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2 概述
含腮疮为病证名。出清·邹五峰《外科真诠》。
3 痄腮的别称·含腮疮
含腮疮即痄腮。痄腮(mumps[1])是指因感染痄腮时邪,以发热、耳下腮部漫肿疼痛为主要表现的儿科时行病[1]。即流行性腮腺炎[2]。俗称蛤蟆瘟[2]。又名含腮疮。是由风温疫毒所引起,以发热、耳下腮部肿痛为主症的一种急性传染病[3]。
含腮疮全年均可发病,多见于冬春季节[3],好发于5~9岁儿童[3],成人发病,症状往往较儿童为重。含腮疮散发为主,亦可流行[3]。绝大多数可获终生免疫,也有少数反复发作。相当于现代医学流行性腮腺炎。系由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病[4]。主要通过飞沫传染。其特征为腮腺或其他涎腺的急性非化脓性炎症[4]。病后能获得巩固的免疫力[4]。
针灸对流行性腮腺炎有较好的疗效[3]。如有严重合并症,应配合其他疗法。
注意:流行性腮腺炎属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故在治疗期间应注意隔离,一般至腮腺肿大完全消失为止[3]。严重并发症者应作相应综合处理[2]。
3.1 含腮疮的病因病机
感受风热疫毒、痰火壅阻少阳所致[2]。现代医学认为是由病毒经呼吸道侵入而引起的腮腺的急性非化脓性炎症[2]。
痄腮因外感风温邪毒,从口鼻而入,挟痰化火,遏阻少阳、阳明经脉,郁而不散,失于疏泄,结于腮部所致。少阳与厥阴为表里,足厥阴之脉循少腹络阴器,若受邪较重则常并发少腹痛、睾丸肿胀。若温毒炽盛,热极生风,内窜心肝,则出现高热、昏迷、痉厥等变症。
痄腮的病因为外感风温邪毒,从口鼻而入,壅阻少阳经脉,郁而不散,结于腮部[3]。
少阳之脉,从缺盆,上项,系耳后。邪入少阳,经脉壅滞,气血流行受阻,故耳下腮颊漫肿而有痛感[3]。少阳与厥阴互为表里,病则相互传变[3]。
足厥阴之脉过阴器,抵少腹,若受邪较重,较大儿童可并发少腹痛、睾丸肿痛[3]。
若温毒炽盛,热极生风,内窜心肝,扰乱神明,则可出现高热昏迷、痉厥等病变[3]。
3.2 含腮疮的症状
以耳下腮部肿胀疼痛为主要特征的急性传染性疾病[2]。
临床多发于小儿,成人也有感染[2]。症状轻者,一侧或先后两侧耳下肿胀疼痛,或伴发热恶寒,数日后渐消退[2]。重者则腮部焮热红肿、咀嚼困难、发热恶寒,甚或出现高热头痛、呕吐(脑膜炎),或睾丸肿痛(睾丸炎)等并发症[2]。
起病大多较急,初起病人有发热、怕冷、头痛、咽痛、恶心、呕吐、全身不适、食欲减退等症状[5]。腮腺部肿痛增大,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肿大,边缘不清,外表皮肤不红,触之有压痛及弹性感,张口或咀嚼疼痛加重[5]。腮腺口可见红肿,通常一侧腮腺先肿大,随之双侧肿大,腮腺肿胀持续大约4~5天逐渐消退而痊愈[5]。较重者可合并睾丸炎、胰腺炎、脑膜炎、卵巢炎、心肌炎等[5]。
3.3 含腮疮的诊断要点
①冬春季节,当地有本病流行,或患者于病前2~3周内有与流腮患者接触史[4]。
②发热,一侧或两侧腮腺非化脓性肿痛,以耳垂为中心,触之有弹性感及轻度压痛,腮腺管口红肿等[4]。
③可配合做血象、血清及尿淀粉酶测定,病原学及血清学检查[4]。
3.4 含腮疮的分类
3.4.1 痄腮·常证
痄腮·常证(regular case of mumps[1])是指以发热、耳下腮部漫肿为主要表现的普通病情的痄腮[6]。
3.4.2 痄腮·变证
痄腮·变证(deteriorated case of mumps[1])是指以发热、耳下腮肿伴高热不退,神昏,反复抽搐,或睾丸肿痛,少腹疼痛主要表现的病情重而复杂的痄腮[6]。
3.5 含腮疮的中医辨证治疗
3.5.1 温毒袭表
痄腮·温毒袭表证(mumps with syndrome of warm-toxin invading superficies[1])是指感受痄腮时邪,病邪在表,以发热轻,一侧或两侧耳下腮部肿大,压之疼痛有弹性感。舌尖红,苔薄白,脉浮数为常见症的痄腮证候[6]。
