颔厌

目录

1 拼音

hán yàn

2 英文参考

Hànyàn GB4[中国针灸学词典]

hányàn[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G4[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GB4[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颔厌
汉语拼音Hanyan
罗马拼音Hanyen
美国英译名Jaw Hated
各国代号中国GB4
日本4
法国莫兰特氏VB4
富耶氏
德国G4
英国G4
美国GB4

颔厌为经穴名[1](hányàn[2]GB4)。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少阳胆经[2]。颔厌是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的交会穴[2][3]。颔即下颔,厌指顺从,此穴在颞颥部,随咀嚼顺从下颌运动,故名颔厌[3]。颔厌穴主治颞,耳,目等疾患:如偏正头痛,耳鸣耳聋,目眩,齿痛,身热,善嚏,瘈疭(瘛疭),惊痫,癫痫,手腕痛,偏头痛,耳鸣,眩晕,口㖞,口眼㖞斜,,现代又多用颔厌穴治疗血管性头痛,神经性耳聋,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结膜炎,牙痛等。

4 出处

《针灸甲乙经》:颔厌,在曲周、颞颥上廉,手少阳足阳明之会。

5 穴名解

颔即下颔,厌指顺从,此穴在颞颥部,随咀嚼顺从下颌运动,故名颔厌[3]

颔,《方言》:“颔、颐、颌也,南楚谓之颔,秦晋谓之颌,颐其通语也。”《释名·释形体》:“颔,含也,口含物之车也。”《说文》:“颔,面黄也。”故一股通指下颔部。白居易《东南行》:“相逢应不识,满颔白髭须。”按《黄帝内经灵枢·经筋》载:“手少阳之筋……其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属目外呲,上乘颔,结于角。”厌,有垂帖之义,《礼记·曲礼》:“厌冠不入公门。”止与极也。《国语·晋语》:“民志不厌。”无厌,即无止境之意。餍又与厌通,饱食也。《孟子·公孙丑》:“我学不餍。”人在吞咽食物时,穴正当筋脉收引牵动所止之处,亦与颔厌之义有关。此穴在颞颌部,当头维穴与悬颅穴之间,适在厌冠帖于颞颔之处,故穴名颔厌。[4]

6 特异性

颔厌是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的交会穴[4][4]

7 所属部位

侧头[5]

8 颔厌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颔厌穴在头部鬓发上,当头维与曲鬓弧形连线的上四分之一与下四分之三交点处[5]

颔厌穴位于头部,从头维至曲鬓的弧形连线(其弧度与鬓发弧度相应)的上1/4与下3/4的交点处。正坐或侧伏取穴[5]

颔厌穴位于鬓发中,当头维穴与曲鬓穴间沿鬓发弧形连线的上1/2中点处[5]

颔厌穴在足少阳胆经的位置

颔厌穴在侧头的位置

颔厌穴在侧头的位置

颔厌穴在侧头的位置(肌肉)

颔厌穴在侧头的位置(骨骼、神经、血管)

9 颔厌穴的取法

颔厌穴位于头部,从头维至曲鬓的弧形连线(其弧度与鬓发弧度相应)的上1/4与下3/4的交点处。正坐或侧伏取穴[5]

正坐仰靠或侧伏,在鬓发中,当头维与曲鬓连线的上1/4与下3/4的交点处取穴。

正坐侧伏或侧卧位,从头维沿鬓角至曲鬓作一弧线,于弧线之中点定悬颅,在头维与悬颅之间定颔厌[6]

快速取穴:先找到头维(在头部,额角发际直上半横指,头正中线旁开6横指即是头维穴)和曲鬓(在耳前鬓角发际后缘作垂直线,与耳尖水平线相交处即是曲鬓穴),两穴连线的上1/4处即是颔厌穴[7]

10 颔厌穴穴位解剖

颔厌穴下皮肤、皮下组织、耳上肌、颞筋膜、颞肌。皮肤布有耳颞神经,颞浅动、静脉顶支,颞肌受下颌神经的前干肌支支配。

10.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耳上肌→颞筋膜→颞肌[7]

皮肤→皮下组织→颞肌[8]

