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坦病毒

目录

1 拼音

hàn tǎn bìng dú

2 英文参考

Hantaan virus

HTNV

3 中文名称

汉坦病毒

4 英文名称

Hantaan virus;HTNV

5 分类类型

6 分类

布尼亚病毒科>汉坦病毒属 >汉坦病毒

7 汉坦病毒的发现

上世纪30年代,在侵略我国东北地区的日本军队中发生了一种以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为临床表现的疾病,该病的临床过程凶险,病死率高达30%,被命名为流行性出血热。1951年在韩国的联合国军中发生了流行性出血热的爆发,称为朝鲜出血热。1978年,韩国学者从老鼠体内分离出引起这种疾病的病毒,根据分离病毒的地点,将其命名为汉坦病毒(Hantaan virus, HTNV)。后来又发现许多其他型别的类似病毒,如汉城病毒、普马拉病毒、纽约病毒等,将它们归于汉坦病毒属。

8 汉坦病毒特征

汉坦病毒是布尼亚病毒科汉坦病毒属的成员,具有四个型,分别为阿穆尔河病毒、大别山病毒、汉坦病毒76-118型和汉坦病毒HV114型。该病毒与汉坦病毒属的大多数成员(如普马拉病毒、汉城病毒等)一样,可引起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汉坦病毒可能在其自然宿主老鼠身上已存在数千年,但人们常误认为它们是罕见的病毒。

汉坦病毒颗粒呈圆形或椭圆形,与布尼亚病毒科的其它成员相比,汉坦病毒的形态具有多形性。病毒颗粒直径在75 – 210nm之间,平均为122nm。病毒颗粒由双层脂质包膜,包膜表面有病毒糖蛋白突起。包膜内含有病毒核蛋白、RNA聚合酶和由病毒核酸组成的核衣壳。汉坦病毒感染的细胞内可看到形态不一的包涵体,包涵体形状有丝状、颗粒状、颗粒丝状、小泡状等。

汉坦病毒为分节段负链RNA病毒,基因组由大、中、小三个RNA节段组成,分别编码依赖RNA的RNA聚合酶、包膜糖蛋白G1、G2和核壳体蛋白。汉坦病毒基因组RNA的5’端和3’端的15-30个碱基互补,这些互补序列可保持RNA的稳定性,并可能在转录或复制过程中被RNA聚合酶识别,启动合成新的RNA。11个碱基的最末端序列“TAGTAGTAGAC”为所有汉坦病毒所共有,是汉坦病毒的重要基因特征之一,是区分汉坦病毒和其它布尼亚病毒的重要依据。汉坦病毒的复制和转录在细胞浆内进行。在病毒感染细胞内,病毒的RNA聚合酶将病毒基因组的负链RNA转录成正链RNA(cDNA),cDNA经过修饰成为mRNA,RNA多聚酶以cDNA为模板复制负链RNA(vRNA),用于子代病毒的装配,从而完成汉坦病毒的生命周期。

汉坦病毒的进化和宿主密切相关,通过长期的进化,汉坦病毒成员都具有较严格的宿主限制性,就是特定病毒具有特定的宿主。引起人类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汉坦病毒属成员有:汉坦病毒(Hantaan virus,姬鼠型)、汉城病毒(Seoul virus,家鼠型)、普马拉病毒(Puumala virus,棕背鼠平型)和杜布罗瓦病毒(Dobrava virus,黄喉姬鼠型等。辛努柏病毒和安第斯病毒病毒是从美洲分离的汉坦病毒属成员,它们引起肺综合征。 汉坦病毒感染的临床表现:

9 汉坦病毒感染的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为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感染起病急,患者发冷、发热(38℃以上);全身酸痛、乏力、呈衰竭状;头痛、眼眶痛、腰痛(三痛);面、颈、上胸部充血潮红(三红),呈酒醉貌;眼睑浮肿,结膜充血、水肿、有点状或片状出血;上腭黏膜呈网状充血、点状出血;腋下皮肤有线状或簇状排列的出血点。典型病例有发热期、低血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5个时期。严重患者出现大出血和肾衰竭。

10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分布

肾综合征出血热病例分布全世界30多个国家,疫源地分布五大洲70多个国家,已成为世界公共卫生问题。中国是肾综合征出血热的高发国家,疫区发病率在3.5/10万左右,偶有爆发流行,流行期间病死率高达30%。该病在中国分布范围广,疫区类型复杂,是中国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汉坦病毒引起的出血热综合征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首次在欧洲出现,1931年在侵华日军中出现,在中国曾命名为“孙吴热”、“黑河热”、“虎林热”及“二道河热”等。1955年秋冬季,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及陕西秦岭北坡发生爆发。以后安徽、河南、山西沿黄河流域也发现该病,20世纪80年代全国出现大流行,1986年的发病率达11.08/10万。

汉坦病毒在五大洲78个国家都有分布,但主要自然疫源分布于亚欧大陆的20多个国家,包括中国、朝鲜、前苏联、日本、土耳其、芬兰、瑞典、挪威、丹麦、波兰、捷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希腊、前南斯拉夫、瑞士、比利时、法国等,其中以中国、朝鲜和前苏联发病人数居多。该病已在32个国家发生疫情,疫区分布与病毒分布地区基本相同。

11 宿主范围和传播途径

汉坦病毒引发的肾出血热综合征是多宿主的自然疫源性动物源性疾病。病毒的不同血清型有其相对固定的宿主鼠。世界上已发现173种(包括亚种、变种)陆栖脊椎动物(Vertebrate)自然感染HV,包括151种哺乳动物和18种鸟类,哺乳动物中啮齿目(Rodentia)106种,兔形目(Lagmorpha)5种,食虫目(Insectivora)21种,食肉目(Carnivora)9种,偶蹄目(Artiodactyla)6种,灵长目(Primates)1种,翼手目(Chiroptera)3种。汉坦病毒的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是鼠科(Muridae)姬鼠属(Apodemus)的黑线姬鼠(A. agrarius)、黄喉姬鼠(A. flavicollis)。

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有动物源性传播、媒介传播和垂直传播三种途径。动物源性传播主要是经鼠传播。带病毒动物的排泄物或分泌物及其所形成的气溶胶常漂浮在空气中,病毒可通过呼吸道传播给人,动物源性传播的另一条途径是经破损皮肤伤口传播;病毒污染食物经消化道传播也是病毒传播途径之一。螨媒传播主要通过革螨和恙螨传播。垂直传播是患病孕妇将病毒传播给婴儿。

12 病毒性肾出血热综合征的预防与治疗

病毒性肾出血热综合征的预防以灭鼠和疫苗接种为主,治疗要针对发热、大出血、低血压等不同病症对症进行治疗。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