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词条:核磁共振 (最后修订于2011/6/15 11:18:40)[共585字]
摘要:核磁共振指处于静磁场中的核自旋体系,当其拉莫尔进动频率与作用于该体系的射频场频率相等时,所发生的吸收电磁波的现象。带正电荷的原子核自转时具有磁性,它在磁场的赤道平面因受到力矩作用而发生偏转,其结果是核磁矩绕着磁场方向转动,这就是拉莫尔进动(或拉莫尔旋进)。由于核磁矩有与磁场取向倾于平行的规律,经过一定时间,自旋核不再受到力矩的作用,拉莫尔进动也就停止。如在垂直磁场的方向上加进一个与进动频率相同的射频场,核磁矩便会离开平衡位置,拉莫尔进动又重新开始。核“自转”的速度是不变的,只要磁场强度不变,拉莫尔频率自始至终也不会改变。某一种磁核的磁矩在磁场中可取顺磁场方向(属于低能态),也可取逆磁场方向(属于高能态)。如果在垂直于磁场的方向加进一个射频场,当射频场的频率与原子核的拉莫尔频率相等时,处于低能态的核子便吸收射频能,从低能态跃迁到高能态,此为“核磁共振”现象。当射频中断时,原子核就把吸收的能量释放出来,释放的强度是它们各自特征性的标志,即其正常(健康)状态的一种印记。根据这一原理研制的“核磁共振扫描”(简称NMR),是一种新型的断层显像技术,可用于许多物体结构的测定,如化合物结构高分子化合......
>>>查看全文
相关文献:
- 核磁共振检查都适用于哪些脊柱疾病呢?
首先,核磁共振检查能够对腰椎间盘突出症作出明确的定位定性诊断。这是由于核磁共振检查能够清晰地观察椎体、髓核和纤维环等结构。可以直接观察到纤维的完整性,这对于确定椎间盘突出的病理分型有重要价值,同时为进一步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其次,核磁共振检查可以直接观察脊髓、蛛网膜下腔,对于脊髓肿瘤有很好的显示效果,一般能够对肿瘤作出定性诊断。对于脊髓空洞症,核磁共振检查可以作出明确清晰的诊断,在这一点上明
- 心脏超声和核磁共振在先天性室间隔缺损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关键词】心脏超声核磁共振先天性室间隔缺损应用研究先天性室间隔缺损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它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病,病因来自生物、化学、物理及社会等诸多方面。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改善患儿生长发育,减少和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应用超声心动图、心脏磁共振等检查手段获取解剖畸形诊断是治疗的关键。笔者收集1998年7月~2007年4月先天性室间隔缺损儿童69例,对治疗前诊断方法进行总结,探讨心脏超声和心脏
- 美国专家发现装起搏器不影响核磁共振检查
2005年04月13日《健康报》核磁共振检查广泛用于疾病诊断。长期以来,人们担心此项检查中强大磁场会使起搏器等器械中的金属部件温度升高、拉伸或易位,造成其功能异常。因此,装有起搏器的老年心脏病患者一直被禁止进行核磁共振检查。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医学院的科研人员在最新一期出版的《循环》杂志上发表报告说,装有心脏起搏器、去纤颤器等植入型心脏器械的患者可安全进行核磁共振检查。这种检查不会对器械和患者造成
- 核磁共振诊断急性脑血管病较头颅CT有哪些优点?
(1)核磁共振主要靠氢原子核成像,对梗塞区水肿的改变较敏感,故可较早地显示梗塞灶。一般在发病后1~2小时,作核磁共振检查,就可显示信号较强的病变特征。而CT却往往需等24小时才能显影,过早检查常为阴性。 (2)核磁共振对腔隙性脑梗塞显示优于CT。CT只能进行横断面扫描,核磁共振不但能从横断面上,还能从矢状面、冠状面上显示病变,所以,对于在10毫米以下的腔隙性脑梗塞CT往往无能为力,而核磁共振对直
- 我国首台近室温超低场核磁共振谱仪研制成功
核磁共振是检查身体的“利器”,但植入心脏起搏器的患者“禁止入内”――这是因为核磁共振的高磁场可能导致心脏起搏器的损坏。但我国科学家日前研制成功的超低场核磁共振谱仪,很可能在不久的将来解除这项“禁令”。 这台仪器是由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超灵敏磁共振研究组研制成功的,是我国首台近室温(40摄氏度)的超低场核磁共振谱仪。这种仪器不但可用来研究物质分子在地磁场等自然条件下的结构信息与动力学,还能直
- 欧盟大型生命科学核磁共振科研基础设施成效显著
核磁共振(NMR)技术,是研究活性组织生化过程和生物内部微观结构的有效工具,有助于生命科学和生物医学在生物分子层面的深入研究。根据欧盟科研基础设施战略论坛(ESFRI)制定的路线图,欧盟第七研发框架计划(FP7)提供900万欧元资助,总研发投入1100万欧元,由欧盟15个成员国及联系国意大利(总协调)、德国、法国、英国、荷兰、丹麦、瑞典、西班牙、波兰、捷克、匈牙利、斯洛文尼亚、立陶宛、瑞士和以色列
- 什么叫核磁共振?
