后瘀滞腹痛,冠心病心绞痛,癥瘕积聚,风湿痹痛,心悸,失眠[2]。煎服:9~15g[2]

2.治乳腺炎,痈肿[2]。内服并捣敷[2]

2.5 使用注意

反藜芦[2]

2.6 化学成分

本品含丹参酮Ⅰ、ⅡA、ⅡB,隐丹参酮,羟基丹参酮ⅡA,二氢丹参酮,丹参酸甲酯,次甲丹参醌,丹参新醌甲、乙、丙、β-谷甾醇,3,4-二羟基苯甲醛,儿茶精,芸香苷,维生素E等[2]

2.7 药理作用

注射液能降低血压,增加冠脉流量,减慢心率,缩短实验性心肌缺血的持续时间,还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及抗凝作用,减轻急性实验性心肌梗死所引起的病变[2]。对中枢神经系统具镇静作用[2]。隐丹参酮、二氢丹参酮、羟基丹参酮ⅡA、丹参酸甲酯及丹参酮ⅡB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耐药菌株有抑菌作用[2]。丹参酮ⅡA磺酸盐为水溶性,静注可治心绞痛[2]。丹参还有改善微循环、抗凝及促纤溶作用[2]

3 蔷薇科植物山刺玫的根·《中医大辞典》·红根

红根为中药名,出自南京药学院《中草药学》,为《黑龙江常用中草药手册》记载的刺玫果根之别名[2][3]

3.1 别名

又名野玫瑰根、红根[3]

3.2 来源

蔷薇科植物山刺玫Rosa davurica Pall.的根[3]

3.3 性味

苦、涩,平[3]

3.4 功能主治

功在止咳,止痢,止血[3]。治慢性支气管炎,肠炎,细菌性痢疾,功能性子宫出血,跌打损伤[3]

3.5 用法用量

煎服:5~15g[3]

3.6 化学成分

本品含大量的儿茶精,以及左旋表儿茶精、左旋没食子儿茶精、左旋表没食子儿茶精等[3]

4 天南星科天南星属植物红根南星的根状茎·《全国中草药汇编》·红根

4.1 拼音名

Hónɡ Gēn

4.2 别名

小独脚莲、长虫包谷、见血飞

4.3 来源

天南星科天南星属植物红根南星Arisaema calcareum H. Li,以根状茎入药。全年可采,洗净,鲜用或晒干。

4.4 性味

辛,寒。有剧毒。

4.5 功能主治

功在解毒,消肿止痛。外用治痈疮肿毒,乳腺炎,腮腺炎,毒蛇咬伤。

4.6 用法用量

鲜品适量,捣烂外敷,干品研粉水调或酒调或干品磨酒敷患处。

4.7 使用注意

严紧内服和搽有破损的创面。

4.8 备注

(1)本品有剧毒,严紧内服和搽有破损的创面。若误服中毒,按一般中毒处理,也可加用生姜、甘草、防风各5钱,水煎服,可解毒。

4.9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5 天南星科植物红根南星的根茎·《中华本草》·红根

5.1 出处

出自《云南中草药》

5.2 拼音名

Hónɡ Gēn

5.3 英文名

Red root Arisaema

5.4 别名

山半夏、小独脚莲、见血飞、山磨芋、野磨芋

5.5 来源

药材基源:为天南星科植物红根南星的根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risaema calcareum H.Li

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挖,洗净,鲜用或切片晒干。

5.6 原形态

红根,多年生草本。根茎圆柱形或圆锥形,直立,斜伸或横定,长2-5cm,直径1-2cm,黑褐色。鳞叶人膜质,被外形。叶柄长30-80cm,紫绿色,具淡绿色斑块,下部宽鞘状,鞘先端钝圆,抱持花序柄;叶片3全裂。花雌雄异株。雄株:花序柄长于叶柄;佛焰苞淡绿色,管状圆柱形,长约5cm,直径1.5cm,喉部民宽耳;檐部长约9cm,长圆披针形,宽约4.5cm ;肉穗花序长3.5cm,粗5mm,雄花有雄蕊5,无柄,药室卵圆形,外向纵裂不达基部,裂缝长圆形;附属器线形,纤细无柄,伸出喉外弯曲上升,长7cm,下部具长约5mm的钩状中性花,中上部具2-3cm的线形中性花,最上都具长达5cm的线形中性花。雌株:花序柄长30-50cm;佛焰苞淡绿色具白色细条纹,管部圆柱形,长约3cm,直径1.5-1.8cm,喉部无耳;檐部长约8cm,直立,下部展平宽4-5cm,上部长渐尖,并具长约2cm的尾尖;雌花序长2.2Cm,粗1.5cm(具幼果),短圆锥形;于房倒圆锥形。种手黄绿色,长5mm,直径4mm;附属器长圆锥形,长3-5.5cm,粗2-3mm,向上渐细狭,淡绿色,下半部布以长3-8(-10)mm的钻形及线形小性花,下弯或直伸。花期5-6月,果期9-10月成熟。

5.7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000-1600m的石灰岩山常绿阔叶林或灌丛内。

资源分布:分布于云南东南部。

5.8 性味

味辛;性寒;大毒

5.9 归经

肝经

5.10 功能主治

功在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主治痈疽;疔疮;无名肿毒;痄腮;乳痈;毒7蛇咬伤

5.11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捣敷;或泡酒搽;或研末调敷。

5.12 使用注意

本品居毒;不可内服。皮肤破溃者忌外用。

5.13 摘录

《中华本草》

6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42.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63.
  3.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009.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