颌面部梅毒

目录

1 拼音

hé miàn bù méi dú

2 英文参考

Syphilis of maxillofacial region

3 概述

梅毒(syphilis)系由梅毒螺旋体或苍白螺旋体(treponema pallidum)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初起时即为全身感染,但病程极慢,病变发展过程中可侵犯皮肤、黏膜以及人体任何组织器官而表现出各种症状,其症状可反复发作,个别病人可潜伏多年,甚至终身不表现症状。

梅毒从感染途径可分为后天梅毒又称获得性梅毒(acquired syphilis),胎传梅毒又称先天性梅毒(congenital syphilis)两类。后天梅毒绝大多数通过性交感染,极少数患者可通过接吻、抚摸接触传染,或器皿、烟斗、玩具间接传染,间或有口腔科、妇产科、皮肤科医师因职业接触病人受染者;病原微生物也可通过皮肤和黏膜损伤处感染;也有认为螺旋体可直接侵入正常黏膜;亦有因输带菌血而传染者。胎传梅毒为孕妇患获得性梅毒,尤其是早期梅毒,体内梅毒螺旋体借母血侵犯胎盘绒毛后,沿脐带静脉周围淋巴间隙或血流侵入胎儿体内,母体感染梅毒时间愈短,胎儿被感染的机会愈大;晚期梅毒孕妇所生婴儿一般是正常的。父体之梅毒螺旋体亦是经过母体的胎盘传给胎儿的。胎儿感染梅毒需在妊娠4个月后,完整的胎盘循环已建立始可受染。

4 疾病名称

颌面部梅毒

5 英文名称

Syphilis of maxillofacial region

6 别名

maxillofacial syphilis

7 分类

口腔科 > 口腔颌面外科学 > 口腔颌面部感染 > 口腔颌面部特异性感染和性传播疾病

8 ICD号

A53.0

9 流行病学

梅毒为性传播疾病,95%以上是通过性交传播,接触活动性皮肤黏膜损害可感染本病。受染孕妇感染后可通过胎盘或产道传给胎儿。早期传染性强,随着病期发展,传染性变小,到感染后4年,性接触一般无传染性。

10 颌面部梅毒的病因

病原学:病原为螺旋体科为密螺旋体属苍白螺旋体,形似细密的弹簧,有8~14个螺旋状弯曲,长5~15μm,宽0.09~0.18μm,以横断分裂的方式进行繁殖,增代时间约为30h。梅毒螺旋体在体外不易生存,对热和干燥很敏感,在阳光照射下迅速死亡,40℃时失去传染力,48℃时生存30min,60℃仅可存活3~5min,100℃时立即死亡,但在-10℃可存活3h,肥皂水和一般消毒剂可将其杀死。

11 发病机制

梅毒螺旋体无内外毒素,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其基本病理变化为血管外周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同心圆性血管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增生性增厚的闭塞性动脉内膜炎。

螺旋体从被损伤的皮肤和黏膜进入人体后,数小时经血循环播散至全身。潜伏期约3周,梅毒螺旋体进入处局部繁殖到每单位组织一定数量时,出现初期损害,称为硬下疳。下疳可在2~8周内自行消退。但梅毒螺旋体仍继续在体内繁殖,血清试验开始转为阳性。自下疳发生至第二期早发梅毒疹为第一期梅毒。

感染后8~10周螺旋体大量繁殖入血,产生第二期早发梅毒疹,人体产生抗体将其部分杀灭时。处于暂时静止或潜伏状态,一旦机体抵抗力下降。一期和二期相加一般不超过4年,称为早期梅毒,4年后进入晚期梅毒,即三期梅毒。

在感染4年后如复发则可侵及全身各个脏器,皮肤黏膜损害可发生于4年后任何时期,但神经、心血管及其他器官梅毒多在感染10~20年后发病。以上为典型梅毒发展过程,但其具体发病因人而异,临床表现可多种多样。