核磁共振(MRI)又叫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是继CT后医学影像学的又一重大进步。自80年代应用以来,它以极快的速度得到发展。其基本原理:是将人体置于特殊的磁场中,用无线电射频脉冲激发人体内氢原子核,引起氢原子核共振,并吸收能量。在停止射频脉冲后,氢原子核按特定频率发出射电信号,并将吸收的能量释放出来,被体外的接受器收录,经电子计算机处理获得图像,这就叫做核磁共振成像。作者:不明
- 核磁共振技术新方法HSQC0用于天然产物混合物和代谢混合物的研究
08月16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胡凯锋研究员应武汉物数所生物波谱及代谢组学研究中心唐惠儒研究员之邀来所访问,并为该所师生做了一场题为“核磁共振技术新方法HSQC0用于天然产物混合物和代谢混合物的研究”的学术报告。报告中,胡凯锋研究员指出一维1H核磁共振谱中峰的高度与被检测物质的浓度是成比例的,因而一维谱图成为定量分析混合物中各物质浓度的有效方式。然而,对于复杂的代谢混合物体系,一维1H核磁共
- 生物大分子多维核磁共振
技术大学出版社ISBN:7312010288尺寸:小16开印张:23.5印次:1纸张:胶版纸出版日期:1999-6-1页数:363字数:557000印刷时间:1999/06/01版次:1内容提要:核磁共振波谱学是研究分子结构及其相互作用的有力工具。本书介绍多维核磁共振波谱学基本原理及其在结构生物学中的应用。 全书分十三章。内容包括核磁共振基本理论、一维多脉冲实验、二维NMR基本原理、蛋白质结构测
- 美用核磁共振跟踪移植胰岛细胞
据新华社讯哈佛医学院的研究者日前已经开发出一种新治疗方案,用磁成像探测器标记产生胰岛素的胰岛细胞,并用核磁共振方法对移植到老鼠体内的胰岛细胞进行追踪。利用这种方法也许可以简单无害地追踪移植到人体内的胰岛细胞。对于胰岛素依赖型或Ⅰ型糖尿病患者而言,胰岛细胞移植是一种很有发展前景的疗法。资深研究者安娜·摩尔博士在去年12月份《自然医学》上发表的一项报告指出,目前只能通过监测血液中的葡萄糖水平来追踪被移
- 核磁共振有助预知早老性痴呆
美国最新研究显示,利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对脑部进行扫描,可以帮助医生预测轻度认知障碍患者今后是否会患阿尔茨海默氏症(早老性痴呆症)。 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医学院的研究人员6日在《放射学》杂志网络版上撰文说,对核磁共振脑部扫描结果进行分析,可以计算出轻度认知障碍患者在一年内患阿尔茨海默氏症的风险。 研究数据是在2005年至2010年间收集的,包括最初的核磁共振扫描结果及一年之后的复查情况。研究涉及
- 美国利用核磁共振跟踪鼠体内胰岛细胞
哈佛医学院的研究者已经开发出一种新治疗方案,用磁成像探测器标记产生胰岛素的胰岛细胞,并用核磁共振方法对移植到老鼠体内的胰岛细胞进行追踪。利用这种方法也许可以简单无害地追踪移植到人体内的胰岛细胞。对于胰岛素依赖型或1型糖尿病患者而言,胰岛细胞移植是一种很有发展前景的疗法。资深研究者安娜·摩尔博士在12月份《自然医学》上发表的一项报告指出,目前只能通过监测血液中的葡萄糖水平来追踪被移植胰岛细胞,但血糖
- 给细胞做核磁共振
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一位化学家,别出心裁地使用核磁共振分光镜来观察大肠杆菌。他的研究可能最终导致一种更快速更便捷的方法,来开发基于蛋白质的药物,它们是对付癌、糖尿病和肝炎等疾病的主要手段。你可能知道,药物制造和研究中所用的蛋白质,往往是在进行过基因改造的大肠杆菌内制造的,这是一种单细胞的细菌。而蛋白质一般汇集在科学家称为的包涵体内。“因为有相当多的蛋白质是集簇存在的,难以彼此分离,使最多达95%的
- 美国研究者利用核磁共振跟踪移植到老鼠体内的胰岛细胞
2006年01月06日新华社18哈佛医学院的研究者已经开发出一种新治疗方案,用磁成像探测器标记产生胰岛素的胰岛细胞,并用核磁共振方法对移植到老鼠体内的胰岛细胞进行追踪。利用这种方法也许可以简单无害地追踪移植到人体内的胰岛细胞。对于胰岛素依赖型或1型糖尿病患者而言,胰岛细胞移植是一种很有发展前景的疗法。资深研究者安娜•摩尔博士在12月份《自然医学》上发表的一项报告指出,目前只能通过监测血
