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寒泻为病证名[1]。见《证治要诀》卷八。即寒泄[1]。多因寒气内袭,脾阳虚衰所致[1]。《时病论》卷三:“盖寒泻致病之原,良由感受乎寒,寒气内袭于脾,脾胃受寒则阳虚,虚则不司运用,清阳之气,不主上升,反下陷而为便泻。故所下澄沏清冷,俨如鸭粪,腹中绵痛,小便清白,脉来缓怠近迟。”《张氏医通·大小府门》:“寒泻,腹胀泄注,食即呕吐,理中汤加肉桂、诃子、升麻。”
4 寒泻的辨证论治
4.1 外感寒邪泻
外感寒邪泻为病证名[3]。指感受寒邪所致的泄泻[3]。见《症因脉治》卷四。为寒泄的一种。
4.1.1 外感寒邪泻的辨证论治
如寒邪直中三阴经者,症见恶寒身痛,不发热,口不渴,小便清白,腹中疼痛,泄下水谷,脉多沉迟,宜用理中汤、真武汤等方;若肠胃有热而寒邪外束,则泻而恶寒、发热、身痛、口渴、脉多浮,宜用羌活汤、葛根黄芩黄连汤等方[3]。
4.2 积寒泄泻
4.2.1 积寒泄泻的病因病机
4.2.2 积寒泄泻的症状
《症因脉治》卷四:“积寒泄泻之症,腹中绵绵作痛,小便不赤,口唇不干,泻下清白鸭溏之色。”脉多沉细而迟,或沉而结[4]。
4.2.3 积寒泄泻的治疗
治宜温中散寒[4]。寒积内滞者,用豆蔻丸;肠胃虚冷者,用理中汤、补中汤[4]。
5 关于泄泻
泄泻(diarrhea[5][6])为病名[7]。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一。简称泄(《黄帝内经》)或泻[7],又称下利(汉唐时期)[8]。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而言[8]。前贤以大便溏薄而势缓者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者为泻[8]。泄泻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为多见[8]。
针灸对泄泻的疗效一般来说,急性易治,慢性较难,但都有较好的疗效[9]。若泄泻频繁有严重脱水现象或由恶性病变所引起的腹泻,则当采取综合疗法[9]。
现代医学所称的急性肠炎、慢性肠炎、肠结核、肠功能紊乱、结肠过敏等消化系统病变所引起的腹泻,多属泄泻范畴[10]。
详见泄泻条。
6 参考资料
-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96.
-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95.
-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20.
- ^ [4]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32.
- ^ [5]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 ^ [6]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 [7]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115.
- ^ [8]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51-155.
- ^ [9] 石学敏主编. 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64-67.
- ^ [10]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460.
治疗寒泻的穴位
- 肠屈
秘,疝痛,细菌性痢疾,腹膜炎,肠神经痛,肠梗阻,泄泻,痢疾,疝气,蛔虫症,支气管炎,阳萎,脚气等。别...
- 腹屈
秘,疝痛,细菌性痢疾,腹膜炎,肠神经痛,肠梗阻,泄泻,痢疾,疝气,蛔虫症,支气管炎,阳萎,脚气等。别...
- 阳窟
秘,疝痛,细菌性痢疾,腹膜炎,肠神经痛,肠梗阻,泄泻,痢疾,疝气,蛔虫症,支气管炎,阳萎,脚气等。别...
- 腹结
秘,疝痛,细菌性痢疾,腹膜炎,肠神经痛,肠梗阻,泄泻,痢疾,疝气,蛔虫症,支气管炎,阳萎,脚气等。别...
- 临窟
秘,疝痛,细菌性痢疾,腹膜炎,肠神经痛,肠梗阻,泄泻,痢疾,疝气,蛔虫症,支气管炎,阳萎,脚气等。别...
- 更多治疗寒泻的穴位
治疗寒泻的方剂
- 柴胡二桂枝一汤
为主方,况加之寒热往来乎?六脉俱弦,故谓脉双弦者寒也,指中焦虚寒而言,岂补水之生熟地所可用哉!现在...
