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辞典》:黑大豆皮
2.1 出处
《纲目》
2.2 拼音名
Hēi Dà Dòu Pí
2.3 黑大豆皮的别名
黑豆衣(《江苏植药志》)。
2.4 来源
为豆科植物大豆黑色的种皮。取黑大豆用清水浸泡,待其发芽后,搓下种皮,晒干。贮藏于干燥处。
2.5 生境分布
主产江西,江苏。
2.6 性状
干燥种皮,多卷成不规则的碎片,外表面棕黑色或黑色,常附有一层灰白色的物质。在较大的碎片中,可见到长环形的种脐。内表面暗灰色至暗棕色,光滑。以干燥、色黑、无杂质者为佳。
2.7 化学成份
黑大豆皮含矢车菊甙和飞燕草素-3-葡萄糖甙,又含果胶18%。又含乙酰丙酸和多种糖类。
2.8 性味
①《饮片新参》:"微甘,凉。"
②《药材学》:"性温,味甘。"
2.9 功能主治
①《纲目》:"生用疗痘疮目翳,捣烂敷小儿尿灰疮。"
②《随息居饮食谱》:"止盗汗。"
③《饮片新参》:"清脑,疏风热,治头痛。"
④《现代实用中药》:"为清凉性滋养强壮药,有解毒利尿作用。"
⑤《药材学》:"养血祛风,明目益精。治阴虚烦热,多汗盗汗,头晕,目昏,风痹。"
2.10 黑大豆皮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
2.11 备注
现今商品穞豆衣(亦称穞豆皮或料豆衣)药材,即为本品。穞豆原出《本草拾遗》,其原植物历代均有考证,但意见不一,尚无结论。
2.12 摘录
《*辞典》
用到中药黑大豆皮的方剂
- 养阴甘桔汤
汤组成:甘草、桔梗、生首乌、玉竹、丹皮、当归、黑大豆。主治:体虚肿腮者。各家论述:首乌、玉竹以养阴...
- 滋营养液膏
。功效:峻养肝肾。主治:中风。内风乍定,痰壅已开者。制备方法:天泉水熬浓汁,入黑驴皮胶,白蜜炼收。...
- 归掌地黄丸
取花用),木贼5钱5钱(去节),甘菊(去蒂),丹皮5钱,川芎5钱。制法:上为细末,羊肝2个,不落水...
- 黑白神丹
,须煅半周时,俟冷敲出,取鳗碱炭,研极细,煮枣去皮核为丸,此为黑神丹。或以箬扎口后,用重汤两昼夜,...
- 产后丸
),苏木(水煎汁),红花(黄酒煮汁炒)各三两,黑大豆四斤(水浸,取皮约五两,豆煮汁)。将苏木汁、红...
- 更多用到中药黑大豆皮的方剂
用到中药黑大豆皮的中成药
- 稚儿灵冲剂
草(蜜炙)15g牡蛎150g牡蛎(煅)150g陈皮45g远志(制)45g大枣300g制法:以上二十...
- 稚儿灵膏滋
草(蜜炙)15g牡蛎150g牡蛎(煅)150g陈皮45g远志(制)45g大枣300g制法:以上二十...
- 黑豆馏油软膏
不得接触眼及粘膜部,涂药部位应避免日光照射。2.皮肤有破溃、糜烂流水或化脓者不得使用;不宜长时间、...
- 更多用到中药黑大豆皮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黑大豆皮
- 《临证指南医案》:[卷七]便血
怒。必有污浊暴下。推理当如是观。柏子仁泽兰卷柏黑大豆皮茯苓大腹皮便血一症。古有肠风脏毒脉痔之分。其见...
- 《得配本草》:[卷五谷部]大豆黄卷
痹。配大黄、橘皮、青葱,治水肿喘急。以井华水浸黑大豆,候生芽五寸,阴干用。黑壳研末,调香油,敷皮疮...
- 《本草蒙筌》:[卷之三草部下]野狼毒
肉白皮黄。重实者良,(入水即沉。)浮虚者劣。使黑大豆,恶麦句姜。破积聚痰癖瘕症,去恶疮鼠疽痈。逐咳...
- 《炮炙大法》:[米谷部]大豆黄卷
烂绞汁或炒为末用黑大豆为芽生五寸长便干之名为黄卷一法壬癸日以井华水浸大豆候生芽取皮阴干用得前胡杏子...
- 《本草从新》:[卷十二谷部]大豆黄卷
黑大豆为牙。生五寸长。便干之。名为黄卷。用之熬过。服食所须。一法、壬癸日以井华水浸大豆。候生芽。取皮...
- 更多古籍中的黑大豆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