- 武汉物数所在核磁共振用于重大疾病诊断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以核磁共振为手段的多项研究表明,胆碱(Choline)及其衍生物可以作为癌症诊断的生物标记物,并且已经在乳腺癌及前列腺癌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进展。然而在临床诊断中,胆碱及其衍生物含量的测定却非常困难,其原因是在核磁共振1H谱中,这些物质的的谱峰存在严重重叠,难以互相区分,甚至难以将它们与其它代谢物区分开。之前,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生物分子核磁共振研究组与美国CaseWesternReserve
- 二硫键替代后毒素多肽合成和核磁共振结构分析获进展
近日,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田长麟研究组和清华大学刘磊研究组合作开展了基于固相法的双氨基酸替换二硫键半胱氨酸的毒素多肽合成及应用核磁共振的结构分析研究,实现了含有多对二硫键的毒素多肽的稳定构象合成,并在核磁共振结构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长程二硫键对毒素多肽构象稳定的重要性。毒素多肽能有效抑制细菌、真菌或真核细胞的生长过程,特别是多种毒素多肽被发现能有效抑制或增强离子通道蛋白的选择性或门
- 核磁共振有助预测老年痴呆患病风险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医学院的最新研究显示,利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对脑部进行扫描,可以帮助医生预测轻度认知障碍患者今后是否会发生阿尔茨海默病,即老年痴呆。 研究人员在4月6日出版的《放射学》杂志网络版上介绍,研究数据是在2005年~2010年间收集的,包括最初的核磁共振扫描结果及一年之后的复查情况。研究涉及203名健康成人、317名轻度认知障碍患者和164名晚发性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研究对象平均年
- 观察化疗效果新方法:13C核磁共振影像学和光谱学技术
日NatMed.2007Oct28;[Epubaheadofprint]医学空间(MEDcyber.com)11月2日消息,英国剑桥大学肿瘤和生物研究人员《自然医学》杂志报道,利用超极化(13)C核磁共振影像学和光谱学观察化疗效果的新方法。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是利用核磁共振原理,依据所释放的能量在物质内部不同结构环境中不同的衰减,通过外加梯度磁
- 利用核磁共振进行脑研究在中国遭遇困境
童志愿者,进行多动综合症的研究。他们计划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探测健康儿童和患病儿童之间大脑活动的差异。为了征集测试者,大学生们在一所小学前发放传单。然而,他们最后只能空手而归:家长担心核磁共振扫描可能会伤害到自己的孩子。对此,臧玉峰表示,“脑功能性磁共振实验实在是太难进行了。”尽管在中国核磁共振已经作为一种诊断工具被广泛接受,但家长们仍不愿意自己的孩子暴露在强磁场中。这方面的忧虑并不是
- 王成波:用核磁共振“看”肺泡的科学家
且努力去争取,最终带给自己成就和荣誉。 获得青年科学家临床医学奖 有些人做了梦却为梦而惋惜,有些人却能把梦变成现实,创造一个惊人的奇迹。比如王成波…… 王成波首次开发出了长弥散时间超极化气体核磁共振弥散测量技术,证明了氦气的弥散与弥散时间紧密关联,首次证实了被动吸烟引起肺部深层组织病变,首次证明了哮喘疾病可以诱发类似的结构变化…… 他涉猎多个不同的核磁物理和临床医学领域,每一次总能够掌握领
- 新算法可大幅缩短患者做核磁共振的时间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自诞生之后就被誉为一种革命性的医学诊断工具,不但大幅提高了诊断精度,还极大地推动了医学、神经生理学的发展。但这种检查方式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耗时较长便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一点。如果要获得较高的精度,患者往往需要在仪器中等待长达40多分钟的时间,这不但降低了设备的利用率,也容易让人感到不适。据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网站报道,该校电子研究实验室日前开发出的一种新型算法就能解决这一问题,将这一漫长