12 颌面部梅毒的临床表现

梅毒分期:后天梅毒根据受染时间长短,病程特点、机体反应性及传染性分为一、二、三期及隐性梅毒,其中一、二期合称早期梅毒,多在感染后4年内,此期传染性强。三期梅毒又称晚期梅毒,多在感染4年后发病,一般无传染性。隐性梅毒指感染后除血清反应阳性外,无任何临床症状者。但隐性梅毒亦按受传染后4年为界,分为早期、晚期。可终身不出现症状,但也有因早期为隐性,而未经治疗至晚期发病者。

胎传梅毒是母体梅毒螺旋体经胎盘血循环,传染给胎儿而引起的,故无硬性下疳的第一期,仅分早期、晚期。胎传梅毒发生后,其发展及后果颇不一致,可发生死胎、流产和早产。存活的胎儿可在产后3周至3个月内发生早期胎传梅毒,或至8~15岁时表现晚期胎传梅毒的症状;也有无临床症状的隐性胎传梅毒。

梅毒感染后的长期病程中,由于机体抵抗力和反应性的改变,症状时而显发,时而潜伏。后天梅毒的第一期症状主要表现为感染部位的病损——硬性下疳;二期时螺旋体播散后,全身皮肤黏膜出现梅毒斑、丘疹;进入晚期的梅毒损害则除皮肤黏膜外,尚可侵犯包括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的任何内脏器官或组织,其破坏性大,可危及病人生命。而胎传梅毒的早期及晚期损害,与后天梅毒临床表现基本相同。现仅就各类梅毒在口腔颌面部的表现分述如下。

12.1 后天或获得性梅毒

12.1.1 (1)硬性下疳

螺旋体进入人体后即开始繁殖,大约在2~3天内即经血循环传播全身,但直至3周左右开始在螺旋体进入人体部位发生感染后第一次可见损害,即硬性下疳。初起时局部出现小红点,迅速发展为斑丘疹或硬结,表面糜烂或形成浅溃疡,有黏液或薄纤维膜覆盖,此种损害大多单发,质坚如软骨,不痛,硬性下疳多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整齐,界限清楚,周围呈暗红色。病变的区域性淋巴结在下疳出现1~2周后开始肿胀发硬,但无痛,亦不化脓。口腔颌面部下疳通过非性交方式传染,其发病部位可见于唇、舌、扁桃体部和面颊等处。不治疗3~4周可自愈,遗留浅在瘢痕。

12.1.2 (2)口腔颌面部梅毒疹

二期梅毒病程中在全身皮肤出现各类梅毒疹的同时亦可表现有颌面部皮肤及黏膜梅毒疹。因口腔黏膜潮湿温暖,且常受刺激及摩擦,致表面破溃及糜烂,其内包含的大量螺旋体播散,故黏膜梅毒疹传染性极大,不可忽视。口腔黏膜梅毒疹的病损表现的类型有弥漫性红斑性咽炎:咽部弥漫性发红、微肿、主观常有痛感;黏膜斑:直径0.5~1.0cm的圆或椭圆形糜烂丘疹,稍突起,微红,覆以灰白色薄膜,常发于唇内侧、舌、牙龈、颊、软硬腭和扁桃体部,病损部位不固定,消失后又可在它处出现;潮湿丘疹:肥厚的黏膜斑,触之坚实等。

12.1.3 (3)口腔颌面部晚期梅毒

一般梅毒感染4年后进入晚期。此期中约1/3左右病例出现皮肤、黏膜、骨和神经、血管及内脏的损害。晚期梅毒的基本病变为结节型梅毒疹和梅毒性树胶样肿(梅毒病)。口腔颌面部常见为口腔黏膜和颌骨受累。

①口腔黏膜的晚期梅毒:树胶样肿可发生于舌部、唇部、腭部和扁桃体,引起一块或数块的圆形或卵圆形红褐色斑,以后消退遗留表面光滑的瘢痕。树胶样肿也可溃破,发生边界不规则的凿状溃疡,但不痛也无区域淋巴结肿大,舌部乳头萎缩,但无色素沉着。有时舌肌有弥漫性树胶样浸润,舌体渐肥大成巨舌,致活动度减小,发音不清,以后瘢痕组织增生,舌面出现不规则沟纹,称间质性舌炎(interstitial glossitis),是晚期梅毒的另一种表现。腭部、扁桃体等部树胶样肿可毁损咽穹隆、腭部及腭垂,甚至造成腭部穿孔。

