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寒疟(cold malaria[1])为病证名[2]。疟疾之一[2]。又称牝疟,是指以寒热定时而发,寒多热少,头痛,肢体疼痛,口不渴或喜热饮,胸胁痞闷,欲吐不吐,精神困倦,舌淡红,苔白腻,脉弦紧等为常见症的疟疾[1]。
《黄帝内经素问·疟论》:“夫寒者阴气也。风者阳气也。先伤于寒而后伤于风,故先寒而后热也。病以时作,名曰寒疟。”
4 寒邪内伏,秋凉而发者·寒疟
寒疟指寒邪内伏,秋凉而发者[2]。
4.1 症状
《证治汇补·疟疾章》:“纳凉之风寒,沐浴之水寒,先伏于腠中,因秋风凉肃而发。其症腰背头项疼痛,先寒后热,治当大汗。”
4.2 方药治疗
方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或宜羌活、紫苏、桂枝、柴胡、草果、厚朴等[2]。
5 先受暑热之气,复感寒邪外束而发者·寒虐
寒疟指先受暑热之气,复感寒邪外束而发者[2]。
5.1 病因病机及症状
《症因脉治·外感疟疾》:“寒疟之症,《黄帝内经素问》云,先寒后热,腰背头项痛,脊膂强,呵欠呻吟,始则寒极而战动,终则大热而汗解,发在午前者,此太阳经疟;若目痛鼻干,寒栗鼓颔,略寒即热,发在午后者,此阳明经疟。以上二条,乃《黄帝内经素问》寒邪伤营,名寒疟之症也。寒疟之因,夏伤暑热之气,入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营气所舍之处,又值早晚寒冷之邪,外束暑热,至日中阳旺之时,发泄不出,后感寒邪近表,是以先寒,先感暑热在里,是以后热,此先寒后热之疟作矣。”
5.2 治疗
寒疟之治法为:邪在太阳者,桂枝羌活汤;在阳明者,桂枝葛根汤;在少阳者,桂枝柴胡汤;三经俱见症者,三方互用[2]。
6 寒疟的病因病机
素体脾不化湿,湿浊内盛,疟邪侵入,又正值暑湿之季,兼感暑湿邪,暑湿夹杂,诱疟而发[3]。
7 寒疟的症状
寒疟患者发作时热少寒多,或但寒不热,头痛身楚,口不渴,胸脘痞闷,神疲体倦,苔白滑或白腻,脉弦紧[4][3][5]。
8 证候分析
素体阳虚,疟邪入侵,寒湿内盛:素体阳虚而复感疟邪,或兼感寒湿,寒湿内盛,郁遏中阳,阳气不能外达肌表,故致热少寒多,或但寒不热。寒邪挟湿,阻遏阳气,故见头痛身楚、口不渴、胸胁满闷、神倦乏力。寒湿内困,脾胃失于健运,气机不畅,故致胸闷脘痞。苔白腻。脉弦,为寒湿内阻之象。[4][3][5]
9 寒疟的治疗
9.1 方药治疗
9.1.1 治法
9.1.2 方药
寒疟可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备注]柴胡桂枝于姜汤(《伤寒论》):柴胡、桂枝、干姜、黄芩、栝楼根、牡蛎、炙甘草合截疟七宝饮[备注]截疟七宝饮(《杨氏家藏方》):常山、草果、厚朴、槟榔、青皮、陈皮、炙甘草加减治疗。前方用柴胡、黄芩和解表里;桂枝、干姜、甘草温阳达邪;花粉、牡蛎软坚散结。汗出不畅者,当去牡蛎。但寒不热者可去黄芩苦寒之品。后方用常山、槟榔、草果、厚朴、青皮、陈皮、甘草以理气祛痰,散寒化湿。适用于痰湿偏重之寒疟,有较好的截疟作用。
9.2 针灸治疗
9.2.1 治法
寒疟治宜温宣少阳,祛寒截疟。
9.2.2 选穴
以督脉、足阳明胃经穴为主。取大椎、至阳、足三里、脾俞、中脘、间使、气海。
9.2.3 随证配穴
9.2.4 刺灸方法
9.2.5 方义
温补大椎、至阳等督脉穴,以温通诸经阳气,温宣少阳,而祛寒截疟。气海、中脘、足三里、脾俞以温中益气,祛寒化湿,扶正截疟;更配治疟要穴间使,可调和少阳、振奋心神。
9.3 饮食疗法
9.3.1 治法
寒疟治宜和解表里,温阳达邪。
9.3.2 推荐食材
9.3.3 推荐食疗方
1.蒜头椒叶汤:取蒜头一颗,鲜辣椒叶100g。用500mL的水煮成汤,每日2~4次。
2.草姜泥:草果1.5g,生姜2片。草果研为细粉,生姜榨汁,共搅泥状,于疟疾发作前2小时兑温开水顿服。