- 核磁共振检查患者的心理护理
[摘要]目的通过实施核磁共振(MRI)检查前期对患者心理上的安抚来研究心理护理的重要性。方法自2005年6月~2006年5月,观察MRI检查患者168例。试验组98例,检查前实施心理护理。对照组70例只做常规的医疗护理。并于MRI检查前、检查后进行心理反应测试。结果检查前未实施心理护理前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试验组在经过心理护理后做MRI检查全过程中患者的焦虑、抑郁
- 科学家利用核磁共振仪提前获知人脑意念
据美国有关媒体3月6日报道,核磁共振成像仪此前一直被医院用于诊断脑部疾病,但德国的科学家近日却宣布,他们目前正在利用这种仪器进行另外一项实验。那就是利用核磁共振成像仪扫描大脑来提前获知人们的意念。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认知与脑科学研究所的这项试验始于2005年7月。截至目前,德国科学家共挑选了21位志愿者参加此项测试,测试结果的精确率高达71%,这比此前随机进行的抽样测试精确率高出大约20%。该试
- 核磁共振(MRI)的检查对颈椎病有哪些适应症?
(1)颈椎间盘突出:目前,MRI成像技术是对椎间盘病变进行检查的最有效的方法。因为MRI成像对组织密度的分辨率高。无需作其他的创伤性检查,即能分辨正常纤维环与髓核。并显示椎间盘突出的方向与程度,了解椎间盘有无变性。在这方面其优于CT。 (2)观察颈椎后纵韧带钙化症:MRI成像可以直接显示骨刺及后纵韧带钙化的脊髓压迫情况,且显示颈胸段移行部位的脊髓压迫更明显。 (3)排除脊髓肿瘤及脊椎肿瘤:首先
- 日研究人员发现核磁共振成像术有助于对老年痴呆症进行早期诊断
日本一个研究小组利用核磁共振成像术获得了患老年痴呆症白鼠脑内的蛋白质积聚情况。这一成果有助于对老年痴呆症进行早期诊断。 导致记忆障碍和判断力显著降低的老年痴呆症,病因是脑内存在一种淀粉状蛋白沉淀,这种蛋白沉淀能够杀死脑细胞。迄今为止,只有通过解剖死亡的患者,才能研究这种淀粉蛋白的积聚情况。 由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等机构组成的联合研究小组研制出一种含氟化合物,可以与这种淀粉蛋白结合,同时利用核磁共振
- 儿童核磁共振检查中的护理
【关键词】核磁共振;儿童;护理 随着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型医疗设备的普及和应用,医学模式的转变,放射科护理的分工逐渐明确。核磁共振(MRI)是一种安全又比较先进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因其具有鲜明的软组织对比、多参数、多方位成像的优势,以及无骨骼伪影干扰和血管流空效应等特性,特别是对人体没有损害,在小儿中枢系统疾病的诊断中已经成为重要的临床检查方法。现将MRI检查中病儿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
- 核磁共振能够帮助检查妊娠期阑尾炎
2006年04月11日慧聪网3根据一项最新研究发现,核磁共振(MRI)能够帮助排除妊娠妇女的急性阑尾炎,而超声波检查并不能够确诊。迄今为止,在一些情况下高到怀疑阑尾炎而超声波检查不能确定的时候,计算机断层扫描(CT)是临床医生唯一能够依赖的进一步检查的手段。但是这种检查方法使用电离放射线,由于对胎儿具有潜在的危险,在妊娠的时候一般不被使用。阑尾炎是指阑尾出现炎症而发生严重的感染。排除这种和其它需要
-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步入分子层面
美国和加拿大科学家分别采用新型核磁共振成像(MRI)技术观测到人体内的分子变化,从而大大提高了MRI扫描的速度和精度,可在未来用于更快地检测癌症等疾病。研究发表在最新一期《科学》杂志上。 两国科学家使用的MRI技术都通过操控分子的旋转来提高扫描的速度和精度,从而可以在分子层面快速地完成诸如分析药物药效或推断肿瘤生长速度等工作,以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 加拿大研究人员通过操纵仲氢(仲氢是航天飞机
