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词条:和血导瘀汤 (最后修订于2009/12/4 23:00:32)[共117字]
摘要:处方泽兰1钱5分,牡丹皮1钱,当归尾1钱,陈皮1钱,钩藤钩1钱,怀生地1钱,桃仁7粒(研),紫厚朴7分(姜制),炙甘草3分,红花5分。功能主治伤寒蓄血。用法用量加生姜1片,水煎服。甚者,加苏木;虚者,去桃仁、红花。摘录《古今医彻》卷一......
>>>查看全文
相关文献:
- 《医学衷中参西录》:[一、医方(二十九)治女科方]12.和血熄风汤
萸肉(去净核)、生山药各一两,煎服两剂,汗止而搐亦愈。东海渔家妇,产后三日,身冷无汗,发搐甚剧。时愚游海滨,其家人造寓求方。其地隔药局甚远,而海滨多产麻黄,可以采取。遂俾取麻黄一握,同鱼鳔胶一具,煎汤一大碗,乘热饮之,得汗而愈。用鱼鳔胶者,亦防其下血过多,因阴虚而发搐,且以其物为渔家所固有也。一妇人,产后发汗过多,复被三层皆湿透,因致心中怔忡,精神恍惚,时觉身飘飘上至屋顶,此虚极将脱,而神魂飞越
- 《脾胃论》:[卷下]助阳和血补气汤
治眼发后,上热壅,白睛红,多眵泪,无疼痛而瘾涩难开。此服苦寒药太过,而真气不能通九窍也,故眼昏花不明,宜助阳和血补气。香白芷(二分)蔓荆子(三分)炙甘草当归身(酒洗)柴胡(以上各五分)升麻防风(以上各七分)黄(一钱)上咀。都作一服,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热服,临卧。避风处睡,忌风寒及食冷物。《脾胃论》金元李东垣公元1249年[公元年起]11249
- 《古今医彻》:[卷之一伤寒]蓄血
汤四剂觉安甚。又加桂四剂。所去瘀血不计。但口干舌燥。加五味子四剂。又下瘀血。腹中安舒。而脉与舌犹故。痰中见血。以门冬贝母生地丹皮等渐愈。盖此症兼内伤元气。赖温补而效。肺经未免受克。故以保肺收攻。和血导瘀汤泽兰(一钱五分)牡丹皮(一钱)当归尾(一钱)陈皮(一钱)钩藤钩(一钱)怀生地(一钱)桃仁(七粒研)紫浓朴(七分姜制)炙甘草(三分)红花(五分)加生姜一片。水煎。甚者加苏木。虚者去桃仁红花。干姜汤
- 《医学入门》:[外集·卷四杂病分类]内伤类
,皆属火。虚火宜滋补降气,实火宜清肺泻胃。火炎得食喘暂止,火炎肺胃喘者,乍进乍退,得食则坠下稠痰则止;食已入胃,反助火痰,上喘反大作,宜降火清金,导痰汤加芩、连、山栀、杏仁、栝蒌。如胃有实火,膈上稠痰者,导水丸。痰喘喉似水鸡吹。痰喘必有痰声。风痰,千缗汤,或合导痰汤;痰气,苏子降气汤、四磨汤;食积湿痰,古二母散、神保丸、大萝皂丸。七情气急无声响,惊忧气郁,惕惕闷闷,引息鼻张气喘,呼吸急促而无痰声者
- 《验方新编》:[卷二十四外科主治汇方]清肝导赤汤
治杨梅内疳,肝肾火郁。扁蓄四钱,大黄、瞿麦、滑石末各二钱,甘草梢一钱,灯心引便溏去大黄,用赤芍。《验方新编》清鲍相璈公元1644-1911年
- 清宣导滞汤合紫雪治疗小儿外感高热32例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清宣导滞汤合紫雪治疗小儿外感高热的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4例患儿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采用清宣导滞汤合紫雪口服,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患儿综合疗效及体温恢复正常的时间。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63%和81.25%,体温复常时间分别为(21.42±6.75)h、(27.78±10.53)h,经统计学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清宣导