3.5.1.1 症状和体征
发热轻,一侧或两侧耳下腮部肿大,压之疼痛有弹性感,舌尖红,苔薄白,脉浮数[3]。
3.5.1.2 证候分析
温毒在表,故见发热轻、舌尖红、苔薄白、脉浮数[3]。
腮颌乃少阳经脉所循之处,邪蕴少阳经络,故见耳下腮部肿痛[3]。
3.5.1.3 针灸治疗
选穴:以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经穴为主。取颊车、翳风、外关、合谷。
方义:风温邪毒壅阻少阳经脉,故取手足少阳之会翳风,合以足阳明经穴颊车,以宣散局部气血壅滞。外关配合谷既能疏风解表,又能散结消肿。
3.5.2 热毒蕴结
痄腮·温毒蕴结证(mumps with accumulation and binding of warm-toxin syndrome[1])是指痄腮时邪温毒炽盛,蕴结腮颊,以高热不退,多见两侧腮部肿胀疼痛,坚硬拒按,张口及咀嚼困难,烦躁,口渴,咽部红肿,尿少黄赤,舌红,苔黄,脉滑数为主要表现的痄腮证候[6]。
3.5.2.1 症状和体征
壮热,头痛,烦躁,腮部漫肿,疼痛拒按,舌红,苔黄,脉数有力[3]。
3.5.2.2 证候分析
热毒入里,里热亢盛,正邪激争,故见壮热烦躁、舌红、苔黄、脉数[3]。
热毒蕴结少阳,则腮部肿痛拒按[3]。
热毒内蕴阳明,故见头痛[3]。
3.5.2.3 针灸治疗
选穴:以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经穴为主。取大椎、曲池、合谷、中渚、足临泣、颊车、翳风。
随证配穴:头痛甚者,加太阳、头维。咽喉肿痛者,取少商点刺出血。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
方义:曲池、合谷清阳明邪热。中渚清少阳邪热。大椎泻热毒以退热。足临泣可导热下行。翳风、颊车能宣散局部气血之壅滞,以消郁结之肿块。
3.5.3 毒陷心肝
痄腮·邪陷心肝证(mumps with syndrome of pathogen invading heart and liver[1])是指温毒不解,内陷心肝,以腮部肿胀,高热不退,嗜睡,项强,呕吐,甚则神昏、抽搐,舌红绛,苔黄糙,脉洪数为常见症的痄腮证候[6]。
3.5.3.1 症状和体征
腮部肿胀,高热,嗜睡,项强,呕吐,甚则昏迷、抽搐,舌红绛,苔黄糙,脉洪数[3]。
3.5.3.2 证候分析
3.5.3.3 针灸治疗
治法:清热解毒,熄风镇痉。
随证配穴:高热不退者,加大椎、曲池、合谷。项强者,加天柱。头痛甚者,加太阳、印堂。呕吐者,加内关。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十宣三棱针点刺出血。
方义:劳宫清心包之热。行间平肝熄风。水沟、百会以清神志。十宣放血,以宣泄营血之毒热。
3.5.4 邪郁肝经/毒窜睾腹
痄腮·毒窜睾腹证(mumps with toxin attacking testes[1])是指温毒引窜睾腹,以腮部肿胀渐消,一侧或两侧睾丸肿胀疼痛,或伴少腹疼痛,拒按,舌红,苔薄黄,脉数为常见症的痄腮证候[6]。
3.5.4.1 症状和体征
腮部肿胀,发热,男性睾丸肿痛,女性少腹痛,舌偏红,苔黄,脉弦数[3]。
3.5.4.2 证候分析
热毒循经脉下行,郁滞肝胆,筋脉不利,则睾丸肿胀疼痛,连及少腹[3]。
舌红、苔黄、脉数,均为里热之象[3]。
3.5.4.3 针灸治疗
治法:清泻肝胆,活血止痛。
选穴:以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穴为主。取大敦、足临泣、曲泉、归来。
随证配穴:高热腮肿者,取穴按本病“热毒蕴结”证处理。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
方义:大敦浅刺,疏通厥阴经气,以消肿止痛。足临泣、曲泉,以清泻厥阴邪热。归来调理气机,以止少腹之痛。