3.温脾饮(《普济方》):橘皮12g,乌梅30g,人参1g,大枣100g,甘草6g,草果6g,生姜5片。上洗净,分作五服。纸裹,以盐少许煨香熟,去纸,加水500mL,煎取200mL,去渣温服,每日2次。
10 关于疟疾
疟疾(malaria[1][6])为病名[7][8]。见《太平圣惠方》卷七十四。《黄帝内经素问》称疟、痎疟;《金匮要略方论》称疟病[8]。俗称打摆子[7]。疟疾是指感染疟原虫、瘴毒或风寒暑湿之气,以往来寒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反复发作,日久胁下有痞块为主要表现的疾病[1][4]。多发于夏秋季节[4]。发作时,寒热往来的称“正疟”;但寒不热的称“牝疟”;但热不寒的称“瘅疟”;热多寒少的称“温疟”;发于岭南寒热不清的称“瘴疟”;久疟不愈胁下有痞块的称“疟母”[3]。
疟疾的治疗除服用辨证用药外,常可加用常山、草果、蜀漆、青蒿等,并可用针刺及穴位敷贴等[8][9]。针灸治疗间日疟,不仅能控制症状,而且能使疟原虫检查转阴。但恶性疟疾病情危重者,应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详见疟疾条。
11 疟疾的分类
因体质强弱有别及所感病邪及流行特点、表现证候不同,疟疾大致分类如下[8][9]。
1.按临床证候分类有风疟、暑疟、湿疟、痰疟、食疟、寒疟、温疟、风热疟等[8][9]。
2.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等[8][9]。
3.按诱发因素及流行特点分类,有劳疟、虚疟、瘴疟、疫疟等[8][9]。
4.以脏腑、经络分类有五脏疟、三阳经疟、三阴疟等[8][9]。
12 参考资料
-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95.
- ^ [3] 石学敏主编. 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53-55.
- ^ [4]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22-226.
- ^ [5] 施洪飞,方泓主编.中医食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86:87-89.
- ^ [6]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 [7]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457.
- ^ [8]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107.
- ^ [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WS/T 471—2015 寄生虫病诊断名词术语[Z].2015-09-171107.
治疗寒疟的穴位
- 厥阳
无力,月嵩肠酸痛,足痿,历节痛风,足趾不得屈伸,寒疟,血痔,癫狂,鼻塞,腰背痛,腿软无力,痔疾,颈项...
- 厥阴
无力,月嵩肠酸痛,足痿,历节痛风,足趾不得屈伸,寒疟,血痔,癫狂,鼻塞,腰背痛,腿软无力,痔疾,颈项...
- 厥扬
无力,月嵩肠酸痛,足痿,历节痛风,足趾不得屈伸,寒疟,血痔,癫狂,鼻塞,腰背痛,腿软无力,痔疾,颈项...
- 飞阳
无力,月嵩肠酸痛,足痿,历节痛风,足趾不得屈伸,寒疟,血痔,癫狂,鼻塞,腰背痛,腿软无力,痔疾,颈项...
- 飞扬
无力,月嵩肠酸痛,足痿,历节痛风,足趾不得屈伸,寒疟,血痔,癫狂,鼻塞,腰背痛,腿软无力,痔疾,颈项...
- 更多治疗寒疟的穴位
治疗寒疟的方剂
- 草果饮
草果、常山、槟榔、甘草少许、黑豆各等分。主治:脾寒疟。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水2盏,煎1盏,去滓,...