- 核磁共振可能损害人工耳蜗植入
根据美国汉诺威大学和范德比尔特大学医学中心研究小组联合发表的一项最新的研究表明:人工耳蜗植入患者可能要远离某些核磁共振(MRI)设备,如3T磁共振成像机,因为它可能会损害人工耳蜗。研究人员发现,如果日常使用的3T磁共振成像机的角度超过80度,就会形成令人无法接受的退磁水平,造成人工耳蜗植入患者的植入物与语言处理器的损坏,进而造成设备永久性的损坏,并使患者产生不良磁场力。3T磁共振成像扫描仪是新一代
- 大脑血管“有思想”核磁共振遭质疑
在研究每件事物——从人们如何面对亲人的离去到我们为什么如此渴望某些食物——的神经学机制时,科学家越来越多地倾向于使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在大多数情况下,这项技术能测量大脑中的血氧水平,并通常假设大脑中血氧水平越高的区域,其神经细胞的活动也就越频繁。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一项新的研究对这种假设提出了质疑,进而在这一萌芽中的研究领域激起了一抹意想不到的波澜。 这一惊人发现始于一项有关两
- 核磁共振技术在诊断手部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变方面的价值
2006年06月29日Radiologe.2006,615核磁共振(MRI)是一项诊断周围关节炎性病变的敏感技术。虽然MRI可用于发现早期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变,但与常规X线检查相比,该技术复杂且费用较高,从而限制了其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德国柏林的研究人员近期发表了一篇综述,总结了MRI技术在发现手部类风湿病变方面的优缺点,滑膜炎、腱鞘炎、侵蚀性病变及脊髓水肿等不同类风湿性病变时的不同MRI表现,以及
- 正常腰椎的核磁共振影像是怎样的?
在核磁共振影像中,椎体松质骨为高信号区呈白影,周围的皮质骨为低信号区呈黑影。前后纵韧带亦为低信号区呈黑影。髓核与周围的低信号的纤维环相比,表现为较高信号呈白色(但较之椎体松质骨的高信号相对较弱)。以上相对关系在T1和T2加权图像上会有不同的表现。脊髓表现为中等信号强度,呈灰白色。脑脊液及硬膜囊均表现为低信号强度,呈黑色。 在矢状位像上,除了可以看到上述结构以外,还可以看到黄韧带及硬膜外脂肪。其中
- 核磁共振成像显示:偏头痛患者大脑皮层多有畸变
有关,可能与这些区域具有的慢性刺激特性有关。 先前的多数研究都是建立在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上,它可对大脑皮层的体积进行估计。而在最新的研究中,意大利研究人员采用了一种新的方法:基于表层的MRI(核磁共振)来测量大脑皮层的厚度。 研究人员对63名患有偏头痛的病人与18名正常人的大脑进行了检测,采用特殊的软件与统计分析方法,他们对大脑皮层的厚度与的表面域进行了估计,并结合病人的临床与放射性特征进行
-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法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法(NMR)是分析分子内各官能团如何连接的确切结构的强有力的工具。磁场中所处的不同能量状态(磁能级)。原子核由质子、中子组成,它们也具有自旋现象。描述核自旋运动特性的是核自旋量子数I。不同的的核在一个外加的高场强的静磁场(现代NMR仪器由充电的螺旋超导体产生)中将分裂成2I+1个核自旋能级(核磁能级),其能量间隔为ΔE。对于指定的核素再施加一频率为ν的属于射频区的无线电短波,其辐射
- 核磁共振揭示青春期大脑变化
2008年4月的爱思唯尔期刊《青春期健康杂志》(JournalofAdolescentHealth)刊登了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所的一项最新研究。研究中采用核磁共振成像对青春期脑部的的变化做了描述,同时研究了脑部的变化如何影响这个时期青少年认知,情感和行为。大脑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最高级部分,也是脑的主要部分。它分为左右两个半球,二者由神经纤维构成的胼胝体相连。被覆在大脑半球表面的灰质叫大脑皮层。研究人