口腔黏膜梅毒受慢性刺激可致癌变。

②颌面骨梅毒:是由于颌面骨或骨膜受晚期梅毒树胶样肿病变破坏所致。临床以硬腭最常见,其次为上颌切牙区牙槽突、鼻中隔,间或也可见于颧骨、下颌骨角部。

腭部树胶样肿常位于腭中线(有时原发于鼻中隔),呈结节型或弥漫状。树胶样肿浸润灶很快软化,形成溃疡,溃疡底面为骨质,以后骨质破坏成死骨,死骨脱落后造成腭骨穿孔,发生口腔与鼻腔相通。在穿通口边缘逐渐变平滑,鼻黏膜与腭黏膜相连,形成瘢痕。当腭部树胶样肿波及鼻中隔、鼻骨、上颌骨等,则在颜面部表现为鼻梁塌陷的鞍状鼻(saddle-nose),若鼻之硬骨、鼻软骨及软组织均被破坏则呈现全鼻缺损的洞穿畸形。上颌骨牙槽突树胶样肿,初无自觉症状,上唇被肿块抬起,以后肿块溃破造成牙槽骨坏死,死骨脱落后遗留齿槽骨骨质缺损,而表现上唇下陷,唇部瘢痕收缩牵拉上唇底部可致明显内陷畸形。

颧骨梅毒树胶样肿病变,早期在眶外下角皮肤出现瘘孔,以后骨质破坏脱落形成颧部内陷瘢痕。

12.2 胎传梅毒

临床分为二期,由于临床发病年龄差异较大,而无严格的早晚期发病年龄界限。一般在4岁以内发病者为早期,4岁以上者为晚期。

12.2.1 (1)早期胎传梅毒

多在出生后第3周至3个月,甚至一年半后出现症状。婴儿常为早产儿,表现营养障碍,貌似老人。鼻黏膜受累,致鼻腔狭窄,呼吸不畅,有带血的脓性黏液分泌;口腔黏膜可发生与后天梅毒相似的黏膜斑;口周斑丘疹互相融合而表现为弥漫性浸润、增厚,表面光滑脱皮,呈棕红色,皮肤失去弹性,在口角及唇缘辐射出深的皲裂,以后愈合形成辐射性浅瘢痕。

12.2.2 (2)晚期胎传梅毒

多发生于儿童及青春期,除有早期胎传梅毒的遗留特征外,一般与三期后天梅毒病变相似,可发生结节型梅毒疹及树胶样肿,导致软、硬腭穿孔,鼻中隔穿孔及鞍状鼻。

具有特征性改变的是牙发育异常,上前牙呈颈宽切缘窄,切缘半月形缺口的楔状牙或称哈钦森牙(Hutchinson teeth),下颌第一恒磨牙面牙尖向中央倾斜,形似桑椹,故又称为桑椹牙。恒牙可有发育不良,萌出较晚,牙列不齐。此外,又将梅毒性间质性角膜炎出现的角膜混浊,第Ⅷ对脑神经损害的神经性耳聋,哈钦森牙,称为哈钦森三征(Hutchinson triad)。

13 实验室检查

13.1 梅毒螺旋体暗视野检查

取下疳、扁平湿疣、黏膜疹分泌液,在暗视野显微镜下直接观察梅毒螺旋体,1次/d,连续3次,可提高阳性率。

13.2 非螺旋体抗原血清实验

常用的有:性病实验室玻片实验(VDRL试验),不加热血清反应素玻片试验(USR试验),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等。

13.3 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实验

用螺旋体特异性抗原,直接测定血清中的抗螺旋体抗体,可用于肯定诊断,其中有荧光螺旋体抗体吸收(FTA-ABS)试验,梅毒螺旋体微量血凝(MHA-TP)试验,梅毒螺旋体IgM型抗体的测定等。

