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合谷刺为古刺法名,五刺之一[1]。又称合刺[2][3]。《黄帝内经灵枢·官针》:“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肋痹,此脾之应也。”是指在患部肌肉进针,而针向左右斜刺形如鸡爪的针刺方法[4]。即针刺四肢分肉之间后,退回浅部,又分别向两旁斜刺[1]。古人谓“肉之大会为谷”,本法刺入肌肉,且左右合如鸡足,故名合谷刺[4]。又名鸡足刺[1]。《黄帝内经灵枢·卫气失常》:“重者鸡足取之。”指出这是一种扩大刺激面的方法[1]。脾主肌肉,故本法应脾而用于治疗与脾有关的肌肉痹证等疾患[4]。此外,历代也有人解释为三针或四针同用。
4 操作方法
于肌肉丰厚处进针,然后退至浅层,依次再向两旁斜刺,形如鸡爪分叉。
在患部肌肉针刺,斜刺进针后,退回浅部又分别向左右斜刺,形如鸡爪分叉。
针刺四肢分肉之间后,退回浅部,又分别向两旁斜刺[1]。本法刺入肌肉,且左右合如鸡足[1]。
在患部肌肉进针,而针向左右斜刺形如鸡爪[4]。
5 合谷刺的临床应用
合谷刺是一种加强刺激的方法,主要用于治疗与脾有关的肌肉痹症等疾患。本法刺于分肉之间,脾主肌肉,故能应合脾气,临床用于痹证。
脾主肌肉,故本法应脾而用于治疗与脾有关的肌肉痹证等疾患[4]。
6 参考资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70.
-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71.
-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78.
- ^ [4]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79.
古籍中的合谷刺
- 《黄帝内经素问遗篇》:[卷之一]刺法论(上)
明之所入曲池穴也在肘外辅屈肘两骨之间陷中手阳明之合刺可同身寸之一寸五分留七呼动气应手至而急出之火欲降...
- 《针灸逢源》:[卷一灵枢经文]灵枢官针篇
曰渊刺。一曰岂刺。(渊刺。岂刺。皆古名。)四曰合谷刺。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此...
- 《类经》:[十九卷针刺类]六、三刺浅深五刺五脏
者,言三四攒合,如鸡足也。邪在肉间,其气广大,非合刺不可。脾主肌肉,故取肌痹者,所以应脾。)五曰输刺...
- 《黄帝内经素问遗篇》:[卷之二]刺法论(中)
太阴之所入太阴陵泉穴也在内侧辅骨下陷者中足太阴之合刺可同身寸之五分留七呼动气至而急出之也寅申之岁天数...
- 《针灸素难要旨》:[卷二上《灵》、《素》]五、五刺应五脏
慎无出血,此肝之应也,或曰渊刺,一曰岂刺。四曰合谷刺,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
- 更多古籍中的合谷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