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法

目录

1 拼音

hé fǎ

2 英文参考

harmonizing method

3 概述

和法:1.八法之一;2.推拿手法名。

4 八法之一·和法

和法为八法之一,又称和解法[1],是指具有和解作用的治疗大法[2]。和法具有疏利气机、调和脏腑功能[2]。邪在半表半里之间,不能使用汗、下等法时,应用本法和解[2]。适用于邪在半表半里的少阳证、邪伏募原证,以及肝脾不和、肝胃不和、疟疾等证[2]

和法为五治法之一,多用于邪经或邪在半表半里的病证。主要有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舒肝和胃、分消上下、调和肠胃等。《伤寒明理论》:“伤寒邪在表者,必渍形以汗;邪气在里者,必荡涤以为利;其于不外不内,半表半里,即非发汗之所宜,又非吐下之所对,是当和解则可矣”。《医学心悟》:“有清而和者,有温而和者,有消而和者,有补而和者,有燥而和者,有润而和者,有兼表而和者,有兼攻而和者,和之义则一,而和之法变化无穷焉。”

5 推拿手法名·和法

和法为推拿手法名,即合法[3]

《保赤推拿法》:“和者,医以两手之指由儿两处经穴合于中间一处也。”

合法为推拿手法[4]。指用两手拇指指腹分别从两个穴位向中间合拢[4]。其起点和止点往往在穴位上[4]

合推法为小儿推拿方法名。又称合法或和法[5]。与分推法相对[5]。是指以双手拇指螺纹面或双掌着力,稍用力附着在患儿所需治疗的穴位或部位的两旁,用腕部或前臂发力,带同着力部分自两旁向中间做相对方向的直线或弧线推动的推拿方法[5]

5.1 合推法的适用部位

合推法适用于头面部、胸腹部、腕掌部[5]

5.2 合推法的操作

以双手拇指螺纹面或双掌着力,稍用力附着在患儿所需治疗的穴位或部位的两旁,用腕部或前臂发力,带同着力部分自两旁向中间做相对方向的直线或弧线推动[5]

5.2.1 动作要领

合推法的动作和要求与分推法基本相同,但推动方向相反,主要是做直线合推,不做弧线合推,动作幅度较小,不要使皮肤向中间起皱[5]

操作时主要依靠肘关节的屈伸活动带动指、掌着力部分做横向直线合推,依靠腕部和拇指掌指关节的内收、外展活动带动拇指着力部分做直线合推[5]

双手用力要均匀,动作要柔和而协调,节奏要轻快而平稳,动作幅度较小,不要使皮肤向中间起皱[5]

5.2.2 注意事项

1.不可推破皮肤,一般需要辅以介质[备注]小儿推拿,常使用一些介质,如滑石粉、薄荷汁、冬青膏等,可以起到润滑作用,还可防止擦破皮肤,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随蘸随推[6]

2.根据病情、部位和穴位的需要,注意掌握手法的方向、轻重、快慢,以求手法的补泻作用,达到预期的疗效[6]

3.推法是从摩法中演变而出,但比摩法、运法为重,而较指揉法为轻,所以旋推法与指摩法极为相似,操作时需准确掌握运用[6]

4.操作时手法不可呆滞[6]

5.3 关于推法

推法为推拿手法名[7]。出《黄帝内经灵枢》。指用指、掌或其他部位着力于人体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作前后、上下、左右的直线或弧线推进的手法[7]。有疏通经络,行气消瘀等功效[7]。后代在应用上有发展,常用的有平推法、直推法、旋推法、分推法、一指禅推法等[7]

在小儿推拿手法中,推法是以拇指或食、中两指的螺纹面着力,附着在患儿体表一定的穴位或部位上,做直线或环旋移动的推拿手法[8]。属单式手法[8]

小儿推拿手法通常是指给6周岁以内的小儿进行推拿治疗的手法,包括单式和复式手法两种[9]。小儿推拿手法既有与成人推拿手法相同之处,又有其独立于成人推拿手法之外的特殊操作方法[9]

详见推法条。

6 参考资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435.
  2.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050.
  4. ^ [4]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78.
  5. ^ [5] 刘明军,王金贵主编.小儿推拿学—2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17-18.
  6. ^ [6] 刘明军,王金贵主编.小儿推拿学—2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18.
  7. ^ [7]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57.
  8. ^ [8] 刘明军,王金贵主编.小儿推拿学——2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17.
  9. ^ [9] 刘明军,王金贵主编.小儿推拿学—2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16.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