13.4 组织病理检查

适于皮肤黏膜损害性质不能确定时,有助于鉴别诊断。

14 辅助检查

X线照片可发现梅毒的心血管及骨骼病变。

15 颌面部梅毒的诊断

颌面部梅毒诊断需审慎,对获得性梅毒冶游史是很重要的诊断线索,临床表现亦可作为重要诊断依据。如系胎传梅毒,要详细询问其家庭成员患病情况。应根据详细而正确的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X线检查综合分析判断,损害性质不能确定时可行组织病理检查。实验室检查包括梅毒下疳、二期梅毒的扁平湿疣及黏膜斑分泌物涂片的暗视野检查法,直接检查活动闪烁的梅毒螺旋体。血清试验常用的是非螺旋体抗原的康氏(Kahn),克氏(Kline)絮状沉淀试验和瓦氏(Wasserman)补体结合试验的定性及定量试验,结果对梅毒的诊断、治疗效果的判断以及发现隐性梅毒有重要意义。但各期梅毒的血清反应阳性率与病期、病型、治疗情况及患者反应性有关,可因其他原因如技术操作错误及其他疾病如螺旋体疾病(雅司、鼠咬热、回归热等)、传染病(麻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疟疾、伤寒)、感染性疾病(心内膜炎、肺炎、结核、败血症等)而出现假阳性。用螺旋体抗原如雷特蛋白质补体结合试验(Reiter protein complement fixation test,RPCF test),假阳性反应可降至0.5%~2%,但其灵敏性较差,初期梅毒病人阳性率70%;晚期梅毒病人阳性率仅占38%。为此近年采用荧光螺旋体抗体吸附试验(fluorescet treponemal antibody-absorption test FTA-Abs test)可提高诊断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在初期梅毒85%呈阳性反应;98%的晚期梅毒病人有阳性反应。此外,在可能的条件下应常规检查脑脊液,因为梅毒病人虽无神经系统症状,但脑脊液可不正常,梅毒病人脑脊液检查既作为神经梅毒治疗前后效果的监测,也作为梅毒血清试验的补充诊断方法。X线照片可发现梅毒的心血管及骨骼病变。

16 鉴别诊断

16.1 一期梅毒

硬下疳应与软下疳、固定药疹、生殖器疱疹鉴别,口腔硬下疳应与癌性溃疡鉴别。

16.2 二期梅毒

口腔黏膜斑应与鹅口疮白斑、念珠菌病等鉴别,皮疹应与玫瑰糠疹、扁平苔癣、银屑病、毛囊炎、脓疱疮鉴别。

16.3 鳞癌

发生在唇、舌的鳞癌可能与硬下疳混淆,血清学检查、活检,有助区分。

16.4 白角化、白斑

需与二期梅毒黏膜斑鉴别,从病史、病程、表面性状触诊、血清学检查、抗生素治疗效果、活检等方面有助区别。

16.5 恶性肉芽肿

发生在腭部,造成穿通性损害时需与腭部梅毒树胶肿区别。前者对放射治疗敏感,后者溃烂边缘较规则,性病史,梅毒血清学检查有助区别。

17 颌面部梅毒的治疗

梅毒确诊后其治疗原则:及时、足量、正规、定期追踪观察,对配偶、性伴侣同时检查和治疗。目前治疗梅毒的首选药物是青霉素,目前尚无耐药病例发生。对早期梅毒,实施正确治疗,完全可以治愈。自1943年Mahoney等人发现青霉素有杀灭梅毒螺旋体的作用,早期梅毒损害迅速愈合,对晚期梅毒疗效亦佳以来。研究结果表明:青霉素能抑制TP细胞壁的合成,导致细胞膜突出,细胞经渗透溶解而破坏,TP对青霉素非常敏感,血清浓度0.03IU/mL可杀死TP,且目前尚未发现耐青霉素的梅毒螺旋体株,青霉素G又是治疗神经梅毒和妊娠梅毒疗效肯定的惟一药物。故世界各国治疗梅毒仍以青霉素为首选药物,如对青霉素过敏,几乎都应作青霉素脱敏,然后给予青霉素治疗。