- 泻黄导赤汤合清泉散内外合治手足口病68例
【摘要】目的:探讨手足口病的中医药治疗与护理方法。方法:采用自拟泻黄导赤汤合清泉散内外合治小儿手足口病68例,并观察临床疗效。结果:除2例出现严重并发证患儿的家长要求转院治疗外,其余66例均于1周内基本获愈。结论:自拟泻黄导赤汤合清泉散内外合治小儿手足口病具有较好疗效,精心细致的护理在该病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关键词】手足口病;中医药治疗;护理体会手足口病handdisease,HFMD是婴幼儿及
- 《医学入门》:[外集·卷六]杂病用药赋
(制法俱见本草)风飘浩荡之气,无处不中;头面诸阳之会,有风先入。防风省风,莫要于顺气导痰;古防风汤防风、羌活各三钱,甘草一分,水煎。入麝一厘,调服。治卒中口眼斜,言语謇涩,四肢如故,别无所苦。大省风汤防风、生半夏各一两,甘草、生川乌、生南星、生白附子、木香各五钱,全蝎二两,每五钱,姜十片煎服。治中风痰涎壅盛,口眼斜,半身不遂。小省风汤防风、南星各四两,半夏、甘草、黄芩各二两,每一两,姜十片煎服,
- 《严氏济生方》:[咳喘痰饮门痰饮论治]导痰汤
治一切痰厥,头目旋运,或痰饮留积不散,胸膈痞塞,胁肋胀满,头痛吐逆,喘急涕唾稠粘,坐卧不安,饮食可思。半夏(汤泡七次,四两)天南星(炮,去皮)橘红枳实(去瓤,麸炒)赤茯苓(去皮。各一两)甘草(炙,半两)上咀,每服四钱,水二盏,生姜十片,煎至八分,去滓,温服,食后。《严氏济生方》宋·宝元严用和公元1253年
- 《医方论》:[卷三祛寒之剂]导气汤
川楝子四钱木香三钱茴香二钱吴茱萸一钱(汤泡)长流水煎。此为治疝之通剂,有川楝子苦寒,济以茴香、木香、吴萸之辛温,肝肾并顾,寒湿尽祛,至为妥善。《医方论》清费伯雄公元1865年
- 《冯氏锦囊秘录》:[杂症大小合参卷六颈项痛]芎辛导痰汤
治痰厥头痛。川芎细辛南星(各一钱五分)半夏茯苓(各一钱二分)陈皮片芩(酒炒,一钱二分)枳实(一钱)甘草(五分)如挟风热甚者,加石膏三钱,菊花一钱,姜水煎,食后服。《冯氏锦囊秘录》清代冯楚瞻公元1644-1911年
- 《仁术便览》:[卷一厥病]【导气汤】
治两腿麻木沉重。黄(八钱)甘草(六钱)青皮(四钱)升麻柴胡归梢泽泻(各二钱)陈皮(一钱)一方治麻是气虚,胃中有湿痰,木者即不仁,胃中有湿痰,经络中有死血瘀血,随左右患一方治风湿,遍身疼痛,或麻木不仁。先饮胡椒、姜汁热酒数杯,后将生姜半斤或四五两捣烂,和荞面成饼掩脐上,一炷香觉热气入腹,二三炷香时通身汗出,自愈。《仁术便览》明张洁公元1368-1644年
- 《成方切用》:[卷六下祛寒门]导气汤
寒邪所袭,营卫不调,则成疝病。囊冷结硬如石引睾丸而痛,名寒疝。疝有七种,寒疝水疝筋疝血疝气疝狐疝癫疝也。证虽见于肾,病于肝。以厥阴肝脉,络于阴器故也。女子小腹有块,前阴突出,及阴菌,亦同此类,但不名疝而名瘕。)川楝子(四钱)木香(三钱)茴香(二钱)吴茱萸(一钱汤泡)长流水煎。此治疝之通剂也。川楝苦寒,能入肝舒筋,使无挛急之苦,又能导小肠膀胱之热,从小水下田而利。《成方切用》清吴仪洛公元1761年
- 《医方简义》:[卷三痢疾疟疾]当归导滞汤
治病后痢疾。当归白芍(各三钱)生莱菔子(一钱)炒车前炒枳壳槟榔炙甘草(各五分)加桃仁(十粒去皮尖)水煎。白蜜三匙冲入。《医方简义》清王清源公元1644-1911年
- 《医方集解》:[祛寒之剂第十]导气汤
治寒疝疼痛(阴气积于内,复为寒邪所袭,荣卫不调则成疝病。囊冷结硬如石,或引睾丸病实阴菌不月而名川楝子(四钱)木香(三钱)茴香(二钱)吴茱萸(一钱。汤泡。)长流水煎。此足厥阴、少阴药也。川楝苦寒,能入肝舒筋,使无挛急之苦,又能导小肠膀胱之热,从暖便下利《医方集解》清汪昂公元1682年
