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拼音
hán jué
2 英文参考
cold syncope[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cold type of cold limbs[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概述
寒厥(cold syncope[1]、cold type of cold limbs[2])为病证名[3]。厥证之一[3]。寒厥又名阴厥、冷厥[3]。指因阳衰阴盛所致四肢逆冷的病证[3]。《黄帝内经素问·厥论》:“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药症宜忌》:“阴厥即寒厥。其证四肢厥逆,身冷面青,蜷卧,手指爪青黯,腹痛,大便溏,或完谷不化,小便自利,不渴,不省人事。”《杂病源流犀烛·诸厥源流》:“大约手足寒者为寒厥,宜附子理中汤。而寒厥又有因气虚者,宜参芪益气汤;又有手足冷,表热里寒,下利清谷,食入即吐,脉沉者,宜四逆汤。”
4 寒厥的定义
《中医药学名词》(2004):寒厥是指阳衰寒胜所致的厥证[1]。
《中医药学名词》(2010):寒厥是指阳衰阴盛所致的肢厥[2]。
5 寒厥的病因
《黄帝内经素问·厥论》:“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又:“寒厥之为寒也,必从五指而上于膝者,阴气起于五指之里,集于膝下而聚于膝上,故阴气胜则从五指至膝上寒。其寒也,不从外,皆从内也。”
《医方考》卷五:“阳气衰乏者,阴必凑之。令人五指至膝上皆寒,名曰寒厥。寒厥者,寒气逆于下也。”
6 寒厥的症状
寒厥除四肢厥冷外,每有身冷面青,踡卧,指爪发青,腹痛便溏,或完谷不化,小便自利,不渴,甚则不省人事[3]。
7 寒厥的治疗
《杂病源流犀烛·诸厥源流》:“寒厥宜附子理中汤。而寒厥又有因气虚者,宜参芪益气汤;又有手足冷,表热里寒,下利清谷,食入即吐,脉沉者,宜四逆汤。”宜可用四厥汤[3]。
8 关于厥、冷厥、阴厥
8.1 厥证
厥证(syncope[2][1])为病证名[4]。出《黄帝内经素问·厥论》等篇。厥证简称厥[4]。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厥冷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5]。多因阴阳失调、气机逆乱所致[6]。轻者昏厥时间较短,自会逐渐苏醒,清醒后无偏瘫、失语、口眼㖞斜等后遗症[5]。严重的,则会一厥不醒而导致死亡[5]。《类经·厥逆》指出:“厥者,逆也,气逆则乱,故忽为眩仆脱绝,是名为厥……轻则渐苏,重则即死,最为急候。”《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厥者,手足逆冷是也。”《黄帝内经素问·厥论》有以六经形证立名的巨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之厥等,可供参考[4]。历代文献又有寒厥、热厥、蚘厥、尸厥、薄厥、煎厥、痰厥、食厥、气厥、血厥等名称[4]。
各种时行热病、中暑、中风、癫痫、脏躁、疫毒痢和消渴、癃闭、臌胀病后期,均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昏厥。常见于现代医学的多种急性传染病、脑血管意外、煤气(一氧化碳)中毒、食物中毒、中毒性痢疾、糖尿病危象、肝昏迷、尿毒症、低血糖症、癔病性昏迷等[7]。
现代医学中的休克、虚脱、昏厥、低血糖昏迷及癔病性昏迷等症多属厥证范畴[6]。
厥证是多种疾病发展到严重阶段的一种表现,证情危急,针灸确有应急的救治效果,但在针灸救治的同时,必须辨病求因,治病求本,针对不同原发病因,采取综合治疗措施[7]。
详见厥证条。
8.2 冷厥
冷厥为厥证之一[8]。《类证活人书·论阴阳寒热》:“冷厥者,初得病日便四肢逆冷,脉沉微而不数,足多挛,卧而恶寒,或自引衣盖覆,不饮水,或下利清谷,或清便自调,或小便数,外证多惺惺而静,脉虽沉实,按之迟而弱者,知其冷厥也。四逆汤、理中汤、通脉四逆汤、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加茱萸生姜汤、白通加猪胆汁汤,皆可选用也。”《卫生宝鉴·厥逆》:“四肢冷,身不热,恶心,蜷足卧,或引衣被自覆,不渴,或下利,或大便如常,脉沉微不数,或虽沉实,按之则迟弱,此名冷厥。”
8.3 阴厥
阴厥指阳亏精损致四肢厥逆之证[9]。厥证之一[9]。《医林绳墨·厥》:“阴厥者,因其纵欲太过,阳亏于内,精损于外,邪气偶入,阳衰精竭,不能荣养,反被克伐,脏腑生寒而发厥也。其症始得之,身冷脉沉,四肢厥逆,屈足倦卧,唇口青黑,或自利不渴,小便清白,是其候也。治宜理中汤、四逆汤之类。”《医宗己任篇·厥逆》:“如得病便四肢厥冷,脉沉而细,手足挛而恶寒,引衣盖覆不欲水。或下利清谷而厥逆者,阴也,四逆汤、白通汤;厥逆脉不至者,通脉四逆汤;手足指头微寒者,谓之清,理中汤;无热症而厥,当归四逆汤加茱萸、生姜;喘促脉伏而厥,五味子汤;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吴茱萸汤;寒热而厥,面色不泽,冒昧,两手忽无脉或一手无脉,必是有正汗也。多用绵衣包手足,服五味子汤,或兼与桂枝麻黄各半汤,须臾大汗而解。”
9 参考资料
-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97.