17.1 常规治疗

17.1.1 (1)早期梅毒方案(一、二期,病期在2年以内的潜伏梅毒)

普鲁卡因青霉素G 80万U/d,肌注,连续10天。或苄星青霉素G(苄星青霉素)240万U分两侧臀部肌注,1次/周,共2次。对青霉素过敏者改用红霉素或四环素500mg,4次/d,口服,连续15天。治疗后3个月复查1次。

17.1.2 (2)晚期梅毒方案(包括:三期梅毒,病期2年或不能确定病期的潜伏梅毒及二期复发梅毒患者)

普鲁卡因青霉素G 80万U/d,肌注,连续15天为1疗程,也可考虑第二疗程,疗程间休息2周,或苄星青霉素G 240万U,1次/周,肌注,共3次,对PNC过敏者用四环素或红霉素。500mg口服,4次/d,连续30天。晚期梅毒治疗中可能出现雅-赫氏反应(Jarisch-Herxheimer reaction),即治疗后病情反而加剧的现象,这是由于短期内大量螺旋体死亡释放大量的异性蛋白和毒素所致,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治疗初期(24h内),严重者危及生命,另一种原因是内脏梅毒损害迅速好转,但形成大量瘢痕组织,器官代偿功能下降,患者出现发热,黄疸,肝、脾大等,甚至死亡。为防止此类反应发生,尤其是心血管梅毒、神经梅毒患者在青霉素使用前一天,给予泼尼松5mg,4次/d,连续3天,采用普鲁卡因青霉素。

17.1.3 (3)妊娠梅毒

普鲁卡因青霉素G 80万U/d,肌注,连续10天,妊娠初3个月内注射1疗程,未3个月注射1疗程,过敏者换用红霉素。

17.1.4 (4)先天梅毒

早期先天梅毒:用普鲁卡因青霉素G 5万U/(kg·d),肌注,连续10天,苄星青霉素5万U/kg,肌注1次。

晚期先天梅毒:普鲁卡因青霉素G 5万U/(kg·d),肌注,10天1疗程。

17.2 梅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参考美国CDC《性传播疾病治疗指南》,结合我国情况起草的《梅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经全国卫生标准技术委员会通过。由国家技术监督局与卫生部于1996年1月联合发布,兹介绍如下:

17.2.1 (1)早期梅毒(包括一期、二期梅毒及早期潜伏梅毒)

①青霉素疗法。A.苄星青霉霉霉素霉素霉素G(长效西林)240万U,分两侧臀部肌注,1次/周,共2~3次。B.普鲁卡因青霉青霉青霉素青霉素青霉素G 80万U/d,肌注,连续10~15天,总量800万~1200万U。

②对青霉素过敏者。A.盐酸四环素500mg,4次/d,连服15天。或多西环素(强力霉素)100mg,2次/d,共15天。B.多西环素100mg,2次/d,连服15天。

17.2.2 (2)晚期梅毒(包括三期皮肤、黏膜、骨髓梅毒、晚期潜伏梅毒)及二期复发梅毒

①青霉素疗法。A.苄星青霉霉霉素霉素霉素G 240万U,1次/周,肌注,共3次。B.普鲁卡因青霉青霉青霉素青霉素青霉素G 80万U/d,肌注,连续20天。

②对青霉素过敏者。A.盐酸四环素500mg,4次/d,连服30天。或多西环素(强力霉素)100mg,2次/d,共30天。B.多西环素100mg,2次/d,连服30天。

17.2.3 (3)先天梅毒(胎传梅毒)

①早期先天梅毒(2岁以内)。

脑脊液异常者。A.水剂青霉素G,5万U/(kg·d),分2次肌注或静滴,连续10~14天。B.普鲁卡因青霉青霉青霉素, 5万U/(kg·d),肌注,连续10~14天。

脑脊液正常者:苄星青霉霉霉素5万U/kg,1次肌注。

未查脑脊液者,可按脑脊液异常者治疗。

②晚期先天梅毒(2岁以上):