- 《是斋百一选方》:[卷之五第六门]导痰汤
费达可运使传。白茯苓桂心半夏(汤洗十次)干生姜橘红枳壳炒香甘草上等分为末,入生姜三片,煎至七分,非时温服《是斋百一选方》宋王璆原公元960-1279年
- 《仁术便览》:[卷三脚气]【羌活导滞汤】
治香港脚初发,一身尽痛,或肢节肿痛,便溺阻隔,或行步艰难,以此药导之。后服当归拈痛汤。羌活(一钱)独活(一钱)防风(一钱二分)当归(一钱)大黄(酒浸,一钱半)枳实(炒《仁术便览》明张洁公元1368-1644年
- 《冯氏锦囊秘录》:[杂症大小合参卷七方脉足病合参]羌活导滞汤
香港脚初发,一身尽痛,或肢节肿痛,便溺阻膈,先以此导之,后用当归汤。大黄(酒煨,一两)羌活独活(各五钱)川归防己(各三钱)枳实(麸炒,二钱)每服七钱,水煎服,取微利则已。《冯氏锦囊秘录》清代冯楚瞻公元1644-1911年
- 《医方简义》:[卷四胃痛]导气汤
治寒疝以及偏坠小肠疝痛之症。川楝子(三钱)小茴香(五分)木香(一钱)淡吴茱萸(一钱)长流水煎服。《医方简义》清王清源公元1644-1911年
- 《冯氏锦囊秘录》:[杂症大小合参卷十四疝症大小总论合参]导气汤
治寒疝疼痛。木香(三钱)茴香(二钱)吴茱(一钱五分,汤泡)川楝子(四钱)长流水煎服。阴气积于内,复为寒气所加,荣卫不调,故成疝。川楝入肝畅气舒筋,则无挛急之苦,故以为君。木香破气,善调营卫,故以为臣。茴香接引诸药入小肠,且开任脉,故以为佐,茱萸之性,彻上彻下,心腹俱通,故以为使。三焦一气得灵则宣,遇寒斯阻,故以温剂宣之,所以胜寒气而开魄门之路,水用长流,取其源远而通,引气下行耳。《冯氏锦囊秘录》
- 《仁术便览》:[卷二痰病]【导痰汤】
南星(炮,一两)橘红(一两)茯苓(一两)枳壳(麸炒,一两)甘草(炙,五钱)半夏(四两)姜三片,水煎。《仁术便览》明张洁公元1368-1644年
- 《验方新编》:[卷二十四外科主治汇方]消风导赤汤
治小儿奶鲜,血热受风诸斑疹。炒研牛子、白藓皮、生地、赤茯苓、银花、木通、薄荷各一钱,川连、甘草梢、淡竹叶各五分。《验方新编》清鲍相璈公元1644-1911年
- 《仁术便览》:[卷二痢疾]【导气汤】
下痢脓血,里急后重,开胸膈,进饮食,破滞气,散内热。芍药(一两)当归(五钱)大黄(二钱)黄连(一钱)黄芩(二钱)木香槟榔(各一钱)上水二钟煎。《仁术便览》明张洁公元1368-1644年
- 《冯氏锦囊秘录》:[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三方脉痢疾合参]导气汤
治下痢脓血,里急后重,日夜无度。芍药(一两)当归(五钱)大黄(二钱五分)黄连(一钱)黄芩(一钱五分)木香槟榔(各一钱)每用二两,水煎,食前温服。一方用野菜于三月三日黎明带露采取阴干,五月五日午时炒黄磨末。凡痢疾二三日,方可服之即止,每用二三钱,炒糖调,红痢,砂仁汤;白痢,姜汤下。又方,五月五日采谷树头嫩叶,阴干,炒黄,为末,照上服之亦效。《冯氏锦囊秘录》清代冯楚瞻公元1644-1911年
- 《仁术便览》:[卷一中风]【导痰汤】
南星(炮,一两)橘红(一两)赤茯苓(一两)枳壳(一两)甘草(五分)半夏(七钱)《仁术便览》明张洁公元1368-1644年
- 《医方考》:[卷二痰门第十五]导痰汤
半夏(四物钱,制)陈皮(去白)枳壳(麸炒)胆南星赤茯苓炙甘草(各一钱)风痰涌盛者,此方主之。风痰者,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半夏、陈皮、茯苓、甘草,前之二陈汤耳。加南星以治风痰;入枳壳,去痰如倒壁。《医方考》明代吴昆公元1584年
- 《瘴疟指南》:[卷下断瘴方]导痰汤
治一切痰涎壅盛。胸膈留饮。痞塞不通。南星(一两)枳壳(一两)陈皮(一两)茯苓(一两)甘草(五钱)半夏(四两)上散。每服四钱。姜十片。水煎温服。《瘴疟指南》明郑全望公元1368-1644年