10.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上颔神经颧颞支和颞浅动脉分布;深层有面神经颞支和下颌神经肌支分布[8]

布有耳颞神经颞支和颞浅动、静脉顶支[8]

11 颔厌穴的功效与作用

颔厌穴有疏经通络的作用[8]

颔厌穴具有清热散风,通络止痛的功效。

颔厌穴系胆经、三焦经和胃经之会穴,有疏风止痛之功,主治颈痛、头痛、不能转动点头[8]

12 颔厌穴主治病证

颔厌穴主治颞,耳,目等疾患:如偏正头痛,耳鸣耳聋,目眩,齿痛,身热,善嚏,瘈疭(瘛疭),惊痫,癫痫,手腕痛,偏头痛,耳鸣,眩晕,口㖞,口眼㖞斜,,现代又多用颔厌穴治疗血管性头痛,神经性耳聋,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结膜炎,牙痛等。

颔厌穴主治颞、耳、目等疾患:如偏正头痛、耳鸣耳聋、目眩、齿痛、身热、善嚏、惊痫、手腕痛等[8]

颔厌穴主治偏头痛、目眩、耳鸣、齿痛、癫痫[8]

颔厌穴主治偏头痛,眩晕,齿痛,耳鸣,口㖞;癫痫,瘛疭[8]

现代又多用颔厌穴治疗血管性头痛、神经性耳聋等[8]

颔厌穴主治偏头痛,眩晕,耳鸣,齿痛,口眼㖞斜,瘈疭惊痫等[8]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偏头痛,三叉神经痛,眩晕,癫痫,面神经麻痹;

2.五官科系统疾病:耳鸣,结膜炎,牙痛,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一般沿皮刺0.3~0.5寸[8][8]

平刺0.3~0.5寸[8]

向后平刺0.5~0.8寸[8]

13.2 灸法

可灸[8][8][8]

艾条灸5~10分钟[8]

艾条灸5~10分钟。

14 颔厌穴的配伍

颔厌配太阳、风池、列缺、外关,治偏头痛[8]

颔厌配腰奇、水沟、百会、大椎、后溪,治癫痫[8]

颔厌配丝竹空、光明、支沟、曲池、太冲,治目眩[8]

颔厌配太阳、列缺、风池,有清热散风止痛的作用,主治偏头痛。

颔厌配丝竹空、支沟、光明,有清头目泄火的作用,主治目眩。

颔厌配百会、大椎、腰奇,有镇静安神抗痫的作用,主治癫痫。

15 特效按摩

用中指指腹垂直揉按颔厌穴,以有胀痛的感觉为宜,每天早晚各揉按1次,每次1~3分钟,可治五官科疾病[8]

16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善嚏,头痛身热,颔厌主之。目眩无所见,偏头痛,引外眦而急,颔厌主之。

《针灸甲乙经》:手少阳、足阳明之会。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头风眩,目无所见,偏头痛引目外眦急,耳鸣多嚏,颈项痛。

《针灸聚英》:偏头痛,头风目眩,惊痫。

《针灸大成》:主偏头痛,头风目眩,惊痫,手卷手腕痛,耳鸣,目无见,目外眦急,好嚏,颈痛,历节风,汗出。

《类经图翼》:齿痛,瘛疭,口噤不能嚼物,头风,偏头颈项俱痛。

17 颔厌穴研究进展

治疗少阳头痛:选用3寸毫针,常规消毒后,自患侧颔厌穴进针(两侧痛时,双侧进针),将针快速刺入帽状腱膜层下,缓慢下插至曲鬓穴。进针2寸左右,进针过程中不提插捻转。针体到位后,快速单方向捻转3~4周,造成人为的滞针,使患者整个颞部头皮产生痛胀、沉麻感。留针30 min后,反方向捻针1~2周,即可出针。每日1次,6次为一疗程。治疗107例患者,全部治愈,其中1个疗程内治愈的有89例,2~3个疗程治愈的有18例。[9]

18 参考资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12.
  2.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844.
  4. ^ [4]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5. ^ [5]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17.
  6. ^ [6]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99-300.
  7. ^ [7] 查炜.经络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8. ^ [8]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09.
  9. ^ [9]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99-300.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