A.普鲁卡因青霉青霉青霉素青霉素青霉素G,5万U/(kg·d),肌注,连续10天为1疗程,总量不超过成人剂量。

B.对青霉素过敏者可用红霉素,7.5~12.5mg/(kg·d),分4次口服,连服30天(8岁以下儿童禁用四环素)。

17.3 梅毒的中医治疗方案

17.3.1 (1)辨证论治

17.3.1.1 ①肝经湿毒型

主证:由于不洁性交后出现阴部下疳,患处红肿、糜烂、溃疡、小便赤涩、大便干结、口干口苦、舌质淡红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清肝经湿热、泻火解毒。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10g,连翘15g。生地黄15g,泽泻10g,车前子15g,黄芩10g,土茯苓30g,甘草3g。

用法:1剂/d,水煎,分2次服。

按语:本方选自《外科正宗》治下疳主治方,以龙胆泻肝汤清肝经湿热,适用于一期梅毒硬下疳,如有大便秘结者可加大黄6g,伴横痃肿大者加夏枯草。

17.3.1.2 ②湿热蕴毒型

主证:下疳初起,如赤豆坚硬或焮肿,破后溃疡内翻,色紫红,疮口凹陷,腐臭不堪,久不收口,可伴发热、头痛、烦躁、口干、咽痛、舌质红、苔黄、脉濡数。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

方药:土茯苓合剂加味:土茯苓60g,金银花20g,威灵仙10g,白鲜皮10g,苍耳子10g,甘草6g。

用法:1剂/d,水煎,分2次服。

按语:方中土茯苓性味甘、淡、平。功效:解毒除湿、利关节,为治疗梅毒主药,古医书很早就有土茯苓可治五淋白浊和杨梅疮毒的记载,金银花、白鲜皮清热解毒、燥湿、威灵仙祛湿止痛,通达诸经,苍耳子通鼻窍,祛风湿,甘草解毒,和缓止痛。调和诸药。本方适合治疗已经用足量西药而梅毒血清阳性固定不变者。

17.3.1.3 ③肺脾蕴毒型

主证:下疳见于非生殖器部位,如手指、口唇、乳房等处,杨梅疮小而干,体质壮实,有发热、恶寒、大便燥结者,舌质淡红,苔薄黄、脉滑。

治法:清泄肺脾,解毒消疮。

方药:杨梅一剂散加碱:麻黄3g。金银花10g,防风10g,威灵仙10g,羌活10g,皂角刺10g,白芷6g,蝉蜕5g,穿山甲10g,大黄6g。

用法:1剂/d,水煎,分2次服。

按语:杨梅一剂散选自《外科大成》,适用于一、二期梅毒。如有咽喉红而干者加牛蒡子10g,马勃10g;杨梅疮色淡,时隐时现者,加生黄芪30g,玄参10g。

17.3.1.4 ④肝肾蕴毒型

主证:下疳溃烂,血水淋漓,四周有硬边凸起,中间腐烂成窝,日益增剧,或杨梅疮筋骨疼痛,已成数月,延绵不已。舌质淡,苔薄,脉濡沉。

治法:清泄肝肾邪毒,清热利湿。

方药:加味遗粮汤:川芎10g,当归10g,防风10g,薏苡仁15g,木瓜10g,金银花20g,木通10g,白鲜皮15g,苍术10g,威灵仙10g,仙遗粮(土茯苓)30g,皂荚子5枚,甘草5g。

用法:1剂/d,水煎,分2次服。

按语:本方可用于一、二期梅毒。多因与梅毒患者不洁性交,入房纵欲,久忍不泄,败精留滞,阴器浊气未净,结久成毒,一经交接,乘肝肾之虚而入,遂成此症。如发于下肢加牛膝10g;疮久气虚者加人参10g,忌食牛肉、烧酒、海腥、煎炒等。