- 自拟化瘀导浊汤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160例
【关键词】自拟化瘀导浊汤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慢性前列腺炎(chronicprostatitis,CP)是常见的成年男性泌尿系统常见病,好发于20~50岁的中青年男性,临床多以盆腔区和腰骶部等部位不适和疼痛以及尿流改变的症状为主,病程易迁延复发,而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CNP)占其中的绝大部分,CNP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存在很多争议,西医治疗往往没有明显效果,笔者从2006年6月-2007年12月采
- 苍附导痰汤加减治疗妇科病医案3则
苍附导痰汤出自《叶天士女科全书》,具有健脾理气,化痰祛湿之功,多用于因痰湿内阻,脾不健运而引起的妇科病,临床疗效显著,举例介绍如下。 1不孕症 刘某,女,28岁,2007年3月初诊。患者13岁月经初潮,24岁结婚.婚后4年未孕。月经常延后,呈渐进性加重,量少、色淡、质稀。平素易头晕乏力,胸闷腹胀,纳呆,带下量多色白,大便溏薄.四肢畏寒,小腹冷痛,形体肥胖,舌淡胖嫩、苔白腻。脉濡滑。妇科8超检
- 蘑菇导痰汤的烹制方法是什么?
蘑菇导痰汤具有化痰散结、理气止痛的功效,适用于腰腿部沉重疼痛、面积局限且缠绵日久不愈的痰湿型腰痛。 主料:蘑菇10克,陈皮10克,云苓10克,枳实6克,羊肾250克。 配料:葱、姜、盐、酱油、植物油各适量。 制法;先将陈皮、云苓、枳实放入砂锅内,加清水适量,煮40分钟,去渣;再加热,浓缩成稠药汁;再将羊肾洗净,去筋膜臊腺,切成腰花,放入碗内,同药汁拌匀备用。蘑菇温水浸泡,洗净备用。烧热锅,
- 婴幼儿湿疹的中医治疗进展
蝉衣各6g;伴消化不良,大便稀溏,加山药、白术、炒谷、麦芽各10g,每天1剂,浓煎至100ml为宜,分3次口服。治疗3个疗程后显效44例,有效3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6.25%。汪平[7]用蝉防汤治疗婴幼儿湿疹60例,药用:蝉衣、防风、苍术、丹皮、黄柏、连翘、白鲜皮、苦参;丘疹潮红加银花、赤芍;渗出加夏枯草、薏仁、土茯苓;大便燥结加紫草、牛蒡子;瘙痒加虎耳草。痊愈53例,好转4例,复发2例,
- 健脾祛湿导滞汤治疗婴儿功能性便秘36例临床观察
常运化功能。对于婴儿患者,更是如此。“小儿脾常不足,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或过服寒凉之物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气虚弱,气化不利,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致湿邪停留胃肠,阻碍脾胃的升降运动,肠失传导之功,从而导致便秘。李东垣《脾胃论·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曰:“湿从下受之,脾为至阴,本乎地也。有形之土,下填九窍之源,使不能上通于天,故曰五脏不和,则九窍不通。又云&ldq
- 《外科理例》:[附方]除湿和血汤
治阳明经湿热。便血腹痛。生地黄牡丹皮生甘草(各五分)熟甘草黄(炙各一钱)白芍(钱半)升麻(七分)归身(酒拌)苍术(炒)秦艽陈皮肉桂熟(酒拌各三分)水二钟。煎八分。空心。侯宿食消尽。热服。《外科理例》明·嘉靖二年汪机公元1368-1644年
- 《仁术便览》:[卷三下血]【升阳去湿和血汤】