- 核磁共振分析资料
核磁共振分析资料 点击下载作者:
- 核磁共振能够从陈旧梗死瘢痕中辨认新的心肌梗死
MRIDiscriminatesNewMyocardialInfarctionFromOldInfarctScar来自美国心脏病杂志11月21日出版的杂志上的一篇文章指出,核磁共振能够通过血管内和细胞外造影介质,来分辨急性心梗病灶和陈旧心梗病灶。标准的细胞外轧元素(Gd)-鳌合造影剂增强无法从陈旧性心梗中准确的识别新发心梗,但血管内Gd鳌合剂能够让急性心梗延迟增强,而忽略陈旧心梗灶。来自加州大学的
- 美国研究发现核磁共振可测出手机使大脑受热方式
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科学家最新研究表明,核磁共振(MRI)扫描可以直接测出手机使大脑受热的方式。他们的研究结果发表在了最新一期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世界卫生组织表示,不可能排除手机辐射的有害影响,该辐射被列为一种可能的人类致癌物。不确定的原因之一是,我们尚未得知辐射如何影响脑组织。大多数科学家都认为,手机发出的微波辐射会使人体组织受热,就像微波炉加热肉类一样,但对人类大脑内的温度没有精确的测
- 美科学家用核磁共振首度破解女性性高潮之谜
美国科学家首度用核磁共振成像(MRI)仪器破解女性性高潮之谜。据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报道说,科学家们扫描女性性高潮时的脑部变化照片发现,性高潮过程涉及逾30个不同脑区,而且在达到高潮的每一阶段,脑部活动都会增加,不但影响脑内的回馈线路,负责理想思考的脑区也会受影响,让痛楚感觉暂时纾减。美国新泽西州拉特格斯大学脑神经科研人员利用计算机扫描,首次拍摄女性在进入和达到性高潮时的脑部活动情况。研究中,8
- Science:日本借核磁共振“读梦”
日本研究人员5日说,他们已经找到一种借助核磁共振成像设备“解读梦境”的方法,向揭开这种大脑无意识活动奥秘的目标迈近一步。 日本京都ATR神经信息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在《科学》杂志发表这一研究成果,他们自称这项研究“首次实现解码梦境”。 研究人员首先利用核磁共振成像设备确定睡眠初期脑部的活跃区域,然后唤醒研究对象,询问他们梦中所见,再将答案与成像片比对,建立数据库。研究人员利用这一数据库即可预测实验
- 膝关节核磁共振扫描准确率高有望取代指纹识别
认的方式并不陌生,但研究人员近日称,人类的膝关节也可用来进行身份认证,并且准确率高达93%。据美国一行研究团队称,人类的膝盖也具有唯一性,可为机场临检以及其他的安全检验点提供简单的身份识别手段。在核磁共振成像(以下简称“MRI”)系统首次试验后,其准确率高达93%。来自美国密歇根州南菲尔德的劳伦斯理工大学(LawrenceTechnologicalUniversity)的计算机科学家利奥尔-沙米尔
- 英研究队利用核磁共振绘成健康老人脑部数字图谱
英国爱丁堡大学一个研究团队24日发布报告说,他们利用核磁共振成像扫描技术构建了健康老年人脑部的数字图谱,这将有助对阿尔茨海默氏症以及其他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据研究人员介绍,目前已有的大脑数字图谱一般来自健康的年轻人和中年人的脑部扫描,但这无法完全反映年纪增大后脑部的变化。为此,他们对130名年龄在60岁以上的健康老人进行核磁共振成像扫描,以获取相关的图像信息,从而构建大脑图谱。研究人员随后
- 美利用高能核磁共振判断肿瘤预后
一个是神经联系瘤。这些肿瘤都是良性的,但都引起了神经系统的异常和伤残性痛。在过去,如果外科医生可以在手术前对大肿瘤与坐骨神经的位置进行精确定位,这意味着他们可以预测更安全的手术。通过3-TESLA核磁共振成像,梅奥诊所外科治疗组成功对5例患者进行术前肿瘤定位,在三例患者中,成功的预测肿瘤与坐骨神经干的距离,肿瘤成功摘除。这三位患者手术获得成功,且在术后一年未发生复发,在另外两个患者中,通过检查发现
- 日研究人员发现核磁共振成像术有助于对老年痴呆症进行早期诊断