17.3.1.5 ⑤血热蕴毒型

主证:全身皮肤红斑、丘疹、色如玫瑰,不痛不痒,或有脓疱,口舌生疮,口渴喜饮,大便秘结,舌绛红,苔黄,脉滑。

治法:清血解毒,泻下散瘀。

方药:清血搜毒丸加减:血竭花10g,广木香10g,青木香10g。丁香10g,儿茶10g,黄柏10g,金银花15g,水牛角30g。

用法:1剂/d,水煎,分2次服。

按语:本方适用于二期梅毒皮疹明显者。如疹色暗红加赤芍15g,紫草15g;伴扁平湿疣者,加土茯苓60g。

17.3.1.6 ⑥毒伏筋骨型

主证:杨梅结毒,筋骨疼痛,关节僵硬,行走不便,肌肉消瘦,舌质暗红,苔黄,脉涩。

治法:解毒活血,通络止痛。

方药:革薢汤合搜风解毒汤:萆薢10g,苦参10g,防风10g,何首乌10g,威灵仙10g,当归15g,白芷10g,苍术10g,薏苡仁30g,石菖蒲10g,黄柏10g,羌活10g,红花6g,土茯苓30g,木瓜10g,皂荚子5枚,甘草6g。

用法:1剂/d,水煎,分2次服。

按语:草薢汤选自《外科正宗》,有清热利湿,活血通络之功,搜风解毒汤选自《经验丹方汇编》有清热解毒,利湿通淋,舒筋活络之功,两方合用,有解毒活血,通络止痛之功效,可治疗骨梅毒。

17.3.1.7 ⑦瘀毒内阻型

主证:杨梅结毒,发无定处,外侵皮肤、内侵脏腑,树胶肿样损害,腐臭不堪,疮面凹陷,边缘整齐,长年不愈,形成鼻塌,唇缺腭穿等,舌质暗,脉涩。

治法:活血化瘀解毒。

方药:通仙五宝散:钟乳石粉0.9g,琥珀0.5g,冰片0.5g,大丹炒0.6g。

用法:为末,入炒飞面分半,分20服,每日用土茯苓500g,水煎200mL入药一股,温服,其土茯苓汤须一天服尽。重者再服一料,无不愈。

按语:本方选自《经验丹方汇编》。方中钟乳石又名鹅管石,性味甘、温,有益肾温肺平喘的功效,琥珀性味甘、平,功效定惊安神,活血散瘀,利尿通淋,朱砂性味甘、寒,功效清热解毒,镇心安神,冰片善于清热通窍、杀虫止痒。土茯苓清热解毒利湿。合方应用活血散瘀,利尿通淋。清热解毒,适用于梅毒树胶肿。服用时不可饮汤水并茶。忌食鸡、牛、羊及禁房事。

17.3.1.8 ⑧肝肾亏损型

主证:杨梅结毒,久治不愈,两足萎弱,筋骨疼痛,肌肤麻木,排尿困难,失禁遗尿,阳痿遗精,头晕目眩,心慌心悸,舌红苔少,脉沉细。

治法:滋补肝肾,填髓熄风。

方药:地黄饮子加减:熟地黄15g,巴戟天10g,肉苁蓉12g,茯苓15g,麦门冬15g,锁阳10g,何首乌12g,熟附子6g,五味子6g,山萸肉10g,石斛10g,鹿角胶10g,淫羊藿10g,枸杞子10g,石菖蒲6g,远志10g,天麻6g,肉桂3g。

用法:1剂/d,水煎,分2次服。

按语:本型相当于梅毒脊髓痨。巴戟天、肉苁蓉、鹿角胶、锁阳、淫羊藿补肾壮阳,强筋骨,熟地黄、何首乌、枸杞子、山萸肉、五味子补血涩精,滋补肝肾,石斛,麦门冬滋阴清虚热,熟附子、肉桂补肾阳、散寒止痛,石菖蒲芳香开窍,和中辟浊,茯苓、远志健牌补中,宁心安神,天麻止虚风上扰。全方合用共奏滋补肝肾、填精益髓、壮阳强骨、健脾补中、宁心安神之功。如大便干结,加洒大黄6g;大便溏,小便失禁加淮山药15g。芡实10g;头晕明显加钩藤15g,川芎10g。