- ^ [4]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689.
- ^ [5]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17-120.
- ^ [6]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66.
- ^ [7] 石学敏主编. 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33-34.
- ^ [8]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18.
- ^ [9]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43.
治疗寒厥的穴位
- 足髎
要:《针灸甲乙经》:寒热痹,髀胫不收,阳交主之。寒厥,癫疾,噤吤,瘛疭,惊狂,阳交主之。《备急千金要...
- 足窌
要:《针灸甲乙经》:寒热痹,髀胫不收,阳交主之。寒厥,癫疾,噤吤,瘛疭,惊狂,阳交主之。《备急千金要...
- 二交
急千金要方》:主胸满肿。《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寒厥惊狂,喉痹,胸满面肿,寒痹,膝不收。《针灸大成...
- 少商
象疟,振栗鼓颔,腹胀睥睨,喉中鸣,少商主之。症,寒厥及热厥,烦心善哕,心满而汗出,刺少商出血立已。寒...
- 鱼际
乙经》:凡唾血,泻鱼际,补尺泽。《针灸甲乙经》:寒厥及热烦心,少气不足以息,阴湿痒,腹痛不可以食饮,...
- 更多治疗寒厥的穴位
治疗寒厥的方剂
- 羌活黑附汤
火升散。主治:寒厥头痛,脉紧者。用法用量:水煎服。各家论述:《医略六书》:阳虚寒袭,厥逆上干,清阳之...
- 加减四物汤
疏风清热。主治产后血虚头痛。主治产后血虚、痰癖、寒厥之头痛。用法用量:每服一两,水煎,不拘时服。运用...
- 返阴丹
或气虚阳脱,体冷无脉,气息欲绝,不省人事,及伤寒阴厥,百药不效。用法用量:每服5丸,煎艾汤送下,不拘...
- 附子山茱萸汤
藿香1分。制法:上锉散。功能主治:肾经受湿,腹痛寒厥,足痿不收,腰椎痛,行步艰难,甚则中满,食不下,...
- 人参黄耆汤
虚,怠惰嗜卧,四肢不收,精神不足,两足痿软,早晚寒厥,日高之后阳气将旺,复热如火;或热厥阴虚,或口不...
- 更多治疗寒厥的方剂
治疗寒厥的中成药
- 乌梅丸
、青椒、桂枝、干姜、细辛辅用以温暖肾、脾,以除脏寒;久病气血俱虚,故用人参、当归益气养血,扶正补虚...
- 四逆散
注意:阴证厥逆上过于肘,下过于膝,乃不当用;如属寒厥的四肢不温不宜用,肝阴虚或中气虚寒者亦不宜用。4...
- 四逆汤
,为佐使药。本方所治证候系寒邪深入少阴所致的阳虚寒厥证。寒邪深入少阴,致使肾中阳气衰微,形成肾寒不能...
- 紫雪丹
。紫雪丹的药理作用:紫雪丹主要有解热,镇静,抗惊厥,抗炎作用。有报道给家兔灌服紫雪散2克/公斤,能...
- 艾硫丸
拼音:àiliúwán处方熟艾10两(用糯米1升煎成粥,浇在艾上,用手拌令匀,于日中晒干),附子(炮...
- 更多治疗寒厥的中成药
寒厥相关药物
- 桂附理中丸
用于肾阳衰弱,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四肢厥冷。【用法与用量】用姜汤或温开水送服,一次1丸,...
- 碳酸利多卡因注射液
大于5mg/ml时,早期表现为催眠、嗜睡、晕眩、寒颤,超过7mg/ml可引起肌颤和惊厥。超过10m...
- 碳酸利多卡因注射液
大于5mg/ml时,早期表现为催眠、嗜睡、晕眩、寒颤,超过7mg/ml可引起肌颤和惊厥。超过10m...
- 碳酸利多卡因注射液
大于5μg/ml时,早期表现为催眠、嗜睡、晕眩、寒颤,超过7μg/ml可引起肌颤和惊厥。超过10μ...
- 钆喷酸葡胺注射液
热、痛感,支气管痉挛,心悸,头晕,头痛,寒颤,惊厥,低血压等不良反应,个别患者有过敏、喉头水肿、休...
- 更多寒厥相关药物
古籍中的寒厥
- 《证治准绳·杂病》:[第一册寒热门]厥
曰,寒热厥者皆愈矣。《原病式》谓厥者有阴阳之辨,阴厥者,原病脉候皆为阴证,身凉不渴;脉迟细而微也。阳...
- 《黄帝素问直解》:[卷之四]厥论第四十五篇
逆,不得前后,使人手足寒,三日死。结上文而言。三阴厥者,病在经;三阴逆者,病在气。故三阴俱逆,不得阳...
- 《仲景伤寒补亡论》:[卷七]厥阴经证治六十三条
阴。则阴盛而阳衰。阴经不能容其毒。必溢于阳。故为寒厥。毒瓦斯并于阳。则阳盛而阴衰。阳经不能容其毒。必...
- 《重订通俗伤寒论》:[第十章·伤寒坏证]第二节·伤寒转厥
温。其证由邪热内结。或伏阳失下之所致也。阴厥者。寒厥也。初无三阳传经实热等证。仲景曰。凡厥者。阴阳气...
-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卷五]厥论篇第四十五
有寒热者。有阴有阳也。)岐伯对曰。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阴阳二气。皆从下而上。是...
- 更多古籍中的寒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