治肠癖下血作派,其血唧出,有力而远射,四散如筛,春二月中下行,腹中大作痛,乃阳明气冲热毒所作也。当去湿毒,和血而愈也。生地牡丹皮生甘草(各五分)熟甘草黄(各一钱)归身熟地苍术秦艽肉桂(各三分)陈皮升麻(各七分)白芍(一钱半)上作一服,水四钟,煎至二钟,作二次服。一方加白术、地榆。《仁术便览》明张洁公元1368-1644年
- 《兰室秘藏》:[卷下泻痢门]升阳去热和血汤
治肠下血另作一派其血唧出有力而远射四散如筛肠中血下行腹中大作痛乃阳明气冲热毒所作也当升阳去湿热和血脉是其治也橘皮(二分)熟地黄当归身苍术秦艽肉桂(各三分)生地黄牡丹皮生甘草(各五分)升麻(七分)熟甘草黄(各一钱)白芍药(一钱五分)上咀都作一服水四盏煎至一盏去渣空心稍热服立效《兰室秘藏》金元间李东垣公元1115-1368年
- 《眼科阐微》:[卷之三·利集时行赤眼症]明目和血饮
(眼有翳膜,兼风火。)朱砂当归生地川芎赤芍菊花防风防己香附甘草龙胆草草决明(各四分)有翳加密蒙花、木贼。上水煎,将药倒出,朱砂细末加入,食远温服。病至一年,云翳遮瞳人,风火隐于经络中,血虚不能鼓动邪气外散,多用此方。《眼科阐微》
- 《女科经纶》:[卷五产后证上]治难产以顺气和血为主
《女科正宗》曰∶难产有因母气血盛,胎肥而难产者。有因母气弱,血枯涩而难产者。悉是平时不善调摄,或七八月犯房室,致污浊凝滞,不得顺生。大法以顺气和血为主。如浆干不下者,滋润为主。污血阻滞者,逐瘀为主。如坐草用力早,胞水干者,滑胎散、神应散,连进大剂,如鱼得水自顺矣。《女科经纶》清萧埙公元1644-1911年
- 《玉机微义》:[卷十三燥证治法]和血润下之剂
导滞通幽汤治大便难幽门不通上冲吸门不开噎塞不便燥闭气不得下治在幽门以辛润之当归升麻桃仁(各一钱另研)生地黄熟地黄(各半钱)红花炙甘草(各三分)上件作一服水煎调槟榔细末半钱服加大黄名当归润燥汤元戎四物汤治脏结秘涩者当归熟地黄川芎白芍药大黄(煨)桃仁(各等分)上咀水煎或为丸服亦得按此手足厥阴经药也子和脾约丸麻仁(一两二钱半)枳实(炒)浓朴芍药(各二两)大黄(四两蒸)杏仁(去皮尖炒一两二钱)上为末炼蜜
- 《金匮翼》:[卷八疝症统论]和血之剂
子和所谓血疝,即今人所谓囊痈也。睾丸肿痛,溃出脓血,以病在血分,故名血疝。血行则疝亦愈,故当和血。桃仁当归汤治疝因瘀血作痛。桃仁(去皮,二钱)当归梢(酒洗)延胡索(各一钱半)川芎生地黄赤芍药吴茱萸青皮(醋炒,各一钱)牡丹皮(八分)水二盅,姜三片,煎八分,食前服。《金匮翼》清尤怡公元1768年
- 《脾胃论》:[卷下]当归和血散
治肠下血,湿毒下血。川芎(四分)青皮槐花荆芥穗熟地黄白术(以上各六分)当归身升麻(以上各一钱上件为细末。每服二、三钱,清米饮汤调下,食前。《脾胃论》金元李东垣公元1249年[公元年起]11249
- 《儒门事亲》:[卷十五妇人病证第七]治妇人产后虚弱,和血通经
当归(一两,焙)芍药(二两)香附子(三两,炒)上为细末。每服一、二钱,米饮调下,服之无时。《儒门事亲》金张从正公元1127年—1279年
-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痰、瘀为主占65.0%,同时这些病理因素也可以是该病的病理产物,二者可相互转化。中医治疗1辨证论治在对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辨证方面,各医家根据传统中医理论,结合含人临床经验,分型尚不统一。黄健运用苍附导痰汤治疗痰湿型多囊卵巢综合征闭经35例,近期疗效达88.6%,远期疗效达85.7%,苍附导痰汤出自叶天士叶女科全书,由苍术、香附、半夏、茯苓、陈皮等组成,方以二陈汤为基础,意在健脾化湿、和胃化痰、脾为
- 《丹溪心法》:[卷二]喘十五