17.3.1.9 ⑨心脾两虚型

主证:杨梅结毒,心悸不安、怔忡、失眠、健忘、头晕目眩、唇甲淡白、面色白、神疲乏力、气短自汗、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缓无力、甚则脉结代。

治法:调补气血,补益心牌。

方药:归脾汤合炙甘草汤加减:当归10g,龙眼肉10g,黄芪15g,白术10g,党参15g,茯神15g,远志10g,炙甘草10g,麦冬15g,桂枝6g,生姜6g,酸枣仁10g,木香10g,土茯苓20g。

按语:本方用归脾汤健脾补血,炙甘草汤宁心安神,适用于梅毒性心脏病。

17.3.2 (2)外治疗法

①白杏膏(《古今医鉴》):用轻粉3g,杏仁(去皮)7个,共捣烂,将疮去痂,先抹猪胆汁,后涂药。

②杨梅疮熏法(《证治准绳》):好艾叶500g,雄黄、黄丹各30g,松香120g,苍术250g,后四味为末,入艾拌匀,用黄纸做成药筒15cm长,以火烧着一头,将烟熏疮口。待筒烧过一半去筒,用水银膏贴之,次日又洗又熏之,半月有效,如重20天有效。

③鹅黄散(《外科正宗》):下疳、杨梅疮均可用鹅黄散干撒患处:煅石膏、轻粉、炒黄柏各等份为极细末,干搽烂处,即可结痂,再烂再搽,毒尽乃愈。

④结毒灵药方(《外科正宗》):水银30g,朱砂、雄黄、硫磺各3g共研细。入阳城罐内,泥固铁盏粱兜固紧封口,稍久,用水擦盏内,火毕,次日取出盏底灵药。用灵药1.5g,轻粉1.5g和匀碾细,水罐盛贮,纱封罐口,用时先用甘草汤洗净患处。将罐倒悬,纱眼内筛药撒患处,用后单油膏药盖之,一天一换自效。治杨梅结毒,腐烂作臭,或咽喉、唇、鼻腐坏日甚者并效。

17.3.3 (3)针灸疗法

主穴:大椎、肩井、曲池、阳陵泉、气海、八髎。

配穴:肩髃、内关、内庭、委中、绝骨、环跳、昆仑。

主穴与配穴轮流选用,隔日针刺1次,每次留针20~30min。适用于梅毒性关节性关节炎。

17.4 疗后观察

(1)治愈标准:梅毒患者经足量、规则治疗后还应定期观察,包括全身体检及RPR试验,以了解是否治愈或复发。治愈标准有临床治愈和血清治愈。

(2)疗后观察时间:早期梅毒疗后第1年每个月复查1次,以后每半年复查1次,连续2~3年。每次复查包括临床和血清(反应素)复查。如RPR由阴性转为阳性或滴度升高4倍(如由1∶2升高为1∶8)属于血清复发或有症状复发,均应加倍复治。晚期梅毒治疗后复查同早期梅毒,但应观察5年。妊娠梅毒治疗后,分娩前每月复查RPR试验,分娩后观察同其他梅毒,但所生婴儿要观察到RPR阴性为止。

18 颌面部梅毒的预防

梅毒是可以预防的:①加强对梅毒防治知识的宣传。②梅毒患者是梅毒的主要传染源,早期发现,早期彻底治疗,防止播散是消除传染源的根本办法。梅毒主要通过性关系直接接触传染,因此应有良好的性道德观,洁身自爱等。③保护第二代,目前尚无疫苗进行预防注射,故应加强婚前及产前检查(包括RPR试验),梅毒患者治愈后才能结婚或怀孕;妊娠后发现患梅毒者,应在妊娠早期积极治疗,防止传染胎儿。④严格血源控制,供血者一律作梅毒血清试验。

19 相关药品

青霉素、普鲁卡因、普鲁卡因青霉素、苄星青霉素、红霉素、四环素、泼尼松、多西环素、黄芩、大黄、人参、尿通、远志、硫磺

20 相关检查

浆细胞、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补体结合试验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