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高组胺鱼类

目录

1 拼音

hán gāo zǔ àn yú lèi

2 概述

海产鱼中,青皮红肉的鱼类多可产生大量组胺,常见的有鲭鱼、金枪鱼、鲇鱼、秋刀鱼和沙丁鱼等,此外,河产鲤鱼也可产生多量组胺。人摄入组胺过量可致中毒。

3 含高组胺鱼类中毒

[1]

误食含高组胺的鱼类,或有些可食鱼类因保存不当在一定温度和条件下可产生组胺及其他有毒物质,食后导致中毒。

鱼类在高温环境下较长时间保存时,被脱羧酶活性强的细菌(如组胺无色菌)及其他具有组胺脱羧酶的细菌污染后,在弱酸的条件下鱼肉中组胺酸脱羧基产生组胺。当组胺蓄积到一定量时就具有毒性作用,人摄入组胺量超过100mg时即可中毒,主要表现为毛细血管扩张和支气管收缩的临床表现。

3.1 临床表现

[2]

1.潜伏期   10min至3h。

2.中毒表现   面部潮红、头晕、头痛、口干、吞咽困难、胸闷、气急、心率增快、全身皮肤发红、发痒,出现荨麻疹、口唇灼热肿胀、结膜充血、恶心、呕吐、腹部不适及腹泻等。一般情况下症状在12h内消失。重者可发生哮喘、呼吸困难及血压下降。已有支气管哮喘病史者可导致病情复发或中毒症状重。

3.2 诊断

含高组胺鱼类中毒的诊断要点为[2] :

1.病史:有食用不新鲜的海产青皮红肉鱼类或河产鲤鱼史。

2.中毒的临床表现。

3.3 治疗

含高组胺鱼类中毒的治疗要点为[2] :

1.清除毒物,及时催吐、洗胃。

2.应用抗组胺类药,可用异丙嗪25~50mg肌肉注射,苯海拉明、扑尔敏也可选用。

3.病情较重者,可用氢化可的松100~200mg或地塞米松10~2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静点;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补液。

4.对症处理。

3.4 预防

避免在高温环境下保存鱼类,不食用不新鲜或腐败的鱼类。烹调含高组胺的鱼类时温度要高,时间要长,加食醋破坏其中部分毒物以防中毒,原有过敏史者禁食此类鱼。[2]

4 参考资料

  1. ^ [1] 张彧主编.急性中毒[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8:299-300.
  2. ^ [2] 张彧主编.急性中毒[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8:300.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