- 麻黄羌活汤
风甘草(炙)各15克制法:上为粗末。功能主治:治寒疟。头痛项强,脉浮,恶风无汗者。用法用量:每服15...
- 麻黄羌活加半夏汤
g处方:麻黄、羌活、防风、甘草、半夏。功能主治:寒疟。先伤于寒,后伤于风,先寒后热,寒多热少,无汗,...
- 神仙如意丸
2两(别研)。主治:一切风劳气冷,心腹积滞,脾寒疟疾,脓血泻痢,咳嗽,目疾,心痛,久痢脱肛,脾虚泄泻...
- 七枣散
移一处再炮,凡七处炮满,去皮脐)。主治:脾寒疟疾,久疟但寒,或寒重热轻。用法用量:用大枣7个,生姜...
- 更多治疗寒疟的方剂
治疗寒疟的中成药
- 半贝丸
上药研细,姜汁调和,捣匀为丸。功能主治截疟。主治疟疾。用法用量每服0.09~0.15克,生熟汤送下。...
- 阳和解凝膏
。主治阴疽溃烂,瘰疬结核,冻疮乳疮,寒湿痹痛,及疟疾。用法用量:半月后摊贴患处。疟疾贴背心。附注:阳...
- 乌梅丸
肘后方》之乌梅丸主治积年劳疟不愈,颜色羸瘦无力。寒疟。用法用量:每服20丸,空腹温米饮送下,发前再服...
- 截疟七宝丸
。用于食宿停水,腠理失和引起的疟疾、胸胁满闷,不思饮食,肢体酸痛,寒热交作。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
- 二妙丸
半夏(姜制)4两。主治:《医家心法》之二妙丸主治疟疾3-4发,有痰有食,误服补药,以致不愈者。用法用...
- 更多治疗寒疟的中成药
寒疟相关药物
- 青蒿素栓
团的倍半萜内酯药物。是高效、速效、低毒抗疟药。对疟原虫红内期有强大且快速的杀灭作用,能迅速控制临床...
- 蒿甲醚片
过粪便排泄,其次为尿液排泄。【适应症】适用于各类疟疾的治疗,包括抗氯喹恶性疟的治疗,如恶性疟和间日疟...
- 蒿甲醚注射液
通过肠道排泄,其次为尿排泄。【适应症】适用于各型疟疾,但主要用于抗氯喹恶性疟治疗和凶险型恶性疟的急救...
- 蒿甲醚胶囊
过粪便排泄,其次为尿液排泄。【适应症】适用于各型疟疾,但主要用于抗氯喹恶性疟的治疗和凶险型恶性疟的抢...
- 蒿甲醚胶丸
过粪便排泄,其次为尿液排泄。【适应症】适用于各型疟疾,但主要用于抗氯喹恶性疟治疗和凶险型恶性疟的急救...
- 更多寒疟相关药物
古籍中的寒疟
- 《普济方》:[卷一百九十八诸疟门]寒疟(附论)
猪胆膏(一名二姜散出朱氏集验方)治脾胃虚弱。遂成疟疾。寒多热少。大概寒发于胆。猪仍治秋深寒疟。干姜(...
- 《圣济总录》:[卷第三十四疟病门]寒疟
论曰寒疟之状,内经所谓先寒后热。病以时作是也。盖伤暑汗出,腠理开发,因遇夏气凄沧之水寒,其气藏于腠理...
- 《杂病广要》:[外因类]疟
寒,名为温疟。但热无寒,名为瘅疟。但寒无热,名为牝疟。是皆发作有时云云。然经止论寒温瘅疟所受之因,而...
- 《黄帝素问直解》:[卷之四]疟论第三十五篇
气独发,火热上炎,故手足热而欲呕。瘅症之外,更有牝疟,见《金匮要赂》中。帝曰∶夫经言有余者泻之,不足...
- 《金匮玉函要略辑义》:[卷一疟病脉证并治第四]证二条、方六首
加桂汤。)疟多寒者。名曰牡疟。蜀漆散主之。(程作牝疟。金鉴同。)〔尤〕疟多寒者。非真寒也。阳气为痰饮...
- 更多古籍中的寒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