喘病,气虚、阴虚、有痰。凡久喘之症,未发宜扶正气为主,已发用攻邪为主。气虚短气而喘甚,不可用苦寒之药,火气盛故也,宜导痰汤加千缗汤。有痰亦短气而喘。阴虚自小腹下火起冲于上喘者,宜降心火,补阴。有火炎者,宜降心火,清肺金;有痰者,用降痰下气为主。上气喘而躁者为肺胀,欲作风水证,宜发汗则愈。有喘急风痰上逆者,大全方千者,用劫药一二服则止。劫之后,因痰治痰,因火治火。劫药以椒目研极细末一二钱,生汤调下
- 《明目至宝》:[卷三治眼七十二证良方]三十四问
苦参散导赤汤生地木通甘草(各等分)上水煎去渣,食后服。泻肺汤橘皮汤《明目至宝》
- 陈宝贵临证经验芎辛导痰汤加减治眩晕
眩晕是临床常见病症,其病因病机风、火、痰、虚、瘀自古各有所论。本病无论是外感或内伤疾病大多经过反复发作,因实致虚,因虚致实的复杂过程,本虚标实为其共同特点。 陈宝贵在《证治准绳·类方》芎辛导痰汤的基础上,拟一治疗眩晕基本方,并根据患者临床表现不同加减用药,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现结合临床病案加以总结。 治疗眩晕基本方组成为:川芎10克,菊花15克,细辛3克,陈皮10克,半夏10克
- 羌活导滞汤三四
方剂组成羌活,独活,各半两.防己,当归,各三钱.枳实,麸炒,二钱.大黄,酒煨,一两主治功效治风湿实滞脚气作者见解右每服五,七钱,水一钟半,煎至七分.温服,量虚实加减,微利则已作者:张景岳
- 当归导滞汤
大黄(一钱)、当归(三钱)、麝香(少许)、丹皮(三钱)、桃仁(三钱)、红花(一钱)、白芍(三钱)、乳香(三钱)、没药(三钱)、生地(三钱)、桂枝(三钱)、柴胡(二钱)、黄芩(三钱)、枳壳(一钱)、甘草(一钱)跌打损伤,内外瘀血,以此汤行之,此通窍活血,桃仁承气,小柴胡,小调经诸汤之义,参看自明,不须赘说。作者:唐宗海
- 《医方集解》:[除痰之剂第十五]二陈汤
恶。本方加黄芩,名茯苓半夏汤(《宣明》)∶治热痰。本方加黄连、栀子、生姜,名二陈加栀连生姜汤∶治膈上热痰,令人呕吐。去生姜,治嘈杂。本方加砂仁、枳壳,名砂枳二陈汤∶行痰利气。本方加胆星、枳实,名导痰汤∶治顽痰胶固,非二陈所能除者(加胆星以助半夏,加枳实以成冲墙倒壁之功)。再加菖蒲,治惊悸健忘,怔忡不寐。导痰汤加木香、香附,名顺气导痰汤∶治痰结胸满,喘咳上气。本方加枳实、栝蒌、菔子、山楂、神曲∶治
- 八、脑脊膜和血脑屏障
八、脑脊膜和血脑屏障 脑脊膜是包在脑和脊髓外面的结缔组织膜,有三层,由外向内是硬膜(duramater)、蛛网膜(arachnoid)和软膜(piamater)。硬膜是较厚而坚韧的致密结缔组织,其内表面有一层间皮细胞覆盖。硬膜与蛛网膜之间有一狭窄的间隙,称硬膜下隙(subduralspace),内含少量液体。蛛网膜是由薄层纤细的结缔组织构成,它与软膜之间有较宽大的腔隙称蛛网膜下隙(subarac
- 细胞和血红蛋白的正常值是多少?
渐增至成人水平。在长期居住于高原空气稀薄处的慢性缺氧情况下,使造血功能亢进,红细胞增多,网织红细胞也大量出现(正常循环血液中网织红细胞仅为0.5%~1.5%)。 正常情况下,单位容积中红细胞的数量和血红蛋白的含量高低一致,我国成年男子每100毫升血液中约含血红蛋白12~15克,女子约为11~14克(初生儿的血红蛋白含量较高,儿童期较低,以后渐增,至15~16岁接近成人水平)。 红细胞数或血红蛋
- 第二节生理学数据--一、实验动物红细胞总数、压积、体积、大小和血红蛋白浓度
第二节 生理学数据 一、实验动物红细胞总数、压积、体积、大小和血红蛋白浓度表12-14 实验动物红细胞总数、压积、体积、大小和血红蛋白浓度[61]实验动物红细胞总数百万/毫米3红细胞压积毫升/100毫升血单个红细胞体积微米3单个红细胞大小(μ)(涂片法)血红蛋白浓度单个红细胞Hb含量(毫微克)克/100毫升血克/100毫升红细胞牛8.1(6.1~10.7)40(33~47)50(47~54)5.
- >>点此搜索更多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