3.6 含腮疮的其他疗法
3.6.1 方药治
治以疏风、清热,解毒为主,可选用银翘散、普济消毒饮、五味消毒饮等[7]。睾丸肿痛可加金铃子、橘核、荔枝核。昏迷、惊厥者,用羚角钩藤汤[7]。外治可用青黛散、如意金黄散麻油调敷患处[7]。
3.6.2 针灸治疗
3.6.2.1 方一
阿是穴(耳垂与下颌角连线之中点)[4]。进针时针尖稍向口角方向倾斜15~30°,以达肿胀中心为宜,刺入后捻转2~3分钟即可出针[4]。发热重可加大椎、曲池;腮部疼痛加外关;咽喉痛,咳嗽重加刺列缺,少商放血;并发睾丸炎、卵巢炎加刺曲泉、三阴交、大敦;合并脑膜炎针刺风府、百会、合谷、太冲和大椎等穴,并配合药物治疗[4]。
3.6.2.2 方二
取翳风、颊车、合谷、外关、曲池等穴为主[2]。热甚加大椎、商阳;睾丸肿痛加大敦、太冲、曲泉[2]。
3.6.2.3 方三
方义:治宜清泄少阳经郁热为主。取颊车、翳风宣散局部气血之郁滞;外关配合谷既能疏风解表,又可清热解毒;关冲点刺出血利少阳气机,可奏清热消肿之功。
随证配穴:温毒在表—风池、少商,热毒蕴结—商阳、曲池,睾丸肿痛—太冲、曲泉,惊厥神昏—人中、十宣。
操作:毫针刺,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或点刺出血,10次为一疗程。
3.6.3 灯芯灸疗法
3.6.3.1 方一
可用灯芯灸灸角孙穴治疗[4]。用灯芯草1根,蘸麻油点燃后,对准病侧角孙穴迅速点灸皮肤,一点即起,灸时听到一响声即可[3]。
单侧腮腺炎者用同侧角孙穴,双侧腮腺炎者用双侧角孙穴[5]。先将角孙穴处毛发剃去,然后用灯心草蘸植物油点燃,快速点灼在角孙穴上,听到一声爆响后,表明灸治成功[5]。如灸后仍不见红肿消退,次日可重复灸治[5]。
本法可以预防腮腺炎。
3.6.3.2 方二
取穴:曲池、外关、合谷、颊车穴。
灸法:采用灯火灸法,用灯心草灸患侧穴位,每次每穴灸5次左右,每日1次。
3.6.3.3 方三
取穴:角孙(患侧)、少商穴(对侧)。
配穴:发热者加大椎、曲池穴;睾丸肿痛者加太冲、曲泉穴。
灸法:采用灯火灸法,每穴灸1壮,每日或隔日1次,一般灸1~2次即可痊愈。
3.6.3.4 方四
取穴:列缺穴。
灸法:采用灯火灸法,将小艾条一端蘸桐油少许,点燃后对准穴位迅速点灸,一触即起,以发出清脆的“喳”声为成功标志,点灸局部留有小水疱,几天后可结痂自愈。一般点灸1次疼痛即缓解,腮腺部肿胀逐渐消失。
3.6.4 艾灸疗法
3.6.4.1 方一
取穴:翳风、角孙、颊车、曲池、合谷、外关穴。
灸法:采用艾炷隔蒜灸法,每穴灸5~10壮,每日1次;或用艾条温和灸法,每穴灸5~10分钟,每日2次。
3.6.4.2 方二
取穴:颊车、外关穴。
灸法:采用艾条温和灸法,每穴灸10分钟,每日2次,6次为1个疗程。
3.6.5 耳针疗法
3.6.5.1 方一
面颊、皮质下、压痛点。细毫针浅刺,手法宜强,留针,反复行针,每日1次[3]。
3.6.5.2 方二
取腮腺区、颊区、耳轮4、耳轮5、耳轮6、压痛点等,强刺激,每日1~2次[2]。
3.6.5.3 方三
方法:耳尖用三棱针点刺放血,余穴用毫针强刺激,每次留针20~30min,每日或隔日1次。
3.7 医案
陈××,男,8岁。发热5日,恶心头痛,呕吐不欲饮食,右耳下肿胀,边缘不清,压痛明显,局部发热,咽部红肿充血,咀嚼困难,舌红,苔薄黄,脉数。取合谷、翳风、下关、颊车、扁桃体穴(在下颌角切迹内缘,向咽喉斜刺1.5寸左右),每日1次。连针3次,患儿肿消热退。(针灸治验)
4 《外科启玄》之含腮疮
《外科启玄》:“大人小孩疳食透腮颊,初生时如米豆大一小疮,次则渐大,蚀破腮颊,故名含腮疮。若不早治,破透了治尤难。急用二金散方。用鸡内金、郁金各等分为末。先用盐汤漱净,次用药上之效。”
5 参考资料
-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 ^ [2]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594.