- 通治三消丸
,阴干,再为末,又用汁浸和,加至7次,仍用汁为丸。各家论述:黄连苦入心,寒泻火;冬瓜甘益脾,寒泄热。...
- 柴苓饮
湿发黄,发热身痛,脉紧,表里俱病,小便不利,中寒泄泻。用法用量:用水220毫升煎服。如寒邪胜者,加生...
- 补真断下丸
细末,稀醋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虚寒泄泻,注下不禁。用法用量:每服50丸,空心米饮送下。...
- 建脾理中汤
蔻(煨,去油)、诃子(煨,去核)。功能主治:脏寒泄泻,饮食入胃,完谷不化,服香砂六君子汤不应者。用法...
- 更多治疗寒泻的方剂
治疗寒泻的中成药
- 咳喘宁合剂
性中药。2.高血压及心脏病患者禁服。3.脾胃虚寒泄泻者慎用。4.对咳喘宁合剂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
- 麻杏止咳糖浆
咳嗽者慎用。3.高血压、心脏病患者慎服;脾胃虚寒泄泻者慎服。4.有支气管扩张、肺脓疡、肺心病、肺结核...
- 咳欣康片
去医院就诊。4.高血压、心脏病患者慎服;脾胃虚寒泄泻者慎服。5.本品不宜长期服用,服药3天症状无缓解...
- 复方大青叶颗粒
体温超过38.5℃的患者,请上医院就诊;脾胃虚寒泄泻者慎服。5.高血压、心脏病、肝病、肾病等慢性病严...
- 咳喘宁
.不宜在服药期间同时服用滋补性中药。3.脾胃虚寒泄泻者慎服。4.有支气管扩张、肺脓疡、肺心病、肺结核...
- 更多治疗寒泻的中成药
寒泻相关药物
- 儿泻康贴膜
泻。适用于小儿非感染性腹泻,中医辩证属风寒泄泻者。症见泄泻、腹痛、肠鸣。【规格】每张重0.23克【用...
- 金莲清热颗粒
。2.不宜在服药期间同时服用滋补性中药。3.虚寒泄泻者不宜用。4.发高烧体温超过38.5℃的患者,请...
- 金莲清热颗粒
。2.不宜在服药期间同时服用滋补性中药。3.虚寒泄泻者不宜用。4.发高烧体温超过38.5℃的患者,请...
- 益气养阴口服液
、生冷、油腻食物。2.感冒发热病人不宜服用;虚寒泄泻者慎服。3.高血压、心脏病、肝病、肾病等慢性病患...
- 代温灸膏
背、四肢关节冷痛;及风寒内停引起的脘腹冷痛,虚寒泄泻;慢性虚寒性胃肠炎,慢性风湿性关节炎见上述证候者...
- 更多寒泻相关药物
古籍中的寒泻
- 《症因脉治》:[卷四泄泻论]外感泄泻
】恶寒身痛,不发热,口不渴,小便清白,腹中疼痛,泄泻水谷,此寒邪直中三阴经之寒泻症也。若恶寒身痛,身...
- 《杂病广要》:[脏腑类]泄泻
,烦渴面垢,脉洪数或虚,肛门热痛,粪出如汤,或兼呕吐,心腹绞痛者,即藿乱之候也。(《金匮翼》)湿泻(...
- 《证治准绳·杂病》:[第六册大小腑门]泄泻
若不达升降浮沉之理,而一概施治,其愈者幸也。湿兼寒泻,《内经》曰∶湿胜则濡泄。《甲乙经》云∶寒气客于...
- 《症因脉治》:[卷四泄泻论]内伤泄泻
作痛,小便不赤,口唇不干,泻下清白鸭溏之色,此积寒泄【积寒泄泻之因】或食冷物以伤肠胃,则下流大肠;或...
- 《十剂表》:十剂表下
瘕轻寒凉心肺治热狂烦闷头风散热毒风利水竹茹止胃热呕吐等病清阳气治女劳复蝉蜕治宣通落地锦辛苦平通流血脉...
- 更多古籍中的寒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