日本一个研究小组利用核磁共振成像术获得了患老年痴呆症白鼠脑内的蛋白质积聚情况。这一成果有助于对老年痴呆症进行早期诊断。 导致记忆障碍和判断力显著降低的老年痴呆症,病因是脑内存在一种淀粉状蛋白沉淀,这种蛋白沉淀能够杀死脑细胞。迄今为止,只有通过解剖死亡的患者,才能研究这种淀粉蛋白的积聚情况。 由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等机构组成的联合研究小组研制出一种含氟化合物,可以与这种淀粉蛋白结合,同时利用核磁共振
- 美专家使用核磁共振-近红外光学技术诊断乳腺癌
通过联合使用两种技术,核磁共振(MRI)和近红外光学,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更加有效的诊断乳腺癌的新方法。这种新技术使用MRI生成乳腺影像,提供其结构方面的信息,包括形状和构成。这种近红外光学技术提供了组织如何发挥功能方面的数据,例如某个区域是否包含大量血液,是否象早期肿瘤一种快速消耗氧气。美国Dartmouth学院医学院(Hanover,NH,USA)的研究人员,希望了解这种双重程序是否能够在活检之
- 美国研究称核磁共振检查延误乳腺癌治疗时机
新华社今日上午专电美国研究人员6日说,女性乳腺癌患者接受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往往会延误治疗达数周之久,对比只接受乳房X光检查者,接受MRI检查的患者最终切除乳房风险更大。 宾夕法尼亚州费城的福克斯·蔡斯癌症中心研究人员理查德·布莱谢尔在向美国临床肿瘤学会乳腺癌研讨会提交的一份报告中写道:“MRI可能不如我们想象中那么好。” 布莱谢尔的研究结果表明,接受MRI检查者比其他患者开始接受治疗时
- NatMed:核磁共振技术有望用于疟疾快速诊断
导读:《NatureMedicine》上的一项研究称,一种叫做核磁共振弛豫(magneticresonancerelaxometry,MRR)的技术可以通过检测血液中恶性疟原虫生长过程中产生的疟色素诊断出疟疾感染。该技术只需10微升的血,可在短短几分钟内提供诊断结果,成本不到10美分。近日,发表在《NatureMedicine》杂志上的一项研究称,一台放在桌上的小设备可以通过检测血液中恶性疟原虫生
- 德核磁共振成像证实男女心脏病表现和心脏结构有差异
塞导致的女性死亡率比男性要高一倍。医学界一直猜测女性的心肌构造可能与男性有细微差别,但之前采用的超声波仪器无法看清心脏的内壁构造。德国弗莱堡大学附属医院的心脏病专家达尼拉·弗尔所在的研究小组利用核磁共振成像仪,首次清楚地观察到了左心室完整的心肌运动图,发现女性尤其是老年女性的心肌运动频率明显比男性要低,女性心血管比男性也缺乏弹性,因此大量血液在心脏流动时更容易造成心脏负担。作者:顾钢
- 全身核磁共振探测骨转移癌效果更好
2005年06月07日(康易网)8在《美国伦琴射线学会》第105次年会上,西班牙科学家公布了一项新研究结果:全身核磁共振(wb-mri)在探测转移癌患者的骨损伤方面效骨闪烁显像有效,并且,应用自动转移台可在18分钟内完成操作。主要研究人员西班牙catalonia的joanc.vilanova博士说,如今mri的硬件和软件功能让其应用于全身检查,并且,这种新技术能和骨闪烁显像术一样用于探测癌症患者的
- 核磁共振的原理
NMR(核磁共振)nuclearmagneticresonance。Aphenomenoninwhichtransitionsinthemagneticenergystatesofthenucleiofatomsareinducedwhentheatomsareplacedinastaticmagneticfieldandsubjectedtoanoscillatorymagneticfield,
- 什么是核磁共振?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即MRI)是近十几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它无须借助X射线,对人体免除了辐射危害。其成像清晰度极高,在不向椎管内注射造影剂的情况下,就可以达到近乎于脊髓造影的分辨程度。较之CT扫描和脊髓造影,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对于软组织的显影能力要更胜一筹,它可以直接观察脊髓和髓核组织、纤维环。作为脊柱影像学检查的一种方法,其最大不足是价格昂贵,通常拍摄一次腰椎MRI的费用要高达一千余元人民币,
- >>点此搜索更多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