- ^ [3] 石学敏主编. 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70-172.
- ^ [4]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04.
- ^ [5] 林琳,战雅莲,李红珠编.灸疗治百病[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
- ^ [6]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 ^ [7]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71.
治疗含腮疮的穴位
- 前谷
目痛,咽喉肿痛,乳汁分泌不足,产后无乳,乳腺炎,痄腮,耳聋,耳鸣,目翳,鼻衄,扁桃体炎及咳嗽胸满,热...
- 颊车
腺炎,口噤不语,牙关紧闭,流涎,项强,面肌痉挛,痄腮,口疮,癫狂等。别名:曲牙(《黄帝内经素问·气穴...
- 鬼床
腺炎,口噤不语,牙关紧闭,流涎,项强,面肌痉挛,痄腮,口疮,癫狂等。别名:曲牙(《黄帝内经素问·气穴...
- 曲牙
腺炎,口噤不语,牙关紧闭,流涎,项强,面肌痉挛,痄腮,口疮,癫狂等。别名:曲牙(《黄帝内经素问·气穴...
- 齿牙
腺炎,口噤不语,牙关紧闭,流涎,项强,面肌痉挛,痄腮,口疮,癫狂等。别名:曲牙(《黄帝内经素问·气穴...
- 更多治疗含腮疮的穴位
治疗含腮疮的方剂
- 二金散
金各等分。为末,先用盐汤嗽净口,次用药上之。治含腮疮,症见腮颊生疮,初起如痘,逐渐蚀透腮颊。处方:...
- 痄腮汤
音:zhàsāitāng《医学集成》卷二:方名:痄腮汤组成:连翘3钱,大力2钱,羌活2钱,防风2钱,...
- 清毒膏
曲4钱,山栀子6钱,轻粉4分,赤小豆8钱。主治:痄腮及皮肤肿痛。用法用量:用醋调匀,不稀不稠,敷患处...
- 生绿豆
分钟,取汁炖服。功能主治:据报道,用本方治疗流行性腮腺炎34例,(病程3~4天)全部治愈。若在发病早...
- 青黛粉
黛粉30克,食醋适量。功能主治:据报道,治疗流行性腮腺炎138例,敷药2次痊愈67例,4次痊愈者65...
- 更多治疗含腮疮的方剂
治疗含腮疮的中成药
- 普济回春丸
用于小儿风热疫毒,发热头痛,头面红肿,咽喉肿痛,痄腮,颜面丹毒。用法与用量:口服,周岁小儿一次半丸;...
- 天津感冒片
肿;也可用于急性鼻咽炎(感冒),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乙型脑炎初起而见风...
- 牛黄清火丸
蕴热引起的头晕目眩,口鼻生疮风火牙疼,咽喉肿痛,痄腮红肿,耳鸣肿痛。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2丸,一日...
- 五福化毒丸
盛,小儿疮疖,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牙龈出血,流行性腮腺炎(痄腮)。五福化毒丸的用法用量:口服。水蜜丸...
- 清瘟解毒丸
于外感时疫,憎寒壮热,头痛无无汗,口渴咽干,流行性腮腺炎,大头瘟。清瘟解毒丸的用法用量:口服。水蜜丸...
- 更多治疗含腮疮的中成药
含腮疮相关药物
古籍中的含腮疮
- 《外科启玄》:[卷之九]含腮疮
含腮疮\p04-a55a165.bmp大人小孩疳食透腮颊。初生时如米痘大一小疮。次则渐大。...
- 《疡医大全》:[卷十四唇口部]含腮疮门主论
,腮内如米豆大一小疮,次日渐大,蚀破腮颊,故名含腮疮。若不早治,破透难疗。宜二金散。(《启玄》)《...
- 《医宗金鉴》:[外科卷上面部]痄腮
与热,平肿色淡热湿原。【注】此证一名髭发,一名含腮疮。生于两腮肌肉不着骨之处,无论左右,总发端于阳...
- 《证治准绳·疡医》:[卷之三面部(二)]发颐(腮)
五次。二金散治大人小儿蚀透腮颊,初生如米豆,名含腮疮。鸡内金郁金上等分为末。先用盐浆盥漱了,贴之。...
- 《医宗金鉴》:[外科卷下杂证部]汤火伤
,用鸡翎蘸扫伤处。又方:黄连膏(见鼻部鼻疮)四顺清凉膏(见面部痄腮)《医宗金鉴》清吴谦公元1742年...
- 更多古籍中的含腮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